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周瑜之后东吴还有在进攻作战中取胜的能力吗?
2022-10-07 | 阅:  转:  |  分享 
  
周瑜之后东吴还有在进攻作战中取胜的能力吗?百年东吴(五十三)石亭之战太和二年(228年)秋,曹休率十万大军南下,正式拉开了石亭之战的序幕。而
对面的陆逊也不遑多让,在夷陵之战大获全胜后,他在军中的地位大增。作为东吴少有的具备大兵团指挥能力的统帅,孙权只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
身上。八月份,孙权来到皖口,将九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陆逊,并亲自为他驾车以壮其声势。当然,孙权也并非没有后手,这九万人被分为三部分各
三万人,除了陆逊这个大都督之外,还有左右都督全琮和朱桓各统率三万人。这两位都是江东大族中最先和孙家合作的一批人,一年后孙权称帝时将
两个女儿分别下嫁给全琮和朱桓的从弟朱据,可见这两家是较能得到孙权信任的。虽然陆逊是假黄钺,而全琮和朱桓也不至于像夷陵之战期间手下将
领那样对他的部署进行质疑,但陆逊多少也得有所顾忌。其实这是孙权一贯的风格,他是不可能让某个人在军中一家独大的,多少也得安排些人去稍
微制衡一下,于是就成了这种虽然以陆逊为主但实际上是三人统兵的局面。而曹魏方面情况也类似。此战魏军三路进兵,除了曹休这一路以外,还有
贾逵的豫州军攻东关(濡须坞)以及司马懿的荆州军攻江陵,当然曹休是绝对的主力。这一作战计划看似威胁极大,然而最初方案却和现在有着很大
不同,早先司马懿在魏明帝向其问策时,提出应该在东线吸引住孙权主力,然后出其不意用水军突袭夏口,必然大获全胜。司马懿的计划这得到了魏
明帝的认可,于是司马懿就开始在荆州打造水军。不过司马懿的战略构想却注定无法实现,因为在他的计划中,要以他的荆州军为主,而东线只是辅
助。这样的曹休当然不可能同意,因为在曹休看来,担任辅助的应该是司马懿才对。以当时的局面,司马懿肯定是争不过曹休的的,因此战局的发展
也只能按曹休的意思来了。此时的曹休志得意满,近几年他连战连胜,甚至在曹丕那失败的南征中,他也是表现相对最好的一个。如果这次能够顺利
接应周鲂,他的声望将达到顶峰。可就在这时,曹休却收到了一个坏休息,原来周鲂竟然是诈降。这让曹休陷入了两难之中,班师返回自然万无一失
,可若是如此,大军徒劳无功,虚耗钱粮,自己岂不成了笑柄?可若是继续深入交战,敌将陆逊又没那么好对付。反复抉择之下,曹休还是决心继续
进兵,他以中诈降之计为耻,又自恃兵多粮足,因此打算赌一把。其实到这一步曹休的悲剧就已经注定了,虽说战场上可以随机应变,但那仅限于战
术上的调整,至于战略上的部署则应该在开战前就确定好。此战曹休最初的目的是接应周鲂,而不是和东吴进行一场大战,两种情况下所做的准备是
不同的,庙算方式也是不同的。如今情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原先的安排已经不再合适了。曹休却不管那么多,自己面子最重要,先打了再说,可他
这临阵磨枪的赌博心态如何是早有准备的陆逊的对手呢?此时曹魏内部已经有人看到了危险,当时满宠上疏提出曹休若入无强口前往皖城,将面临背
湖(巢湖)临江(长江)的境地,进入兵法所言进易退难的“挂形”。面对这样的地形,对方又有防备,明显是不能进攻的。不过说这些太晚了,当
时曹休已经进至皖城。而与此同时朱然出兵安陆,摆出进攻江夏的姿态,这又令蒋济感到大有问题,于是提议应该增援曹休。安陆在石阳以北,越过
石阳这座要塞深入敌境,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只有一个解释,东吴是在制造进攻荆州的假象。这支部队根本不会和魏军交战,只要达成目的很快就
会撤回。那么东吴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呢?显然就是曹休了。满宠和蒋济都提出类似的建议,这不得不引起曹睿的重视,于是他立刻下令让贾逵放弃进
攻濡须坞,转而去增援曹休。而司马懿的荆州军则原地待命。这个安排司马懿肯定是喜闻乐见的,这场仗和他的预想相差甚远,作为一个配角打赢了
没有功劳,打败了还可能背锅,现在上面要求原地驻扎正合其意。于是司马懿这支苦心打造的水军就从秋天耗到了冬天,最后因冬天水浅取消了出兵
计划,而那时石亭之战早就结束了。贾逵收到命令后同样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目前东吴的目标已经确定是曹休了,那么濡须坞的守备力量必然被
削弱,以加强到皖城一线。曹休和贾逵素有矛盾,但如今曹休陷入天罗地网之中,若不增援就要出大事了,他已经顾不得私怨了。于是贾逵立刻让大
军转向,马不停蹄地前往皖城,只不过他还是慢了一步,大军还未到夹石口时,贾逵就从一个东吴俘虏口中得知曹休已经战败了。相对于临时改变计
划的曹休,陆逊是做了充分准备的,他对此战有着明确的规划,即只求稳赢不求大胜,一旦达到作战目的绝不恋战。这种极为理智的心态是难能可贵
的,兵法中的“穷寇勿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能够在胜利之后保持清醒不头脑发热,此事绝对是知易行难,多少名将在这上面吃了亏从而先胜后败
。而我们普通人又有几个能在投资和博弈中做到及时止盈呢?不过这引起了朱桓的不满,他认为曹休名不副实此战必败,而对方战败撤军的时候必定
经过挂车和夹石,这两处道路险要,如果用一万军队去断其归路,就能全歼敌军,进而攻取淮南并威逼中原。孙权对这个计划是比较感兴趣的,于是
马上去和陆逊商议,结果陆逊不出意外表示反对。这并不是说陆逊胸无大志,以他在夷陵之战的表现,只要机会合适他是愿意将战果最大化的,不过
这次情况有些不同。首先此战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吃掉曹休这十万人,而是为孙权称帝造势,陆逊清楚孙权的主要诉求,因此不愿节外生枝。而更重要
的一点就是东吴其实没能力全歼曹休。朱桓这一计划是有些冒险的,他献计的时候,曹休已经抵达皖城,大战一触即发,这时候去断后路意义并不大
,因为断后路的前提是曹休战败,而按照朱桓的要求,这支奇兵要有一万人,这就导致分散了兵力,让本就人数较少的吴军在兵力上更占劣势,同时
也降低了取胜的概率。如果前线战败,断后路又有什么意义呢?朱桓的方案夷陵之战时陆逊派韩当和朱然攻打涿乡断刘备后路时,前线已经胜券在握
了,而且当时吴军完全掌握了制江权,可以很轻松地深入敌后。而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从皖城北上到夹石口,大部分路程都需要走陆路,东吴强大
的水军没有发挥的余地。另外贾逵所部动向不明,孤军深入敌后的话很可能会遭到这部分敌军的打击,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其实从皖城
北上还有其他路线,也就是无强口,这也最主要的交通线,之前曹休南下就是走的这条路。但既然如此,曹休撤军就有了多种选择,这样一来单单阻
断夹石口就没有意义了。那朱桓为何对无强口只字未提呢?关于这点,我们先卖个关子,后面再详细说明。两条路线总之,出于以上这些原因,陆逊
清楚这次并不具备打歼灭战的条件,集中兵力于前线击溃敌人是最具可行性的,而石亭之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这场战役虽然被称为石亭之战
,但是双方第一次接触却并不在石亭,具体位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据推测应该在皖城附近。当时皖城一带还是曹魏的地盘,曹休算是主场作战,他
打算布下埋伏以逸待劳。但这对陆逊来说就太小儿科了,当地全是平原地形,很难隐藏伏兵。陆逊见状立即作出了针对性的部署,他亲自率领中军三
万人,令朱桓、全琮分别率领左右翼各三万人,三路齐发向魏军发起猛攻。按照曹休的预想,肯定是在他与陆逊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伏兵杀出一举
击溃吴军。但陆逊偏偏不让他如意,一上来就直接与曹休的伏兵接战,这样就打乱了曹休的计划,使他陷入了被动。随着战局的发展,东吴逐渐开始
占上风。此时曹休彻底认清了现实,这次是不太可能占到什么便宜了,能全身而退就不错了,于是他下令大军脱离战斗,退往石亭(今安徽怀宁县和
桐城市之间)宿营。此地距离皖城数十里,至于魏军为何不退入皖城防守待援,则是因为皖城是魏吴反复争夺之地,双方在此都没有驻扎大军长期占
领的打算,因此皖城囤积的粮草必然不多,难以供应十万大军使用太长时间,一旦粮道被断局面就危险了。此外曹休也不得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贾逵会不会公报私仇见死不救他可拿不准,因此还是尽快北撤更稳妥,可惜陆逊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由于白天作战不利,魏军将士不仅归心似
箭,精神也高度紧张。终于,最可怕的事情出现了,军营里发生了夜惊。这次夜惊很可能就是东吴的夜袭所导致的,吴军趁势掩杀,一直追到夹石,
最后大获全胜。这场战役魏军损失一万多人,牛、马、骡、驴等车一万多辆,所有辎重几乎全部被东吴缴获。其实在正面战场上魏军倒没吃大亏,主
要损失都是在追杀过程中发生的。曹休狼狈撤退,果然如朱桓所料走夹石山路,那么他为什么没有选择无强口的大路呢?原来东吴这边已经派了一支
部队先将其占领了。而且这支部队甚至超额完成了任务,连夹石都拿下了,这下曹休无路可走,成了瓮中之鳖。这就是朱桓当初献策时候根本就没提
到无强口的原因,因为东吴已经提前针对这条路做好部署了。逼曹休走更为险要的夹石口,必然会拖慢他的行军速度,方便陆逊进行追杀。那么问题
又来了,陆逊是不愿意分兵的,堵截无强口的这支部队是从哪来的呢?当初贾逵认为东吴会减弱濡须坞的守备力量以加强到皖城一线,他的判断非常
准确,因为堵截无强口和夹石口的这支吴军很可能就是从濡须坞调过来的,而不是来自陆逊手下的九万人。从方位来看,也只有如此,这支军队才能
做到先据无强口后断夹石口。由于贾逵的援军赶到,曹休终于逃出生天,陆逊已经完美实现了作战目标,继续交战没有意义,于是两军非常默契地各
自罢兵,这场石亭大战至此宣告结束。石亭之战是一场硬碰硬的正面对决,曹休是百战名将,在此之前连败东吴,可以说是东吴克星,但陆逊出马后
则高下立判。白天的战斗在陆逊指挥下,东吴以少胜多,正面击退了魏军,而之后的夜袭战更是导致了魏军的夜惊乃至崩溃,他的军事指挥艺术深得
孙子兵法中奇正之术的精要。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东吴擅长防守擅长水战,而不擅长进攻和陆战,但石亭之战足以证明吴军在陆战以及进攻作战方面
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不过这也得看是谁来指挥,陆逊是周瑜之后唯一有这个能力的人,而若是孙权亲自指挥恐怕就是灾难了,之前已经有了多次先例,从这点来看孙权主动放权倒也体现出他的明智。发生在太和二年(228年)秋天的石亭之战,虽然知名度并不太高,但规模极为宏大,双方投入总兵力多达二十万人以上,远远超过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同一时期诸葛亮发动的北伐之战虽然名气大,但规模却远不能与石亭之战相比。而且此战所造成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战后大司马曹休郁郁而终,令宗室势力大为削弱,这直接改变了曹魏的政治格局。同时这也为孙权的称帝大业彻底扫平了道路。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