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培养是阅读教学活动的核心阅读能力培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阅读教学活动的核心。词句篇章教学、阅读技能的训练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一)感知积累,培养语感语感的强弱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杠 杆。培养语感,既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介入,又注重学生的言语实践,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感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大量的 阅读。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实现语感的积累。一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 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采用多种“读”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语感。在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的指导中渗透语感训练。在读中咬文嚼字、体味文章的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注意让学生在读中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本语言,增 强对语言文字的了解与感悟。三是规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每个学段的阅读量都有切合实际的规定,六年累计不少于14 5万字,要求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同时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 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这些都为出培养语感提供了基本策略。(二)唤情人文,体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 ”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总目标中指出“注重情感体验”,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及本多次提出“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 运和喜怒哀乐”“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容”“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阅读教学 中唤情人文,指导学生体验情感要注意1.阅读前指导。阅读前应注意唤起学生情感投入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置导语、介绍时代背景、电教 媒体声像等渲染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准备。2.阅读中指导。阅读中应注意指导学生进入融情共鸣的状态。阅读的时候,把心放到文本中去,设身 处地去读,去想,去感受,这是体会情感的基本策略。其具体方法有∶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品味意境,体验情感。②依据文 章的主要内容,体验情感。③抓住重点词句段(尤其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段),体验情感。④读文章想画面,通过想象、联想体验情感。⑤读文章 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情感。⑥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验情感。⑦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体会思想感情。⑧借助课件等现代教学设备,体验情感。3 .阅读后指导。比如阅读后的反思、交流,延伸、拓展,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的撰写等。(三)读思结合,加深理解阅读是一种凭借思维来理解书面信 息符号的心理过程。阅读时,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掌握信息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而离开对信息符号的思维,阅读的感知过程就会受阻, 就会影响对信息符号进行有效的分析综合。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读思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一是要训练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要“让琅琅书声走进课 堂”,确保每一节课让学生把书读熟读好,让学生在读书中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边理解。学生口诵心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不断加深,阅读能力也 得以提高。二是要鼓励个性化阅读。阅读课关注的焦点是“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等。在这种 “话语”情境中,学生可以对问题作出不同的言说和不同的解读。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充分的尊重,确保了学生充分、自主 的个性化阅读实践的展开,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四)引发审美,激发创造语文教育归 根到底是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审美体验。语文阅读“接受的不仅是符号系统,而且是价值系统、意义系统……是一种人类精神文化的涵养与创造素 质的培育”①。阅读教学通过吟诵朗读、体验感悟、欣赏意境、意象分析等方式,涵养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的感受、审美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 的健康成长。1.美读。“美读”是提高小学生文学审美感受力的传统方法。其要义在于通过吟诵朗读,感受作品的韵律节奏,意境意蕴,由文入情 ,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2.想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有了感知、吸收、积累的基 础之后,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品味、感悟,并通过合理想象,再造审美形象,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3.鉴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 导学生悟读,而且要指导学生赏读。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好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比如能从欣赏的角度 阅读文本,并能初步品评优美的词、句、段、篇对阅读材料进行体验玩味,从审美的角度体会其精妙魅力等。4.创造。在学生朗读、诵读、赏读的 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读,带上个人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读。阅读中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探究、创造都离不开学生的阅读个性。把阅读看做是与文本的对话,本身就蕴涵了创造的意义。这种对话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只有在阅读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