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爱国老人韩紫石的最后岁月
2022-10-04 | 阅:  转:  |  分享 
  
爱国老人韩紫石的最后岁月韩紫石(1857—1942),名国钧,号止叟,江苏海安镇人。从小生活凄苦,学业勤奋。二十三岁中举,先后在河南
、安徽、奉天、山东等地做官。曾两任江苏省长并一度兼领督军。在军阀混战之期,忧国忧民,亟力平息争斗,着力兴修水利。陈毅同志率部东进后
,紫老以八十四岁的在野之身,奔走呼号,出面组织苏北抗战联盟,主张各种势力都要“团结对外,扫荡敌氛”。陈毅同志移师海安之后,两人常
唱和诗词、酌酒论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后因战事骤紧,移居北乡。日伪为利用其名加强伪化,多次前来威逼利诱,胁令“出山”。紫老坚若磐石
,至死不从。真是正气凛然,晚节千古!1940年秋的一天,在海安韩府的客厅里,爱国老人韩紫石,正在接待贵宾——新四军陈毅司令员。原来
,这年夏秋之间,陈毅同志率领新四军东进,一举攻克黄桥、姜堰等重镇,并广泛发动各阶层群众开展抗日爱国活动。而反共老手、江苏省政府主席
兼苏鲁战区司令韩德勤,却偏偏制造摩擦,迫不及待地要打内战。韩紫石从政多年,德高望重,苏北上层分子和知识界都注视着他的政治动向,军界
也有不少人是他的拜门学生。因此争取韩紫石参加抗日活动,极为重要。陈毅一到海安,就连连造访。这一天,陈毅和韩紫老谈得十分投机,陈毅谦
恭大方,出言不俗,从历史上的扬州屠城十日直谈到日寇的三光政策。紫老深为所动,感慨地说“外族入侵,何异狼入羊群!”但当时紫老对新四
军能否不记前隙与国民党真诚合作尚有怀疑,谈笑间出一联试探陈毅:“陈韩陈韩,分二层(陈)含(韩)二心。”陈毅仰天面大笑:“谁说我们分
二层含二心?我陈毅不仅对你韩紫石大人是一层一心,对他韩德勤那个韩也是一层一心,因此我对的下联是——‘国共国共,同一国同一天’!”韩
紫老听罢心头暗喜,对陈毅同志的雄才大略深为钦佩,即书赠对联一副:“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万里胆包身”。陈毅同志二次来访时,紫老又以
“暴雨袭神州,哀鸣遍野;狂风卷巨浪,砥柱中流”的联语相赠。本来就有爱国热忱和民族自尊心的韩紫石,一向认为“国共合作,本孙总理所规定
,中日战起,朱毛两君于晋北一带多有助力,今日合力对外,方恐无济,岂宜再有分歧发生内战”(见韩紫石《永忆录》),现经陈毅启发诱导,
便以八十有四的高龄之身,欣然出面,奔走四方,联络著名爱国士绅十多人,向韩德勤及其他杂牌部队的头目发信呼吁,要求“保存实力,团结对外
,以期扫荡敌氛,收复失地”,并随信提出解决内部争端的若干建议。为贯彻实施,或登门拜访有关人士,或以书信劝慰各方,赢得了一些爱国者
的支持。不久,“停止苏北内战,一致团结抗日协商会议”就在他的客厅里召开。紫老亲自主持会议,提出各方“彼此纵有误会,亦应和平解决”
。会议议定“即日召开苏北军事会议,共同分配抗战任务”。可韩德勤非但不派代表参加,还提出无理要求,说:“新四军如果有团结抗日的诚意
,就应该先退出姜堰。”姜堰本是军事重镇和经济富庶之地,但为了顾全大局,陈毅同志表示:我军为了达到苏北抗战合作的目的,愿意退出姜堰。
只求有利于抗战,有利于人民,我军虽血涂四野,万死不辞;但求对方诚心执行诺言,不再逼人过甚。如果韩德勤必欲置我于死地,只有出于自卫一
途。即是说:我军退到黄桥,决不再退。陈毅将军的慨慷陈词,体现了以民族为重、相忍为国的精神。韩紫老人深为感动,表示拥护。9月下旬,第
二次和平协商会议在曲塘召开,仍由韩紫老主持。他积极宣传合作抗日的主张,强调指出:“西安事变恩来先生及中共大仁大义,此后只闻国民党反
共,不闻中共有反国民党行为。新四军一再退让,韩德勤一再进攻,确为事实。我八十四岁老头子不是共产党,但求事实讲公平话,目前政府及国民
党不与中共合作,绝不能抗日救国。”(见《苏北摩擦真相》)韩德勤这次又没有派代表参加,并提出更无理的要求:“新四军一定要撤出黄桥,开
回江南,才可以进行谈判。”到会的中上层人士个个都十分气愤。韩紫老将茶杯一放,大声骂道:“贼子无信,天必殛之!”又对陈毅说:“你们就
守在黄桥不要走,看他奈何!”不几天,新四军为撤出姜堰发表了告民众书,并具体着手退让。韩德勤以为新四军软弱可欺,调集十万之众,气势汹
汹地向新四军进攻。当时苏北新四军只有七千人,韩紫老闻讯极为担心,踩着狼烟往告陈毅,关照多多留意。他感叹争端无巳,谴责韩顽背信,手书
一联赠给陈毅:“天地巳厌玄黄血,人心难平黑白棋。”陈毅理解老人心境,好言宽慰,9月30日退出姜堰时和紫老告别说:“一个礼拜后在海安
府上见!”韩德勤早就失去民心,我新四军健儿在陈毅、粟裕将军的卓越指挥下,勇猛杀敌,黄桥一战,歼敌一万五千余人,并开辟苏北根据地扭转
华中抗战形势,打开了新的局面。10月6日战斗将止,陈毅随着追击部队到了海安镇,傍晚亲自到韩府拜望问候。韩紫石竖起大拇指说:“陈总指
挥说到做得到,一个礼拜又相会了!不然老朽在海安住不得了!”自此,韩紫老与抗日救国的新四军更加贴心。不久,陈毅同志移师海安,驻地与韩
宅比邻,两人常在一起酌酒论事,彼此常有相见恨晚之感。紫老常对他的亲信王伯康先生说:“平生阅人多矣,数十年来军人中从未见有如此雄才大
略、文武全才如陈将军者。”11月7日,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同志到了海安。由朱克靖陪同拜访紫老。老人闻讯整肃衣冠,恭迎于大门之外,牵手客
厅,亲自奉茶,并传令家人设宴洗尘,新四军将领自刘陈以下,大会于韩公馆,气氛融融。1940年春,随着南京汪伪政府的正式开张,苏北伪军
如蝇附膻,甘当帮凶,他们抢在新四军东进之前,占领了许多重要城镇。次年,又加紧军事扫荡。韩紫老因而移家乡居,辗转流徙至徐庄。日寇虽经
常下乡骚扰扫荡,但因新四军阻击,韩紫老的乡居生活尚能安谧。秋征时,苏北行政委员会考虑到韩紫老乡居生活不宽裕,决议拨一批公粮作为家属
赡养费,韩紫老致函深表感谢。不久,日伪活动加剧,陈毅同志考虑到敌后不宜老人静养,曾打算动员他迁居香港,谁知就在这时,韩老的踪迹被日
伪探知。日伪为推行所谓“中日亲善”的圈套,迫不及待地追寻韩紫老。9月13日天刚放亮,驻在海安的日伪山下队长率兵百余赶到徐庄,将韩紫
老住宅四周围住。山下破门而入,直奔卧室,要韩紫老出山为“中日亲善”效力。韩拒不相从,山下竟拿出手枪,手铐,进行威逼。韩紫老微微冷笑
:“吾八十余老翁,死何足畏,谄敌图生誓不为也,请即枪毙!”说罢,又进内室拿出1905年去日本时,日本天皇所送的一把军刀掷到山下跟前
:“请吧,让老朽的热血来祭刀!”山下一看刀上的刻字,“叭”地一个立正,惶恐地说:“我的,不敢的不敢!”五日后,驻海安日军头目南部又
来“劝驾”,驻东台日军头子山崎更是备着肩舆前来迎接。韩紫老概以严词相拒,毫不动摇。日伪官员如过江之鲫,一个接一个地前来威逼利诱,
耍尽伎俩。韩紫老志若磐石、坚贞不屈。这班家伙仍不甘心。想以“移家海安”为名,进行软化。韩紫老凭着丰富的阅历,早看透了他们的诡计,捋
着胡须,冷笑说:“垂死之人,不愿再见海安惨状!”日伪头目不肯罢手,还欲轮番“劝导”,韩紫老声色俱厉,断然回绝:“离开此地一步就没
有我的死所!”弄得他们只好垂头丧气,狼狈而去,但对韩紫老的武装监禁则更森严了。韩紫老由于年迈体衰,忧愤难平,从此一病不起。1942
年1月下旬,韩紫老已是病危,数日饮食不进,肿胀的黄水时时从皮肤中溢出,但他仍念念不忘驱除日虏,光复河山。临终前三日还给陈毅将军密书
一函,告以近状,剖以心迹。24日那天,他召唤全家齐集身旁,微微抬起头来,环视一阵,用尽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嘱咐说:“抗战胜利之后
,移家海安,始为余开吊……违此者不孝!”言毕气绝,时年八十有六。韩紫老的辞世,是中华民族抗日事业的一大损失。5月5日,新四军军部和
盐阜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陈毅代军长、黄克诚师长、盐阜区党委负责人刘彬暨所属各县县长及士绅与各界代表近千人参加了追悼会。陈带头
公祭,并以“蜀北后学”的谦称写了《记韩紫石先生》一文和深含感情的《悼韩紫翁》古体长诗一首,并做了下面这首七律:赤县神州见沉沦,
几人沉醉几人醒。彪炳大义持晚节,浩然正气励后生。不问党籍攘外寇,相期国是息内争。海陵胜地多风物,文信南归又见君。刘少奇同志也深情地转赠了挽联:林下享贤名兴利导淮禹稷精神随左右,报国怀壮志陷敌之身文张风节信有徵。1982年,紫老逝世四十周年之际,海安县人民政府又重建紫老陵墓。许多当年在此战斗过的党政军老同志到海安时,也必前来凭吊。原文载于《人物》1984年第6期1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书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