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巴蜀学院词一班第三十讲
2022-08-26 | 阅:  转:  |  分享 
  
巴蜀学院词一班第三十讲隐括词·剥体诗·一丛花主讲:辛勤大家好,我们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一、韵位安排与声情长调中韵位的安排,由于篇幅愈长,须得
铺张排比,有利于开阖变化的格局,那韵位疏密与表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复杂得多。一般说来,凡是属于音节谐婉的调子,大多数
是隔句一协或三句一协,而三句成一片段的格局,又多是用一个单句,一个对句组成。如: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其中的“正艳杏烧林,缃
桃绣野,芳景如屏”,是用一个去声领字领起的三个四字句对句。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其中的“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是前对
后单。也就是说,前面是一个对句,加后面一个单句组成。柳永的《八声甘州》其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也是如此。不过在对句
之上加了一个去声领字,每句收尾除《八声甘州》连用两仄较为拗峭外,余皆平仄递收;再和整篇的两句一协统一起来,就显得奇偶相生,饶有夷犹
婉转的姿态。如果遇到须押仄韵的长调也是三句成一片段,再安上一个韵位。如:例4: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其中的“遥岑远目,献愁
供恨,玉簪螺髻”三句一协,而且每句都用仄收,就显得格外挺劲,无复婉曲情致。接着:“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也是三句一协,因
为第一句用了平收,也就略为和婉。接着:“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和下半阕的结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虽然前者四句一协,后者三句一协,句法上也有些变化,但每句都用仄收,就构成整体的清壮拗峭的格局,宜于表达豪爽激动的感情。还有的开端
连协,接着隔句一协,仿佛五、七言近体诗押韵方式,它的音节是异常和婉的。如: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这首词的音节是何等的轻柔
婉转,极掩抑低徊之致,是最适宜于表达和婉情调的。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这首词的结构颇别致,归纳言之,大约有三个特点:完整
、分片、照应。像这夷犹淡沲duò的音节态度,是和风光旖旎的湖上春游恰恰相称的。和《风入松》这个调子的声容有些相近而特显缠绵凄抑情调
的。如姜夔的《扬州慢》:这上下阕都有三句成一片段处,对声韵上的处理,是和《满庭芳》、《木兰花慢》、《八声甘州》等调相同的。但整体的
句法变化较多,特别显得悲凉掩抑。两结三用平收,更显得凄咽低沉,哀怨无端,充分表露作者的没落心情,只是“无可奈何”的哀音而已。和《扬
州慢》的低沉音节有些相近的,还有张炎的《高阳台》西湖春感:这个长调的韵位安排是合于和婉法则的。但在上下阕的中间和结尾都连用平收,就
更显出低沉情调,只适合表现哀怨心情。《忆旧游》的声韵安排,也和《扬州慢》、《高阳台》大体相象。例如周邦彦所写忆旧游·记愁横浅黛:像
这类掩抑低沉的情调,是适宜于曼声低唱的。它的韵位安排基本上是取得谐婉的。这上半阕的第二、三句,下半阕的第三、四句和结尾两句,都连用
平收,是音节低沉的关键所在。幸而最末用了一个“平平去入平去平”的拗句,把它略为振起,便显得有些生意,不致凄婉欲绝了。以上是韵位比较
临近的,下面我们交流韵位远隔的长调。至于韵位相隔太远,如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上下阕都有四句成一片段,句末收音有谐有拗,构成一
种庄严整肃气象,是最适宜于铺张排比,显示雍容博大器宇的。辛弃疾《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这个长调一开始就连用三个平收的句子,三句成一
片段,显得情调有些低沉。可是接着又连用三个仄收的句子,四句成一片段,再在承转处用一个仄声字,领下四个整整齐齐的两联对句,和上面呼应
。接着两偶一单,三句成一片段,又化整肃为灵巧。续作阵势变化,前单后偶,也是三句成一片段,显示雍容不迫的气度,是适宜于豪放派作家驰骋
笔力的。过片连协两句,显示出格局的恢张,也使情调骤见紧凑列;下面全同上阕,是构成整体的壮阔气象。没有宏伟开朗的才略襟抱,是很难运用
得恰到好处的。那么,还有比《沁园春》韵位更远,要靠善于换气才能掌握它的音节态度,用来表达缠绵委婉而又紧张迫促的心情,也就是运用“潜
气内转”的手法来处理这个特种声韵组织,是要用暗劲的。《八六子》:上半阕开端以三字短句起韵,接着两句一协,于谐婉中见紧凑,有人推为“
神来之笔”,其实是善于掌握这个曲调的声情关系。接着用一个“念”字紧束上文,提领下面两个六言对句和一个四言单句,成一片段。因为末了两
句连用平收,骤转低沉,就把末句作成“去平去平”的拗句,使它振起。准备过片亦紧接一韵,又用两个六言对句,收尾平仄递用,显得和婉中有紧
促。接着用“怎奈向”和“那堪”等五个虚字作为转筋换气的关纽,插上一个六言单句,两个四言对句,两个六言对句,一共五句才安上一个韵位,
表示情绪的越来越紧,恨不得把千言万语一气吐出。但这紧凑的节奏,非得换气不可,否则是唱不下去的,所以这五个虚字也就表示着可使作者便于
把握这“潜气内转”的手法。接着一个三言短句,紧跟一个“平平去平去平”的特殊句式,连协两韵,藉作收束,使一点痴情骤然惊醒,情景双融,
声辞谐会。这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深入体味的。上面我们所举的都是平声调的例子,那么仄声调的特点如何体现的呢?仄调长调的激越与深沉。该用
仄调的长调,一般也多是以隔句押韵或三句一协为准则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念奴娇》的音节是激越
高亢的。它的句读安排一般以辛词作为标准。它之所以声情激壮:⑴整体韵脚,只在上下阕两个四言偶句,一个五言单句,构成一个片段,用了一句
平收外,其余位置全用仄收,就自然显示音节的拗怒;⑵所用韵脚,一般选用短促的入声韵部,可使感情尽量发泄,不带含蓄意味。但从整体的韵位
安排上来看,是相当匀称的,因此能够取得拗怒与和谐的矛盾的统一,适宜表达激壮慷慨的豪迈感情。据王灼说:“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今大石调《念奴娇》,世以为天宝间所制曲。”(《碧鸡漫志》卷五)这就说明这个长调的声韵安排,是要符合曲调中的高亢音响的。辛弃疾《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这首词的韵位安排,除上下阕第四韵的单句为全篇筋节,连协两韵,较为紧促外,余下的均
是隔句一协,是合乎谐婉法的。但全阕无一句不用仄收,而且用的韵部又属短促的入声,因而构成拗怒多于和婉的激越情调。比起《念奴娇》来,《
贺新郎》此调更适合抒写英雄豪杰激昂奋厉的思想感情。虽然这两个长调在宋人已多改用上去声韵部,一样也适于表达清壮情调,但会略转沉郁一路
,和《摸鱼儿》差相仿佛。关于《摸鱼儿》的音节,适宜表达哽咽情调,除了句法上的参差变化安排得很恰当外,它的主要关键,还在上下阕的腰腹
,以一个三言短句、一个上三下七的长句和一个四言偶句组成,而且句句协韵,就格外显出一种低徊掩抑、欲吞还吐的特殊情调。一般带“近”字的
词牌,适宜表达抑塞磊落的幽咽情调的,最有代表性的辛弃疾的《祝英台近》晚春:豪放派辛弃疾,其实也有这么婉约甚至哽咽派的佳作。吴文英《
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这一带“近”派的词的声韵组织,无论从句度长短和韵位安排上,都是煞费经营,极尽奇偶相生、低徊掩抑能事的。
咱们仔细研读古人的这些词作,就不得不佩服人家的匠心独运了。上下阕都用上了三个平收的句子,和仄收的句子互相参错,构成刚柔相济的声容之
美。而在某些句子中的平仄安排,略作拗怒,有如“烟柳暗南浦”,“十日九风雨”,“才簪又重数”,“哽咽梦中语”等,都作“平仄仄平仄”或
“仄仄仄平仄”,在每个句子的中心显示激情,接着换上一个谐婉的四言和六言平句,紧跟情绪的发展,由隔句一协转入三句一协,使在低徊欲绝的
情景中,更作千回百折、荡气回肠的怨抑凄调,是最值得深入体味的。二、浅析词牌《水调歌头》1.词牌渊源水调歌头,词牌名,以毛滂《元
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水调歌头《碧鸡漫志》属中吕调。又名《花犯念奴》、《台城游》、《水调歌》,毛滂词又名《元会曲》,张矩词又名《凯歌》。“水调歌头”
,则是截取大曲《水调》的首章另倚新声而成。《填词名解》说:“歌头,又曲之始音,如‘六州歌头’‘氐州第一’之类。“水调歌头”一调,有
不同异名。毛滂词名《元会曲》,张矩词名《凯歌》,吴文英词《江南好》,贺铸词名《台城游》,汪相如词名《水调歌》,姜夔词名《花犯念奴》
,明杨慎词名《花犯》。2.词牌格律《碧鸡漫志》载:水调歌头属中吕调。毛滂词名《元会曲》,张矩词名《凯歌》。按《水调》乃唐人大曲,凡
大曲有歌头,此必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也。正格:水调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九金增
宋重八玉变秦馀千年清浸先净河洛出图书一段升平光景不但五星循轨万点共连珠垂衣本神圣补衮妙工夫中中中中仄句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平仄句中中平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仄句中仄中平中仄句中仄仄平平韵中中中平仄句中仄仄平平韵朝元去锵环佩冷云衢芝房雅奏仪凤矫
首听笙竽天近黄麾仗晓春早红鸾扇暖迟日上金铺万岁南山色不老对唐虞中中中句中中仄句仄中平韵中平中仄句中仄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
平中仄句中仄中平中仄句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仄句中仄仄平平韵填词要求:填词要求: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
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1)词牌句式:双调
,中吕调。全词19句95字,554766555;3334766555。上阕9句48字,下阕10句47字。上下第二句以后的七句与下阕
第三句以后的七句,平仄格式相同。(2)押韵:上下阕均押四平韵。一韵到底,也有叶韵的另外体式。(3)声情:气势雄浑,宜用以抒写激奋情
思。(4)对偶:上片开头两句、第五第六句和歇拍两句,下片第六第七句、结拍两句,常用对偶,有时是上面所说的那些全部成对,而大多数是一
两处成对。下阕过片处三字句对用对偶。有前两句对,也有后两句对,也有三句均做成对偶句的。注意:词里面的对偶不像律诗,它不是很工稳的,
如“人有…,月有…”。这样的同字相对,词、曲都是允许的。(5)平仄:其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四、五句,俱四字一句、七字一句,其七字
句属特殊带拗句式。它有时作成前四后七,有时又作成前六后五。但不管句式如何变化,其平仄都不能作太大改动,不然就失去其特有的拗味。另外
,不管是何种句式,上下片最好一致。上阕第四、下阕第五句,多数情况下,前四字平仄都如格律所标。也可以说,这是本词牌的特色之一。上阕第
五、下阕第六句,在第五字已用平的情况下,第三字亦可用仄。总之,这二句的第一第三字,只要不同时作仄就不算太离谱。而第二字改用平声,全
句则成了顺句,像例三下阕那样成了离群之雁,毕竟不好(曾中思“有客泛轻舸”一首,其上阕第四句也是如此。通叶格的此字用平,另当别论)。
(6)领字:此词牌无领字。(7)要点:上阕第三、四句与下阕第四、五句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可组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平平”格式,见苏轼“快哉亭”与陈亮“不见南师久”。苏舜钦“潇洒太湖岸”是上变下不变,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是下变上不变。《水调歌头
》该处句式调整变化,可谓一大特点,不必牵强视为另格。附注:陈亮词(不见南师久)历来颇负盛名,惜格律稍有不足:①换头两句平仄稍差;②
下片第五句首五字皆仄,这一般是不允许的,读起来也会有些别扭。上节课的内容就复习到这里,下面开始新课的学习!宋词承唐五代遗风,经过语
言、风格、词境、题材的拓展创新,终使宋词盛于当世。宋人填词,极富创新,柳永创慢词写俚语,苏东坡拓词境开豪放之词风等等,每每有所创新
,必为词界变革。而这份创新精神,也常常体现在文字技巧和诗词体裁方面,譬如集前人诗句拼凑而自出新意的集句词,改编前人整首诗的隐括词,
都是宋代文人以故为新的创新表现。“櫽yǐn括体”是宋词中一种奇怪的文体。词作者临摹改编获得与原创者思想感情的共鸣,故用櫽括形式以寄
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櫽括词是非常有特色的文体,它不但丰富了宋词的表现方面,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和文体观念。一、隐括
词1.什么是隐括词?词曲中有一种奇怪的文体,叫“櫽yǐn括体”。“櫽括”一词的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櫽括又作隐栝。但用于文章、本指
对素材进行组织裁剪。隐括体:即用词或散曲形式来改写、缩写前人的诗文名篇,为宋词、元曲中较常见的一种体裁。而词的隐括则是将其他诗文剪
裁改写为词的形式。隐括词是非常有特色的文体,它不但丰富了宋词的表现方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和文体观念。隐括体
的特点在于高度的概括力,以另一体裁展示古典或现代名篇,隐括词选取的对象一般都是公认的经典之作。是基于原著的再次创作,是一种写作手法
,或称写作临摹。例如:黄庭坚隐括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作《瑞鹤仙》词一首: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
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
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全篇用了十二个“也”字作为韵脚,是古今唯一“独木桥”隐括词。
古代格律诗词必押韵,而若把韵脚比作桥,那么用做韵脚的字便是拼凑这座桥的木板,若是整首词用同一个字做韵脚,那么这座桥便是独木桥!因而
,所谓独木桥体,就是使用同一个字作为一半以上或全篇的韵脚,也称作一字韵!这首《瑞鹤仙》词意大致与《醉翁亭记》相同。这首词太过忠于原
文,毫无新意,是一大不足。但妙处在于用独木桥体改编《醉翁亭记》,全词用同一韵脚,节奏唱叹有致,恰到好处,比之原作更有神韵。黄庭坚这
首词,以独木桥体配合隐括,便是独木桥体的典范,全篇用了十二个“也”字作为韵脚,驱遣了全词同字协韵的“全独木桥体”,颇能传达原作那种
潇散的神韵。这首词同时兼含宋代两种创新体裁,可谓小道之中见高明,巧妙隐括出华章,也可见宋代以故为新的技艺着实不凡!历史渊源词学研究
界普遍认为櫽括词产生之前,未有此类诗歌文体。罗先生在谈到櫽括体时说:“这种体制,不见于杂体诗,在词里却是相当普遍的。”(注:见《宋
词杂体》一文。的确,在宋代櫽括词出现之前,杂体诗中并无明确标明櫽括体的。不过,在新文体诞生之前,总有一些萌芽或者一些潜在发展因素。
櫽括词也是这样,在此之前,诗歌史上已经有相似性质的作品出现了。如《全唐诗》录有唐人同谷子据典故改编的诗歌《五子之歌》,按《五子之歌
》,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原亦为五首,是夏启的五个儿子所写的,因为太唐耽于安乐,丧失君德,五子怨恨,于是追述大禹的教戒,写了
这组诗,以讽时政。①五子之歌(一)邦惟固本自安宁,临下常须驭朽惊。何事十旬游不返,祸胎从此召殷兵。(二)酒色声禽号四荒,那堪峻宇又
雕墙。静思今古为君者,未或因兹不灭亡。(三)唯彼陶唐有冀方,少年都不解思量。如今算得当时事,首为盘游乱纪纲。(四)明明我祖万邦君,
典则贻将示子孙。惆怅太康荒坠后,覆宗绝祀灭其门。(五)仇雠万姓遂无依,颜厚何曾解忸怩。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场前事悔难追。《五子之歌》
出自《尚书》中的《夏书》,《五子之歌》是对中国最早的帝王亡国的叹息,体现了中国最早、最原始的政治思想,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
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五子之歌》体现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与巩固其统治而
提出的一种统治观。②原文: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
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
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
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
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其五曰:“呜乎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
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③原文大意:其一:大禹说过,老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轻视。人民为国家之本,本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其二:大禹
说过,不要贪图女色,打猎玩乐,嗜酒,豪华的住宅。只要有此一项,就会导致亡国。其三:陶唐氏部落本来有很广大的土地,因为失德,败坏纲常
,导致灭亡。其四:大禹为后世楷模,治定了法典,因为太康废弃了典法,导致宗庙祭祀灭绝。其五:我们被后羿逼到洛河对岸,没有归宿,叹息不
谨慎的行为,追悔莫及。④译文:太康处在尊位而不理事,又喜好安乐,丧失君德,众民都怀着二心;竟至盘乐游猎没有节制,到洛水的南面打猎,
百天还不回来。有穷国的君主羿,因人民不能忍受,在河北抵御太康,不让他回国。太康的弟弟五人,侍奉他们的母亲跟随太康,在洛水湾等待他。
这时五人都埋怨太康,因此叙述大禹的教导而写了歌。其中第一首说:“伟大的祖先曾有明训,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
本牢固,国家就安宁。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妇都能对我取胜。一人多次失误,考察民怨难道要等它显明?应当考察它还未形成之时。我治理兆民,
恐惧得像用坏索子驾着六匹马;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其中第二首说:“禹王的教诲这样昭彰,可你在内迷恋女色,在外游猎翱翔;喜欢
喝酒和爱听音乐,高高建筑大殿又雕饰宫墙。这些事只要有一桩,就没有人不灭亡。”其中第三首说:“那陶唐氏的尧皇帝,曾经据有冀州这地方
。现在废弃他的治道,紊乱他的政纲。就是自己导致灭亡!”其中第四首说:“我的辉煌的祖父,是万国的大君。有典章有法度,传给他的子孙。
征赋和计量平均,王家府库丰殷。现在废弃他的传统,就断绝祭祀又危及宗亲!”其中第五首说:“唉!哪里可以回归?我的心情伤悲!万姓都仇
恨我们,我们将依靠谁?我的心思郁闷,我的颜面惭愧。不愿慎行祖德,即使改悔又岂可挽回?”五子之歌中的五位王子所居的地方为今河南巩义
市花地嘴遗址。⑤文章分析:正因为同谷子的《五子之歌》多用《尚书·五子之歌》的词句,所以有人把它列为“集句”,但我们不难看出,同谷
子的《五子之歌》,完全是根据《尚书·五子之歌》一篇作品改编而成的,借改编古人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悲愤,并以之讽刺当代的政治,其性质不
是集句体,而是近于櫽括体。3.隐括正式定名“隐括”一语,见之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蹊要所司,职在熔裁,櫽括情理,矫揉
文采也。”即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由此可见,这种写作方法,很早就有了。隐括词,指隐括前人的诗文入词。学术界都认为苏轼
开创了櫽括词体。饶宗颐先生说:“论者多谓此体始于东坡櫽括《归去来辞》,为《哨遍》,并常举其《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与《哨遍·为米折
腰》做例子。其实宋初已经有了与“隐括”相近的创作,隐括正式定名则是宋朝时的苏轼(始于东坡櫽括《归去来辞》为《哨遍》),第一个大量将
此法用于词作中的是宋代词人林正大,他创作的櫽括词数量最多。曾将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晋陶渊明《归去来辞》等名篇改写成三十几首不同体
式的词。正大字敬之,号随庵,永嘉人,著有《风雅遗音》。唐圭璋所编《全宋词》第四册所收林正大词四十一首,每首先录古人诗文,然后櫽括成
词。如:《酹江月》《满江红》櫽括杜甫《醉时歌》;《一丛花》櫽括杜甫《饮中八仙歌》;《贺新郎》櫽括王羲之《兰亭序》;《酹江月》櫽括陶
渊明《归去来辞》;《沁园春》櫽括刘伶《大人先生传》;《水调歌》櫽括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摸鱼儿》櫽括王绩《醉乡记》;《声声慢》
櫽括杜甫的《丽人行》;《贺新凉》櫽括欧阳修《醉翁亭记》;《水调歌》櫽括欧阳修的《庐山高》诗;《酹江月》櫽括苏轼前后《赤壁赋》;《水
调歌》櫽括欧阳修的《昼锦堂记》;《贺新凉》櫽括黄庭坚的《送王郎》诗;《水调歌》櫽括范仲淹《听真上人琴歌》;《满江红》櫽括黄庭坚《听
宋宗儒摘阮歌》《朝中措》櫽括黄庭坚《水仙花》诗;《满江红》櫽括韩子苍《题伯时画太一真人》诗;《贺新凉》櫽括苏轼《书林和靖诗后》;《
水调歌》櫽括范仲淹《岳阳楼记》;《木兰花慢》櫽括李白《将进酒》;《水调歌》櫽括王禹《黄州竹楼记》;《清平乐》櫽括李白《采莲曲》;《
满江红》櫽括卢仝《有所思》;《满江红》櫽括苏轼《海棠》诗;《水调歌头》櫽括李白《襄阳歌》;《江神子》櫽括欧阳修《明妃曲》;《意难至
》櫽括李白《蜀道难》;《沁园春》櫽括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摸鱼儿》櫽括叶清臣《松江秋泛赋》;《意难至》櫽括黄庭坚《煎茶赋》;《酹
江月》櫽括李白《送张承祖之东都序》;《酹江月》櫽括苏轼《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水调歌头》櫽括李贺《高轩过》;《虞美人》櫽括刘禹锡《
武昌老人说笛歌》;《江神子》櫽括黄庭坚《题杜子美浣花醉归图》;《沁园春》櫽括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临江仙》櫽括李白《春夜宴诸从
弟桃李园序》;《酹江月》櫽括李白《清平调辞》组诗。林正大的櫽括词所櫽括对象相当广泛,既有辞赋,也有古文,既有乐府,也有古诗。从他所
櫽括的作品中,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当时人所推崇的历代与当代的作家作品。林正大他所谓的櫽括词《括×××》,并非词牌名,而是指将某作“櫽
括”为《×××》词的意思。其后词人屡有仿效者,以清人为多。櫽括之词固然不能代替原作,但别具一格,如两两对读,却也饶有兴味。按敦煌出
土有櫽括《孝经》之《皇帝感》,存十二首,乃七言四句体。”今检敦煌出土的文献《新合考经皇帝感辞》十一首,然诗中述及张骞与织女等事,似
非櫽括《孝经》之作。但在苏试之前,已有相近的创作了。比如晏几道《临江仙》词前半阙,便是对唐诗人张籍《赠王建》的改写。临江仙〔宋代〕
晏几道东野亡来无丽句,于君去后少交亲。追思往事好沾巾。白头王建在,犹见咏诗人。学道深山空自老,留名千载不干身。酒筵歌席莫辞频。争
如南陌上,占取一年春。张诗云:“自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笥qièsì贫。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见咏诗人。”宋代出现将诗度曲的风
气,在苏轼之前,刘几《梅花曲》就标明“以介父三诗度曲”,即把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诗改为词作。现以其中一首为例,王安石
梅花诗之一:汉宫娇额半涂黄,粉色凌寒透薄妆。好借月魂来映烛,恐随春梦去飞扬。风亭把盏酬孤艳,雪径回舆论暗香。不为调羹应结子,直须留
此占年芳。〔宋代〕刘几以之度为《梅花曲》(以介父三诗度曲):汉宫中侍女,娇额半涂黄,盈盈粉色凌时,寒玉体、先透薄妆。好借月魂来,娉
婷画烛旁。惟恐随、阳春好梦去,所思飞扬。宜向风亭把盏,酬孤艳,醉永夕何妨。雪径蕊、真凝密,降回舆、论暗香。不为藉我作和羹,肯放结子
花狂。向上林,留此占年芳。从形式与文体来看:其它二首,形式与此完全相同。刘几这种以诗度曲其实大体已具有櫽括词的文体形态,不过他尚未
使用櫽括这个术语。真正明确使用櫽括这个术语的是苏轼,所以历来都把苏轼视为开宋代櫽括词风气之先者。苏轼创作有《哨遍》櫽括陶渊明《归去
来辞》、《水调歌头》櫽括韩愈《听颖师弹琴》、《定风波》櫽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浣溪沙》櫽括张志和《渔歌子》等,也有櫽括自己的词
,如《定风波》(咏红梅)櫽括自己的《红梅》诗。黄庭坚也创作过《瑞鹤仙》櫽括欧阳修《醉翁亭记》,此外还有许多作家写过櫽括词。如贺铸“
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櫽括,皆为新奇”(《宋史》卷四四三《贺铸传》)。清人张德瀛《词徵》卷一引申此说:“词有櫽括体。贺方回
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櫽括,皆为新奇。常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后遂承用焉。米友仁《念奴娇》,裁成渊明《归去
来辞》,晁无咎有填卢仝诗,盖用此体。”除此之外,宋人写櫽括词者甚多。如程大昌、曹冠、姚述尧、朱熹、辛弃疾、汪莘、徐鹿卿、刘学箕、林
正大、葛长庚、刘克庄、吴潜、方岳、马廷鸾、蒋捷、刘将孙、程节斋等人。此后,《全宋词》还收录无名氏的櫽括词。柳永也写有此体,只是没用
隐括词的名称。柳永《望远行·长空降瑞》长空降瑞,寒风剪、淅淅瑶花初下。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鸳瓦。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
上晚来堪画。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幽雅。乘兴最宜访戴,泛小棹、越溪潇洒。皓鹤夺鲜,白[闲鸟]失素,千里广铺寒野。须信幽兰歌断,彤云
收尽,别有瑶台琼榭。放一轮明月,交光清夜。其中上片:“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鸳瓦。好是渔人,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隐括
了唐朝郑谷的《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更早的唐朝独孤及《和赠远》诗云:
忆得去年春风至,中庭桃李映琐窗。美人挟瑟对芳树,玉颜亭亭与花双。今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借问离居恨深浅,只应独有庭花知。此
诗与崔护诗意思无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4.櫽括词形成的原因櫽括词的出现,从文体的
内部渊源来看,应与宋人将诗度为曲的风气相关。但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察,为什么宋人会使用“櫽括”一词作为这种文体的名称呢?我们先看看“
櫽括”一词的由来,清人张德瀛《词征》卷一“櫽括词”条说:“櫽括二字,见《荀子·大略篇》及《韩诗外传》、刘熙《孟子注》。櫽,度也;括
,犹量也。”(《词话丛编》4083页),《荀子·大略篇》有云:“乘舆之轮,太山之木,示诸櫽括。”杨注:“櫽括。矫揉木之器也。”除了
张德瀛所提到的例子之外,《荀子·性恶篇》也说:“枸木必将待櫽括矫,然后直。”而在《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已有:“外宽而内直,自设于
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于人,以善存。”可以看出,“櫽括”的原义指矫揉弯曲竹木,使之平直或成形的工具。在文学批评上,最早使用“櫽括”一
词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裁》篇:“蹊要所司,职在熔裁;櫽括情理,矫揉文采也。”这里的“櫽括情理”是指矫正情理方面的不当,这是对“
櫽括”矫正曲木工具原义的引申。但是作为矫正含义的櫽括与櫽括词的本质特点还是不同的,所以宋代词所谓的“櫽括”或“括”,其名称的渊源可
能受到当时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另有所本的。櫽括词的兴起,除了在文体内部以诗度曲的风气之外,可能是与唐宋士子的“帖括”形式有关系。唐
宋科举士子以“帖括”形式读书来应付科举考试。《新唐书·选举志》记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杨绾上疏言:“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是时犹试策。高宗
朝刘思立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故为进士者,皆诵当代之文,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帖括”的出现,是为了应付帖经考试。除了“帖括
”之外,还有“策括”,也是出于应付科举考试的需要。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近世士人纂类经史,缀辑时务,谓之‘策括’,待问条目,搜
抉略尽,临时剽窃,窜易首尾,以眩有司,有司莫能辨也。”此外还有其它文体类型的“括”。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九“帖括策括”对此所论甚
详:《唐书·选举志》杨绾疏言:“明经但记帖括。”按《文献通考》唐制帖经试士,后以应试者多,至帖孤章绝言以惑之,应试者乃索幽隐,编为
诗赋,不过数十篇,难者悉备。此即所谓“帖括”也。又《薛登传》:后生皆缉缀小文,名为策学。而东坡《议学校贡举状》亦云:近世士大夫纂类
经史,缀辑时务,谓之“策括”,是策亦有括矣。不宁惟是,《文献通考》又云:宋时制科,所难者六论。有巽岩者,取诸书可为论题者抄为一编,
揣摩殆无遗漏。则论亦有括矣。又范文正以馆职荐富郑公,公辞以未习。范曰:“已为君置大科文字。”所谓大科文字,盖亦巽岩所编之类也。是诏
册亦有括矣。学术日薄,士皆以捷给为务,所世馆阁之类书,科场之策略,传遽旁午,固无足怪也。(《明史·汤礼敬传》:宋末有论范、论草、策
略、策海、文衡、文髓、主意、讲章等刻,亦帖括之类也。)赵翼认为唐宋士子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出现帖括、策括、论括及诏册括等。这各类“括
”,其实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内容摘要,它们是否全部是韵文,不好断定,但其中必有将主要内容“编为诗赋”以便记忆的。今考杜佑《通典》卷十
五“选举三”谓唐代明经科,主要采用帖经法,专注重记忆,由于应试者越来越多,而必须加以淘汰,所以帖经法越来越偏,应试者为了应付这种考
试,便于记忆,就创造出帖括之法,把难记偏僻的经文概括成诗赋歌诀的形式:凡举司课试之法,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
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从文体上来说,“索幽隐为诗赋”的“帖括”在性质上与櫽括相类,同样是以
韵语的形式改编经典作品。今考《宋史·艺文志》中录有邵川《春秋括义》三卷、玉霄《春秋括囊赋集注》一卷、周士贵《经括》一卷,以“括”为
书,大致与当时风气相关。我以为正是在这种“帖括”风气的影响下,文学创作上的櫽括体就出现了,词的櫽括体大致也是对文学经典的改写或缩写
。总之,櫽括体之所以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科举考试的风气对其形成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宋人创作櫽括词的直接动机,首先是出自对于
作品的极端欣赏之情而产生櫽括的兴趣。櫽括的过程,也就是特殊方式的欣赏过程。櫽括词作者通过对名作临摹改编获得与原创者思想感情的共鸣,
故用櫽括形式借他们酒杯,浇自己块垒,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曹冠《哨遍》櫽括东坡《赤壁赋》,其词序曰:“双溪居士櫽括《赤壁赋》,被之
声歌,聊写达观之怀,寓超然之兴。”汪莘的《哨遍》櫽括王维的《山中与裴迪书》,其序曰:“余酷喜王摩诘《山中与裴迪书》,因櫽括其语为《
哨遍》歌之。”刘将孙《沁园春》櫽括苏轼前后《赤壁赋》,其序说自己“姑就本语,捃拾排比,粗以自遣。”刘学箕《松江哨遍》櫽括苏轼《赤
壁赋》,前有长序,序的前段描写了松江太湖的美景,接着写道:返而登舟,谓偕行者周生曰:“佳哉斯景也,讵可无乐乎?”于是相与破霜蟹,斫
细鳞,持两螯,举大白,歌赤壁之赋。酒酣乐甚。周生请曰:“今日之事,安可无一言以识之?”余曰:“然。”遂櫽括坡仙之语,为《哨遍》一阕
,词成而歌之。生笑曰:“以公之才,岂不能自寓意数语,而乃缀辑古人之词章,得不为名文疵乎?”余曰:“不然。昔坡仙尝以靖节之词寄声乎此
曲矣,人莫有非之者。余虽不敏,不敢自亚于昔人。然捧心效颦,不自知丑,盖有之矣。而寓意于言之所乐,则虽贤不肖抑何异哉。今取其言之足以
寄吾意者,而为之歌,知所以自乐耳,子何哂焉。”从此序中可以看出,周生原先对于创作櫽括词是不理解的,所以持否定态度,认为刘学箕完全有
能力自己创作,何必“缀辑古人之词章”,而刘学箕则认为櫽括词是“寓意于言之所乐”,“取其言之足以寄吾意者,而为之歌,知所以自乐耳”,
是以创作櫽括词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可以达到与古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从中得到乐趣的,这种乐趣是自己创作所不能代替的。刘学箕此序对于研究櫽
括词非常重要,因为它提供了词人创作櫽括词的心理与价真取向。当自己的创作未能出色地表达自己感情时,有些词人也采用括词的形式,借重他人
作品,抒发自己感情。徐鹿卿《酹江月·元夕上丞》櫽括苏轼《上元》诸诗。其序叙述有一次与判府丞郎中陈公的宴乐中,自己“偶得周旋其间,思
有以写父老之所欲言而不能言者以为公寿。顾其词语浅薄,不足发越,乃杂取东坡先生《上元》诸诗,櫽括成《酹江月》一阕,与邦民共歌之。”既
然欲言而不能言,所作又词语浅薄,倒不如借用大家手笔,事半功倍。宋代櫽括词之所以兴盛,从文学内部来看,是因为宋人喜欢在文体融合方面进
行一些实验,如以文为诗、以诗为词等,以各种文体的融合开拓艺术表现的领域。我们不妨把櫽括词视为宋人在文体创造方面的实验,但它与一般的
文体融合不一样,它是对不同文体转化,也是对经典或佳作重新演绎。櫽括词的出现与宋人以诗句入词的风气相关,宋代词人喜欢用唐人诗句入词,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就说周邦彦《清真词》“多用唐人诗语,隐括入律,浑然天成。”而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亦是直
接摘用唐末诗人翁宏诗句。赋予诗歌的音乐性是櫽括词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许多櫽括词的序文都标明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将这些杰作变成可以配乐
以供歌唱的词曲。苏轼《哨遍》櫽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
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櫽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僮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
乐乎。”苏轼的《水调歌头》櫽括韩愈《听颖师琴诗》的序也说: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
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櫽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此外如方
岳《沁园春》櫽括《兰亭序》,其序说:“汪疆仲大卿禊饮水西,令妓歌《兰亭》,皆不能,乃为以平仄度此同,俾歌之(注:《全宋词》第4册2
837页。)。”曹冠《哨遍》櫽括苏轼《赤壁赋》的序:“东坡采归去来词作《哨遍》,音调高古。双溪居士櫽括《赤壁赋》,被之声歌,聊写
达观之怀,寓超然之兴云。”从这些序中都可以明确看出櫽括词与音乐之直接关系,可见櫽括词的目的是为原作配乐,增加其音乐性。所以可以说,
櫽括词与原作相比,并不仅仅是外在形态的变化,在审美方面也增加一些原作所没有的内涵,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增加了词的音乐性,使之更适合于演
奏或歌唱。有些櫽括词与诗的本文差异极小,何以有櫽括的必要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人诗词之别的观念。5.隐括体的分类词的“隐括”,大
致有两大类:1.以一首词进行语句加工句读加工隐括成另一首词类。?例如唐?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
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原作二十七字?就被苏轼扩体扩为四十二字的《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
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以词以外的文学作品进行语句加工,句读加工隐括成词类。也就是以词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
诗、赋、序、记、辞等等)进行语句加工句读加工隐括成词类?。即是(虽微改其词,而不改其意”,对原作“微加增损”,把它改编成“入音律”
的词。)例如:刘几的《梅花曲》其一?结子非贪,有香不俗,宜当鼎鼐尝。偶先红紫,度韶华、玉笛占年芳。众花杂色满上林,未能教、腊雪埋
藏。却怕春风漏泄,一一尽天香。不须更御铅黄。知国色,禀自天真殊常。只裁云缕,奈芳滑、玉体想仙妆。少陵为尔东阁。美艳激诗肠。当已阴未
雨春光。无心赋海棠。三首咏梅词,就标明“以介父三诗度曲”?,即把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之一“浅浅池塘短短墙,年年为尔惜
流芳。向人自有无言意,倾国天教抵死香。须袅黄金危欲堕,蒂团红蜡巧能装。婵娟一种如冰雪,依倚春风笑野棠。”诗改写为词作。6.隐括体的
方式宋词隐括的创作方式上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隐括一个作品对象,改动词句,而不改其意。如苏轼的隐括词即是如此。隐括一个作品对象,改动
词句,而不改其意。如苏轼隐括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词。就被苏轼扩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原作二十七字,被苏轼扩为四十二字的《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
风细雨不须归。至此苏轼仍嫌“语少”,乃又作《鹧鸪天》以“足前后数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延尚觅元贞子,何处于今更有
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有人也作《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庭若觅玄
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浮云万里烟波客,唯有沧浪孺子知。前人还有把张志和的《渔歌子》看作由诗向词过渡
的痕迹或征兆,并把第三句还原为“青青箬笠蓑衣绿”,使之成为七绝。而苏轼则索性在扩体时,纳之入词体了。苏轼这种以词对原作扩体的做法,
后来成为“隐括”的方式之一。第二种是隐括多个作品对象,杂取采集加以创造,也无从保留原意。这类作品正如龙之东鳞西爪,不见龙身,深具“
神龙见首不见尾”之妙,见出作者博闻强记、灵活采集运用的精湛功力,代表隐括词的最高形式隐括多个作品对象,杂取采集加以创造,也无从保
留原意。如周邦彦的一首《西河·金陵》: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
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此词在艺术手法上,正如张炎所评:“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事其所长”(《词源》卷下),隐括古乐府和唐代诗
人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等诗而成。上片化用《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孤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
片化用古乐府《莫愁乐》,下片化用《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极为熨贴而又不
露痕迹的隐括这些诗意,表达出了自己沉郁悲壮的感情。櫽括可以有隐括诗、隐括词、隐括曲、隐括文。7.隐括的大体方法隐括写作大体有五种方
法:⑴调整增减法:就是对所隐括的原作稍加调整增减其中字句重组其中句读。例如周邦彦的《青玉案》:良夜灯光簇如豆。占好事,今宵有,酒罢
歌阑人散后。琵琶轻放,语声低颤,灭烛来相就。玉体偎人情何厚。轻惜轻怜转唧溜。雨散云收眉儿皱。只愁彰露,那人知后。把我来僝僽。这首香
艳无比的词是化自秦观的《御街行》:银烛生花如红豆。这好事、而今有。夜阑人静曲屏深,借宝瑟、轻轻招手。一阵白苹风,故灭烛、教相就。花
带雨、冰肌香透。恨啼鸟、辘轳声晓。岸柳微风吹残酒。断肠时、至今依旧。镜中消瘦。那人知後,怕你来僝僽。两相对比,句意相似,内容也基本
相同,不同处是,秦词中乐器为瑟,周词中为琵琶,再就是结句意思表述不同,秦词说“妻子知道后,怕你埋怨她”?,周词则说“怕你妻子知道后
,经常埋怨我”。内容上周词更细腻的描写了男女肌肤相亲的微妙感受。)⑵扩展补充法就是在原作的基础上扩展作补充使之成为另一符合格律音律
的词作。?例如唐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就被苏轼扩体《鹧鸪天》(例词省略)⑶压缩删减法?即是对原作进行压缩?删减其中句子压缩其中片段。
例如:宋?林正大《水调歌头》,就是隐括范仲淹《岳阳楼记》:欲状巴陵胜,千古岳之阳。洞庭在目,远衔山色俯长江。浩浩汤汤无涯际,爽气北
通巫峡,南去极潇湘。迁人与骚客,览物兴尤长。锦鳞游,汀兰郁,水鸥翔。波澜万顷,碧色上下一天光。皓月浮金万里,把酒登临对景,喜极自洋
洋。忧乐有谁知?宠辱两皆忘。⑷择取片段法;即是择取原作的句子片段重新组合成新的作品。例如:林正大括老杜饮中八仙歌为《一丛花》:知章
骑马似乘船。落井眼花圆。汝阳三斗朝天去,左丞相、鲸吸长川。潇酒宗之,皎如玉树,举盏望青天。长齐苏晋爱逃禅、李白富诗篇。三杯草圣
传张旭,更焦遂、五斗惊筵。一笑相逢,衔杯乐圣,同是饮中仙。⑸捏合融化法即是把多个原作进行重组?加工使之成为新的作品。例如:周邦彦的
一首《西河·金陵》: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
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
亡,斜阳里。此词上片化用《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孤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片化用古乐府《莫愁乐》,
下片化用《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8.隐括兴旺的原因宋朝的櫽括词写作如火如荼
,作者众多,如黄庭坚、贺铸、米友仁、程大昌、曹冠、姚述尧、朱熹、辛弃疾、汪莘、徐鹿卿、刘学箕、林正大、葛长庚、刘克庄、吴潜、方岳、
马廷鸾、蒋捷、刘将孙、程节斋等,马廷鸾、蒋捷、刘将孙、程节斋等。一时形成风气,其兴旺的原因大约如下:⑴赋予诗歌的音乐性是櫽括词创作
的首要目的之一,许多櫽括词的序文都标明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将这些杰作变成可以配乐以供歌唱的词曲。⑵宋人创作櫽括词的直接动机,首先是出
自对于作品的极端欣赏之情而产生櫽括的兴趣。櫽括的过程,也就是特殊方式的欣赏过程。⑶当自己的创作未能出色地表达自己感情时,有些词人也
采用櫽括词的形式,借重他人作品,抒发自己感情。⑷从文学内部来看,是因为宋人喜欢在文体融合方面进行一些实验,?“櫽括”的历史,至南宋
晩期,以专集的出现为标志,到达了一个发展的最高点。但随着宋朝的灭亡,其命脉也忽然断绝。在《全元词》里,仅有白朴的二例,其它再也找不
到了。或者,以“歌辞化”为第一义的这个技法,随著词乐的衰微,及其被新兴的散曲所取代,而落得与词乐的盛衰同样的命运,跟“櫽括词”的文
学样式一起随风而逝了吧。古代隐括名人中尤其是出现了专业作家林正大。但不能不说一说其中最能将这种风雅余韵集为大观的林正大。他留下的
41首词作中竟有39首隐括之作,而且体裁广泛,隐括的原作包括诗、赋、序、记、辞等等,可谓隐括创作的“专业户”,且录他其中几阙最典型
的:《酹江月》,隐括苏轼《前赤壁赋》:泛舟赤壁,正风徐波静,举尊属客。渺渺予怀天一望,万顷凭虚独立。桂桨空明,洞箫声彻,怨慕还凄恻
。星稀月淡,江山依旧陈迹。?因念酾酒临江,赋诗横槊,好在今安适。谩寄蜉蝣天地尔,瞬目盈虚消息。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与子欢无极。翻然
一笑,不知东方既白。《酹江月》,隐括陶渊明《归去来辞》:问陶彭泽,有田园活计,归来何晚。昨梦皆非今觉是,实迷途其未远。松菊犹存,壶
觞自酌,寄傲南窗畔。闲云出岫,更看飞鸟投倦。归去请息交游,驾言焉往,独把琴书玩。孤棹巾车邱壑趣,物与吾生何恨。宇内寓形,帝乡安所,
富贵非吾愿。乐夫天命,聊乘化以归尽。《贺新凉》隐括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当日事。有崇山、茂林修竹,群贤毕至。湍急清流相映带,旁引流
觞曲水。但畅叙、幽情而已。一咏一觞真足乐,厌管弦丝竹纷尘耳。春正暮,共修禊。惠风和畅新天气。骋高怀、仰观宇宙,俯察品类。俯仰之间因
所寄,放浪形骸之外。曾不知、老之将至。感慨旧游成陈迹,念人生、行乐都能几。后视今,犹昔尔。《沁园春》隐括刘伯伦(刘伶)《酒德颂》
大人先生,高怀逸兴,酒肉寓名。纵幕天席地,居无庐室,以八荒为域,日月为扃。贵介时豪,搢绅处士,未解先生酒适情。徒劳尔,谩是非锋起,
有耳谁听。先生。挈榼提罂。更箕踞衔杯枕麹生。但无思无虑,陶陶自得,任兀然而醉,恍然而醒。静听无闻,熟视无睹,以醉为乡乐性真。谁知我
,彼二豪犹是,蜾裸螟蛉。《水调歌头》隐括韩文公(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太行有盘谷,隐者所翱翔,丈夫行世,磊磊落落信行藏。遇则声名
利泽,不遇采山钓水,何似两俱忘。谁解盘中趣,与酒为歌章。问何如,盘之乐,乐无央。远驱虎豹,蛟龙于此亦潜藏。盘土可耕可稼,盘水可沿可
濯,饮食寿而康。膏车秣吾马,从子以徜徉。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名”门弄斧,削头改面,整装理容,固然不能代替原作,但这种提炼原文精华神
韵的细致功夫,读来别具一番赏心悦目的风采。隐括体的创造运用,给宋词创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和繁荣。许多作品在隐括前人的优秀作品时多点石
成金、脱胎换骨,起到了提高词艺的促进作用。这本身就是一种借鉴和继承。那些指责这种手段只是炫耀文字技巧的游戏之作的说法,是有欠公允和
没有说服力的。?隐括虽有以上种种好处,但文学创作毕竟贵在创新,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隐括的要求⑴隐括的要求:①要有供剪裁的原作。原
作可以是诗歌或文赋,也有人以词作为隐括的原作,由于隐括是词的一种改写手法,主要是通过艺术形式的改变进行创作,所以一般不要以词括词。
观前人做法,以词括词的方式虽然有,但很少,主要还是以诗或文括词。②剪裁需合度。隐括体作品以原作词句为主,字句有增删(此与集句区别
),所表达的思想与原文或相同或不同,结构形式则是与原文不同的,是经过了作者的重新剪裁与布局。③隐括体的运用在词中存在着一个“限
”与“度”的问题,即“袭故”与“创新”的问题。④力求推陈出新。隐括的情况最好是出于意境、感情表达的确切需要,或在苦苦推敲而找不到比
前人的词句更能恰当的表达时不妨化用。⑵隐括如何选材①隐括典故;②隐括诗;③翻唱歌曲;④隐括电视剧故事;⑤隐括名人名言。⑶隐括的注
意事项隐括忌生硬照搬,宜自然化用;忌拼凑焊接,宜水乳交融。成功的隐括化用,“善于调度,正不以有蓝本为嫌”,“虽窃其意,而语加蕴藉”
,从而浑然融入作者创作的心境,写出完美的意境,与剽窃与抄袭是绝对不同的。运用时应尽避免使自己的作品落入那种陈陈相因、毫无新意的袭用
中,如果那样就难免沦为一种敷衍乏味的文字游戏了。二、剥体诗剥体诗,是一个汉语词语。诗文最忌讳模式化和套用他人的词句,但也有例外。有
人有意将一些名诗改动少量词语,从原诗中剥离出来,这就是改句,改出来的诗就叫剥体诗,也称剥皮诗,拟古诗。1、内容简介古体诗古已有之,
现在报刊上也常有所见。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红头文件阻不住,‘公仆’已游万重山。”这首剥体诗只将李白原诗后两句改动
几字,便改出了新意,对一些不顾中央三令五申搞公费旅游的“公仆”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讽刺。一般来说,剥体诗所剥离的多是家喻户晓、耳熟能
详得古诗,但流行广、影响大的现代诗词,也有被改句剥体的。例如,被称为“中国第一卖话人”的钱诗金,就曾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改为“数风流人物还看真招”。虽然只改动了两个字,却使诗句平添了许多时代特色,揭示了现在闯市场还得靠真才实学的
真理,十分别致。2.古人引用中唐诗人李涉有一年暮春到镇江效外登山,途经鹤林寺,有缘同寺中高僧谈禅悟道,愁闷的心情豁然开朗,遂欣然题
诗一首:终日昏昏睡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元代名士莫子山有一次外出,遇一古寺,满以为也可以像李涉那样
碰到一位能以清凉智慧洗濯俗尘的高僧,想不到该寺住持竟是个铜臭熏人的庸僧。莫子山几欲夺路而逃,奈何庸僧死活纠缠,非但向他勒索“布施”
,还要他题诗留念。莫子山推脱不过,于是挥笔写道: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睡梦间。从字面上看,莫诗
只是李诗句序的颠倒变换,但作者的窘态和庸僧的俗气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南宋君臣偏安江左,不思收复失地,
迁都临安后,仍花天酒地,沉溺于荒淫腐朽的生活之中。当时诗人林升写下了《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
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作者以委婉却又尖锐的笔触,讽刺了南宋君臣迷恋于歌舞升平,已根本忘却失去旧京之痛的心态。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达官贵人依旧吃喝玩乐。有人仿林诗曰:山外青山楼外楼,嘉陵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
渝州(重庆)作石头(南京)!两首诗,一古一今,形成对照,讽刺绝妙。鲁迅先生在《伪自由书·崇实》文末有“剥崔颢hào《黄鹤楼》诗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
上没人惊。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不抗日的卖国丑态。在《华盖集·咬文嚼字》中,鲁迅剥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
烬jìn你熟了,正好办教席!对当年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一帮学阀摧残迫害青年的卑劣行径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和愤慨!此诗酣畅淋漓,令人拍案
叫绝。汪精卫当年因刺杀摄政王载沣而被捕时曾口占(口占:谓口授其辞,谓作诗文不起草稿,随口而成。)一首五绝:慷慨歌燕市,从容作
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后来,汪精卫投靠日寇,当了汉奸。有个叫陈剑魂的人作了一首《改汪精卫诗》:当时慷慨过燕市,曾羡从
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剥去了汪精卫的画皮,使之丑态毕露。如官银两:劝君莫惜官银两,劝君惜取在位时。花开
堪折直须折,莫待无权空折枝。--剥杜秋娘《金缕衣》偷步:偷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是谁先报信,竟然老婆来?--剥袁枚《偶
步》题黄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也来。今年我正为肥官,包与桃花一处开。--剥黄巢《题菊花》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
光尽被占。采得百话成蜜后,为我辛苦为我甜。--剥罗隐《蜂》黑矿:清明时节雨纷纷,坟上亲人欲断魂,借问丧家何故去?牧童偷指黑煤
矿。--杜牧《清明》三、扩体诗缩体诗1.扩体诗,通过增加字数的方法来改变诗体。扩体诗与剥皮诗相似,都保持了原皮囊,但加冠剥皮诗不
改变诗体,扩体诗则通过加字改变诗体。变体诗也可通过加字改变诗体。但变体诗加字极少,全诗也只加一或两三个字,而扩体诗字数增加较多。如
: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位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宋人扩体为琴曲《古阳关》云
: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自古功名富贵有定分,莫遣仪容瘦损。只恐怕西出阳
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古阳关》或作: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休烦恼,人生会少,自古功名富贵有
定分,莫遣仪容瘦损。劝君更进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有的诗不仅的面加冠,后面还穿了靴,中间又掺进许多衬衣,似
乎原诗精瘦的身体,突然发胖了许多。由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到无名氏琴曲《古阳关》,就是这种“扩体”。后来《古阳关
》又被扩为《阳关三迭》,篇幅拉得更长了。唐朝人在送别朋友时,经常唱《渭城曲》。因为全首诗只有四句,每句的字数相同,唱起来有些单调,
因此乐工们常将诗句叠唱(反覆唱几遍),因此有了《阳关三叠》的名称。《阳关三叠》的唱法,据宋朝苏轼的记载,方式是这样的:渭城朝雨浥轻
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叠)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二叠)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三叠)到了明
朝,唱法又有改变。明朝人田艺蘅有《阳关三叠图谱》,列举三种不同唱法,有一种是这样的: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叠)扩体不限于诗。唐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就被苏
轼扩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原作二十七字,被苏轼扩为四十二字的《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
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至此苏轼仍嫌“语少”,乃又作《鹧鸪天》以“足前
后数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延尚觅元贞子,何处于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
十二时。有人也作《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庭若觅玄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浮云万里
烟波客,唯有沧浪孺子知。前人把张志和的《渔歌子》看作由诗向词过渡的痕迹或征兆,并把第三句还原为“青青箬笠蓑衣绿”,使之成为七绝。而
苏轼则索性在扩体时,纳之入词体了。苏轼这种以词对原作扩体的做法,后来成为“隐括”的方式之一。缩体诗减字诗:就是在原诗基础上,减字或
减词再创作的诗。有减头的,有减尾的,有减中间的,如缩体诗、缩脚诗。缩体诗:指删减诗字数或句数而另外形成的体式,如缩七言为五言,
裁律诗为绝句之类。1.缩字不变诗体的可以叫缩字剥皮诗,如缩七言为五言;缩字而变诗体的缩体诗不能叫缩字剥皮诗,如改律诗为绝句、变诗为
词。刘勰《文心雕龙》中就单设《熔裁》一章专论删繁就简之重要性:“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譬绳墨
之审分,斧斤之斫削矣。”又论删芟之准则:“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精论要语,极略之体;游心窜句,极繁之体。谓繁与略
,随分所好。引而申之,则两句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章删成两句。思赡者善敷,才核者善删。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字删而
意缺,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刘勰虽主张繁简应各得其宜,但此章主旨在于删削繁冗。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也强调说:“叙
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简之时义大矣哉!”毫无疑问,古代诗歌中最短小精悍篇古诗进行精益求精的删改的话,其合乎逻辑的最终结果就是把它们
变成绝句。唐杜牧《清明》诗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有人将其缩为:“时节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童指杏花村。”且理由充分:第一句点题,“清明”二字不必书出;第二句“行人”当然在“路上”,“路上”二字是“
蛇足”,可删;第三句有问号(?)“借问”二字反嫌累赘;第四句改后精辟,不失原意。这样的缩诗改诗,实质也叫“剥皮”,名之曰“减字剥皮
诗”又叫缩体诗。有人还要将五字再减缩为三字:“雨纷纷,欲断瑰。何处有?杏花村。”此诗就有些没头没脑的不成话了。《鼓》:“紧紧蒙上皮
,密密钉上钉。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样声。”有人以为可压缩为三字句:“紧紧蒙,密密钉。晴和雨,一样声。”唐朝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78
)秋天,魏扶被派往某地担任科举的主考官。他一进入考场,就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张贴示众:梧桐落叶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曾是昔年辛苦地,
不将今日负前心。前两句演染了考场的肃穆气氛,也表示了坚决杜绝舞弊的决心。后两句是说:自己也经历过应考的辛苦,如今一定要善待应试者。
可是,此人言行不一,评卷极其苛刻,导致考上的人极少,引起应试者的强烈不满。有一个考生就将他各句诗的头两个字抹掉,使它成了一首五言绝
句:落叶满庭阴,朱门试院深。昔年辛苦地,今日负前心。这一来,最后一句的意思就与原作完全相反,气得魏扶吹胡瞪眼。此事成了当时的趣闻。
另有一种缩身法,不是缩字,而是减句子,最早诗例或始于《世说新语文学》载曹植《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大急?清沈德潜《古诗源七步诗注》云:“一本只作四句,略有异同。”沈氏所言“一本”,未详所据,流行的四句。似乎始
见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记载。诗云: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大急?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日出
烟销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首天际下中流,岩间无心云相逐。苏轼以为:其尾二句,虽不必亦可(见《诗人玉屑》卷十)。甚至有人以为东坡
此论柳宗元复生亦当心服,清人郑板桥在书写此诗时就仅取前四句而缩之为一首七绝。又如:杜荀鹤《春宫怨》本为五律;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明·王世贞认为:删去后四句,为五绝乃妙。他又把王勃的“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八句、高适《哭单父梁九少府》二十四句、白居易“曾与情人桥上别”六句都删为绝句。纪昀也把白居易《晚岁》十六句
,删剩八句。似乎把字句当成内容的衣服,衣服竟宽肥,就得“剪裁”浮词、芟繁去秽地加以缩身。至于缩身后是否更合体,则众说纷纭。四、浅析
词牌《一丛花》1.词牌介绍一丛花,词牌名,又名“一丛花令”。以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为正体,双调七十八字,前后段各七句、四平韵。
无变体。代表作品有张先《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秦观《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陆游《一丛花·仙姝天上自无双》等。2.词牌沿革据
两宋之交的杨湜《古今词话》记载,张先曾眷恋一尼姑,庵中老尼看管甚严。该尼姑每卧于池岛中的一小阁上,以俟夜晚与张先相会。临别,张先赠
《一丛花》词。南宋范公偁chēng《过庭录》:张先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一时盛传。欧阳永叔(欧阳修)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
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日:“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北宋新声,张先之作为始词,亦是宋词名篇。此调仅一体,
宋代词人作者较多。秦观抒写对歌妓师师的怀念之情:“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飓jù。簪髻乱抛,偎人
不起,弹泪唱新词。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此亦宋词名篇。南
宋赵长卿抒写离情别绪,题为《暮春送别》:“阶前春草乱愁芽。尘暗绿窗纱。钗盟镜约知何限,最断肠、湓浦琵琶。南渚送船,西域折柳,遗恨在
天涯。夜来魂梦到侬家。一笑脸如霞。莺啼燕恨西窗下,问何事、潘鬓先华。钟动五更,魂归千里,残角怨梅花。”词中前后段第五、六两个四字句
为对偶,甚为工致。陈亮写景的《溪堂玩月作》意象神奇,境界弘大,其词云:“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
榔。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此调为重头曲,用平声韵,前后段每段为七五七七四四五句式结构,第四句为上三下四之七字句,略为顿挫,以下三句语意连贯而有流畅的效应。
全调句式配合和谐,音韵响亮,调势于平稳中略显流动,故宜于抒写热烈之情感。晁补之三首:《谢济停宗室令郯送酒》《十二叔节推以无咎生日于
此声中为辞依韵和答》《再呈十二叔》,均与此调声情特点不甚相合。3.格律说明正体,双调七十八字,前后段各七句、四平韵。以苏轼《一丛花
·初春病起》为代表。此调只有此体,宋词俱照此填,惟句中平仄小异,详注于后。晁补之词前段第一句“碧山无意解银鱼”,“碧”字仄声;韩
淲词“翻空雪浪送飞花”,“雪”字仄声。晁词第四句“佩锦囊、曾忆奚奴”,“锦”字仄声,“囊”字、“曾”字俱平声。程垓词第五句“青笺来
约”,“笺”字、“来”字俱平声,“约”字仄声;陆词“那堪更是”,“那”字仄声。晁词第六句“满身花影”,“满”字仄声,“花”字平声。
后段第一句“十年一梦访林居”,“十”字、“一”字俱仄声。程词第二句“此恨苦天悭”,“此”字仄声。韩词第三句“画檐帘卷黄昏后”,“画
”字仄声,“帘”字平声。晁词第四句“寄洞庭、春色双壶”,“洞”字仄声,“庭”字平声;陆词“倩双燕、说与相思”,“说”字仄声。程词第
五句“归来忍见”,“来”字平声,“见”字仄声;韩词“聚散人生”,“聚”字仄声,“人”字平声。陆词第六句“十分憔悴”,“十”字仄声,
“憔”字平声。秦词结句“两处照相思”,“两”字仄声。4.格律正体:双调七十八字,前后段各七句、四平韵。一丛花·初春病起中平中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中中、中仄平平。中中中中,中平中仄,平仄仄平平。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
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中、中仄平平。中中中中,中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正格谱式:中平中仄仄平
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中中读、中仄平平韵。中中中中句,中平中仄句,平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仄平平韵。中
平中仄平平仄句,仄中中读、中仄平平韵。中中中中句,中平中仄句,中仄仄平平韵。正格词例:一丛花·初春病起北宋·苏轼今年春浅腊侵年,冰
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朝来初日半含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
已争先。衰病少情,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此词抓住“初春”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愈后既喜悦又疏慵的心
绪。5.填词要点:⑴句式:7577445;7577445。⑵用韵:前段各七句,四平韵。⑶偶句:上下阕第五、六两个四字句需对偶;⑷换
头:注意下片有换头。⑸特点:上下阕的第四句句式为三四结构,第三字处有顿。6.例词例1:一丛花宋代·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
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词是张先的代表作之一。词中“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句,使作者获得了“桃杏嫁东风”的雅号。张先的许多
艳词都是感情浅薄的,而此词却情真意切,无论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值得永远为人称道。例2:一丛花宋代·秦观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此词所写,是作者在清秋月夜,在深情地怀念一位名叫“师师”的歌女。上阕回忆当年与师师相见的情景。写歌
妓师师,写得有血有肉,富于感情。这一切都为下阕所写的相思张本。下阕写别后相思。写词人自己,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相思。上阕营造的意境
,让人感到温馨甜蜜。下阕着重抒情,而以“秋色”“画楼”“明月”等景语点缀其中,令人感到情寓景中,有语尽而情不尽的意味。例3:一丛花
·溪堂玩月作南宋·陈亮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芦花千顷水微茫
,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首词是一首玩赏风景作品,但由于融进了感叹国家兴亡
的内容,从而使它的认识意义和审美意义骤然加重。全词景象大开大变,但由于描写有序、布局有致,又有“玩月”二字贯穿其间,通篇描绘秋江月
夜的瑰丽景象,只在词的结尾处才透露出作者感时伤怀的悲凉情怀。加上词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提纲挈领,所以,全词结构仍显得很严谨。例4:一
丛花·咏并蒂莲清代·纳兰性德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色香空尽
转生香,明月小银塘。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这是一首咏物词,歌咏对象是并蒂莲。上片描绘物
形;下片揭示物理。全篇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等,不唯勾画出并蒂莲之神韵,并使诗人之性情深蕴其中,意含要眇,耐人寻味。例5:一丛花·
仙姝天上自无双宋代·陆游仙姝天上自无双,玉面翠蛾长。黄庭读罢心如水,闭朱户、愁近丝簧。窗明几净,闲临唐帖,深炷宝奁香。人间无药驻流
光。风雨又催凉。相逢共话清都旧,叹尘劫、生死茫茫。何如伴我,绿蓑青箬,秋晚钓潇湘。例6:一丛花北宋·晁补之东君密意在花心,飞雪戏
妆林。多情定怪春来晚,故穿花、千点深深。烟柳上轻,风丝漫袅,楼阁晚还阴。雕梁双燕悄来音,帘幕镇沉沉。西城未有花堪采,醉狂兴、冷落难
禁。应约万红,商量细细,留向未开寻。例7:一丛花北宋·程垓伤春时候一凭阑。何况别离难。东风只解催人去,也不道、莺老花残。青笺未约
,红绡忍泪,无计锁征鞍。宝钗瑶钿一时闲。此恨苦天慳。如今直恁抛人去,也不念、人瘦衣宽。归来忍见,重楼淡月,依旧五更寒。例8:一丛花
·游朱氏园亭明末清初·尤侗江村踏踏半平沙,木槿缚篱笆。谁引刘郎来洞口,隔墙见、人面桃花。数曲栏杆,几条书画,也算小山家(花
名人面桃)。主人白发话烟霞,虚阁倚风斜。池边指点平安竹,谷雨近、芍药抽芽。新出笋尖,旧藏桂子,撮合点新茶。例9:一丛花·冬日踏雪
明末清初·陆求可六花堆积满乾坤,一色更无痕。但分山水高低处,与林庐城郭江村。蜡屐扶筇,印生屐齿,回首失柴门。不知明月照黄昏,步步
踏瑶琨。谁怜东郭先生苦,偶行吟、露出鞋跟。莫笑孙康,读书相映,不复问饔餐。例10:一丛花·夏夜宿小蓬莱对月不寐明·吴子孝玻
璃窗影薄于冰,月色满空庭。夜阑别馆无人到,吹绣幕、杨柳风清。幽兴难穷,徘徊竹径,草上露华凝。閒挥玉麈练衫轻,坐久觉凉生。只疑潇洒非
尘境,洞门外、雪坠盈盈。捣药宫前,游仙枕上,寒逼梦难成。例11:一丛花·杏花宋·赵长卿柳莺啼晓梦初惊,香雾入帘清。胭脂淡注宫妆
雅,似文君、犹带春酲。芳心婉娩,媚容绰约,桃李总消声。相如春思正萦萦,无奈惜花情。曲栏小槛幽深处,与殷勤、遮护娉婷。姚黄魏紫,十分
颜色,终不似轻盈。例12:一丛花北宋·晁端礼谪仙海上驾鲸鱼,谈笑下蓬壶。神寒骨重真男子,是我家、千里龙驹。经纶器业,文章光焰,流
辈更谁如。渊明元与世情疏,松菊爱吾庐。他年定契非熊卜,也未应、鹤发樵渔。手栽露桃,亲移云杏,真是种星榆。例13:一丛花·括杜工部
饮中八仙歌宋·林正大知章骑马似乘船,落井眼花圆。汝阳三斗朝天去,左丞相、鲸吸长川。潇洒宗之,皎如玉树,举盏望青天。长斋苏晋爱逃禅,
李白富诗篇。三杯草圣传张旭,更焦遂、五斗惊筵。一笑相逢,衔杯乐圣,同是饮中仙。本讲提纲:隐括词剥体诗扩体诗缩体诗四、浅析词牌《一丛
花》巴蜀学院词二期第30讲作业1.根据今天所学的隐括体,结合例词,依《一丛花》正格,隐括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词一首,题目“归去来
兮”。韵部自选!内容要紧扣《归去来兮辞》。谱式:中平中仄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中中读、中仄平平韵。中中中中句
,中平中仄句,平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仄句,仄中中读、中仄平平韵。中中中中句,中平中仄句,中仄仄平
平韵。词例:一丛花·初春病起北宋·苏轼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含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情,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2.填词要点:⑴句式:75774
45;7577445。⑵用韵:前段各七句,四平韵。⑶偶句:上下阕第五、六两个四字句需对偶;⑷换头:注意下片有换头。⑸特点:上下阕的
第四句句式为三四结构,第三字处有顿。⑹题目格式:《一从花》隐括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3.《归去来兮辞》原文〔魏晋〕陶渊明余家贫
,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
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
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
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
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
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
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
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
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
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
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
?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
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
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
义熙元年)十一月。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
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
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
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
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
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
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
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
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算了吧
!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
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
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
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
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
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赏析: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
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
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
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
。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
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
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
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
、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
,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
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
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
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
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
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
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
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
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
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
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
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
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
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
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
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
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
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
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
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
、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
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军)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4.和陶归去来兮辞〔宋代〕苏轼归去来兮,吾方南迁安得归。卧江海之澒洞,吊鼓角之凄悲。迹泥蟠而愈深,时电往而莫追。怀西南之归路,梦良是而觉非。悟此生之何常,犹寒暑之异衣。岂袭裘而念葛,盖得觕而丧微。我归甚易,匪驰匪奔。俯仰还家,下车阖门。藩垣虽缺,堂室故存。挹吾天醴,注之洼尊。饮月露以洗心,餐朝霞而眩颜。混客主而为一,俾妇姑之相安。知盗窃之何有,乃掊门而折关。廓圜镜以外照,纳万象而中观。治废井以晨汲,滃百泉之夜还。守静极以自作,时爵跃而鲵桓。归去来兮,请终老于斯游。我先人之敝庐,复舍此而焉求?均海南与汉北,挈往来而无忧。畸人告予以一言,非八卦与九畴。方饥须粮,已济无舟。忽人牛之皆丧,但乔木与高丘。警六用之无成,自一根之返流。望故家而求息,曷中道之三休。已矣乎,吾生有命归有时,我初无行亦无留。驾言随子听所之,岂以师南华而废从安期。谓汤稼之终枯,遂不溉而不耔。师渊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诗。赋归来之清引,我其後身盖无疑。5.和渊明归去来兮辞〔宋代〕杨万里归去来兮,平生怀归今得归。有未归而不怿,岂当怿而更悲。愧一陶之不若,庶二疏兮可追。肖令威之归辽,喟物是而人非。捐水苍兮今佩,反芰制兮昨衣。恋岂谖夫太紫,分敢踰于少微。如鹿得草,望绿斯奔。如鹤出笼,岂复入门。屦虽未得,而趾故存。谓予不信,有如泰樽。月喜予之言归,隤清晖而照颜。山喜予以出迎,相劳苦其平安。江喜予而舞波,击碎雪于云关。纷邻曲之老稚,羌堵墙以来观。沸里巷之犬鸡,亦喜翁之蚤还。惊鬓髯之两霜,尚赳赳而桓桓。归去来兮,半天下以倦游。饥予驱而予出,奚俟饱而无求。观一箪之屡空,躬自乐而人忧。暨一区之草玄,娱羲画与箕畴。岂慕胥靡,济川作舟。矧先人之敝庐,有一壑兮一丘。后千寻兮茂林,前十里兮清流。耿靡羡而载营,蹇何骛而不休。已矣乎!用舍匪吾,行止匪时。何至啜醨如渔父,何必乎誓墓兮如羲之。吾行可枉涂,吾止可预期。应耘耔而端委,犹端委而耘籽。对天地而一哂,酢风光以千诗。抵槁茎与朽壳,岂复从詹尹而决疑。6.《酹江月》隐括陶渊明《归去来辞》〔宋代〕林正大问陶彭泽,有田园活计,归来何晚。昨梦皆非今觉是,实迷途其未远。松菊犹存,壶觞自酌,寄傲南窗畔。闲云出岫,更看飞鸟投倦。归去请息交游,驾言焉往,独把琴书玩。孤棹巾车邱壑趣,物与吾生何恨。宇内寓形,帝乡安所,富贵非吾愿。乐夫天命,聊乘化以归尽。
献花(0)
+1
(本文系一张一弛P2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