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2022-10-20 | 阅:  转:  |  分享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病”,就是西医讲的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所致,以先寒战,后壮热,汗出而解,休作有时的疾病。因其对人是一种残暴的凌疟,故曰“
疟”。《黄帝内经》中有《疟论》《刺疟论》可作参考。51.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可温之,弦
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疟疾,有间日疟,有三日疟,两天一发的叫间日疟,三日一发的叫三日疟,
发作时往来寒热,所以说疟疾是以少阳病的情形出现的,也就是柴胡汤证,所以疟脉自弦,少阳脉就是弦脉。疟疾有寒热之分,若是多热,脉就偏数
,既弦又快。脉弦数的疟疾多热。弦迟者多寒,迟者为寒,多寒的疟疾脉偏迟。弦小紧,小就是细脉,就是血少。凡是里有积聚,脉都是小的,癥瘕
积聚阻碍血行,故脉小。紧是实,若是脉小而紧,这是里头有癥结,可以下之。这是指疟母说的,疟母也是癥瘕积聚。若是疟疾弦迟,是多寒,可以
用温药救治。弦紧者可发汗,紧就是无汗,就是疟疾兼有表实的一种情况,可发汗,也可以针灸。浮大的脉,是有上越的倾向,可用吐法。“弦数者
风发也”中的风发指的是太阳中风,风热而汗出不已,这种情况的疟疾,可以通过吃甘寒的食物来调治。《伤寒论》上说少阳病不可发汗和吐下,这
一条又有发汗,又有吐下,说明疟疾也有不是柴胡证的情况。5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师
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
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韦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巢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蟋螂六分(熬)、桃仁二分。上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
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
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古历以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人体气化与节令相应
,十五日正气胜则病自愈。疟疾的病程一般情况下十五日愈,最长也不应超过一个月。假设疟疾在某月的一日开始发,到这个月的十五日,一般来说
应该痊愈,假如十五天不愈,差不多到一个月应该痊愈。若是一个月还不愈,那就要成为癥瘕疟母了。症瘕疟母就是脾肿大,要趁着它没结实之前,
赶紧治疗,用鳖甲煎丸。否则日久就不好治了。一般在疟疾发生半个月、一个月不至于形成脾肿大,但若久不愈,一般都会发生癥瘕积聚。鳖甲煎丸
的方剂组成,主要还是用柴胡剂。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干姜,去掉大枣、甘草,生姜换成干姜。因为甘草缓解药性,攻法不用甘草。古人认为
,癥瘕一是由于瘀血,一是由于痰饮,非痰即血。鳖甲煎丸以柴胡剂为主,就是行气、祛瘀、下水,里面包含桃核承气汤,又有丹皮、?虫,尤其是
鳖甲,攻坚祛瘀。另外有行气药厚朴,下血解毒的蜂巢,是以毒攻毒。 鳖甲煎丸有二十三味药,研成细末,取锻灶下灰一斗,类似百草霜,与黄土
的作用差不多,能够治呕,用它煎攻破的药,防止伤中伤胃。用清酒一斛五斗浸灰,酒浸一半的时候,加入鳖甲,煮令泛烂如胶漆,然后绞取汁,再
把其他的药加入煎,然后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空腹服七丸,一天服三服,逐渐加量。《千金方》里稍有不同,鳖甲不是十二分,而是十二片,还有
海藻,海藻也是祛湿祛水的。还有大戟,它的攻破力量更大一些。没有鼠妇、赤硝两味药。53.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
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这一条是《黄帝内经》上对瘅疟的说法。“阴气孤绝,阳
气独发”,就是津液、血液没有了,只有阳热之气独发,就是但热无寒的意思。热伤气,所以少气,由于热,人也烦冤,手足也热,想呕吐。发作时
但热无寒,不是往来寒热的疟疾,这叫作瘅疟。瘅是热的意思。这种热内舍于心,心是火脏。外舍分肉之间,肌肉也有热。令人销铄肌肉,热盛伤津
液,津液伤人就要瘦。54.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上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身无寒但热说的就是瘅疟。张仲景说的温
疟与《黄帝内经》所说瘅疟相同。但说其脉如平恐有问题。温疟脉不可能如平,而且“身无寒但热”,一定是数脉。为什么说其脉如平呢?这就要从
方剂反推了。白虎汤加桂枝,就是白虎汤和桂枝甘草汤的合方。说明有桂枝证,桂枝证是脉浮缓,白虎汤证是脉洪大,两个结合在一起,既不是单纯
的白虎汤证,也不是单纯的桂枝汤证,所以说其脉如平。如平就是说紧又不太紧,说缓也不太缓。白虎汤的原方加上一味桂枝,实际就是桂枝甘草汤
与白虎汤合方。甘草甜,桂枝辛温,甘温解肌,所以它也能治关节疼,同时治气上冲所致呕逆。白虎汤治温疟,用桂枝甘草汤解表。所以这个药服下
去会出汗,汗出则愈。这一条是用白虎加桂枝汤治温疟,若是骨节不疼,不呕,也可单独用白虎汤,若是渴,可用白虎加人参汤。若是身疼呕逆,有
柴胡证,也可用柴胡桂枝汤合方加石膏。总而言之要辨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55.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蜀漆散方:蜀漆(烧去
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疟多寒者,
叫牡疟。阳性为之牡,多寒为阴。之所以叫牡疟指的是心脏。心是牡脏属火,火藏于心而被寒所制,寒就是痰饮,火能不外发,所以只寒而不热,故
称牡疟。这个条文过简,需从方测证。 蜀漆即大戟的苗,祛痰截疟、祛饮涌吐。龙骨、云母都是镇静药。说明这个病不是只恶寒,还有心惊、恐惧
、心动、心悸。云母、龙骨都治烦惊、惊慌。古人认为心主神明,凡是有精神上的动荡都看作心病。 这一篇头一句话就说了治疗大法,疟脉自弦
和疟疾发作时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说明疟疾是柴胡证,应在柴胡证里求之。《伤寒论》对柴胡证都讲了,这里没举例子。疟母、温疟和牡疟都是特
殊情况,分别举例说明了治疗方法。下面都是林亿等人找来的附方,尽是柴胡剂。56.附《外台秘要》方:牡蛎汤:治牡疟。牡蛎四两(熬)、麻
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第
一个方剂是牡蛎汤。牡蛎汤和上面的蜀漆散差不多,没有用龙骨而用了牡蛎,牡蛎和龙骨的作用相似,都有镇静作用,还能软坚散结。另外加麻黄甘
草汤,若是表实无汗的牡疟,可用这个方剂。若是有汗,而不是表实的不能用,还是得用蜀漆散。牡蛎汤方后说得很清楚,“以水八升,先煮蜀漆、
麻黄,去上沫,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可见这个方剂是吐剂。蜀漆散也是吐剂,以蜀漆为主药。蜀漆是吐水、吐
痰的药,古人管它叫作截疟。若是没有停痰、停饮的疟疾,不能用。57.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柴胡八两、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甘草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第二个方
剂是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就是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蒌。半夏治呕,栝蒌解渴。所以治疟病发渴有小柴胡汤证的,不呕而渴,
可以用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来主治。劳疟主要是虚,经久不愈,虚而渴。栝蒌根能补虚实津液。但这个渴不像石膏证是因热而造成的渴,栝蒌根所针
对的是津液虚造成的渴,要注意区分。58.柴胡姜桂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
烦,复服汗出便愈。第三个方剂是柴胡姜桂汤。柴胡桂姜汤是《伤寒论》的方剂,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伤寒论》中这个方剂针对的是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但头汗出。但头汗出是有气上冲,所以用大量的桂枝甘草。不呕而渴者,柴胡桂姜汤主之,主要证侯是在《伤寒论》里讲的。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有柴胡证,就是第一条说的疟脉自弦的情况,不是因里头有水造成的那种牡疟。方后注说,服一剂如神,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凡是合乎柴胡桂姜汤这个应用条件的,都有效。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9589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