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电极气体扩散层简介膜电极(membraneelectrodeassembly,MEA)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核心组成成分,由里及外分别 由质子交换膜(protonexchangemembrane,PEM)、催化层(catalystlayer,CL)和扩散层(g asdiffusionlayer,GDL)三部分组成。图1膜电极的结构气体扩散层的功能在PEMFC膜电极中,气体扩散层主要 起到传输气体和水分的作用,负责将双极板中的氢气和氧气引导到催化层中,为催化层提供足够的气体用于反应;同时将催化层中生成的水传递到双 极板,防止生成物在催化层中堆积,阻碍反应的进一步进行,也就是“水淹”。所以扩散层必须是多孔的材料,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良好的排水特性 。扩散层需要具有良好的电子导电性,这样从催化层中生成的电子,才能顺利地穿过扩散层,移动到双极板上。除此了这些主要功能之外,扩散层还 为膜电极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强度,扩散层是膜电极中厚度最厚部分,通常大于100μm。现在的气体扩散层主要是碳纸作为原材料,孔隙率在60 %~80%,经过疏水处理后形成亲水性孔道和疏水性孔道,亲水性孔道可以将催化层中的水引导到双极板中,而疏水性孔道则为气体扩散提供传输 路径。扩散层的结构气体扩散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大孔隙的基底层和小孔隙的微孔层。其中基底层为微孔层和催化层提供支撑作用,微孔层 则改善了基底层与催化层之间的接触界面。图2气体扩散层的组成结构基底层基底层(gasdiffusionbarrier,GD B)是扩散层最主要的部分,孔隙率高,一般能达到70%以上;孔径较大,在50~150μm之间。构成基底层的材料主要是一些碳材料,比如 碳布、碳纸、非织造布及炭黑纸,也有使用非碳的金属材料,比如泡沫金属或金属网。碳布:又称为碳纤维布,由长的碳纤维经过编织形成,孔隙率 70%以上,比较软,具有良好的弯曲能力,能够良好地贴合到催化层表面。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其机械强度不足,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碳纸: 由5~20μm的短切碳纤维压制而成,与碳布相比,缺乏柔韧性,脆性大,但是制作工艺简单,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所以更加适合用作膜电极的 基底层,是目前商业化的首选材料。基底层间的孔隙是气体和液态水的传输的主要通道。碳材料本身是一类亲水性的材料,生成的水会遍布在所有孔 隙中,阻碍气体的传输。为了避免水汽堵塞孔道,需要对基底层用PTFE进行疏水处理,形成一部分疏水性孔道,为干燥的气体预留传输的路径。 理论上,碳纸越薄,电子从催化层传递到双极板的距离越短,电阻越小,越有利于电池的输出性能;但是厚度过薄会导致支撑强度不够,所以基底层 的厚度应该在保持足够支撑特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厚度。对于孔隙率来说,孔隙率越大,透气性越好,传质阻力越小;但另外一方面,孔隙率太 高会导致电子传递的路径减少,电阻增大。商用的孔隙率一般在70%左右可以实现一个较好的性能。图3碳纤维布及其电镜图微孔层基底层 的孔隙率高,孔径大,直接与催化层接触,会减小有效接触面积,进而导致接触面电阻增大;另外一方面,催化层中的催化剂颗粒有可能脱落,堵塞 在孔隙中,会降低催化有效面积降低和气体孔隙度。所以,我们需要在基底层和催化层之间涂覆一层微孔层(micro-porouslaye r,MPL)用于改善基底层和催化层之前的界面。微孔层一般由炭黑粉和PTFE混合制备而成,再通过热压、喷涂、印刷等方式固定在基底层 上,形成小气孔结构。微孔层的孔径小,一般在5~50μm级别,可以有效阻止制备过程催化层中的催化剂颗粒脱落后堵塞气体孔道。微孔层平整 度比基底层高,作为中间过渡层,可以有效提高与催化层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界面电阻,改善界面电化学反应。另外,微孔层的存在还有利于改善 水管理。由于微孔层和基底层的孔径不同,会形成孔径梯度,在气体扩散层两侧形成压力梯度,迫使水分从催化层向气体扩散层传输,阻碍液态水在 在催化层表面凝聚长大,从而防止催化层水淹。一个性能优异的微孔层,可以降低对基底层的要求,即便基底层的性能差别较大,只要保证微孔层一 致,也能获得相近的排水导气性能。扩散层的水汽传输气体扩散层的主要作用就是分配气体和水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扩散层进行疏水性处 理,通常是使用PTFE进行表面处理,否则全部孔道都会被形成水膜,气体将无从进入催化层。疏水剂PTFE通常只能进入较大的孔隙,所以大 孔径的间隙会被覆盖上PTFE,形成疏水表面,构成气体通道;而小孔径的间隙则构成水分通道。水分要顺利排出,需要催化层和扩散层之间形成 压力,产生毛细作用力,水分会在毛细力的作用下渗透到亲水孔道内。式中,Pc表示毛细压力,Pl表示液相压力,Pg表示气相压力,R是临界 半径,σ是水的表面张力,β是接触角。可见,当液态水增加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毛细压力Pc>0,才能触发液态水的传输。当Pc较小时,临界 半径较大,水滴只能沿着大孔传输;当Pc较大时,临界半径较小,水滴可以沿着小孔传输。当毛细压力达到临界条件,催化层中形成的液态水会形 成小水珠,并在毛细力的作用下填充到扩散层中相应的孔道。小水滴沿着低水分浓度的方向流动,最后在扩散层/双极板界面汇聚成大液滴,随着流 道中的高速气流排出到外界,这个过程被称为树状模型。图4气体扩散层的水流的树状传输模型4另外一个指状模型认为,扩散层中的毛细管存 在许许多多的指状通道,通道之间互相联通,水分会在通道中聚集,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流,随着压力增大,其中一条水流会率先排出。通道中的水分被排出后,通道内的压力骤减,周围的水流会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流向该通道流动,并一同排到双极板的流道中。图5气体扩散层的水流的指状传输模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