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传统村落姚村 4民风习俗
2022-09-30 | 阅:  转:  |  分享 
  
中国传统村落姚村4民风习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
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
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
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
基础和相辅部分。春节俗称过年,是汉文化圈的农历新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传统意义上
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期间,姚村有成年人迎龙灯,儿童玩马灯的习俗,该习俗始于清
代盛世,相传至今,历史悠久,远近闻名,非常热闹。4.1迎龙灯春节迎龙灯是姚村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每年农历正月初六
举行,雨天顺延,以姚姓天、地、人、角四宗支轮年负责,统筹料理担负迎龙灯事宜。龙头安停在值年者的厅基上,如天字行停在上厅基,地字行停
在如德堂前,人字行停在大厅基,角字行停在夏宅道园,俗称“当灯头”。姚村的龙灯为板灯龙,龙头用樟木雕刻,红漆描金,上装篾扎八仙,内点
红烛(先八仙改为木雕)。龙身由各家的木板条凳相接而成,木板长约1.5米,宽20厘米,板面装有彩灯两盏,称为桥灯,相接而成。龙尾上挂
红灯,一人独背而行。传统规定:当灯头后裔各户要迎人丁灯、灶头灯、栏头灯等数桥,不值年各户则自定。历年桥等在200-300桥之间,全
长500米左右,非常壮观。初六黎明,在铳声、鞭炮声、锣鼓声中,将龙头迎出小祠堂,绕村二周后停放在厅基上村民备三牲、香烛等祭品朝拜龙
头,朝拜时鼓乐齐鸣,鞭炮震天。下午四时许,放铳鸣炮起灯,龙灯出行时声势浩大,四对大铜锣开道,高照、烛桌、香亭、堂灯随后,在喧闹的锣
鼓中延村前潆溪边转至上后山,逶迤缓行,绕村二圈,让各家接上桥灯。天色将晦,点燃红烛,称“上红灯”,再绕村一圈,村民在灯路各道摆设烛
台,鸣炮虔拜,有的向烛桌调换红烛祈彩。然后龙灯蜿蜒北上殿山,花灯、马灯和麻布龙先行,途径下龙庙,大祠堂沿石板路去殿山胡公庙广场,沿
途松脂火炬照明,满路星桥连锁,银花火树,烛光摇曳,似水漂漾,景色壮美。姚村迎龙灯场面龙灯在胡公庙打圈盘旋后小憩后,迎灯者纷纷朝胡公
庙焚香参拜,祈佑年丰吉祥。此际放铳、鞭炮、锣鼓齐鸣,震天动地。花筒、流星、烟火在夜空里交织,五彩缤纷,将迎龙灯活动推向高潮,堪称奇
观。盘灯结束,龙灯改道过殿下街,经上叶村门前至椴上拆灯。由祠堂分发没人馒头一双,花灯每树2斤。桥灯、花灯、马灯回家时,各户均待于门
前放鞭炮迎接,然后进门将桥灯撂于堂前、灶上、栏头等处,意取迎回红灯亮遍全家,一年红到头。龙头及灯具停放下龙庙,翌晨以原套配具,敲锣
打鼓绕村二圈后送回小祠堂保存。到此迎龙灯活动全部结束。据传,姚村龙灯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村民笃信其灵验,邻村也有崇拜者慕名而来,在
每年龙灯期间向麻布龙拔龙须求男,拔龙尾求女者甚多。背龙头必挑选未育男孩的已婚青壮年担负,龙灯回村后当夜,执事人敲锣打鼓向背龙头者送
去“状元”,贺其早生贵子。4.2走马灯姚村走马灯始于清道光年间,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春节期间,成人迎龙灯,儿童玩马灯,代代相传。
村民在童年时,多数走过马灯,老少都能哼上几句马灯曲调。每年腊月,物色十来岁男女儿童各10人,进行培训,整理马匹道具,为春节演出做准
备。走马灯有鼓板、大小锣、大小钹、萧笛等7人司乐。小演员10人,其中:番将1人,骑黄马;小校人,背插令旗;花旦(歌姬)4人骑白马;
马夫4人。10人均执马鞭。篾制马匹用黄白纸及其他彩纸剪贴装扮马头,马头马尾下围马衣(白布),左右腰际围上马裙遮去空档。番将身穿将袍
、黄褂,花旦身穿彩衣遮盖前后两圆型竹筐,马夫、小校穿兵勇服装。演出节目是昆剧《红梨记》中的《解妓》一出,宋代金兵南侵,番将押解少女
至金营,生死离别之情一段。边走边唱,鼓乐悠扬,童音委婉动听。其演出程序:1、在鼓乐声中10名演员上场亮相。先番将、后跟小校上场,接
着4马夫逐个上场,再4花旦由马夫奉命相请,逐个上场;2、花旦、番将对答台词后,番将、小校居中,来回奔走,马夫、花旦各2人分排两边交
叉走动;3、10人打圈,花旦逐个居中,外圈6个人边喝边围而急奔;4、边唱边走四角下台;5、马夫翻跟头打拳,牵马上场,花旦扬马;6、
走三角后下台;7、双马夫击拳后牵马上场,花旦双扬马;8、上场分2队各5人,表演水底翻荷叶、剪刀绞;9、打圈后急换四角,待马夫、花旦
各下2人,场上6人急改三角,后又改为铁索绞;10、场上仅剩番将小校2人,小校怕番将逃走,紧拉马尾不放,续拉三次,然后分别下场。马灯
于正月初二开演,先大祠堂、后各支厅,再石塘庵墓冢依次演出,向祖先拜年。若小孩过于劳累,改日补演。正月初六上午,首场演于龙头前,再去
下龙庙及补场。傍晚先于龙灯上胡公庙广场演出,万人争睹,待龙灯到达时停演。马灯是儿童所演,更为儿童所爱。一式古装,天真活泼,灵活矫健,有趣可掬,可观性强。出演途径,群童尾随,在场演出,拥而围之。姚村儿童排练走马灯姚村儿童走马灯出发途中
献花(0)
+1
(本文系景顺书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