配色: 字号:
资源教室随班就读开展的历史背景
2022-08-23 | 阅:  转:  |  分享 
  
资源教室随班就读开展的历史背景随班就读在中国的开展与欧美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回归主流或者一体化教育在这些国家的开展与人们对平等权利的
认识是分不开的。而中国的随班就读的开展则与20世纪8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特殊教育在当时的发展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特殊教育在80
年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弱智教育为例,自1981年北京建立了全国第一所辅读学校-北京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特别是一些大中
城市陆续建立了招收弱智学生的特殊学校。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85年到1989年间,在籍学生人数有了很大的发展,辅读学校从4
个发展到179个,特殊班级从160个发展到811个,学生人数从3257人发展到16744人。但是,随着入学的特殊儿童数量急剧增加,
原有特殊教育的规模已经难以满足入学的需求。在开展随班就读之前,特殊儿童主要是在以聋校、盲校、培智学校(上海将此类学校称为辅读学校)
为主的特殊学校中就读,而培智学校基本都是在80年代以后才陆续建立的。因此,到80年代,随着需要入学的特殊儿童人数急剧增加,全国出现
了特殊学校数量严重不足的局面,特别是在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虽然在80年代我国的特殊学校数量也大大增加,尤其是为
智力落后儿童开办的培智学校,但是仍旧远远满足不了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按照人口3%的残疾发生比率,以当时我国12亿人口计,残疾儿童的
总体数量多达三千六百万,相当多的残疾儿童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的残疾儿童仍旧处于失学的状态。另外,在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全国特
殊教育经费很有限,而特殊学校的建设费用较高,当时建一所特殊学校所需费用大概在50万-100万元之间,这使得特殊学校的开设增幅很有限
。基于这样的情况,为了能够让残疾儿童尽早入学,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多样化的教育安置越来越有必要。因此,在80年代,一部分山区、农
村地区的小学开始招收残疾儿童。可见,我国随班就读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方便学龄残疾儿童就近入学、普及残疾儿童义务
教育,即所谓的“投资少、见效快”。随班就读采取在邻近普通学校就近入学的方式,使得大量残疾儿童少年踏进了校门,不仅节约了财力、物力、
人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残疾儿童的入学率,解决了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呼声高与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能满足其需要的矛盾。另外,让残疾儿童在普通班
级接受教育也是父母的意愿和要求。根据上海一项对随班就读工作的调查,“对于什么是自己孩子最好的安置形式”,家长选择进辅读学校或普通学
校特殊教育班级的分别为5.07%和13.04%,而选择随班就读的占81.9%。
献花(0)
+1
(本文系云景达峰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