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大概念突破七上重点探究生态观生物、环境、生态系统下面是同学们对这些生物共同特征的概述,其中错误的是A.都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B .都能进行新陈代谢C.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都能生长繁殖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一片草原上所有生物B.一个湖泊里所 有鱼C.一座山上所有树D.一块农田“雨露滋润禾苗壮”,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C.环境能适应生物D .环境能影响生物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一山不容二虎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地衣中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地衣中的藻类与真菌的关系是A.共生 B.寄生C.竞争D.捕食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B.生态系统中越高级的消费者 所获得的物质和能量就越多C.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都能自动调节恢复D.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复杂生物都是生活在 一定的环境中的,其生活和分布会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在同学们熟悉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影响生物生活的 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水B.光C.空气D.温度对照实验在实验设计中,下列哪个选项不能作为一组对照A.有光和无光B.温度和水分C.0 ℃和25℃D.有空气和无空气一名同学猜想;绿色植物需要沙子才能更健康地生长。为了证明她的猜想,她准备了两盆植物,其中一盆所处 的环境和条件如图所示,则另一盆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应该是为探究影响玉米生长的环境因素,某同学选择生长状况相仿的多株玉米幼苗,随机平均 分成两组,分别栽种在同样大小和相同材质的花盆里,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根据上表推断,该实验的变量是A.阳光B.温度C.水D.土壤组 别阳光温度水土壤一段时间后幼苗生长状况一适宜25℃不浇水营养齐全叶片萎缩、生长不良二适宜25℃适量浇水营养齐全生长良好下表为某课外 活动小组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下列修改建议正确的是()A.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 0℃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D.左右两侧湿度可以不同鼠妇位置鼠妇数量光照温度湿度纸盒左半侧10只明亮20℃适宜纸盒右半侧1 0只阴暗30℃适宜某同学在探究“水对天竺葵生活的影响”时,选取甲乙丙三组生长状况基本相似的天竺葵,给甲组每天浇一次水,给乙组五天 浇一次水,给丙组每天交三次水.你认为下列对此探究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确定正确的是A.甲组为实验组,乙丙两组是对照组B.甲丙 组为实验组,乙组是对照组C.乙丙为实验组,甲组是对照组D.甲乙为实验组,丙组是对照组二.小鲤鱼数条,金鱼缸,凉开水(溶解在水中的 氧气已经被除去),池塘水等。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鱼在水中呼吸时,利用的是不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1.提出问题:。2.作出假 设:。3.设计探究方案:(1)取两个相同的金鱼缸编号为甲、乙,分别向其中加入等量凉开水和。(2)分别取5条大小及生 活状况的小鲤鱼放入甲乙两个金鱼缸中,观察一段时间再记录的不同表现。4.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甲中的小鲤鱼,而乙中的 小鲤鱼.5.实验结论:鱼在水中呼吸时,利用的(是;不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蝗虫的腹部会不停的收缩,舒张,这是蝗虫在进行呼吸 。那么蝗虫的呼吸入口在什么部位呢?下面我们共同来完成探究:1.提出问题:蝗虫的呼吸入口在什么部位呢?2.作出假设:蝗虫的呼吸 入口在.3.实验过程:(1)取两支试管,编号为甲,乙,并放入的清水。(2)把两只大小的蝗虫放入甲乙两试管中,甲中 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露出胸腹部,乙中蝗虫的浸入水中,露出。(3)实验结果:胸腹部浸没在水中的蝗虫,头部浸没在 水中的蝗虫则。(4)得出结论:蝗虫的呼吸入口在。(1)提出问题:Δ?(2)作出假设:Δ。(3)制订并实施计 划:在实验中的变量是Δ。你在实验中会选择哪一个实验装置?Δ(填“甲”“乙”或“丙”)。该实验如果只用一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 的结论?Δ为什么?Δ。(4)分析结果:若将10只鼠妇放入该实验装置的铁盘中央,重复进行5组实验,都经过10分钟后,及时统计鼠妇数量 。如果在明亮处的鼠妇数量分别是1只、2只、0只、1只、0只,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出怎样的处理?Δ。(5) 表达和交流。通过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Δ。(6)实验结束后应对鼠妇怎样处理?Δ。(4分)(2022?重庆)为充分利用套袋技术提高葡 萄果实的品质,科研人员对不同材质套袋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所示:(1)如上表所示,该实验中对A组样本的处理方式是 Δ,目的是Δ。(2)在测定各项指标时每组抽取10颗葡萄而不是1颗,是为了Δ。(3)上述实验数据表明,实施套袋技术可在一定程 度上提高葡萄果实的品质,选用Δ材质的袋子进行套袋,葡萄的品质更好。组别处理方式单粒果实质量(均值)果实糖含量(均值)A组不套袋 87.22g15.97%B组无纺布袋87.29g16.18%C组透明塑料袋87.91g16.15%D组黄色蜡纸袋88.17g16. 22%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六个环节,请回答科学探究上述环节的有关问题: (1)提出问题:当你搬开花盆看到鼠妇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据此情景提出的以下几个问题中,其中不够具体、明确的是Δ。A.鼠妇为什么会 爬走呢?B.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C.鼠妇爬走是因为搬动花盆对它产生了刺激吗?(2)作出假设: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气候转暖后播 种的,天寒地冻不适合播种.由此可以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Δ。(3)制定计划:为证明细菌对植物体的分解作用,某小 组的同学确定实验的变量为Δ,但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请判断Δ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A.将甲组放在无菌的条件下,乙组暴露在空气 中B.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的条件下,乙组暴露在空气中C.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4)实施计划:“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是一只的原因是Δ。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对该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A.蝉→螳螂→黄雀B.蝉←螳螂←黄雀C.柳树→蝉→螳螂→黄雀D.柳树←蝉←螳螂←黄雀下列食物链的表示正确 的是A.草→兔→狼B.草←兔←狼C.阳光→草→兔→狼D.兔→草→狼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最终把生物部分的有机物还原成自然环境中无机物的 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6.几个生态系统?理由?1.几条食物链?2.几个食物网?3.食物链最长?食物链最短? 4.物质和能量变化特点?5.有毒物质变化情况?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各组成成分相互依存关系图,以下不合理的选项是()A.甲是 生产者B.丙不是消费者C.丁是分解者D.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只有1条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能够表示某食物链中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数量关系的 是在生态系统中,铅、汞等一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下列各项中能够表示某食物链中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数量关系的是下表是对几种 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那么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A.A→B→C→D→EB .E→D→C→B→AC.D→A→B→E→CD.C→E→B→A→D生物种类ABCDE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0.054?0. 033?0.002?0.161?0.0101.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如果我们将调查的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两类,则是 按照生物的Δ来分类。2、地球之肺是Δ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Δ。3、右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1)该食物网 中食物链最长的一条是Δ(写出一条即可)。(2)在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Δ,数量最少的生物是Δ和Δ。4、如右图中,若由于人 类大量捕蛇,则请推测在短期内猫头鹰的数量将Δ(增加、减少),鼠的数量将Δ(增加、减少)。(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Δ 和Δ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生态系统.如图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要Δ、Δ、水分、空气 等部分,以及Δ。图中有机物含量最多的生物是Δ,它是生态系统中的Δ者。(2)在生态系统中,虽然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在一般 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Δ能力;图中,如果大量捕捉野生青蛙和鸟类,一段时间内,会 导致蝗虫的数量Δ,使水稻减产。DDT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该物质几乎对杀灭所有的昆虫都非常有效.科学 家们研究发现,DDT进入食物链后,会导致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接近灭绝,因此从70年代后DDT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某科研 小组检测到了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和A、B、C、D、E五种生物体内DDT的含量,其数据如表.请据表格信息分析回答:(1)写出该生态 系统的食物链Δ.(2)在生态系统中,Δ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Δ物质也能够沿着它们进行积累,该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积累DDT最多的 生物是Δ.(3)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和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南极 ,这主要是因为南极的自然环境中Δ。A.分解者很少B.缺乏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没有分解者.名称海水生物A生物B生物C生物D 生物EDDT含量(ppm)0.000050.50.00520.0475.5(6分)(2022?重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在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1 )如图所示,向生物圈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动植物的Δ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Δ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2)由图可知,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只能依靠植物的Δ作用。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Δ到大 气中。(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量日益增加,已出现超过生物圈Δ能力的趋势,通过人为 干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是当务之急。(4)为实现“碳中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下列行为不可取的是Δ。A.爱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 林B.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C.垃圾分类,回收处理D.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1)在此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共包含Δ条食物链。蛇能获得最多 能量的食物链是Δ。(2)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食用菌属于Δ。(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Δ。随着营养级的升高,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这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Δ。若制止人们捕杀蛇,发现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试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原理:该举措可以Δ。(4)与该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主要原因是森林生态系统Δ。某同学在探究“水对天竺葵生活的影响”时,选取甲乙丙三组生长状况基本相似的天竺葵,给甲组每天浇一次水,给乙组五天浇一次水,给丙组每天交三次水.你认为下列对此探究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确定正确的是A.甲组为实验组,乙丙两组是对照组B.甲丙组为实验组,乙组是对照组C.乙丙为实验组,甲组是对照组D.甲乙为实验组,丙组是对照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