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方言初谈彭杰明黄河流域尤其是中原地区是我们汉文化的摇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原人群的迁徙、群聚以及跟迁徙地人们的语言交流,导致语言的演 变。值得补充说明的是,语言分文字与口语。一般来说,我们的汉文字在各地是一致的,而口语却差异很大,尤其是方言。中国有八大方言:北方方 言,晋,吴,湘,赣,闽,粤,客家。因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因此有时论述方言时不把它列入,而说起方言来专论另七大方言。赣方言是 八大方言之一。它的主体来自北方,并在与赣土语结合的基础上大约于西汉时期形成的。史书里出现得比较早的赣地著名人物是汉初开国大将英布、 豫章太守陈蕃以及贤士徐孺子,都是在汉朝。先秦就没有什么更多的记叙。赣方言主要有南昌话、抚州话和宜春话,主要分布在赣北和赣中,并影响 到周边一些省市。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以袁州为代表的宜春方言,也是赣方言一种,又称为赣方言之宜春浏阳片,分布在赣西以及湖南浏阳一带 ,大约形成于唐代。因为此地在汉朝及以前人口少,史籍记载近似阙如。三国以来横跨两晋南北朝,社会比较动荡。一直隋朝,《袁州府志》《宜春 县志》都很少有记载。宜春没有几个人是少数民族,人口基本上来自北方,因此语音中含有很多古代中原地区的口音。从各种姓氏家谱来看,很多是 唐朝时迁徙到此的。由于宜春自然条件比较好,很少洪涝灾害,没有地震台风,古时又非战略要地,所以迁徙到此的人们,多是聚族而居,很少再迁 了,出去的也就基本上是一些登第做官的人。加上交通相对闭塞,尤其是山旮旯里,很少与外交流,因此古代口音保存得相对完整。由于千百年来逐 步完善,就形成了现在的宜春方言。宜春方言以袁州方言为代表而论,它有这么几个特点:其一,宜春方言语音平和,起伏小,少去声(第四声) 。原清华大学国学大师赵元任,曾将汉字的四个语调标为:阴平(第一声)55,阳平(第二声)35,上声(第三声)214,去声(第四声)5 1。期中5是最高音阶。宜春话去声字,本地口语或书面语多半都读成了其它音调,读不到最高音阶5。例如:“这”,书面语读成上声,口语是“ 咯”,也是上声;“笑”,读成阴平;“骂”,读成平声;“是”,读成上声;“后、厚”,读成上声;“上、下”,读成上声;“电”,读成“舔 ”,上声。即使那些接近普通话读音的去声字,也多半介于现代汉语去声(51)于古代汉语入声(21)之间,近似41,31。例如:必,历, 列,吃,叶。这给宜春话的影响是,比普通话少了乐感,但又避免了某些方言的尖耳。其二,宜春方言入声字读法与古韵基本一致,音调短促,读如 21。这给懂宜春方言的人学习写古代诗词很大方便。例如:屋,竹,别,跌,歇,席,菊,识,拾,息。其三,宜春方言的平声字,大多与普通话 读音相同,这对于宜春口音的人说普通话提供了一定条件。如:春,何,罗,林,塘,河,钢。也有一部分声母变了。如:“黄”,读成“房”;其 四,宜春方言后鼻音(含eng,ing)都读成含有中元音带后鼻音[??]的音。例如:平,读成[p??];清,读成[c??];轻,读成 [q??];名,读成[my??];声,读成[sh??];生,读成[s??];岭,读成[n??],上声;零,读成[l??];影,读成 [y??],上声;精,读成[j??];井,读成[j??],上声;病,读成[p??],上声;姓,读成[s??];星,读成[s??]; 腥,读成[s??];赢,读成[y??];冷读成[l??],上声。其五,宜春方言基本不存在卷舌音(翘舌音),遇到普通话的此类音都读成 非卷舌音了。如:初,读成[cu];出,读成[qu],去声;山,读成[san];书,读成[xu];冲,读成[qiong].其六 ,宜春方言除入声外,还保留了不少古词古音,这些词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很少用到,以至人们有点听不懂,把它们当成方言了。其实,在字典里仍 然可以找到的。例如:褙(音背,用纸或布层层封住)窗户,擤(音醒,按住鼻子用力出气)鼻涕,搽(音茶,用粉末、油类等涂在脸上或背上)药 ,发苶(音捏,痴呆,精神不振),企(音起,站)开,悖(音背,违背)时鬼,打逴(音绰,远行),熨帖,趔趄,霍绰,等等。很多字都是古汉 语字典有,而在一般的电脑上打不出来。其它方面,宜春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次序相反,如:蛮闹热(即普通话热闹),充大老(即普通话老大) ,加一点凑(即普通话凑一点),这种词语在湘籍乡土作家作品里常有,沈从文的《边城》,周立波《山乡巨变》。宜春方言也有一些缩略语,如: 如惊叹语:要撒(即要死呀的缩略);表同意之语:啥(音短促,即是呀的缩略);长得斯气(即斯文气缩略)。宜春方言也是宜春先人创造的一种 文化,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不可讳言的是,在当今大规模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它有逐渐消失的趋势。尤其是城镇出生的小孩,能讲方言的少之又少。宜春方言的历史价值现在尚未可估量,确实值得我们珍视,好好继承,深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