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sjgolf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家乡故事传说选录-赵南星
2022-08-25 | 阅:  转:  |  分享 
  
赵南星出世



赵南星降生那天,高邑县城发生了一件怪事。原先,县城里秩序很乱,饭馆酒店天天都有几帮子地痞无赖故意惹事生非,打架斗殴,搅得店家没法开张干活儿。县官派人抓了几次,也不见好转。常常是抓了这一批,那一批照常闹;抓了那一批,这一批反而闹得更凶了。县官感到很是头痛。这一天正好是个集日,县官怕这些无赖们搅了集市,坏了高邑的名声,一早就派出好多衙役,让他们化装分散到各处,一有歹人闹事,就严惩不贷。奇怪的是,这些衙役从早起等到散集,也没见一个闹事的歹人,店铺秩序出奇得好,县官感到十分纳闷。

吃过晚饭,大街上静悄悄,全城的鸡狗也反常的不叫不咬。县官想来想去,怎么也解不透今天的事儿,就叫上一个贴身衙役,沿街转悠起来,从县衙一直转到赵家街儿。

这时,赵南星爹娘吃过晚饭,早早就睡下了,睡了一会儿,他娘觉得肚子难受起来,知道自己就要生了,赶忙喊醒男人,让他去叫前街的赵二嫂来收生。

叫来赵二嫂,她把一应事情收拾了收拾,看时候差不多了,她舀一盆热水洗过了手,端着盆子就去门外泼水。一开街门,见大门洞外头一边站着一个人,吓得她差点把盆子也给扔了。仔细一看,才知道是本县县官儿巡夜走累了,在这歇着哩。

赵二嫂这才定下心来,泼掉脏水就往家走。刚刚走到院子当间,只见南天边上“刺溜”一道白光,拖着个大火球,照得半个天空明如白昼。“扑腾”一声,那火球落到赵家南院里了。接着,屋里传出个小孩“哇!哇———”的啼哭声。赵二嫂赶快进屋,一看生下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小小子儿。

第二天一早,赵南星他爹去南院里寻找那个大火球,原来是人头那样大的一块青石头,又光滑,又圆溜,正好落在南院的井台上。这时,左邻右舍听说了这件稀罕事,都跑过来看热闹。赵二嫂乐哈哈地说:“县官把门儿,南星落地,纯粹是喜兆,这孩子降生之前,连歹人也不敢张狂,连鸡狗也不敢打扰,看来,这小子准是个大命的人。”

这时正好有个云游的老道来门口化缘,赵南星他爹喜添贵子,心里高兴,就把老道叫到家里,满满地给他两碗米。这老道收拾好米袋,对主家就:“我也不白要你的米,就给你家公子起个名儿吧。”

赵南星他爹一听这个,知道老道不是凡人,就把赵南星抱出来说:“请道长赐名儿。”

那老道接过孩子看了看,慢悠悠地说:“九天仙境开南门,昨夜星宿下凡尘,身带玉帝一道令,降到人世镇浑沌。你家公子就叫南星吧。”说完,一挥拂尘,老道不见了。

大家想一想,觉得这名字起得不错。

后来,那块石头就当做神物供在赵家祠堂。日本人占了高邑以后,一个叫小川的鬼子听说了这件事,就把石头抢走了。











为民奏本

高邑县城北有一条泥河,因为年久失修,常年好发大水。明朝万历年间,接连下了几天大雨,泥河崩了口子,淹了十来个村子。按那时候的规定,甭看受了灾害,黎民百姓们还得照常交纳税收钱粮,一点儿也不能少拿。这可苦了当地那些穷苦百姓了。

那一年赵南星在朝里做官,因为专治贪官污吏,替老百姓说话,得罪了奸臣,被削官为民,回了老家,灾民们知道好为老百姓作主,又办法挺多,就找他想法子让人们逃一条活命。赵南星问了问灾情和被淹的村子,忽然有了办法,就提笔写了一道奏章,托熟人捎给了朝廷。

朝廷接到奏章,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只有短短几句话:

泥河发大水,

水猛吓煞人;

水从岗头过,

淹了五百村;

漂走一万家,

盼望开皇恩!

朝廷看后大吃一惊,心想,这水就是不小,都从岗头上漫过来了!这么猛的洪水,怨不哩能淹了五百个村庄,漂走一万户人家哩!这大的灾情,人们连命还保不住哩,那捐税钱粮甭指望了。就下了一道圣旨,免去了高邑县所有的税捐钱粮。这样,老百姓日子还能往前遣,吃点糠菜,日子马马虎虎还过得去。当地老百姓都很感赵南星的恩。

过了一段时间,朝里有个奸臣和赵南星不对,他越琢磨这事越觉得不对头,就找朝廷告了一状。说:“高邑地面一马平川,怎么能冒出岗头来哩,再说,全县满打满算才百十来个村子,五、六千户人家,哪来的五百村被淹、一万户被漂呢?这分明是谎报灾情,逃避钱粮,准是赵南星出的鬼点子!朝廷细想想也是这么回事,就下了一道圣旨,说赵南星犯了欺君之罪,要人火速拿他进京听审。

圣旨一到,乡亲们都替赵南星担心,认定他这次进京必定凶多吉少,可他自己却满不在乎地跟差人走了。

一到京城,朝廷问赵南星为什么欺骗圣上,谎报灾情?只见赵南星不慌不忙,从怀里掏出一份奏章,上面也写着六句话:

岗头村,五百村,

城北两个低洼村;

泥河发水先淹它,

为臣所言句句真;

万岁不信派人查,

看我欺君不欺君?

赵南星见朝廷三下两下看完了奏章,就说:“岗头村紧挨着河岸儿,哪次泥河发水,也是先淹它;五百村地势低洼,水一过岗头,必然流到这儿;五百村村北有一姓万的百姓,这次发水确实被冲走了,至今下落不明。我说‘水从岗头过,淹了五百村,漂走一万家’的话句句属实,为臣并无欺君之罪。”

朝廷听了他这一番话,觉得疑疑乎乎,不相信真有这样的巧事,就派了一个心腹太监,到高邑县察访了一番,果然和赵南星说得一模一样。这样,朝廷也不好再治赵南星的罪,就把他放了回来。

至今,高邑县这两个村名还没有变。

惩治贪官



赵南星刚当上吏部尚书那一年,曹州发了大水,水势挺猛,冲塌了数不清的房屋,淹死了成千上万的人,灾情传到京城,皇上就派了一个大臣到曹州放粮,赈济受苦受难的百姓。二十多天后,这个大臣到京城,奏明皇上灾粮已放完,灾民们有了饭吃,已经安居乐业。皇上挺满意。

没几天,曹州就来了不少状子,一致状告知县石三畏勾结京官,贪占大批救灾粮款,曹州百姓根本没有见到一粒粮、一文钱。由于生活无着,饿死的人挺多,大量饥民外出讨饭,曹州大片土地几近荒芜。所有的状子都要求皇上严惩贪官,以平民愤。

这些状子转到吏部,赵南星就派了几个人到曹州调查。调查的人刚走,赵南星回到府衙,见家里等着两个人。一问,说是从曹州来的。他想,说不定是告状的,不料这俩人掏出一份礼单,说:“知县石大人特让我俩来拜见赵老爷,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说完,像变戏法从身上掏出一大堆物件:有上等的杭州绸缎,有名贵的补养药材,还有几幅名人字画和几大锭金子银子,满满地摆了一桌。赵南星一见到这,心想,怨不得曹州百姓那么多人告他,他要不贪占粮款,哪有这些个物件?就不软不硬地对这两个人说:“谢谢你们石大人了,我领着皇上的俸禄,有吃的有花的,用不着这些物件,请你们还带回去吧。告诉你们石大人,眼下曹州百姓生活无着,正在灾难之中,他要是有这些闲钱,还是多救济一些灾民吧!”弄得这俩人没话说了,只好收拾物件,灰溜溜地走了。

后晌,衙门里公事不多,赵南星就换了一身平民衣裳,沿京城大街随便游走,借以体察民情,走着走着,忽然看见那个去曹州放粮的大臣和几个言官,拉着吏部一个人进了一家酒馆。吏部这人跟他们从没交往,怎么这会儿这样近乎起来?他觉得有点奇怪,就悄悄跟上去。见这伙人要了一桌子鸡鸭鱼肉,正在大吃二喝哩。他也要了二两酒,一碟青豆,找了个角上的位子,背向着他们。因酒馆里人多,谁也不注意他。

这时,听那个大臣说:“我荐的这位石三畏,眼下是曹州知县,这次放粮时认识的。此人爱民如子,清正廉明,是个少有的奇才,希望大人在赵尚书面前极力推荐。这是一点儿小意思,事成之后,另当重谢。说完,听见“啪”地一声,赵南星不用看也知道,这位大臣一定给了他一锭银子。

再往下,这伙人聚在一起,小声地议论起来。因离得较远,赵南星也听不清在说什么,就离座走了。他想,石三畏贪声狼藉,曹州百姓状告不断,而很多人还为他活动,要提拔他,想必都受了他的贿赂。此风不煞,贪官污吏都能升迁,势必搞乱了朝纲。这样,何以面对全国父老?我一定要管一管!

第二天,吏部那人还没和赵南星说哩,赵南星就把一大堆告状信推给他,说:“这都是告石三畏的,你看看吧,这样的人还能提升呀?就这,皇上也不会善罢甘休的,你不要瞎掺乎了,快把银子退给他们吧,免得以后卷进去出不来,后悔也就晚了。”直说得那人低下头,原原本本地把放粮大臣他们为石三畏升官说情的事向赵南星学了。接着,又把收受的银子退了回去。

没几天,到曹州查访放粮一事的人也回来了,证实所有粮款根本没有发放到灾民手里,全被石三畏和朝中大臣从中贪占了。那大臣收受了石三畏的贿赂,这才在京为他说情求官。

赵南星听了这些,心里气愤得很,马上写了一道奏疏,上报皇上,要求罢免石三畏的官职,充军发配,并退回所有贪占粮款,救济曹州灾民。对放粮的大臣也须课以重罚,削籍调外,永不重用。其他收受贿赂的言官,除退交脏款外,罚俸数月。不久,皇上对这奏疏作了御批,彻底惩治了这伙贪官。































千秋台和千年柏

在高邑城南,有一个土疙瘩,传说这是刘秀当年在高邑登基做皇帝时垒成的土台,人们叫它“千秋台”。相传在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坐了江山;王莽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几乎杀尽汉室皇帝的后裔宗亲。惟有刘秀侥幸逃脱,四处奔走逃命,在多次即将补王莽兵马擒获之际,总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最终重兴汉室,开创了东汉王朝。现在河北、山西一带很多地方都流传着王莽赶刘秀的故事;而高邑县不仅是刘秀与王莽对抗的主要战区,还是刘秀当皇帝的登基地;民间流传着众多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很多村庄还是王莽赶刘秀的遗迹或衍生品。

在高邑城南,有一个土疙瘩,传说这是刘秀当年在高邑登基,做皇帝时垒成的土台,人们叫它千秋台。

千秋台上有一棵柏树,叫“铁柏灵”。意思是说,这棵树永远不长,永远那么粗,那么高。这就是传说的“千年柏”。

据说,在东汉时,刘秀被王莽追赶了好久,好不容易才逃出重围,来到高邑。那时天气正热,刘秀想坐下来歇歇,周围又没有大树,只有一棵柏树。刘秀坐下来,靠着柏树睡着了,醒来以后,说:“柏树真好,应该冬夏长青,永远不老。”

后来,这棵柏树果然四季常青,不怕风寒。只是“永远不老”变成了“永远不长”。

刘秀睡醒后,心里说:“我被王莽追赶了好多日子,没有一会安生,就今天舒服,还能好好歇会儿。这块地方一定吉利,就在这里登基算了。于是,就派兵修筑了这个“千秋台”,登了基。

五马山

高邑县城西二十多里地,就是赞皇的五马山。它为什么叫五马山?因为这个山上有五匹石马,传说那是王莽赶刘秀时留下的。那时,刘秀领着一些老弱残兵,边打边跑,一直跑到高元赞三县交界的地方,好不容易才闯出重围,刘秀连战马都被乱箭射死了,他丢盔卸甲,逃到一个山头时,身边只有四个兵士了。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山神庙,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那庙前躺下休息。他们刚刚躺稳,突然听到庙后传来一阵马叫的声音,真把他们吓坏了。五个人立起身来,正要逃跑,谁知浑身酸痛,再也走不动了。就在这时,从庙里跑出五匹大马,刘秀高兴极了,心里说,真是天救我呀!五人就各骑一匹马,杀出了包围圈儿。这时,天快亮了,刘秀命令士兵去河边饮马。五匹马被牵到河边,哪个也不喝水。士兵们在草地转了几遭,那马也不吃草。他们以为是马不渴不饿,把他们拍了一下说:“不吃不喝,走吧!”这一拍不要紧,五匹马像一阵旋风似的向山神庙跑去,刚跑到庙前,太阳出来,那五匹马也站住不动了。刘秀他们五人紧紧追赶,追赶庙前一看,原来是五匹石马立在那里。















王莽赶刘秀的传说血战凤仙桥

凤仙桥位于高邑县东驿头村西南。据说,很早很早以前,凤仙桥本有七十二孔,像一道长虹一样架在河之上。后来,由于王莽、刘秀在此大战,才把桥毁坏了。

那天,刘秀被王莽追赶,一路不停,刚跑到凤仙桥边,就被追上了。刘秀见敌兵人多,难以逃脱,就命部下还击。一场血战就在桥边的麦地里展开了。

战后,双方兵将大大伤亡,王莽只剩下大将裴同,刘秀只剩下大将贾福了。贾福很机灵,他想:要是凭真杀实砍,恐怕要败在裴同手下,不如先躲了。一来恢复精力,二来寻机好打他个措手不及。就同刘秀商量,藏在另一头的桥孔底下。

王莽见血泊中没有刘秀的尸首,知道刘秀又死里逃生,就命裴同搜索。裴同奔上河堤,绕过树林,找呵,找呵,找了好半天,也没寻见刘秀的影子。王莽奸诈地说:“乱找什么!你看尘土已静,几里外都能看得清楚,刘秀还能飞上天去?还不快给我毁桥搜查。”

裴同奉命,立即拆桥搜查刘秀。拆了一孔没有,又拆了第二孔、第三孔……一直拆到了第七十一孔的时候,还不见刘秀的踪影。他正纳闷,忽听背后“唰”地飞来一刀,扭身一看原来是贾福,二人就劈劈啪啪地战了起来。战了几个回合,贾福一手没防住,被裴同刺进腹部,顿时肠子甩了出来。贾福赶忙败阵到刘秀跟前说:“我主,快把你那战袍撕下一块来,让我绑扎绑扎再和裴同干来。”

由于血流过多,贾福渐渐招架不住,眼看就要亡于裴同枪下。这时,天宫中的凤凰大仙忽觉身上疼痛难忍,知道有人在毁坏自己的化身,就腾云驾雾来到桥的上空,把嘴里衔的那枚宝葫芦掷在桥板上,“咯崩”一声巨响,放出一团炎炎的金光。把那裴同照得头晕眼花。贾福见裴同这种形态,上去攥住他的胳膊举起刀来,厉声喝道:“贼寇,你保刘秀还是保王莽?”裴同吓得要死,连说:“只要大将军饶我不死,我愿永保刘秀。”贾福听了,哈哈大笑三声就倒下了。

裴同见贾福刀下留了自己性命,决心从善改恶,就归顺了刘秀,并建议刘秀赶紧除掉王莽,以防后患。

刘秀当然迫不及待这样,仇恨地问:“王贼现在何处?”

“在对岸。”说完,他们就飞快赶去。

到了对岸一看,哪里还有王莽的影子?原来他早从庄稼地里溜走了。

从那以后,尘土填平了宽阔明净的河流,壮丽的凤仙桥也被折腾的只剩下一孔了。现在这桥板上还留着战马的足迹和枪挑的痕迹:那丫丫葫芦坑,据说就是凤凰大仙掷落宝葫芦时砸下的。



















古城墙



高邑县古城村西,有一道残留的城墙,据上年岁的人说,那里是天兵天将营造皇宫的遗址。

传说在西汉末年,刘秀在高邑称帝之后,天帝便遣下十万天兵天将,一夜间要帮助刘秀建造起豪华的京城。神仙们选定了城址。就在夜深人静时动起工来。

村里有个老汉,经常背着筐子在这一带拾粪。这天夜里,他睡醒一觉后,就又背着筐子出去转悠了。走到村边,忽见前边灯光辉煌,好像千军万马在修筑城墙。

老汉心想,黑更半夜,哪来这么多的兵马?他继续往前走,这会儿看得更清了,那些抬土的,打夯的,都是些红发蓝眼,龇牙咧嘴的怪物,可把老汉吓坏了。老汉想,这准是遇上鬼了。他想到“鬼怕鸡叫”的传说,于是,老汉憋住气,学着大公鸡“咯——咯——咯——”地叫起来,只见前边灯光俱灭,人马乱跑,一会儿,又立刻平静了。

天亮以后,这里留下了一道没修完的城墙,就是现在古城村西的那个古城墙。













赵村疙瘩



刘秀跟王莽打了几天仗,边战边退,这天跑到赵村村边,早已人困马乏,眼看被王莽追上了,正在危急时候,突然觉得鞋里扎得要命,他不得不停下来,把鞋倒一倒。这一倒,鞋里的尘土落地,呼拉一下子堆成了一个小山疙瘩,把王莽遮挡住了。王莽追到跟前,抬头一看,一座土山挡住了去路,心里说:真怪,怎么平地长出一座山来?他只好沿着山根儿往西追去。刘秀趁这工夫早跑远了。

后来,人们都说这是个神疙瘩,是神仙有意救刘秀的命,在暗中帮的忙。



























拖枪河



高邑城北五里处,有一条没有沙石的小河,叫泥河,传说,它是两汉时期王莽赶刘秀时留下的。人们都叫它“拖枪河”。

那时,刘秀在柏乡县一带被王莽追得人困马乏。有一天晚上,刘秀在野外歇脚,一躺下就睡着了。忽然一阵叫喊声把他惊醒,原来是王莽的兵马追杀上来了。刘秀一时心急,赶紧上马,拖着那杆长枪,就往西北方向跑,跑了不知多少里,回头一看,后面出现了一道深深大土沟,沟里净湿漉漉的黄泥浆,把王莽的兵马给甩在后边了。他一直跑到了一个小村庄的西边才停下来。他长长呼了一口气,把长枪往起一提,朝地上一戳,招呼跟随的人马在这儿歇会儿。

可不大工夫,探马报道:“王贼又追来了。”刘秀命令军卒们往北跑。待他把枪往起一提,只见插枪的那个窟窿顿时冒出一股清水,这泉水越冒越猛,越流越大,顺着这道大土沟,往东滔滔流去。那王莽的队伍正顺着沟行军,忽然大水涌来,沟里净是泥糊涂,把王莽的马匹都陷住了。等他们拔出淤泥,刘秀早已无影无踪了。

那个枪头的泉眼,水势很旺,一年四季长流不衰,灌溉着泥河两岸的万顷田地。这泥河两岸,土地平坦而肥沃,水源充沛,粮食年年获得好收成。这一带的人口越聚越多,形成了粮食集散地,出现了好多的粮庄。如:西粮庄(西良庄)、王粮庄(王良庄)、石粮庄(石良庄)、东粮庄(东良庄)、谷兴庄等。只不过以后把粮食的“粮”演变马了优良的“良”了。刘秀驻扎军队的那个小村庄,以后就以刘秀的御林军为名,叫“御林”,慢慢演变成了“愉林”。

那个扎枪泉,多少年来清水长流。可后来被一个南蛮子用一个铜洗脸盆给扣住了。从此,那个宝泉就不出水了,泥河也就干涸了。



献花(0)
+1
(本文系sjgolf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