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我的母亲-胡适》ppt课件
2022-09-03 | 阅:  转:  |  分享 
  
有这样一位母亲,23岁就守了寡。她没有读过书,却千方百计地送儿子读书。儿子留学美国,她独立撑持门户,一切亲戚庆吊往来,人
情南北,负担委实不轻,乃至靠抵当首饰过年。恰巧这时,族中有个人因家庭败落,愿将《图书集成》一部大书减价出售。母亲知道儿子想得到这部
书,便借钱买下了。这位宁肯自己遭受困窘,却处处为儿子设想的母亲是谁呢?她就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胡适的母亲。今天我
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我的母亲胡适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原
名嗣穈,学名洪骍(xīnɡ),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
试集》。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他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胡适其父胡传是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比其父小32岁,是一个乡村女子。胡适三
岁时,父亲就病故了。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庭的主母,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遗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才。
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无以替代的影响。
文绉绉(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轻薄(bó):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仁慈:慈爱慈善。质问:依据事实问
明是非;责问。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广漠:广大空旷。宽恕(shù):宽容饶恕。字词积累绰号眼翳
抽屉管束庶祖母吹笙chuòyìtìshùshùshēng读一读,想一想1、
全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1-4):作者对自己童年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5-12):作者对母亲的回忆
(分三层)第一层(5-7):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慈母兼任严父。第二层(8-11
):母亲在“当家”的艰难处境中所表现出的宽容隐忍的性格品质。第三层(12):母亲“很有刚
气”的一面。第三部分(13):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并感谢母亲。2、请用一句话概括“我
”的母亲的形象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思考研讨(第二部分)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突出了母亲什么品性?事情:A.叫“我”早起,教诲“我
”,催去上学;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
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
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九年的读书生活母亲是母亲对“
我”做人的教育一、对“我”的管教:谆谆教诲,严格督学。严厉责罚,正确教导。二、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宽
厚容忍,从不给人脸色看。正直刚烈,从不受一点侮辱。慈母给“我”的极大影响学得了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学习
勤奋、守时。我的母亲三、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慈母严父恩师思考研讨(第一部分)1、文章的主题部分是第二
部分,题目是《我的母亲》,那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第一部分)?内容似乎与“母亲”无关,为什么?提示:先
看看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1.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2.装“先生样子”。3.喜欢看书,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
的生活。4.失掉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参考:因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单调、贫乏、有缺憾的。正
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显得弥足珍贵的,让我永铭于心,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
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是一部自传。写母亲的同时,也
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
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景?---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其实往往主要
不是指母亲如何训导我们,批评我们,更多的是指母亲的人生态度、性格特点、待人接物等方面对我们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中也是如此。胡适写他的
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以身示范,对胡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研读与赏析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母
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染,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却极少抒情的句子,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的呢?
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这些饱蘸感情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
久了。”——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
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真诚倾吐,如实道来,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
母亲的敬爱之情。小结: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品味本文极有分寸
的语言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用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
一个人管束过我。——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品味语言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
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如果”只是一种假设的词语,而不是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谢景远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