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经济学基础-详细要点
2022-09-04 | 阅:  转:  |  分享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经济的理解

一、几个基本问题

经济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的各个方面、国际关系、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2、计划经济:通过政府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来配置资源的经济。

经济体制的目的:促进高效率。促进高效率的方法:竞争、激励、分权。

经济的分类:①农业经济:农业生产产值占大部分的经济。②工业经济:工业生产产值占大部分的经济。③信息经济: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占大部分的经济。

二、★经济的影响因素

国民素质的高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人的理解:①人的生命: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②人的价值:人对社会的贡献大于对社会的索取才是合理的,这样一来人类社会才会进步。③人的财富观:人人都追求美好生活,而名利观是其中之一。

(2)、勤奋精神:人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只有勤奋社会才会产生价值,个人才能得到满足。

(3)、责任感:人要敬业、文明,具有组织性、纪律性社会生产才有高效率。

(4)、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能力然后知识。能力:学习、组织、表达、沟通、合作、实践等能力;知识:外语、计算机、专业等知识。

2、应用和掌握的技术:一个民族要学会对外来技术进行引进然后通过技术革新吸收其有益部分然后再创新,这样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经济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的公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同时政府体制对经济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本土战争和突发事件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影响也很大。

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买方:消费者,只有消费者的存在才形成了买方市场是市场的重要主体。

卖方:企业,提供服务、商品和销售商品,它形成了卖方市场也是市场的重要主体。

中介:金融机构通过货币的流通来参与经济活动。

政府:它为整个市场提供服务并且管理市场,同时它也是一个巨大的买方。

四、★经济和管理的区别

经济:(1)人类从事生产、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称。(从形态上)(2)经济是组织以上经济活动的制度系统。(从制度上)(3)经济是以节省消耗,以较少的花费获得较大的效益的一种高效率行为。(从效率上)

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是为经济而管理的,没有脱离经济的管理,脱离经济管理将失去意义。同时经济和管理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

五、★经济学:是探索人类如何经济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某种欲望或实现某种目标的社会科学。

★资源:(1)劳动:劳动者通过劳动来获得报酬同时提供了资源。是两个基本劳动要素之一。(2)资本:包括原料、资金、设备、厂房等是生产的基础是两个基本要素之一。(3)土地:生产存在地,有地租。(4)企业家才能:企业家利用各种资源来实现利益和目标的原动力。

六、★经济学的学基本假设

研究思路:给定假设、简化关系、放松假设、逼近现实!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以简化各经济事物间的关系将理论进行发散,放松经济理论的限制条件以期与现实相吻合。

假设、(1)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①消费者:支出一定效用最大。②生产者:成本一定利润最大。他们的理性是目标既定条件下的理性。

(2)资源的有限性和多用性①有限性:如何节省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②多用性: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选择各种资源最大的用途获得最大效用。

(3)、★机会成本:一定资源用于某一用途时而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叫做这一资源用于这一用途的机会成本。

(3)完全信息:交易各方对于交易相关的各种信息都完全了解,而这些信息是免费的、随时的。信息经济学: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怎样促成交易的完成。

经济学的理解

主要研究内容

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思想和管理经验。

某一部门或行业的研究成果(部门经济学)

纯的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

微观经济学:是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科学。

注意:(1)企业:厂商。消费者:居民。(个体)

(2)核心问题:供求机制、价格机制。

(3)★解决的问题: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a生产什么。b生产多少:计划经济是由政府来决定;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需求来决定。c如何生产:生产一千件衣服可选择①五十人二十台机器②二十人五十台机器。劳动密集型。d为谁生产:收入如何分配: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租金;企业家才能:利润。

★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国民经济总量的决定、变化和联系来说明资源的充分利用。

注意:(1)研究对象:国民经济。(一个国家)

(2)核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需求GDP。

(3)解决的问题:资源利用问题(充分就业,经济的稳定均衡增长,通货膨胀。)。

二、经济学的发展史(四个阶段)

重商主义(15——17世纪)是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包括①重金主义:少买,它未涉及生产。②重商主义:多卖,开始涉及生产。代表人物:约翰海尔斯(英)、托马斯曼(英)——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主要观点:衡量财富的标准——金银。

★古典经济学(17——19世纪)经济学诞生。又称为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英)代表作:〈国富论〉〈道德情操论〉主要观点:①提出“经济人”的假设。②“看不见的手”原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③衡量财富——生产的物质产品的多少。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社会分工: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擅长专业的工作。

大卫李嘉图(英)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世界各国应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他的这种观点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1870——1930)是微观经济学形成时期。代表人物:门格尔(奥地利)。杰文斯(英)。马歇尔(英),他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他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的主要观点:供求决定价格理论、提出边际理论又称增量理论。

当代经济学(1930——至今)宏观经济学形成时期。代表人物:凯恩斯(英)他与亚当斯密齐名。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简称〈通论〉。主要思想:①总需求决定总产出(GDP);②社会充分就业;③政府干预经济。到了却60、70年代以萨缪尔森(美)的新古典综合派提出应该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就能良好的运作。

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及有关基本概念

需求与供给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是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生产者和消费者以不同的身份同时相遇与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需求函数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自身的价格: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大多数商品来说,消费者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大。(3)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当商品自身价格不变时,它的相关商品价格越高它的需求量也越大,即与相关商品价格成正比关系。(4)关于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某商品偏好大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大。(5)关于消费者对价格预期:当消费者对某商品价格预期增加时该商品需求量就会增加,反之减少。

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需求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我们同时分析多种因素时,问题会变得很复杂,为简化处理,采用控制变量法,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仅仅考虑价格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Qd=f(P)式中P为价格,Qd为商品的需求量。

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与数学上的习惯相反,在经济学分析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时,通常以纵轴表示自变量P,以横轴表示因变量Qd。在经济学分析中为了简化,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大多用线性需求函数。其表达式为:Qd=α—βP式中α、β为常数,且α、β>0该需求曲线是一直线。

需求曲线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既它的斜率为负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需求定理)但一些炫耀性的商品不符合:珠宝、古董、股票、黄金等,名牌产品价格高表示质量好。

供给和供给曲线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生产者必须同时有提供商品的欲望和出售的能力,否则不能算作有效供给。

影响供给的因素:(1)关于商品自身的价格: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反之越小。(2)关于生产的成本: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高会减少利润从而商品的供给量减少,反之供给量增加。(3)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商品供给量会增加。(4)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与相关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化,谁的价格高生产谁。(5)关于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预期看好商品价格上升,则会扩大生产增加产量供给,反之减少产量供给。

供给曲线:为简化也采用线性曲线(直线)Qs=f(P)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Qs为商品的供给量。Qs=—γ+δP,式中γ、δ为常数,且γ、δ>0。式子表示价格还没有为零时商品的供给量已经为零了。

供给曲线的特征: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供给曲线的斜率是正值,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但如:股票、古董等商品的供给没有规律性。劳动市场的供给开始符合,一定阶段后不再符合。随着收入的增加,劳动强度也增加,人们休息的愿望增加,高能力的人减少,所以变了。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一、均衡的含义: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1)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2)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二、均衡价格的决定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称为市场出清状态。两曲线的交点称为均衡点。图:

三、★均衡价格的变动

需求曲线的移动(1)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这种变动虽然表示需求数量的变化,但是并不表示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动的点都在同一条曲线上。图:(2)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曲线的位置的移动,表示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图:

供给曲线的移动(1)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该种变化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不表示整个供给状态的变化。图:(2)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所引起的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表示整个供给状态的变化。图:

★需求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图: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图: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化,这要结合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它取决与需求和供给各自变化的幅度。

需求曲弹性和供给弹性

弹性的一般定义:弹性是用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则弹性的一般公式还可以表示

e=(ΔY/ΔX)(X/Y)(1),式中,e为弹性系数;ΔX,ΔY分别为变量X,Y的变动量。

若经济变量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即ΔX0,且ΔY0时则弹性公式为:

e=lim(dY/dX)(X/Y)(2)(其中有一个取极限的过程)

式称为弧弹性公式,(2)式称为点弹性公式。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和自变量、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

1、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公式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负需求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1)、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的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若需求曲线为:Q=f(P),则ed=—(ΔQ/ΔP)(P/Q)——(3)。由于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是成反方向变动的,所以式子前加了一个负号,以使价格弹性为正。

(2)、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ed=—(dP/dQ)(P/Q)——(4),式中dP/dQ是函数的斜率,它只需对函数关系式先求导然后带入自变量的值计算即可。

(3)、★中点弹性(弧弹性):在计算某一弧段上的弹性,为了避免是降价还是涨价,一般取两点价格的平均值和两点需求量的平均值来分别代替(3)式中P的值和Q的值。因此需求价格的弹性计算公式为:ed=—(ΔQ/ΔP)((P1+P2)/2)/((Q1+Q2)/2)——(5)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五种类型

(1)、富有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是比较敏感的。(2)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欠敏感。(3)ed=1单位弹性(单一弹性):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率刚好相等。(4)完全弹性:ed=∞需求曲线是水平线,对水平线来说只要价格有一个微小的变动,就会使无穷大的需求量一下子变为零。(5)完全无弹性:ed=0需求曲线是一垂直的直线,对于垂直的需求曲线来说,无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的变化总是零。图:

P(a)富有弹性P(b)缺乏弹性P(c)单位弹性P(d)完全有/无

5Q=f(P)5Q=f(P)5Q=f(P)5Q=f(P)

4A4A4A4

3B3B3B3





O1020304050O1020304050O1020304050O1020304050

3、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意义:线性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弹性,都可以通过由该点出发向价格轴或数量轴引垂线的方法来求。在线性需求曲线上的点的位置越高,相应的点弹性的系数值就越大;相反,点的位置越低,相应的点弹性系数值就越小。

4、非线性需求曲线的点弹性:书本44面。直角双曲线上每一点的点弹性均为一。

弹性系数与曲线斜率的关系:与曲线的斜率成反比例的关系,同时和点的位置有关。

三、★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的关系

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反方向的变动。因为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价格的下降率:即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部收入的减少量必定小于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所以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是增加的。

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商品的价格与下手收入成方向的变动。因为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即需求量的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所以最终的销售收入减少了。









对于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因为厂商变动价格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价格的变动率是相等的。图:

P(a)ed>1P(b)ed<1P(c)ed=1

P1aP1aP1a

P2bQ=f(P)P2bQ=f(P)P2bQ=f(P)



OP1P2QOP1P2QOP1P2Q

四、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商品的可替代性: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用途越广泛,它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

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生活必须品的价格弹性小,非必须品的价格弹性大。

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比重越大弹性越大,而柴米油盐小。

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时间越长弹性越大。

商品的耐用性:商品越耐用其弹性越小。

五、弹性概念的扩大

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高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同样具有需求的各种性质,只需做一下推广即可:点弹性、弧弹性(中点弹性)五种弹性表示。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表示:它等于供给曲线延长线与横轴的交点和该点投影的距离和原点到点投影的比。图:书51面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在生产能力范围内扩大生产则成本较小,对弹性的影响大;反之则对弹性的影响小,因为此时的可变成本大。(2)生产的难易程度:难时对供给弹性的影响小,反之则大。

计算弹性的时间:时间长时对供给弹性影响很大反之则小。

规律:(1)对于同一图上的线性供给曲线:点弹性都相等。(2)若供给曲线的延长线与横轴的交点:左侧时,弹性大于1;右侧时,弹性小于1;原点处时等于1。书52、53面。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同样也有点弹性、弧弹性(中点弹性)书54面。

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可以互相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敏感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同样有点弹性、弧弹性(中点弹性)书55面。

正常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成同方向变化的商品。(ed>0)①必需品:01(2)劣等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成反方向变化的商品(ed<0)。(3)当ed=0时,M增加,而Q不变,则这种商品叫中性品。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支出

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国家中或一个家庭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运用供求曲线举例书57面。

一、最高限价(限制价格):政府规定某种产品的价格总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供不应求时)主要是为了抑制某些产品的价格上涨,尤其是为了对付通货膨胀。对垄断性很强的共用事业也采用最高限价。书59面。

二、最低限价(支持价格):政府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产品过剩)通常是为了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如农产品支持价格就是,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农产品。谷贱伤农:由于农民总是根据上一年的价格来决定下一年的农产品的产量,所以会这样。详细论述在:书60面。

效用论(消费者行为理论)

效用论概述

一、★效用的概念: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特点:(1)是一种心理学的评价。(2)不考虑伦理学含义即没有好坏之分。(3)效用的大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二、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为效用单位。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一个有点类似于香、臭、美那样的概念,效用的大小是无法用具体的大小来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总效用(TU)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边际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因变量的变化量/自变量

边际效用(MU):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函数:即是对总边际效用函数求导,有些是求偏导函数。

效用函数:总效用函数TU=f(Q)边际效用函数MU=ΔTU(Q)/ΔQ或MU=dTU(Q)/dQ

效用曲线:书73。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点的斜率(求导)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的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原因: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映程度是降低的。或当一种商品具有多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把第一单位的商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即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1)假设:①收入一定且全部用来购买商品。②消费者偏好不变。

(2)条件:消费者应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MU=P)

P1X1+P2X2=I:收入用完MU1/P1=MU2/P2=λ:最后一元钱边际效用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需求曲线的推导

商品的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假设消费者只购买一种商品则均衡条件为MU/P=λ由于边际效用MU是递减的,于是为了保证上式的成立,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价格必然同比例于边际效用的递减而递减。所以需求曲线是递减的(向右下方倾斜)。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三角形:图:80

★无差异曲线(等效用曲线)

关于偏好的假定

偏好的完全性: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的商品组合。

偏好的可传递性:A>B,B>C,则A>C

偏好的非饱和性:对任何商品消费者总认为数量多的比数量少的好。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图:83

效用函数:表示某一商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水平。U=f(X1,X2)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任何两条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曲线。(2)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不同的效用曲线不会相交。(3)同一曲线上所有组合点的效用相同或效用相同的点都在同一条曲线上。(4)效用不同曲线不同,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越大。

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MRSXY=—Y减少量/X的增加量(X对Y的边际替代率).

MRSXY=—dY/dX(当变化量趋于零时,公式变为)

意义: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店的斜率的绝对值。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完全替代品:如牛奶和咖啡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直线、完全互补品:镜片和镜框,必须按固定比例同时使用。

预算线(等支出线)

一、预算线的含义: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X2A(1)等支出线:对于既定的总支出可以购买的两种商品的各

40P1X1+P2X2=I个组合点所构成的轨迹。预算线的斜率是两商品的价格

30b之比。

20a(2)预算的变动详见书89面。a处节余区,b处是超

10B支区。

O102030X1

第四节消费者的均衡

最优购买行为满足的条件:(1)最优的商品组合必须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2)最有的商品组合必须位于预算线上。因为预算线右面的都是消费者无力购买的。

均衡条件: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的商品去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简单得说: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点即为消费者的均衡点。公式:书92面

当消费者主观偏好决定的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和市场上的两商品的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才处于一种既不想增加也不想减少任何一种商品购买量的这样一种均衡状态。



厂商理论

生产分析:投入与产量的关系(本章);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市场结构(竞争、垄断等)

第一节厂商概述

1、☆厂商: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他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2、厂商的组织形式:(1)个人企业:指单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公司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合为一体。决策灵活,利润动机明确,易于管理,但由于资金有限限制了企业的发展。(2)合伙制企业:两个以上人合资经营的经营厂商组织。资金较多,规模较大较易管理,专业分工得到加强,由于多人参与管理,不利于协调,资金规模等还是有限,不利于发展,合伙人之间的关系欠稳定。(3)公司制企业:按照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单位。所有权(股东)与管理权(总经理)分离。规模巨大,可上市和发行债券获取资金。121面

3★本质:降低交易成本。科斯:企业的本质。

交易:交易双方达成的一项契约。交易成本: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通过企业内部交易对市场的替代来降低交易成本或通过市场对内部的替代来降低交易成本。

企业最佳规模: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相等时,所以企业的扩张是有限的。导致企业在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不一样大原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企业的目标: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他们的目标的冲突导致公司的目标并不是利润最大化。(1)原因:公司款消费;(2)经理层追求企业规模大,经理人在经营中追求短期行为。(3)一个股东可能拥有多家企业,而他追求的是整体利益最大。

第二节生产论

一、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数学表达式。

为简化分析,通常假定在生产中只用到劳动L和资本K两种要素,则生产函数为

Q=f(L,K)

3、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用)Q=ALaKb

A——与技术水平有关的系数,越大越好。α——劳动投入的产量弹性,当产量增加百分之一时劳动的贡献为百分之α。β——资本投入的产量弹性,当产量增加百分之一时资本的贡献为百分之β。α+β>1时规模报酬递增;α+β=1规模报酬不变;α+β<1规模报酬递减。

生产函数分类(1)固定比例要素生产函数(2)可变比例要素生产函数。即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企业的生产要素一般是可变的。

二、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

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周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时间周期。

短期变动一般为劳动变动而资本不变。Q=f(L,K)其中K不变。

劳动的总产量TPL:投入一定要素所生产的最大产量。如TP=21L+9L2—L3

劳动的平均产量APL:平均一单位可变要素所生产的产量(即总产量除以劳动量)。如TP/L=AP=21+9L—L2

劳动的边际产量MPL: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实质上是对总产量求导)。如MP=21+18L—3L2=ΔTP/ΔL(dTP/dL)

TPL、APL、MPL曲线:☆图130面。它们都是先呈上升趋势,而后达到各自的最大值后,再呈下降趋势。但是边际产量最先下降。达到劳动与资本的最佳使用比例之前,总产量是增加的,达到之后总产量则下降。正是边际产量的递减规律导致了平均产量和总产量先上升后下降。

MP与TP的关系:只要MP>0,TP总是增加的反之减少。当MP=0时TP达到最大值。

MP与AP的关系:当MP>AP时AP曲线是上升的;当MP
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在第二阶段。企业最关心的依次是AP、TP、MP。图132面。

三、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为了简化分析,通常假定产量Q是固定的。所以QO=f(L,K)。

1.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与无差异曲线类似)K1500

特点:①向右下方倾斜。②同一条线上的组合点的产量相同;

生产相同产量的所有组合点在同一条曲线上。③产量不同1100

曲线不同;④越靠近原点产量越小;不同曲线不会相交。O700L

2.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当用劳动投入去代替资本投入时,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由增加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和由减少资本投入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减少量必定相等,即必有

|ΔLMPL|=|ΔKMPK|整理得—ΔK/ΔL=MPL/MPK由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可得

MRTSLK=—ΔK/ΔL=MPL/MPK=—dK/dL是劳动对资本的替代率(当变化量趋于零时)

★因此①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②等产量曲线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可用产量函数求导得到或偏导。

3.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成本方程的图形即是等成本线。K

成本方程C=wL+rK可推出K=—wL/r+C/r图139面AaQ3

4.最优的生产者组合(生产者均衡)

1、投入一定时产量最大化的状态。K1EQ2

2、均衡点: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相切的点即为生产者均衡点。

下面给出均衡方程:bQ3

CO=wL+rK—①成本一定时两种要素所满足的方程。OL1BL

MRTS=w/r=MPL/MPK=—dK/dL—②价格之比等于边际产量之比等于边际技术替代率之比等于曲线(等产量线)斜率(求导)。

四、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描述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或减少时与产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规模报酬递增:产量的增加比例大于各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若Q=f(L,K)则

f(2L,2K)>2Q企业扩大规模后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设备,所以规模报酬增加。

规模报酬不变:产量的增加比例等于各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若Q=f(L,K)则

f(2L,2K)=2Q相当于另建了一个和它一样的一个厂。

规模报酬递减:产量的增加比例小于各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若Q=f(L,K)则

f(2L,2K)<2Q规模过大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成本论

一、成本的分类

1、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使用该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益。

2、经济成本:生产某产品的经济成本是指生产者将生产要素投入到当前使用领域而必须对其支付的报酬。

会计成本:会计账簿中世纪记载的各种费用支出。

外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含成本:厂商自己本身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或厂商动用自有要素所对应的支出。

二、短期成本函数C=f(Q)

总成本(STC)=固定成本(FC)+可变成本(VC)=(Kr)+(Lw)(其中K不变)

平均成本(SAC)=FC/Q+VC/Q=AFC+AVC

边际成本(SMC)=ΔSTC/ΔQ=d(STC)/d(Q)=w(dL/dQ)=w(1/(dQ/dL))下划线处为劳动的边际产量MPL。

曲线:书161面。

交点为SAC、AVC的最低点,以交点为界分左右两边

左:MC
右:MC>AC增加一单位要素产生的成本大于AC所以使AC逐渐增加。

三、长期成本函数

短期内厂商不能选择规模,但长期内则可选择最佳规模。长期成本都是可变的无固定成本。它的成本都是对应的最优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成本曲线见课本171面。

市场结构理论

市场:指从事物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洽点。从本质上讲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市场结构:安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完全垄断

市场类型的划分和特征:书184面或最后白页。



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

一、厂商和市场的定义与条件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农产品市场比较接近。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⑴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即①一个卖者和买者都不能影响市场;②任何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的接收者。⑵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⑶所有的资源都具有完全的流动性。⑷信息是完全的。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收者,所以完全经市场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2、⑴总收益(TR(Q))TR(Q)=PQ其中P是产品价格Q是销售总量。⑵平均收益(AR(Q))AR(Q)=TR(Q)/Q=P。⑶边际收益(MR(Q))MR(Q)=ΔTR(Q)/ΔQ=d(TR(Q))/d(Q)

3、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PTR

我们假定厂商的销售量等于厂商所面临的需求量5500TR

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AR曲线、边际收益4d(AR=MR=P)400

MR曲线和需求曲线d三条线重合。完全竞争3300

厂商的总收益TR曲线是一条由原点出发的2200

斜率不变的上升的直线。OQO

三、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100200300400100200300400Q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PSMC

交点左边时MR>SMC表明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

增加量大于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增加量;随着产量的增加MR保持不变d(AR=MR=P)

而SMC是逐步增加的,最后会变成MR=SMC,这一过程厂商得到了PO

扩大产量所带来的全部好处,获得了最大利润交点右边时MR
商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时所带来的总收益小于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即厂商扩大产量会使利润减少。so上述均衡条件是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⑵利润最大化①利润最大②亏损最小。OQQ

四、短期均衡

在短期内厂商在给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的条件。

有超额利润:受益线高,成本线低②亏损:受益线低,成本线高③收支平衡:三线交于一点

PSMCSACPSACSMCPSACSMC

EE

POd(AR=MR=P)PO

FEd(AR=MR=P)d(AR=MR=P)



OQQOQQOQQ

AR>P(AVC)时厂商虽然亏损但仍然生产,因为全部收益还大于可变成本

AR=P(AVC)时厂商可以生产也可以不生产

AR
五、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PLACLMC

长期均衡:是一种收支平衡的均衡状态。因为

①若有超额利润则外部进入价格下降;POE

②若亏损则内部退出价格上升。d(AR=MR=P)

完全竞争厂商的收支平衡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

状态,它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最低,对于厂商来说是成本最低。OQQ

公平不是平均,平均和高效是矛盾的。在长期内厂商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从而获得了比在短期内所能获得的更大的利润。

社会进化论(富人经济学),是弱肉强食的竞争,适者生存!

完全垄断

一、含义:一个厂商控制着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①行业内只有一家厂商;②商品无近似替代品;③其他厂商不可能进入。

二、原因①政府特许②自然垄断③某些厂商控制着某种特殊资源④专利权的保护。

三、厂商面临的需求和收益曲线如右图:P

四、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在短期内垄断厂商无法改变固定HEd>1

要素投入量垄断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Ed=1

格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Ed<1

均衡线同样也有三条①有超额利润②收支平衡③亏损。图217FGQ

五、长期均衡图220面OMRd(AR=P)

垄断厂商之所以能在长期内获得更大的利润,其原因在于长期内P

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可调整的和市场对新加入的厂商是完全关闭的。TR

六、价格歧视

条件:①市场不完善性(市场可分割)

②不同市场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Ed大P低Ed小P高。O

③垄断厂商能有效地把不同的市场分开。Q

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的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

最高价格出售,即为一级价格歧视。此时厂商获得最大利润。

二级价格歧视:把市场分成几个不同的市场,每个市场制定一个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分成两个市场两个价格。

第三节垄断竞争

一、含义: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市场与完全竞争较近的一种市场结构

二、条件:①市场上有较多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产品(差别导致垄断,各自垄断一部分消费者;因为是同种产品所以又有竞争。)②厂商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③每个厂商的规模都不太大都不能操纵市场。

想盈利,就要突出差别(广告)。高价广告是一种品牌表示质量高P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比较平坦的直线H

与完全竞争市场的水平的需求曲线比较近似。

某厂价格变其他不变(右图);价格都变(不讲)MR的斜率是D的两倍D=AR

四、短期均衡:MR=SMC(三种情况)书229面MR

五、长期均衡:收支平衡MR=LMCP=LAC=AR图书231面OQ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利润必为零,即在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点上d的需求曲线必定与LAC曲线相切。简单看这些与完全竞争厂商是相似的.

第四节寡头垄断

一、含义: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二、分类①产品无差别:纯粹寡头行业如钢铁、水泥。②产品有差别:差别寡头行业如汽车、冰箱。

三、形成原因:①规模经济,只有大规模才有高效益。②资源限制,几家企业控制着一个行业的绝大部分资源。③专利权保护。④政府扶植和支持。

四、市场特征①相互依赖性。②产量、价格决定的相关性与相对稳定性。

五、产量决定

相互之间勾结:按实力大小①假定只有A\B两厂商生产相同的产品

不相互勾结:古诺模型:假设②假定生产成本为零

内容见课本236面③产品需求曲线是直线型

A先进入产量为市场容量的1/2均衡数量是Q/2价格为P1

B后进入(1/2)(1/2)Q/4P1/2

A进入3/4(1/2)3Q/83P1/4

B进入5/8(1/2)5Q/165P1/8

A厂商的产量会逐渐地减少,B厂商的产量会逐渐的增加,最后达到两个厂商均占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的均衡状态。市场的总容量为三分之二.

假设寡头厂商数为m,则可以得到一般的结论: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市场总容量/(m+1)

行业的均衡总产量=市场总容量m/(m+1)

六、价格决定

不勾结支配型:企业实力强,先改变价格起他跟随

⑴价格领先型效率型:企业生产效率高,先改变价格其他跟进

⑵成本加成法晴雨表型:对市场的把握比较准确,先改变价格其他跟进

AC(1+利润率)

勾结:几个厂商勾结在一起,形成完全垄断联盟(相当于完全垄断市场)叫卡特尔。然后产品的价格按完全垄断市场的来决定!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分配论)

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特征:①是一种引致需求(派生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求,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②是一种联合需求(共同性)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共同的、相互依赖的需求。各种生产要素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

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主要因素:①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②生产的技术水平,当技术水平高时资本多劳动少;当技术水平低时资本少劳动多。③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最理想化状态是MR=MC,和产品市场的利润最大化是一样的。

劳动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市场):描述工资和劳动需求量之间的曲线。同样其他要素的需求曲线也是这样的。图:

边际产品价值:通常把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叫做边际产品价值(要素边际产品MP与既定产品的价格P的乘积MPP显然就表示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并用VMP表示,则VMP=MPP它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这里再次强调,应特别注意边际产品价值VMP与产品的边际收益MR的区别:产品的边际收益或者简称边际收益通常是对产量而言,故称为产品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则是对要素而言,是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

边际收益:Wo=MPLPo=MR

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和完全竞争的差不多只是斜率更陡些。人一定要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换位思考)一定要达到互惠互利,这样市场才能进入良性的循环。达到均衡状态.

四大要素理论

工资理论

假定生产过程当中只用到劳动一种生产要素。

1.完全竞争市场工资的决定d

(1)劳动需求曲线:W

Wc



b

OLademand

(2)劳动供给曲线:图(1)图(2)OL

替代效应:正常商品价格上升后,由于替代效应消费者转向相对便宜的其他替代品;

收入效应:当消费者收入水平较高时不愿再劳动。

由于上述两种效应,消费者总是部分时间用于工作,部分时间用于娱乐。当他们收入较少时他们更愿意劳动,当他们收入较高时休息娱乐的愿望增强。a——b:低收入阶段b——c:中收入阶段c——d:高收入阶段(当然工作强度也大)

结论(定理):随着要素价格的上升,厂商对要素的最佳使用量将下降。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

2.工会对工资的影响

(1)要求政府增加需求:限制进口、增加出口。(增加产品需求)

(2)减少供给:限制童工、强制退休、会员制。(减少劳动的供给)

(3)最低工资制。

工会对工资影响的限制因素:

①工会实力(控制工人数量的多少)②工会基金(工会要求罢工时用于支付工人工资及其自身的运作)③工人的流动性。

3.影响工资的其他因素

补偿性工资差别:艰苦环境的工资高;环境舒适的工资低。但有时并不是这样的,相反.

人力资本(教育成本等,学历越高工资平均水平越高)

天赋、机遇、个人努力程度。

行业特点:每个需求者都想享受最优产品;最优产品生产者能以低成本提供产品(传媒也,体育行业、娱乐)

性别歧视、民族歧视、对某个人的歧视、应聘者的个人偏好等。



地租理论

1.土地的性质(1)不可摧毁的(不能增加,不能减少)(2)数量有限、位置固定。

2.地租:土地所有者得到的报酬。D(p)

3.地租的决定:供给(不变)和需求来决定

4.级差地租:由于土地肥沃程度或地理位置的不同

造成的不同地租。

5.准地租:固定资产在短OS

期内得到的收入。(由于厂商的生产规模在短期内不能改变,其固定生产要素对厂商来说就是固定供给的:它不能从现有的用途中退出而转到收益较高的其他用途中去,也不能从其他相似的生产要素中得到补充。)

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P>AVC)的部分可以弥补固定成本的投入。

经济租: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高出期望收入的部分。(如果从该要素的全部收入中减去这一部分并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我们将这一部分要素收入叫做经济租金。)

三、资本理论(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1.(1)资本: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的被用作投入要素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更多的劳务。

(2)利息:资本的所有者获得价值。(作为生产服务的源泉,资本本身具有一个价格,即所谓资本价值——利息。)利息率=利息/资本金。利息包括单利、复利(本期利息作为下一期的本金)

2.资本为什么要付利息:用来弥补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预期损失。

3.资本为什么能够带来利息:因为资本的使用使迂回生产成为可能,迂回生产能够带来高效率。

4.利息的决定与企业投资和储蓄的关系:(1)资本需求:主要是企业投资。(2)资本供给:主要是储蓄。

5.利息的作用

(1)通过利息的作用使资本市场得到均衡。(2)利息的存在可以鼓励消费者少消费多储蓄。

(3)利息的存在可使资本得到有效的利用。(4利息可防止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四、利润理论

1.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报酬。(企业家才能:一个人使企业正常运作的能力,需求量很大,供给量很小,价格很高。)

2.超额利润:收入减去成本后剩余的利润。

超额利润的来源:(1)创新和发明——是合理的利润。(应该的)(2)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中性词)风险投资基金(美:高科技企业,成功率:20%)被称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3)垄断:对买方或其他厂商正常利润的剥夺。(是不合理的)

社会收入分配

西方社会认为应该按要素来分配。

伦兹曲线: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图:

人口百分比 人口积累 收入积累 收入百分比 20 20 6 6 20 40 18 12 20 60 35 17 20 80 59 24 20 100 100 41 100ML

80

60

40AD

20B

OH

20406080100

以上数据均是百分率。

平均(公平)与效率★: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它们是不可调和的且是矛盾的。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绝对的公平将导致贫穷;高效率将导致两极分化。所以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侧重点不同。要有高效,必须要有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前两个是前提。)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时完全不平等也不时完全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收入分配越不平等落伦兹曲线越是向横轴凸出,从而它与完全平等线之间的面积差就越大。因此可将落伦兹曲线与45度线OL之间的部分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落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OHL与此相关45度之间的面积A+B就是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若设基尼系数为G则G=A/(A+B)。显然,基尼系数在零和一之间。(1)当G<0.4收入平均社会。(2)当0.40.6收入两极分化。

第七章微观经济学的缺陷及相应的政策

观经济学的理论假设的局限性及政策

市场均衡论:由于市场在决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均衡的,所以该假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某一局部市场(如有价格机制决定的弄产品市场)会造成供给的忽高忽低(因为他们总是根据上一年的行情来决定下一年的产量),使资源严重浪费。又因为价格机制是一种滞后性调节,它具有盲目性。政策:支持价格或限制价格。

完全理性说:(1)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它是在消费者具备识别等能力的情况下才有的支出一定效用最大,但是有的人不具备条件;消费者应具有主动权,但现实生活中是生产者主动权。(由于广告、促销等同时由于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也导致了消费者不理性。)

(2)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对于某些企业它们根本不知道它们的边际成本、平均成本等,即不是按利润最大化进行生产。有时它们为了追求某种利益也不按利润最大化进行生产。

(3)、保护消费者政策:①确保商品质量②确保正确的消费宣传③禁止某些消费(毒品、枪支等有害公众身体健康的)④强制某些消费(教育、保险等)⑤对提供某些劳务的人的素质进行限制(如律师、教师、医生等)⑥成立各级消费者协会以保护消费者权益。

完全信息说:市场不可能达到完全信息状态,有些信息是有价值的不可能免费得到。由于人识别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情况。(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

市场失灵及相应的政策

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

2、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其他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人为这种资源配置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3、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4、垄断p

d

ba

pcAC=MC



Oq

MRD

垄断和低效率

当价格为Pm时消费者剩余为dPmb,此时厂商利润为PmbcP

当价格为P时消费者剩余为dPa,此时厂商利润为0

厂商失去PmbcP,而消费者得到PmbaP,从总体上看垄断不时最优状态还可以改进。

由于消费者有搭便车心理(没有付出却想得到利益)图中的最优状态达不到。

(2)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而付出的代价与“纯损”三角形一样也是一种纯粹的浪费:它不用于生产,没有创造出任何有益的产出,完全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这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被概括为所谓的“寻租”活动: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亦即垄断租金)的活动。由于同一市场上有多个寻租者,所以整个寻租活动的损失要远远超过传统垄断理论中的“纯损”三角形。

(3)、由于垄断常常导致组员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利润通常也被看成是不公平的利润。所以政府有必要对垄断进行干预。反垄断政策:①价格管制:接近成本定价。②制定反垄断法对其进行法律制裁。

5、★外部影响(1)外部经济:某个人一项经济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此时这个人从事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搞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2)某个人的一项经济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

(3)政策:对于外部经济要给予补助和支持。对于外部不经济:采用高税收;出台法律对其进行限制;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规定产权;

6、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极低的情况下确定的产权可实现最优。(该定理一定要是交易成本极低的情况下才使用否则万万不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一样的)。

公共物品

(1)排他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够使用该商品。

(2)竞用性:如果某人已使用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实际上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上述两个特点的私人物品的场合才真正起作用,才有效率。

(3)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既有竞用性又有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无线电视。

(4)非纯公共物品:满足排他性不满足竞用性,如:海鱼(或满足排他性不满足竞用性:公共资源。)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来提供。

收入分配:在市场机制的自由作用下的分配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所以采用了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





宏观经济部分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是资源的最优配问题。

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国民经济总量的决定、变化和联系来说明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就是树木和森林的关系,本质上并无区别。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以价格为中心的价格理论,那么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收入为中心的收入理论。

注意:(1)研究对象:国民经济。(一个国家)

(2)核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GDP总量的决定;总需求决定总产出。

(3)解决的问题:资源利用问题(充分就业,经济的稳定均衡增长,通货膨胀。)。

当代经济学(1930——至今)宏观经济学形成时期。代表人物:凯恩斯(英)他与亚当斯密齐名。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简称〈通论〉。主要思想:总需求决定总产出(GDP);社会充分就业;政府干预经济。到了却60、70年代以萨缪尔森(美)的新古典综合派提出应该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就能良好的运作。

第章国民收入的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计划经济国家)

国民收入会记账户体系(市场经济国家)

GDP(grossdomesticproduct)

定义: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GDP的含义课本424有详细的讲解。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在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GDP与GNP

GDP(领土范围内)GNP(按照国籍来计算的)

GDP=GNP+外国人在本国的产出—本国人在外国的产出

GDP的作用

良性作用:衡量产出(某一国的生产能力)②人均GDP高说明该国的平均生活水平高

缺陷作用:课本436面详解不衡量社会成本(环境污染严重)不衡量代价(耗费巨大,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不衡量效益不衡量质量,不衡量实际利益。

GDP测度的是流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按当年价格计算出来的GDP。实际GDP:计算出来的GDP

GDP价格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平减指数GDP核算方法

主要包括:生产法(不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是一种事后核算。

支出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消费支出(C):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汽车、电视等)非耐用消费品(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医疗、旅游等)的支出。建造住宅不属于此,待叙。

投资(I):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和存货)的支出。资本物品(如厂房)不属于中间物品因为中间物品在生产别种产品时被全部消耗掉,但资本物品只是被部分的被消耗掉。

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设备住宅等的增加。

投资存货投资:指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投资是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

本流量,而资本存量则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

重置投资:用来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叫重置投资。净投资加重置投资等于总投资。用支出法计量GDP时的投资是净投资。

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也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政府购买(G):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净出口(X—M):一国的走出口减去净进口。X表示出口(收入流入本国),M表示进口(收入流出本国)。

支出法计量GDP的公式是:GDP=C+I+G+(X—M)

收入法

工资:劳动者的报酬(实得工资、津贴、福利费、社保费等)。

利息: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等。

租金:出租土地、房屋、专利、版权等的收入。

利润:企业家才能的报酬。(企业税前利润:企业所得税、股东红利、企业未分配利润)。

收入法核算GDP的公式: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资本折旧

从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GNP=GDP+本国人在外国的产出—外国人在本国的产出

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

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国民收入NI=NNP—间接税+政府给企业的补助—企业转移支付(如捐款)

个人收入PI=NI—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政府转移支付(补贴)+公债利息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能收入所得税

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等于投资)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总需求=总供给)产出是指增值或者说产出等于新增价值。(1)总产出=总收入:人们生产的价值都要转化为生产要素报酬和企业利润,即转化为要素提供者和企业经营者的收入。(2)总产出=总支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从全社会看,总产出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两部门核算恒等式(只有厂商和居民):C(消费)+I(投资)=C(消费)+S(储蓄)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又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所以有上式。

三部门核算恒等式(厂商、居民、政府)C+I+G(政府购买)=C+S+T(政府净收入)推出I+G=S+T推出

I=S+(T—G)其中T—G可看作政府储蓄y=c+i这里y、c、i用小写分别代表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经济变量。

还有c、i代表的是居民和企业实际想要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投资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中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总供给:AS

均衡产出时AS=AD=c+iAD增加时AS增加,AD降低时AS降低。

c+i=c+s推出i=s均衡条件即储蓄恒等式。

消费函数(消费倾向)C=f(y)其中y表示收入。课本444详解

1、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欲增加的收入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率。

MPC=β=Δc/Δy如果是极限形式就取微分。消费曲线上某一点的导数(斜率)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零而小于1。

2、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消费曲线上某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3、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没有收入增加的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为消费曲线的斜率逐渐减小。)同时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但是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在线性消费函数中容易看出)。

C=α+βyα式中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y为引致消费。

图形表示见课本图

储蓄函数:S=(y)以下各定义和规律完全可仿照消费函数推出!

既然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是递减的,则可知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是递增的。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既储蓄函数S=S(y)。

1、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MPS=Δs/Δy当取极限时取微分MPS=ds/dy

2、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APS=s/y

3、s=y—c(总收入减去消费即储蓄)而且C=α+βy所以s=y—c=y—(α+βy)=—α+(1—βy)即储蓄函数。储蓄需曲线和线性储蓄曲线见课本447图13—4和图13—5

由图可知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储蓄曲线和横轴的焦点表示收入和储蓄相等即收支平衡(储蓄为零)交点左边是负储蓄,交点右边为正储蓄。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间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总收入。C+s=α+βy—α+(1—βy)=y

2、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APS<MPS。图13—6

3、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APC+APS=c/y+s/y=(c+s)/y=y/y=1

MPC+MPS=Δc/Δy+Δs/Δy=(Δc+Δs)/Δy=Δy/Δy=1即两个函数中只要有一个确立另一个即随之确立。

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

收入恒等式:y=c+i消费函数:C=α+βy联立以上两式可得y=(α+i)/(1—β)可知如果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量就可得到均衡的国民收入。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的决定

三部门中,从支出角度看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从收入的角度看国民收入包括消费储蓄和税收,这里的税收是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净纳税额。C=α+βyd=α+β(y—t)其中yd表可支配收入(减去税收)t为定量税(税收不随收入而变动)

又y=c+i+g=α+β(y—t)+i+g推出y=(α-βt+g+i)/(1-β)

乘数论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k=Δy/Δi投资乘数的解释:课本458

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或k=1/(1—MPC)=1/(1—β)又MPS=1-MPC所以k=1/(1-MPC)=1/MPS

乘数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乘数越大。

投资减少也会引起收入若干倍的减少,所以乘数效应的发挥是两方面的。

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详解在课本462)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仅说明定量税)

kt=Δy/Δt=-β/(1-β)税收乘数为负值,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变动的比率。

Kg=Δy/Δg=1/(1-β)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投资乘数相等。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ktr=β/(1-β)>0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增加了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因而消费增加,总支出和国民收入增加。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支出和收入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例。

Δy/Δg=Δy/Δt=(1-β)/(1-β)=1=kb

话外话:腐败——利用公权谋私利。

1、特点:⑴负外部经济⑵示范性(由于权力具有①等级性②上仿下效③连带性)⑶隐蔽性

2、原因:⑴思想上落后(内因)⑵经济上贫穷(外因)

3、无本思想(愚昧)——官本位思想——我本思想——人本思想——物本思想。逐渐进化。

4、腐败是利己不利他,唯利是图是资本主义早期的一种思想。要想减少腐败必须减少腐败的机会,增加腐败的成本,这样才能减少腐败。

5、反腐败:⑴决策公开⑵建立制约机制⑶建立反腐机构

第二节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

投资

投资函数:投资于利率间的关系。自主投资:即使利率为零时也有的投资量。

i=i(r)=e-dr其中e为自主投资,-dr为投资需求中与利率有关的部分,d为投资的利率弹性。由投资函数可知投资和利息成反比。投资函数或投资需求曲线见课本图

IS曲线

1、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

2、IS曲线:当产品市场均衡时描述国民收入y和利率r之间反向关系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投资和储蓄都相等,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图形课本图

3、推导:二部门均衡收入决定式是y=(α+i)/(1—β)又投资函数为i=i(r)=e-dr则y=(α+e-dr)/(1—β)

推出r=(e+α)/d-(1-β)y/d

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的需求

1、货币的需求: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而持有货币的需求。

2、交易需求(动机)(A):个人或企业为正常交易、日常开支而持有的货币。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

3、谨慎(预防性)需求(动机)(B):人们为应付疾病、事故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这一货币需求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L1=A+B=ky(k>0)与收入成正比

4、投机动机(C):人们找机会购买有价证券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该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比。L2=N-hr(h>0)

5、货币需求曲线:L=L1+L2=ky-hr(省略N)得r=(ky-L)/h为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二)、货币的供给

1、货币的供给(狭义):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合(用M1表示)。

货币的供给(广义):M1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的货币供给(用M2表示)。

货币的供给(更广义):M2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更广义意义上的货币供给(用M3表示)。

2、货币的供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货币的供给量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无关,因此货币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三)、利率的决定(货币市场均衡)图14-10和图14-11

若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时利率上升,反之下降;若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时利率下降,反之上升。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货币需求接近水平状态即“流动偏好陷阱”。亦即不管货币供给向右移动多少即不管政府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不能使利率再下降。

LM曲线

1、LM曲线:当货币市场均衡时(l=m)描述国民收入y与利率r之间正向关系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均是货币市场均衡(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等)。图见课本图

2、当货币市场均衡时m=ky-hr满足这一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和利率r间关系的曲线即LM曲线。r=ky/h-m/h

LM曲线之所以叫LM曲线,是因为该曲线上每一点所表示的利率与所相应的国民收入都会使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LM曲线的移动见课本。

五、LM-IS曲线分析

1、一般来说:IS曲线:i(r)=s(y)LM曲线:M=L(y)+L(r)由于货币供给假定为既定,解这个二元方程组即可得到y和r的一般解,做出图形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半均衡。作图过程和例图详见课本图14-16。

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

3、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当LM不变时,IS右移时利率r和国民收入y都会增加,反之减少;

当IS不变时,LM右移时利率r降低但国民收入y增加,反之反之。图见课本图

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曲线: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描述国民经济中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M实=M名/P(货币实际供给量等于名义供给量比上价格)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价格水平越高,总需求量越小;反之反之。但价格水平的变化对IS曲线的位置没有影响。因为决定IS曲线的变量被假定为实际量,而不是随价格变化的名义量。图见课本图

二、总供给曲线: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描述供给的总产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AB阶段(水平曲线):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阶段,资本设备大量闲置,而且当国民收入增加时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增加。(经济萧条)

BC阶段(右上方倾斜):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

CD阶段(竖直曲线):资源实现了充分利用阶段。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总产量y和价格水平P.

第十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失业理论

1、⑴失业:人们想工作但是找不到工作。

⑵就业:人们从事有收入工作。

⑶劳动力: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

⑷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一般指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即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稳定状态: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的状态。)

2、失业的分类

自愿失业:人们不愿意接受现在的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⑴按意愿分

非自愿失业:人们愿意接受现在的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

摩擦性失业:生产经营中因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失业。(短期性、局部性)

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转换而造成的失业,或指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

⑵按原因分

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中的萧条或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

隐蔽性失业:有些人表面上有工作但是实际上没有贡献。

3、失业的影响(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⑴对个人或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导致生活困难、精神痛苦、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紧张)

⑵对社会(较高的犯罪率和较高的离婚率)

⑶对国家经济(机会成本)(人力资源浪费,国民收入减少。奥肯定律:失业率上升1%国民收入减少3%)

⑷对政府(政府救济增多,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丧失对政府的信任)

充分就业:经济社会中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其他失业为零。(失业率在4%—6%之间就基本上实现了充分就业)

反失业政策(西方)

⑴调整总需求(萧条时期总需求不足)

⑵调控工资水平(一般很少用,因为工资增加使企业成本增加导致总供给减少最后会使失业增加)

⑶改进劳动力市场(减少失业者找工作的时间)增加人力资源投资(人才培训、教育)

国外失业问题概述

㈠特点:周期性失业比例小长期失业较多部分就业者临时工增加

㈡失业原因:

⑴劳动力市场制度(文化传统、劳动参与率)

⑵技术的原因(失业者不具有高技术)

⑶高福利制度(因为高福利人们失业并不担心生活)

⑷其他原因(横向比较心理)

㈢对策:⑴培养劳动力市场⑵调整产业结构⑶改革福利制度

⑷对失业进行控制(推迟企业破产、减少工作时间)

7、中国失业问题概述

㈠历史与现状:过去计划经济时无失业,现在正改革开放失业问题较严重。登记失业率:7%,实际上大约25%

㈡目前失业问题的原因(第二次失业高峰)

⑴经济改革使原来的隐蔽性失业公开化(渐进式改革、国企改革)

⑵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大量结构性失业总需求不造成的周期性失业

⑶劳动力人口绝对过剩(主要原因)目前处于劳动力人口年龄上升期,同时妇女就业率高。

㈢中国的就业战略

⑴把降低失业率作为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首要目标。(中:奉行精英主义:政府先做人们才做。西方:奉行民主主义大家各显神通)

⑵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多渠道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美:2%农业人口;中:49%农业人口。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劳动密集型出口贸易、劳务出口)

⑷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

⑸健全社会失业保障制度。

⑹实现产业空间布局转移、减少地区间发展的差距。

⑺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

⑻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二、通货膨胀理论

1、通货膨胀:一般价格水平在较长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现象。(课本定义: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注:⑴价格指数=∑PtiQti/∑PjiQti(t表示第t年,i表示第i种商品)⑵较长时间:一般大于2年⑶较高幅度:大于8%⑷持续上涨

2、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通货膨胀率=πt=(Pt-Pt-1)/Pt-1

3、通货膨胀的分类

⑴温和型的通货膨胀(爬行型):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⑵奔腾的通货膨胀(加速型):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⑶超级通货膨胀(超速型):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⑷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的价格比例上升。

⑸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⑹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的原因

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见课本图

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指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工资的提高造成的,所以又叫工资推动通货膨胀以区别于利润提高造成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见课本图

⑶供求混合推动通货膨胀:同时考虑了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⑷货币主义通货膨胀:MV=PY推出P=MV/Y其中V:货币流通速度M:货币供给量P:价格Y:总产出MV:一次交易的货币总额。

⑸结构性通货膨胀:一些部门生产效率高,令一些生产效率低,但是效率低的在工资水平上要求公平,像效率高的部门“看齐”,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⑹预期的通货膨胀:所有的经济政策都考虑了通货膨胀结果确实导致了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的影响(经济效应)

⑴平衡的通货膨胀:对国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影响。

①皮鞋成本:有钱就去购买,磨鞋(时间、精力的浪费)

②菜单成本:卖方经常变换价格(招牌、菜单)浪费价格决策和宣传。

⑵不平衡的通货膨胀(财富再分配)

①对商品所有者有利,对消费者不利。

②甲商品的价格上升比例大于乙商品的价格上升比例,对甲商品所有者有利,对乙商品所有者不利。

③对债权人不利,对债务人有利(货币贬值)

④税收扭曲(货币贬值,收入相对提高了,要交纳更多的个人所得税)

⑤二战以后财富由居民手中向政府转移(①发行大量国债②通货膨胀时居民多交纳个人所得税)

⑶通货膨胀对产出就业的影响

①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使产出增加就业也增加(图形中:价格上升国民生产总值也增加)

②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使产出下降就业也下降(图形中:成本增加供给减少导致价格上升国民生产总值减少)

6、反通货膨胀的措施

⑴减少需求(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

⑵增加供给(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①减少税收(不出现财政赤字时用)②降低工资(不常用,副作用较大)

⑶减少货币供给(如:减少发行量,提高利息)

7.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年份价格上涨指数年份价格指数年份价格指数年份价格指数年份价格

2.0842.88917.89421.799-2.5

6.0858.8902.19514.800-1.5

2.4866.0913.9966.1010.3

1.9877.3928.6970.802-1.3

1.58818.59313.298-2.0031.2

原因:⑴经济改革,实行市场经济,价格放开。

⑵政府宏观调控,改革初期,放任自流。

⑶很多行业限制竞争。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

2、特征: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见课本图

3、解释

⑴价格——工资产品价格=产品成本+利润=产品成本(1+利润率)

⑵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

4、结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关系。π=-ε(u+u)π代表通货膨胀率,u代表失业率,u代表自然失业率,ε衡量价格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图见课本621图18-7

5、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1)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时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是高失业率。换言之,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种“替换关系”。

(2)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运用:

第十一章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周期概念:

1、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的波动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趋势呈现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2、理解:⑴点是变化,同步规律。⑵每个经济周期相似。见课本图

3、阶段:

⑴四个阶段:繁荣阶段、衰退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

⑵两个阶段,两个拐点BD衰退阶段DF扩长阶段B、F顶峰D谷底

特征:⑴繁荣:经济水平高,产量增加,就业增加。⑵衰退:投资势头减少,消费减少,失业增加

⑶萧条:经济水平最低,大量失业,生产停滞,工厂倒闭。⑷复苏:生产销售回升,就业增加,经济向良好势头方向发展。

二、经济周期类型

短周期短期波动40个月

中周期中期波动8-10年

长周期长期波动50年

三、经济周期成因分析

⑴消费不足理论⑵投资过度理论⑶货币信用过度论⑷创新理论⑸心理理论⑹太阳黑子理论⑺政策周期理论

四、乘数——加速数模型

1、乘数:投资增加是收入的增加应是投资增加的倍数。乘数k=1/(1-MPC)=Δy/Δi

2、加速原理产量变动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资本-产出比率v=k/y其中k:资本y:产量

3、乘数-加速数原理

⑴经济向扩张期方向发展:高新技术发明出现,投资增长投资增加会在乘数的作用下使国民收入增长(国民收入增长需求扩大,产出增加)产量增加会在加速数的作用下使投资继续增加。

⑵经济向衰退期方向发展:资源出现限制时,产量减少,产量减少在加速数的作用下使投资减少,投资减少在乘数作用下是国民收入减少。

经济增长略。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

概述

目标:充分就业(失业率在4%——6%之间)价格稳定:物价在一定范围内浮动。经济持续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国际收支平衡(无国际负债)

手段:总需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供给:收入政策、人力政策。

财政政策

含义: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注意:⑴构成:①政府收入(税收入和公债)②政府支出(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

⑵运用:“逆风向而动”(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经济问题,是斟酌型的财政政策)

①经济萧条:需求<供给,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加政府购买

②经济繁荣:需求>供给,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政府购买

内在稳定器:自动减少各方面干扰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⑴政府税收的变化:税收=收入税率萧条时收入减少,税收减少。繁荣时收入增加,税收增加。

⑵转移支付(失业救济、社会福利):萧条时增加,繁荣时减少。

⑶农产品价格:萧条时政府价格支持;繁荣时政府抛售农场品,保持农民收入稳定。

赤字与盈余:收入减去支出大于0时盈余;收入减去支出小于0时赤字。

⑴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时的收入时:采用扩长性的财政政策,政府赤字,经济萧条。

⑵当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时的收入时: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政府盈余,经济繁荣。

4、“挤出效应”:由于政府的投资增加使得私人的投资或消费降低的效果。(如:政府投资公交车,人们会少买汽车)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三、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国家银行体系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一)银行制度:中国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1、中央银行的职能:⑴发行国家货币⑵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银行⑶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他国力管理国家金融体系,代表国家与国外的银行发生正常的金融关系

2、商业银行的职能:⑴负债业务(人们储蓄时银行是债务人)⑵资产业务(向企业贷款和投资)⑶中间业务(存款划转,代缴费用)

(二)货币政策工具

1、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放款时的利率,决定商业银行的利率及国家货币供给量。

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⑴政府买进国债,货币发行量变大;⑵政府买卖出国债,货币发行量变小(货币回笼)。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⑴法定准备金:这种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占的比例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时,向中央银行提交的押金。

⑵法定准备金率低时,货币供给量大;法定准备金率高时,货币供给量小。

(三)运用

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供给量大,物价低,政府买进,通货膨胀低

繁荣时,紧缩性财政政策,货币供给量大,物价高,政府抛售,通货膨胀高



















经济学











献花(0)
+1
(本文系籽油荃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