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双减背景下基于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论证设计
2022-10-07 | 阅:  转:  |  分享 
  
双减背景下基于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论证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双减”的实施,以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政策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推向了话题中心。而随着不同的艺术科目纳入必考,素质教育也从“非刚需”走向了“刚需”,成为综合评价中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家长们必须重视的一环。

教育和树人必须要谈孩子的核心素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是他们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一种素养。教育它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行为,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初心,反思教育的根本目标。

很多时候,孩子们缺的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就说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了。作为父母,不仅要让孩子成才,还要让他们成人,成为真正的“人才”!

孩子的童年只有?次,评价人生的?式绝不仅仅是赢在起跑线,能够跑完马拉松的才是高手。而减负减不掉孩?的成长,成长是需要?母与孩?共同完成的?场修行。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关健之处。

“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

过去我们的教学状态是: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素质轻素养、重技巧轻通法、重效率轻效益。在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大班教学中,淡化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以教师讲解知识为主。教师则是参照考纲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会考试的“人才”。而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新常态是:德育为先、素养为重、以生为本、多学少教、能力素养并重。比如:在物理学科中,从“双基”教学目标到“四维”的核心素养,强调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的态度与责任。让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

然而,当前的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欠缺,包括写字习惯不认真,没有自主阅读的习惯。同时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不敢大声朗读,朗读的情感不充沛,课堂不敢大胆发言,发言缺乏思考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再是学生不善于阅读和积累,缺少文化积淀。根据调查统计发现,只有18.5%的学生课外坚持阅读、主动增加课外积累。学生的心理素质薄弱,缺少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面貌,无论是身边存在的具体现象还是网络新闻,学生遇挫离家出走和自杀等事件频频发生。学生缺少良好个性的构建,缺乏理想追求,缺乏积极的精神引领和导向,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对亲人、朋友、家乡、祖国缺少情感牵系,爱国情怀淡薄。

那么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质培养,科学有效地组织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

二、课题界定

语文核心素养

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归纳为六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

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即教师指导学生语言阅读实践活动的方法、谋略,也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谋略。其基本策略:(1)确定准确具体的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及时反馈信息;(2)考量“目标?教学活动?测试”的一致性;(3)教学活动聚焦问题及问题解决,即教师提什么样问题?学生怎么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成效如何(如,教师辅导前?辅导?辅导后学生的变化);(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学生什么时机、提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以及问题质量评价标准);(5)充分运用测试数据改进教学。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美)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用分类学方法分析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生的各种学习,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根据,将学习划分为3类:认知领域学习、情感领域学习和精神运动领域学习,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构成了72种分类结果。

2.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根据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目标梳理出小学语文课程“阅读”的教学内容,然后参照年段教学目标分别整理出小学1—6年级“阅读”的教学内容,并解说其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提出比较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教学建议。

3.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整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建构“1+X”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同时进行“主题教学”研究,主题,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即核心素养以主题的方式来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

以上都是要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我们之所以立题进行研究,原因是: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中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都属于这一范畴;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高层次目标。换句话说,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是学校语文教学实际的需要。在课改工作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要求的差异性不断困扰着教师。如何处理好教案、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发挥教师作用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气氛与部分学生主动性不够、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缺乏“实效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把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动活泼与教学上的散漫、随意、肤浅、热闹区别开来等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广大教师。

五、课题理论依据

以国家有关文件法规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有如下要求:“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这就给我们指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六、研究目标

1.使教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2.探索不同课型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构建富有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课型教学实践模式。

3.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言语创造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促进学校教师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七、研究内容

1.文献理论研究——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已有研究成果。

①研究语文教学理论:阅读李海林著的《言语教学论》,王尚文著的《语感论》,朱自强著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等教育书籍,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借鉴、迁移、整合于课堂教学。深入研究包括《语文课程标准》在内的资料,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课堂教学研究——“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优质高效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行动。

如何立足课标、学段和生情,甄别和选择有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典型的教学内容?探索各学段共性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哪些?富有本地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

八、研究假设

1、以读为主的策略:即教师在阅读课中坚持读书先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形式,正确、有序地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朗读、阅读理解和积累的能力。

2、重视训练策略: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学习,加强听说读写训练、语言文字训练和学法迁移训练,从中形成能力,培养习惯,提高独立阅读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强化口语交际的策略:加大口语课的力度,让学生广泛地进行口语交流讨论,以辩论、演讲、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的口语活动。

九、创新之处

1、形成课堂阅读和家庭阅读的良好学习氛围。

2、形成本地课型特色

3、形成课堂教学资源共享和内容特色

十、研究思路与方法

1、明确分工,理论文献研究+实践探索。理论文献研究先行,研读已有相关研究的成果,再对课堂实践进行评价考核,指导行动研究。理论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互结合,贯穿始终。

2、日常实践+定期总结汇报。教学实践者以研究目标为指南,进行日常教学探索,并定期进行探索成果汇报,集体研讨评价,形成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

十一、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zxx年6月--xx年10月)

1、研究确定课题组成员

2、课题申报和论证

3、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撰写实施方案。

4、开题报告会

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该课题活动的教师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5、有关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培训。

(二)实践阶段。(xx年10月--xx年2月)

1、按照课题规划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

3、课题组积累资料。

4、课题组教师加强理论学习。

5、实验阶段性总结。

6、实验观摩及阶段性实验经验交流会

(三)总结阶段。(xx年3月——xx年6月)

1、收集健全课题实验研究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2.收集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进行交流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及有关论文。

3、形成结题报告,邀请专家及主管领导鉴定结题。

4、总结推广







.



2

















献花(0)
+1
(本文系燕虞昊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