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903针灸减重疗法-杨 学术沙龙.pptx |
|
|
针灸减重疗法的临床与机制研究进展2020-9杨联胜肥胖是目前世界上的“杀手”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不良后果2016年,成年人超过6.5亿人肥 胖儿童和青少年超过3.4亿名超重或肥胖1975-2016,世界肥胖人数已增长近三倍发展中国家增长尤其明显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事件肿瘤 肌肉骨骼疾患全球引起死亡的第六大风险《WHO》,2016针灸是什么概念: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以经络系统为核心,运用针/灸 的方法防治疾病整体观/辨证观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人体的自稳态系统”对于经络/穴位的有效刺激是治疗的核 心针灸的起效机制神经调节(短效、即时)生物因子的调节(介于两者之间)免疫机制(长效、显现慢)传统中医学对肥胖的认识基本 病理机制: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内停,聚而成痰属本虚(脾胃亏虚)标实(湿、痰)分型与施治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不同,体质不同临床 分型:脾虚湿盛型:疲乏、易累、动则汗出或自汗胃肠腑热型:多食、食欲亢进肝郁气滞型:胁肋胀、情绪波动大、眠差女性乳房胀、月经 不调脾阳虚弱型:畏寒、腹胀便溏针灸对于肥胖的治疗原则调整脾胃运化功能(补虚)祛湿化痰(泻实)个体化治疗(辨证论治)部分人以虚为 主部分人以实为主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常用经脉示意图常用穴位腹部穴位任脉:中脘、下脘关元、气海胃经:梁门、滑肉门天枢、水道 脾经:大横胆经:带脉常用穴位下肢穴位胃经: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上巨虚脾经:阴陵泉三阴交常用疗法电针疗法针刺入穴 位待得气(酸麻胀重感)后在针具上通以脉冲电流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治疗方法。穴位:选穴14-18穴,每次40min治疗频次:2-3次 /周,共治疗8-12周。常用疗法埋线疗法将可吸收缝线植入穴位中,利用线材对穴位产生的长效刺激产生治疗效应的方法。穴位:选穴1 4-16穴,治疗时长约15-20min治疗频次:7-10天/次,共治疗8-12周。两种疗法比较电针疗法埋线疗法优势起效较快针具较 细,痛感轻起效较慢,效果较持久治疗频次较低,依从性好缺陷需每周2-3次治疗,依从性较差针具较粗,痛感较强烈经验与教训肥胖治疗的瓶颈 ——平台期治疗参数的调整:手法/穴位、背俞穴(振奋阳气)/刺激方式与参数案例1唐,女,34岁体重63.8k g,身高1.68m,BMI22.6,体脂率30.1(双电阻体脂称)易疲倦,平素饮食不注意即大便溏泻,次数增多,胃纳可。电针: 天枢双、中脘、带脉双、水道双、足三里双(前五次)大横双、中脘、带脉双、梁门双、梁丘双(后五次)案例2张,女,42岁 ,既往“干燥综合征”病史。体重80kg,身高1.67m,BMI28.7,腰围86cm,臀围107cmUA:43 9umol/LTC5.28mmol/LTG3.01mmol/LLDL-C3.4mmol/L中医证候:畏 寒、口干,腹胀,进食后明显,胃纳可,舌淡苔微腻,脉沉。中医辨证:脾虚湿盛,兼有肾虚、郁热。埋线方案:中脘、下脘、梁门双、气海 、关元、天枢双、大横双、水道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经埋线4次(7-20、7-30、8-6、8-26),配合饮食控制。8-6 调整方案:肺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案例2埋线治疗4次后(约1月),体重、BMI、腰围、臀围下降血尿酸水平、 血脂水平下降UA:439→316umol/LTC:5.28→4.27mmol/LTG:3.01→1.4 mmol/LLDL-C:3.4mmol/L临床疗效(META分析)电针VS不治疗/安慰剂纳入8个研究422例(22 1:201)BMI平均下降1.742kg/m2电针+生活方式干预VS生活方式干预纳入15个研究1385例(742:64 3)BMI平均下降1.904kg/m2The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20 16针灸疗法改善机体代谢水平调节脂代谢降低尿酸水平缓解炎症状态ChineseMedicine,2019针灸疗法减重的机制 对各种影响摄食行为细胞因子的影响对肥胖相关的肠道菌群的影响神经-免疫学交互机制针灸疗法抑制肥胖患者食欲的机制研究下丘脑弓状核 (ARH)电针干预α-黑素细胞刺激激素(α-MSH)神经肽-Y(NPY)下丘脑外侧(LH)下丘脑腹侧(VMH)“饱食中枢”“摄食 中枢”BrainResMolBrainRes,1996JTraditChinMed,2000针灸疗法对肥胖患者 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对象:BMI>30的肥胖女性40名,分成2组治疗组:电针20min,2次/周,共5周对照组:假针刺两组均无饮食干 预胃饥饿素(ghrelin)/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瘦素(Leptin)/胰岛素Acupun ctureinMedicine,2012针灸疗法对肥胖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胃饥饿素(ghrelin)由胃分泌产生,产生饥 饿感肥胖患者VS正常人胃饥饿素水平降低,昼夜节律消失电针后胃饥饿素水平上升,功能恢复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治疗前Acupunct ureinMedicine,2012针灸疗法对肥胖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 :与饱腹感相关电针后CCK水平上升瘦素(Leptin)、胰岛素:电针后瘦素、胰岛素水平下降改善肥胖的瘦素/胰岛素抵抗现象 使瘦素/胰岛素分泌正常化AcupunctureinMedicine,2012针灸疗法抑制肥胖患者食欲的机制研究增加Nefa stin-1的活性,抑制食欲增加饱腹感,改变进食行为AcupunctureinMedicine,2014电针对肥胖大鼠肠道 菌群的影响针刺方案:“带脉”穴20min,一周三次,共8周观察指标:TC/FBG/摄食量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2019电针对肥胖 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在“门”的分类层次上厚壁菌门(F)/拟杆菌门(B)比值下降在“属”的分类层次上普雷活氏菌属(B)增加Evi dence-Based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2019针灸疗法治疗肥胖 的神经-免疫机制研究交感神经相关的巨噬细胞(SAMs)转运、摄取NE(SLC6a2)降解NE(MAOA)肥胖/慢性炎症脂肪组织的 交感神经通过NE信号传导:促进脂肪分解,减少脂肪生理意义:降解NE,预警机制,保护机体免受高浓度NE的损害NatureMedicine,2017针灸疗法治疗肥胖的神经-免疫机制研究电针促进交感神经电活动下调Slc6a2的表达抑制SAMs摄取NE降低炎症水平FrontiersinNeuroscience,2020谢谢!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