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解剖学重点总结
2022-10-22 | 阅:  转:  |  分享 
  
人体系统解剖学 重点笔记

第一篇 绪论

一、常用人体解剖学术语

(一)解剖学姿势 Anatomical Position

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二)方位术语

上、下 superior and inferior

前、后 anterior and posterior

内侧、外侧 medial and lateral

内、外 internal and external

浅、深 superficial and profundal

近侧、远侧 proximal and distal









第二篇 运动系统

Locomotor System

骨 —— 杠杆作用

组成 骨连结 —— 运动枢纽

骨骼肌 —— 动力器官

第一章 骨学

第一节 概述

一、骨的基本构造

(一)骨膜: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二)骨质 骨密质:质地致密,耐压性较大,配布于骨的表面。

骨松质——骨小梁:呈海绵状,又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

(三)骨髓(红、黄):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黄骨髓有可能转化为红骨髓。

补:板障:颅盖骨的两板之间的骨松质。



第二节 躯干骨 Bones of trunk(51)

一、组成

颈椎cervical vertebrae (7)

胸椎thoracic vertebrae (12)

椎骨 腰椎lumbar vertebrae (5)

骶骨sacrum (1)

尾骨coccyx (1)

胸骨 sternum (1)

肋 ribs (12对)



二、椎骨的基本形态(1体1弓7突起)

椎体、椎弓、上关节突(1对)、下关节突(1对)、横突(1对)、棘突、锥孔、椎弓根、椎间孔



三、躯干骨常用骨性标志:

第7颈椎棘突: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皮下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颈静脉切迹:胸骨柄上缘中份的凹陷部分。

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到,向后正对第4胸椎体下缘,两侧平对2肋。

骶角:临床上进行骶管麻醉时,常以骶角作为确定骶管裂孔的标志。



第三节 上肢骨 Bones of upper limb

一、上肢骨常用骨性标志:

锁骨:呈“~”形弯曲,加于胸廓前上方,全长都可在体表扪及。

肩胛骨上角、下角:上角为上缘与脊柱缘会合处,平对第2肋骨。下角平对第7或第8肋间隙。

肩峰:

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可在体表扪及。

尺骨鹰嘴:

尺骨茎突、桡骨茎突:



第四节 颅 Skull

一、脑颅cerebral cranium(8)

额骨frontal bone(1):颅的前上份,含气骨(额鳞、眶部、鼻部)[额窦]

筛骨ethmoid bone(1):两眶之间,构成鼻腔的上部和外侧壁(筛板、垂直板、筛骨迷路)[筛

窦]

蝶骨sphenoid bone(1):位于颅底中央、含气骨(体、大翼、小翼、翼突)

枕骨occipital bone(1):

颞骨temporal bone(2):鳞部(颧突、颧弓)、鼓部(从前、下、后方围绕外耳道)、岩部(三

叉神经压迹、内耳门)

顶骨parietal bone(2):



二、面颅facial cranium(15)

下颌骨mandible(1):一体两支 下颌体:牙槽弓、颏隆凸、颏孔

下颌支:

舌骨hyoid bone(1)

上颌骨maxilla(2):含气骨 1体4突 上颌体(上颌窦 maxillary sinus)

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

腭骨paratine bone(2)

鼻骨nasal bone(2)

泪骨lacrimal bone(2)

下鼻甲inferior nasal concha(2)

颧骨zygomatic bone(2)

犁骨vomer(2)

三、颅的整体观

(一)颅的顶面观

颅的顶面呈卵圆形,前窄后宽,光滑隆凸。额骨与两侧顶骨连接处是冠状缝,两侧顶骨连接处是矢状缝,两侧顶骨与枕骨连接处是人字缝。

(二)颅底内面观

1.颅前窝 anterior cranial fossa:窝底的正中线上有鸡冠,其两侧为筛板和筛孔。

2.颅中窝 middle cranial fossa:窝底中央是蝶骨体,体上面的窝为垂体窝,窝的前外侧方有视神经管,

通入眶腔。垂体窝后方的横位骨隆起是鞍背,垂体窝和鞍背等统称为

蝶鞍,其两侧浅沟为颈动脉沟。沟的前外侧有眶上裂,后端的孔称破

裂孔,沟在孔处续于颈动脉管内口。在蝶鞍两侧,由前内向后外方依

次为: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3.颅后窝 posterior cranial fossa:窝的中央有枕骨大孔。



四、颅骨常用骨性标志

乳突:外耳门的后方,可在体表摸到

枕外隆突:枕鳞中央最突出的部分

下颌角: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的下缘相交处,可在体表扪到。

眶缘:

颧弓:外耳门的前方,可在体表摸到。颧弓平面将颅顶面分为上方的颞窝和下方的颞下窝。



第五节 下肢骨

一、下肢骨常用骨性标志

髂嵴 iliac crest:髂骨翼上缘肥厚成弯弓形的髂嵴。

髂前上棘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髂嵴前端。

髂结节 tubercle of iliac crest:在髂前上棘的后上方,髂嵴向外的突起。

耻骨结节 pubic tubercle:耻骨梳与弓状线向前终于一突起。

坐骨结节 ischial tubercle:坐骨体下端后份的粗大隆起。

股骨大转子 greater trochanter:股骨颈与股骨体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

腓骨头 head of fibula:腓骨的上端稍鼓大。

胫骨粗隆 tibial tuber osity:胫骨上端前面的隆起。

胫骨前缘:胫骨体比较锐的前缘可在体表扪到。

内踝 medial malleolus:胫骨下端内侧向下有一突起,可在体表扪到。

外踝lteral malleolus:腓骨下端







第二章 关节学

第一节 间接连接

一、关节的基本结构

(一)关节面 articular surface:相对者一般为一凹一凸,凸者为关节头,凹者为关节窝,头和窝表面覆有关节软骨。

(二)关节囊 articular capsule: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附着于关节面周围及其附近的骨面上,并与骨膜相融合,密封关节腔,结构上可分为内、外两层。

1.纤维膜:为关节囊的外层,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供给。

2.滑膜:有平滑光亮、薄而柔润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紧贴于纤维层的内面,附着于关节软骨的缘。

(三)关节腔 articular cavity:是关节囊的滑膜层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液体可减少关节运动时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二、关节的辅助结构

韧带 Ligments:致密结缔组织束,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

囊外韧带:为关节囊局部增厚的部分。

囊内韧带:被滑膜包绕。

关节内软骨 关节盘 articular disc:两关节面的纤维软骨板。

关节唇 articular labrum: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

滑膜襞和滑膜囊:





第二节 中轴骨的连结

一、颅骨的连结

各颅骨间多数以缝或软骨、骨性结合直接连接。

颞下颌关节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组成:下颌骨的下颌头 + 颞骨下颌窝关节结节

结构特点:有关节盘,囊松弛。

运动:联合关节,下颌骨上提、下降、前移、后退及侧方运动。



二、椎骨的连接

(一)椎体间的连接

椎间盘 intervertebral disc 髓核

纤维环

作用:缓冲震荡

特点:各部厚薄不同,胸段最薄,前厚后薄。

前纵韧带:阻止脊柱过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

后纵韧带:防止脊柱过屈和椎间盘向后脱出。



三、胸廓的连结

组成:胸椎(12)、肋(12)、胸骨(1)





第三节 四肢骨的连结

一、上肢骨的连结

胸锁关节

上肢带骨的连结 肩锁关节

包括 喙肩韧带

自由上肢骨的连结

(一)肩关节 Shoulder joint

组成:肩胛骨关节盂+肱骨头

特点:头大盂浅,盂唇、囊松弛,腱纤维加强,前下部薄弱,肱二头肌长头腱穿囊。

(二)肘关节 Elbow joint

组成:肱骨下端+尺骨、桡骨上端

特点:三个关节包在一个囊内,囊前后壁薄弱,两侧有韧带加强(尺侧副韧带、绕侧副韧带、

桡骨环状韧带)

(三)绕腕关节 Radiocarpal joint

组成:(1)关节窝:桡骨腕关节面、尺骨下方关节面

(2)关节头:舟、月、三角骨

特点:囊较薄,前后松弛,四周有韧带加强。

运动:屈、伸、收、展、环转。



二、下肢骨的连结

骶髂关节

下肢带骨的连结 耻骨联合

包括 盆骨固有韧带

骨盆

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一)骶髂关节:骶骨耳状面+髋骨耳状面

(二)耻骨联合:两侧耻骨联合面,纤维软骨连接

骶结节韧带

(三)盆骨固有韧带 骶棘韧带 坐骨大孔

坐骨小孔

(四)髋关节 hip joint

组成:髋臼+股骨头

特点:头大臼深,髋臼唇、囊紧张、坚韧。

(五)膝关节 knee joint

组成: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

特点:髌骨,髌韧带壁,胫、腓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半月板

运动:屈伸

(六)距小腿关节(踝关节 ankle joint)

组成:胫、腓骨下端+距骨滑车

特点:距骨滑车前宽后窄,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强、外踝低于内踝。

运动:背屈,跖屈







第三章 肌学

第一节 头肌

一、咀嚼肌

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

咬肌:位于下颌支外面,咬牙时从皮肤表面可清楚摸到轮廓。

颞肌:位于颞窝内,肌束呈扇形。

翼内肌:位于下颌支内面,肌束斜向下后方。

翼外肌:在翼内肌上方,行向后外。



二、胸骨乳突肌

一侧收缩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头向后仰。





第二节 躯干肌

一、胸肌

(一)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使臂内收、旋内、屈肩



二、腹肌

(一)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bdominis

为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大部分肌束斜向前下方,移行为腱膜,至腹正中线终于白线。

(二)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bdominis

在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以不同斜度放散而变成腱膜,也在腹正中线终于白线。

(三)腹横肌transversusabdominis

在腹内斜肌深面,较薄弱,肌束横行向前内,延为腱膜止于白线。

(四)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全长被3-4条横行的结缔组织构成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



三、膈

主动脉裂孔:紧位于脊柱前方,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裂孔 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

腔静脉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通过下腔静脉。



四、背肌

(一)斜方肌 trapezius

位于顶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的阔肌,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呈斜方形。

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二)背阔肌 latissimus dorsi

位置: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

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

(三)竖脊肌(骶棘肌) erector spinae

位置:纵列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第三节 上肢肌

一、上肢带肌

(一)三角肌deltoid

位置:位于肩部,从前、后、外3个方向包绕肩关节。

作用:全肌收缩时可使上臂外展;前部肌束收缩可协助臂前屈及旋内;后部肌束收缩可协助臂后伸及

外旋。





二、臂肌

肱二头肌 biceps brachii

肌腹为梭形,有长短两头,两头在臂中部合为一个肌腹,此肌作用主要

(一)前群(屈肘) 为屈肘关节;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肱二头肌能使前臂旋后。

肱肌

喙肱肌

(二)后群(伸肘) 肱三头肌 triceps brachii:位于臂后部,其主要作用是伸肘关节。



三、前臂肌

(一)前群:屈腕、屈指、旋前肌

肱桡肌

旋前圆肌

1.浅层 桡侧腕屈肌

掌长肌

指前屈肌

尺侧腕屈肌

拇长屈肌

2.深层 指深屈肌

旋前方肌

(二)后群:伸腕、伸指、旋后肌

桡侧腕长伸肌

桡侧腕短伸肌

1.浅层 指伸肌

小指伸肌

尺侧腕伸肌

旋后肌

拇长展肌

2.深层 拇短伸肌

拇长伸肌

示指伸肌





第四节 下肢肌

一、髋肌

(一)前群

1.髂腰肌:屈髋关节、旋外。

2.阔筋膜张肌:紧张阔筋膜并屈髋关节。

(二)后群

1.臀大肌 gluteus maximus

位置:位于臀部浅层大而肥厚,形成特有的臀部膨隆,覆盖臀中肌下半部及其他小肌。

作用:使髋关节后伸和外旋,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2.臀中肌

3.臀小肌 髋关节外展



二、大腿肌

(一)前群

1.缝匠肌 sartorius:屈髋、屈膝、膝关节旋内(全身重最长的肌,呈扁带状)

2.股四头肌 quadriceps femoris:是全身中体积最大的肌

股直肌

股内侧肌

股外侧肌

股中间肌

作用:伸膝,股直肌可屈髋关节。

(二)内侧群

作用:髋关节内收。

(三)后群

作用:伸髋屈膝;小腿旋内、旋外。



三、小腿肌

胫骨前肌

(一)前群 踇指长伸肌

趾长伸肌

作用:伸踝关节(背屈),伸趾;胫骨前肌可使足内翻。

(二)外侧群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作用:足外翻,屈踝关节(跖屈)。

(三)后群

1.浅层

(1)小腿三头肌 triceps surae

位置:它的两个头位于浅表,称腓肠肌 gastrocnemius。另一头是位置较深的比目鱼肌3个头会

合,在小腿的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续为人体最大的跟腱,止于跟骨。

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屈膝关节。站立时,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2.深层

胫骨前肌

踇长伸肌

趾长伸肌

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屈膝、屈趾、足内翻。







第三篇 内脏学

第一章 内脏学概述

一、内脏的概念

(一)定义:内脏 viscera 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个系统。这四个系统的器官总称为内脏。

(二)特点:内脏器官大多位于胸腹腔内、均借孔道与外界相通。







第二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消化管

一、口腔

(一)腭:为口腔的顶,分割鼻腔与口腔。

1.硬腭 hard palate:位于腭的前2 / 3,主要由骨腭覆以黏膜而成,黏膜与骨结合紧密。

2.软腭 soft palate:位于腭后1 / 3,以肌肉为基础,外覆黏膜而成。软腭后份斜向后下称腭帆,其后

缘游离,中央向下的乳头状突起称为腭垂或悬雍垂。自腭帆向两侧各有两条弓状

皱襞,前方者连于舌根的前外侧,称为腭舌弓,后方者向下延至咽侧壁,称腭咽

弓,腭帆后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狭窄的孔称咽峡 isthmus of fauces,

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处。

(二)舌黏膜

丝状乳头(最小、白色) 舌苔

菌状乳头(鲜红色)

叶状乳头(叶片形) 味蕾

轮廓乳头(最大)



二、咽 Pharynx

是一条上宽下窄,前后略变得漏斗状肌性管道。上起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缘平面续于食管。

(一)鼻咽 nasopharynx:介于颅底与软腭之间,经鼻后孔与鼻腔相通。

咽扁桃体:鼻咽的后上壁的黏膜下丰富的淋巴组织。在婴幼儿较为发达,在10岁以后完全退

化。

咽鼓管扁桃体:在咽鼓管口(在鼻咽的两侧壁距下鼻甲后端约1cm处)附近黏膜内的淋巴组织。

(二)口咽 oropharynx:介于软腭至会厌上缘平面之间,向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

舌扁桃体:舌根背部黏膜内,有许多由淋巴组织组成的小结节,

腭扁桃体 palatine tonsil:由淋巴组织构成,呈扁卵圆形,内侧面朝向咽腔。表面被覆黏膜,黏

膜上皮向深部陷入形成许多小凹。



三、食管 Esophagus

(一)狭窄部位

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

与左主支气管相交处:距中切牙25cm

穿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四、胃 Stomach

(一)形态和分部

1.二口 贲门 cardia:胃的入口,接食管。

幽门 pylorus:胃的出口,通十二指肠。

胃小弯 lesser curvature of stomach:胃的上缘,凹而短,朝向右上,最低处可明显见到一

2.二缘 切迹,称角切迹,它是胃体与幽门部在胃小弯的分界。

胃大弯 great curvature of stomach:胃的下缘,凸而长,朝向左下。

3.二壁:经防腐剂固定过的空虚胃,其前壁与后壁十分明确,而充盈的胃就不易区分前、后壁。

贲门部 cardiac part:指胃贲门周围的部分,与胃的其他部分无肉眼可见的界限。

4.四部 胃底 fundus of stomach:指贲门平面以上的部分。

胃体 body of stomach:指胃底与角切迹之间的部分。

幽门部 pyloric part:自角切迹向右至幽门的部分

(二)胃的位置

胃在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则在第一腰椎右侧。矮胖体型者胃的位置较高,瘦长体型者胃的位置较低。



五、直肠 Rctum

(一)位置:位于小盆骨腔后部,骶尾骨前方。

(二)形态:直肠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直肠骶曲 sacral flexure of rectum 是直肠上端随骶骨前面

下降,形成凸向后方的弯曲;直肠会阴曲 perineal flexure of rectum 是直肠下端绕过尾

骨尖,转向后下方形成的凸向前方的弯曲。在冠状面上,直肠还有3个侧方弯曲。



六、肛管 Anal canal

(一)位置:上端接直肠,下端止于肛门,长约4cm

(二)结构:

齿状线 dentate line: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锯齿状环形线,环绕肠管内面。

白线 white line:在肛门上方1-1.5cm处,在活体上可见皮肤上有浅蓝色的环形线。





第二节 消化腺

一、肝 Liver

(一)肝的形态:肝呈不规则的楔形,活体呈红褐色,质软而脆。肝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

右4缘。脏面中部有一“H”形的沟,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

静脉左右支以及神经和淋巴管等进出。

(二)肝的位置: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三)肝外胆道

左、右肝管 肝总管 胆总管 十二指肠大乳头 十二指肠





胆囊 胆囊管







第三章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鼻 nose

咽 pharynx 上呼吸道

呼吸道 喉 larynx

respiratory tract 气管 trachea

组成 支气管 bronchi 下呼吸道

肺内支气管

肺 lung

功能:吸入O2,呼出CO2。



第一节 呼吸道

一、鼻 Nose

(一)鼻腔 nasal carity

上、中、下鼻甲

外侧壁结构 上、中、下鼻道

蝶筛隐窝 sphenoethmoidal recess:上鼻甲(或最上鼻甲)后上方与鼻腔顶之间的凹陷。

(二)鼻旁窦 paranasal sinuses

位置和开口

额窦、上颌窦、筛窦后群 中鼻道

筛窦后群 上鼻道

蝶窦 蝶筛隐窝



二、喉 Larynx

(一)位置:颈前部中份,相当于第4 ~ 6颈椎体前方,上通咽,下接气管。

会厌软骨 epiglottic cartilage:形似上宽下窄的叶状。

喉软骨 甲状软骨 thyroid cartilage: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块。

杓状软骨 arytenoid cartilage:近似三面椎体形。

(二)喉腔分布和结构

1.喉前庭 laryngeal vestibule 喉口

前庭裂 rima vestibule:左右两襞间的裂隙,前窄后宽

2.喉中间腔 声门裂 fissure of glottis:位于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部间的窄隙,

intermediate cavity of larynx 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3.声门下腔 环状软骨下缘

infraglottic cavity





第二节 肺 Lung

一、肺的位置

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



肺尖、肺底、肺门

前缘

三缘 后缘

二、肺形态 下缘

膈面

三面 肋面

内侧面



三、肺的分叶 左肺:被斜裂分为上叶和下叶

右肺:被水平裂和右肺副裂分为上叶、中叶和下叶。









第四章 泌尿系统

Urinary System

肾 kidney

组成 输尿管 ureter

膀胱 urinary bladder

尿道 ureth





第一节 肾 Kidney

一、肾的位置

位于腹膜间隙内,脊柱的两侧,贴靠腹后壁的上部。

(一)左肾:在第11胸椎体上缘至第2 ~ 3腰椎间盘之间。

(二)右肾:在第12胸椎体上缘至第3腰椎体上缘之间。



二、肾的形态

(一)肾门 renal hilum:中侧缘中部凹陷,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的部位。

(二)肾蒂 renal pedicle: 被结缔组织包裹的出入肾门的结构

(三)肾窦 renal sinus: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潜在性腔隙。



三、肾的构造

肾实质 皮质

髓质

(一)肾皮质 renal cortex:只要位于肾实质的浅层,富有血管,于新鲜标本上呈红褐色,肉眼观察

可见密布的细小颗粒。

肾柱renal columns:皮质延伸至肾锥体之间的部分。

(二)肾髓质 renal medulla:位于肾皮质的深部,色淡红,含有许多小管道。由15 ~ 20个肾锥体 renal

pyramids组成。



四、尿液流向

肾乳头 renal papillae 肾小盏 minor renal calices(7 ~ 8) 肾大盏 major renal calices(2 ~3)



肾盂 renal pelvis 输尿管 ureter







第二节 输尿管 Ureter

上狭窄:位于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

一、狭窄部位 中狭窄:位于输尿管与髂血管交叉处。

下狭窄:在输尿管的壁内段。





第三节 膀胱 Urinary Bladder

一、膀胱的位置

小骨盆的前部,前方为耻骨联合的后方。



二、膀胱形态

膀胱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分为尖、体、底和颈4个部分。

(一)膀胱三角 trigone of bladder:在膀胱底的内面,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三、膀胱壁构造

膀胱壁由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构成,外面覆以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即浆膜层。







第五章 生殖系统

Genital System

组成

产生生殖细胞和性激素的生殖腺;

输送生殖细胞的输送管道(女性的子宫和阴道优势孕育和娩出胎儿的器官);

生殖管道的附属腺;

外生殖器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

一、组成

(一)生殖腺——睾丸 testis

位置: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

形态:呈略扁的椭圆体,表面光滑,分内、外侧面,前、后缘和上、下端。

白膜

睾丸纵隔

睾丸小隔

构造 睾丸小叶

精曲小管

间质细胞

精直小管

睾丸输出小管

(二)输送管道

1.附睾 epididyrmis

(1)形态:呈新月形,紧贴睾丸的上端和后缘而略偏外侧。

附睾头

(2)分部 附睾体

附睾尾

2.输精管 ductus deferens

附睾管的直接延续



睾丸部:始于附睾尾,沿睾丸后缘上行至睾丸上端

分部 精索部:自睾丸上端行向腹股沟管浅环,输精管结扎常在此处进行

腹股沟管部:行于腹股沟管内,腹股沟疝修补时,应注意勿伤及。

3.射精管 ejaculatory duct

由输精管的末端与精囊的排泄管汇合成。

(三)附属腺体

精囊 seminal vesicle:为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表面凹凸不平。位于膀胱底的后方,输精管壶

腹的外侧,左、右各一。分泌物参与精液的组成。

前列腺 prostate:由腺组织和肌组织构成。分泌物是组成精液的主要成分。

位置:位于盆腔内,耻骨联合的后方,膀胱的下方,后方为直肠壶腹。

形状:呈前后稍扁的栗子形,质硬,色稍灰红。

分叶:一般分前叶、中叶、后叶、左叶和右叶5叶。

尿道球腺 bullbourethral gland:是一对豌豆大的球形器官,位于尿道两旁。分泌物参与精液的

组成。

(四)外生殖器

阴囊 scrotum:为一皮肤囊袋,位于阴茎的后下方,由皮肤、肉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和精

索内筋膜组成

阴茎 penis

阴茎根:藏于阴囊和会阴部皮肤的深面,固定于耻骨下支和坐骨支

形态 阴茎体:呈圆柱形,以韧带悬于耻骨联合的前下方,为可动部。

阴茎头:阴茎前端的膨大部分。



构造 尿道海绵体 cavernous body of urethra(1)

阴茎海绵体 cavernous body of penis(2)









第四篇 脉管系统

Angiological System

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 cardiovascular system & 淋巴系统 lymphatic system。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一)心 Heart

主要由心肌在组成,是连接动、静脉的枢纽和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

(二)动脉Artery

是运送血液离心的血管。

(三)毛细血管Capillary

是连接动,静脉末梢之间的管道,毛细血管数量多,管壁薄,通透性大,管内血流缓慢,是血管内血液与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四)静脉Vein

是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重点)

(一)体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回流,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返回右心房。

(二)肺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三)两者的比较体循环的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全身各部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



三、侧支循环(考点)

通过侧支吻合重建的循环称为侧支循环





第二节 心 Heart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一)位置:胸腔中纵隔内,前平对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平对5~8胸椎,两侧紧贴胸膜腔

和肺,上有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有膈。

1尖:心尖

2面:胸肋面、膈面

(二)外形 1底:心底

3缘:左缘、右缘、下缘

4沟:前室间沟、冠状沟、后室间沟、房间沟

房室交点 crux:冠状沟、后室间沟、房间沟的交叉处。



二、心的各腔

右心房(3入口、1出口)

右心室(入口、流入道、流出道、出口)

左心房(左心耳、入口、出口)

1.左心房的五个开口:左、右肺静脉口(各2个),左房室口(左心房前下部)

左心室(入口、流入道、流出道、出口)

1.左心室壁的厚度约为右心室壁的3倍

2.左心室的流入道与流出道以二尖瓣前瓣为界

室上嵴:是位于右房室口与肺动脉口之间的右室壁上一个较宽的



三、心传导系

(一)位置:心壁内

(二)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以及Purkinje纤维网

窦房结 Sinoatrial node:是心的正常起博点。

(三)功能:产生并传导冲动,起博或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互相协调。



四、心的血管

(一)动脉

1.右冠状动脉 Right coronary artery

右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可发生后壁心肌梗塞和房室传导阻塞。

2. 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一)主动脉 Aorta

是体循环的主干

1.循环路径:左心室 left ventricle → 升主动脉 ascending aorta → 主动脉弓 aorta arch → 胸主动脉 thoracic aorta → 腹主动脉 abdominal aorta → 左﹑右髂总动脉 left and right common iliac → 髂内动脉 & 髂外动脉

头臂干brachiocephalic trunk

2.主动脉弓凸侧从右向左的3大分支依次为 左颈总动脉 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

左锁骨下动脉 left subclavian artery

(二)腹主动脉(壁支&脏支)

1.腹腔干:为一粗短动脉干,在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分为胃左动脉 left gastric 、

肝总动脉 common hepatic artery 和脾动脉 splenic artery。

2.髂内动脉:壁支&脏支

3.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韧带中点深面至股前部,移行为股动脉。

股动脉 在大腿前面内侧下行,经收肌管,出收肌键裂孔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

腘动脉 在腘窝深部下行,并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胫后动脉 沿小腿后面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转至足底。

胫前动脉 由腘动脉发出后,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面。



另外,请详见书P161“表4-1 体循环动脉的分支”





第四节 静脉

静脉 vein 是运输血液回心的血管,起始于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终于心房。

一、静脉血回流的因素(书P162-163)

组成:

一、眼球:1、眼球壁包括:纤维膜(外膜);血管膜(中膜);视网膜(内膜)。

2、内容物包括:晶状体;玻璃体;房水。

二、眼副器: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保护、支持、运动)。

第一节 眼球 Eyeball

一、眼球壁

(一)纤维膜(外膜):厚而坚韧。

1.角膜 cornea (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富含神经末梢。

2.巩膜 sclera (前5/6):不透明,乳白色。

(二)血管膜(中膜)

虹膜 iris

组成 睫状体 ciliary body

脉络膜 choroid

作用:营养球壁,吸收散射光线。

(三)视网膜 retina(内膜)

虹膜部 盲部

组成 睫状体部

脉络膜部 视部

分部:由三层神经细胞组成:最外层是紧邻色素上皮的感光细胞----视锥和视杆细胞;中层为双

极细胞,将来自感光细胞的神经冲动传导至最内层的神经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向神经盘

处集中,穿过脉络膜和巩膜后构成视神经。



二、眼球内容物

组成:房水aqueous humor、晶状体lens、玻璃体vitreous body、巩膜静脉窦。

特点:无色、无血管神经、透明,与角膜一起构成眼的屈光系统。

(一)房水 aqueous humor

循环途径:房水(睫状体)→ 眼球后房 → 瞳孔→ 眼球前房 → 虹膜角膜角 → 巩膜静脉窦 →

眼静脉





第二节 眼副器

一、眼球外肌

作用:下斜肌 → 向上外;上斜肌 → 向外下;外直肌 → 向外侧;下直肌 → 向下内;内直肌 →

向内侧;上直肌 → 向上内。





第三节 眼的血管

一、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包括:视网膜鼻侧上、下小动脉;视网膜颞侧上、下小动脉。







第二章 前庭蜗器

Vestibulocochlear Organ

第二节 中耳 Middle Ear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等。

一、鼓室 Tympanic cavity

上壁—盖壁

下壁—颈静脉壁

六壁 前壁—颈动脉壁

后壁—乳突壁

内侧壁—迷路壁

外侧壁—鼓膜壁





第三节 内耳(迷路)Internal Ear

内耳是前庭窝器的主要部分,位于鼓室和内耳道之间,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



一、骨迷路 Bony labyrinth

可分为三部分 :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从前内向后外沿颞骨岩部的长轴排列。



二、膜迷路 Membranous labyrinth

套于骨迷路内,但未完全充满骨迷路,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

分为三部分:1、椭圆囊和球囊,2、膜半规管;3、窝管。

声波经颅骨传入内耳的途径:声波 → 颅骨震动 → 骨迷路外淋巴液 → 耳蜗内淋巴液 → 螺旋

器 → 蜗神经 → 脑









第六篇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第一章 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脑 brain

中枢N.S. Central N.S. 脊髓spinal cord

按部位分 脑神经(12对)cranial nerves

周围N.S.Peripheral N.S. 脊神经(31对)spinal nerves

内脏神经 visceral nerves



感觉(传入)神经

躯体神经 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

运动(传出)神经

按分布分

感觉(传入)神经

内脏神经 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运动(传出)神经

植物性神经系统 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

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在神经系统里,除了血管和结缔组织的被膜以外,主要由神经组织所组成,包括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

(一)神经细胞(元)neuron: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

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等功能。由胞体和突起构成。

(二)神经胶质neuroglia:围绕神经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雪旺细

胞和室管膜细胞。如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Schwann细胞,具有

支持、营养、保护、修复和形成髓鞘等功能。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所形成的结构

神经元 在中枢部 在周围部 胞体和树突 灰质 皮质 神经节

Ganglion 神经核 网状结构 轴突

(神经纤维) 神经

Nerve 白质 髓质 纤维束





第二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神经

一、脊神经的区分

颈神经 cervical nerves 8对

胸神经 thoracic nerves 12对

腰神经 lumbar nerves 5对

骶神经 sacral nerves 5对

尾神经 coccygeal nerve 1对



后根anterior root

二、脊神经的组成 前根posterior root

脊神经节spinal ganglion



三、脊神经的纤维成分

躯体感觉神经——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和关节,将皮肤的浅部感觉(痛、温觉

感觉神经纤维 等)和肌、腱、关节的深部感觉冲动传入中枢。

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传到来自这些结构的感觉冲动。

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

运动神经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平滑肌和心肌的运动,控制腺

体的分泌。



四、主要脊神经简表

名称 起源丛 走行 分布 损伤后的主要症状 膈神经

(C3~5) 颈丛 前斜角肌前面,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肺根前方心包外侧 运动纤维→膈肌;感觉纤维→胸膜、心包、部分腹膜 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严重者窒息 腋神经

(C5、6) 臂丛后束 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方 肌支→三角肌、小园肌;皮支→肩、臂外侧上部皮肤 三角肌瘫痪,肩不能外展,呈“方肩” 肌皮神经

(C5~7) 臂丛外侧束 穿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间 肌支→臂前群肌;皮支→前臂外侧皮肤 不能屈肘 名称 起源丛 走行 分布 损伤后的主要症状 正中神经

(C6~T1) 臂丛内、外侧束 肱二头肌内侧沟,穿旋前圆肌,指浅、深屈肌之间,穿腕管,入手掌 肌支→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的前臂屈肌,除拇收肌的鱼际肌,第1、2蚓状肌;皮支→鱼际和桡侧三个半指掌面的皮肤 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减弱,拇、示指不能去,拇指不能对掌,鱼际肌萎缩,呈“猿手” 尺神经

(C8~T1) 臂丛内侧束 肱动脉内侧,尺神经沟中,穿尺侧腕屈肌并在其外侧伴尺动脉,入手掌 肌支→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肌及第3、4蚓状肌;皮支→手背尺侧半和小指、环指及中指尺侧半背面,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掌面的皮肤 屈腕力减弱,拇指不能内收,指不能靠拢,掌指关节过伸,第4和5指指间关节弯曲,指远节不能屈,呈“爪形手” 桡神经

(C5~T1) 臂丛后束 桡神经沟中,肱肌与肱桡肌间,分浅、深支。浅支伴桡动脉转向手背,深支穿旋后肌至前臂背面浅、深层肌间 臂部:→肱三头肌、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臂、前臂后部皮肤。前臂伸肌 前臂伸肌瘫痪,抬前臂时呈“垂腕”,亦不能伸指 胸神经

(T1~T12) 不成丛 肋间内、外肌间,肋沟中。上6对达胸骨侧缘;下6对经腹内斜肌与腹横机间,至腹白线 肌支→肋间肌和腹肌的前外侧群;皮支→胸、腹壁皮肤,胸腹膜壁层 节段性感觉障碍 股神经

(L2~4) 腰丛 腰大肌与髂肌间,股动脉外侧,达股前部 肌支→大腿前群肌;皮支→大腿和膝前面、髌下、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皮肤 股四头肌萎缩,屈髋无力,不能伸小腿,膝反射消失 闭孔神经

(L2~4) 腰丛 腰大肌内侧缘,穿闭膜管,入大腿内侧肌群 闭孔外肌、大腿内侧群肌,大腿内侧面皮肤 大腿不能内收和旋内 阴部神经

(S2~L4) 骶丛 穿梨状肌下孔,绕坐骨棘,经坐骨小孔入坐骨直肠窝 会阴部、外生殖器及肛周的肌和皮肤 大、小便失禁 坐骨神经

(L4、5,S1~3) 骶丛 穿梨状肌下孔,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间,股二头肌深面,腘窝上方分支 肌支→大腿后群肌;分支→胫神经、腓总神经(见下) 小腿不能屈,足与足趾不能运动,足下垂,呈跨越步态 胫神经

(L4、5,S1~3) 骶丛 比目鱼肌深面伴胫后动脉,内踝后方,入足底 肌支→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皮支→小腿后部、足底和足背外侧缘皮肤 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弱,呈“钩状足” 腓总神经

(L4、5,S1、2) 骶丛 桡腓骨颈,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腓浅神经在腓骨长、短肌与趾长伸肌间,腓深神经伴胫前动脉至足背 腓浅神经→小腿外侧群肌,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侧皮肤;腓深神经→小腿前群肌、足背肌,第1、2趾背面的相对缘皮肤 足不能背屈,足下垂且内翻,趾不能伸,呈“马蹄内翻足”





第二节 脑神经

一、12对脑神经的名称及序数

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蜗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背诵口诀:Ⅰ嗅、Ⅱ视、Ⅲ动眼;

Ⅳ滑、Ⅴ叉、Ⅵ外展;

Ⅶ面、Ⅷ听、Ⅸ舌咽;

迷、副、舌下神经全。

二、脑神经的分类

感觉性神经: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Ⅷ.前庭蜗神经

运动性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Ⅵ.展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混合性神经:Ⅴ.三叉神经、Ⅶ.面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

含有副交感的脑神经:Ⅲ动眼神经. Ⅶ.面神经. Ⅸ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Ⅰ.嗅神经 olfactory n.

上鼻甲上部、鼻中隔上部粘膜内嗅细胞 中枢突、嗅神经 筛孔 嗅球

Ⅱ.视神经 optic n.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神经 视神经管 视交叉

损伤表现:全盲

Ⅲ.动眼神经oculomotor n.

中脑脚间窝 海绵窦 眶上裂 眶 眼球外肌(上斜肌、外直肌除外)

睫状神经节 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Ⅳ.滑车神经 trochlear n.

中脑背侧 海绵窦 眶上裂 眶 上斜肌

Ⅴ.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

下颌神经

脑桥与小脑中下脚交界处 上颌神经

眼神经

(一)眼神经ophthalmic n.

穿海绵窦 眶上裂 眶 泪腺、眼睑、眼球、筛窦、鼻腔黏膜及鼻背皮肤

额神经 眶上切迹(孔) 眶上神经 额顶部皮肤

(二)上颌神经 maxillary n.

穿海绵窦 圆孔 翼腭窝 眶下裂 眶

眶下神经 眶下沟、管 眶下孔 眼裂与口裂之间皮肤

(三)下颌神经 mandibular n.

下牙槽神经 下颌孔 下颌管 颏孔 颏N. 下唇及颏部皮肤

卵圆孔 颞下窝 舌神经

咀嚼肌神经

耳颞神经

Ⅵ.展神经 abducent n.

延髓脑桥沟 海绵窦 眶上裂 眶 外直肌

Ⅶ.面神经 facial n.

延髓脑桥沟 内耳门 内耳道 面神经管 茎乳孔 面深部

岩大神经 翼腭神经节 泪腺、腭及鼻甲黏膜腺

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镫骨肌神经

鼓索 舌神经 下颌下神经节 下颌下腺、舌下腺

Ⅹ.面神经 facial n.

颈支

下颌缘支

颅外的分支(穿腮腺实质) 颊支 表情肌

颧支

颞支

损伤表现: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向健侧。

Ⅷ. 前庭蜗神经 vestibulocochlear n.

螺旋器 蜗神经节 蜗神经

内耳门 脑桥延髓沟

壶腹嵴、球囊斑、椭圆囊斑 前庭神经节 前庭神经

Ⅸ.舌咽神经 glossopharyngeal n.

延髓榄后沟 颈静脉孔 颈内动静脉之间 舌根

咽支 咽、咽肌

舌支 舌后1/3黏膜和味蕾

颈动脉窦支 颈动脉窦、小球

鼓室神经 鼓室 鼓室、咽鼓管

岩小神经 耳神经节 腮腺

Ⅹ.迷走神经 vagus n.

左迷走神经 食管前丛 前干

延髓后外侧沟 颈静脉孔 肺根后方 膈食管裂孔 腹腔

右迷走神经 食管后丛 后干

Ⅺ.副神经 accessory n.

颅根、脊髓根 颈静脉孔 颅根纤维 迷走n. 咽喉肌

脊髓根纤维 斜方肌、胸锁乳突肌

损伤表现:头屈向健侧,面转向患侧

Ⅻ.舌下神经 hypoglosal n.

延髓前外侧沟 舌下神经管 颈内动、静脉之间 舌内、外肌(颏舌肌)

损伤表现: 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三、脑神经简表

顺序及名称 伸进根出入脑部位 出入颅部位 纤维成分 分布 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I 嗅神经 嗅球 筛孔 内脏感觉 鼻腔嗅黏膜 嗅觉障碍 II 视神经 视交叉 视神经管 躯体感觉 眼球视网膜 视觉障碍 III动眼神经 中脑脚间窝 眶上裂 躯体运动 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 眼外斜视,上睑下垂 内脏运动

(副交感)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对光反射消失 IV滑车神经 中脑下丘下方 眶上裂 躯体运动 上斜肌 眼不能向外下斜视 V三叉神经 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眼神经:眶上裂

上颌神经:圆孔

下颌神经:卵圆孔 躯体感觉 头面部皮肤、口腔、鼻腔黏膜、牙及牙龈、眼球及舌前2/3黏膜 面部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 顺序及名称 伸进根出入脑部位 出入颅部位 纤维成分 分布 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V三叉神经 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眼神经:眶上裂

上颌神经:圆孔

下颌神经:卵圆孔 躯体运动 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 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VI展神经 延髓脑桥沟中部 眶上裂 躯体运动 外直肌 眼内斜视 VII面神经 延髓脑桥沟外侧部 内耳门→内耳道→面神经管→茎乳孔 躯体运动 面部表情肌、颈阔肌、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 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口角歪向健侧,鼻唇沟变浅 内脏运动

(副交感)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鼻腔和腭腺体 分泌障碍 内脏感觉 舌前2/3味蕾 味觉障碍 VIII前庭蜗神经 前庭神经 延髓脑桥沟外侧部 内耳门→内耳道 躯体感觉 半规管壶腹嵴、球囊班及椭圆囊斑 眩晕、眼球震颤等 蜗神经 螺旋器 听力障碍 IX舌咽神经 延髓橄榄后沟上部 颈静脉孔 躯体运动 茎突咽肌 不明显 内脏运动

(副交感) 腮腺 分泌障碍 内脏感觉 咽、鼓室、软腭、舌后1/3的黏膜、舍后1/3味蕾、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 咽与舌后1/3感觉障碍,咽反射消失,舌后1/3味觉障碍 X迷走神经 延髓橄榄后沟中部 颈静脉孔 内脏运动

(副交感) 心肌、胸腹腔脏器的平滑肌和腺体 心动过速,内脏运动障碍,腺体分泌障碍 躯体运动 咽喉肌 发音嘶哑,发呛,吞咽障碍 内脏感觉 咽、喉黏膜,胸、腹腔脏器 内脏感觉障碍 躯体感觉 硬脑膜,耳廓及外耳道皮肤 耳廓、外耳道皮肤感觉障碍 XI副神经 延髓根 延髓橄榄后沟下部 颈静脉孔 躯体运动 随迷走神经至咽、喉肌 不明显 脊髓根 脊髓颈段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脸不能转向健侧,不能上提患侧肩胛骨 顺序及名称 伸进根出入脑部位 出入颅部位 纤维成分 分布 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XII舌下神经 延髓前外侧沟 舌下神经管 躯体运动 舌内肌和舌外肌、颏舌肌 舌肌瘫痪、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一、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交感(神经)部 sympathetic part(nerve)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或颈8)~ 腰2(或腰3)节段的灰质侧角的中间带外侧核。

(一)椎旁节:即交感干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 sympathetic trunk。

交感干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

颈部:位于颈动脉鞘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一般每侧有3个交感神经节,即颈上神经节位于2、

3椎横突前方;颈中神经节位于第6颈椎横突处;颈下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处,常与第1

胸神经节合并成颈胸神经节(星状神经节)。

胸部: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每侧有10~12个(以11个最为多见)胸交感神经节。

腰部:位于腰椎体前外侧与腰大肌内侧缘之间,每侧有4个腰交感神经节。

盆部: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内侧,有2~3个骶交感神经节。

尾部:位于尾骨前面,在两干和并处有一个奇神经节。

(二)椎前节: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脏支的根部附近。其中腹腔神经节 celiac

ganglia位于腹腔干起始部两侧,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和主动脉肾神经节均

位于同名动脉的根部。



二、交感节前纤维的走行

止于相应椎旁节

中间外侧核 前根 脊N 白交通支 交感干 上或下行后,止于上或下方的椎旁节

穿椎旁节,止于椎前节

一种来源,三种去向

白交通支 white communicating branches:主要由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故称之。



三、节后纤维的走行

(一)椎旁节的节后纤维

1. 灰交通支 脊神经 皮肤血管、汗腺、立毛肌

2. 攀附血管 脏器

3. 直接到脏器

(二)椎前节的节后纤维:

上述2、3



四、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规律

T1~5 换元→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

T5~12 换元→肝、脾、肾、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

L1~3 换元→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盆 腔脏器和下肢。

五、副交感神经

(一)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脑干副交感神经核

脊髓骶部2~4节段灰质骶副交感核

(二)副交感神经节

器官旁节

器官内节

(三)迷走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概念上的区别

副交感神经不仅指迷走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

迷走神经中含有4种成分,内脏运动(副交感)、特殊内脏运动(咽、喉肌)、内脏感觉、躯体感觉。

(四)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的区别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器官类型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腺体 低级中枢部位 脊髓前角

脑干脑神经运动核 T1~L3脊髓侧角

脑干副交感神经、S2~S4骶副交感核 涉及的神经元 一个 两个(节前、节后) 神经纤维类型 较粗的有髓纤维 薄髓或无髓纤维 纤维成分 一种 两种(交感、副交感) 神经分布方式 神经干 神经丛 随意程度 受意志支配 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直接控制

六、交感N与副交感N的主要区别

低级中枢:不同

植物N节的位置:远/近效应器

节前、后纤维的长短:短长/长短

节前/节后纤维:不同

分布范围:广/窄

作用:兴奋/抑制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状,外包被膜。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延续,下端平第1腰椎下缘。



二、脊髓的外形

(一)脊髓两侧有31对神经根相连,脊髓相应的分为31个节段,其中颈段8节,胸段12节,腰段5节,骶段5节和尾段1节。

(二)脊髓的全长粗细不等,有

2个膨大 颈膨大 cervical enlargement 自颈段第4节到胸段第1节;

腰骶膨大 lunbosacral enlargement自腰段第2节至骶段第3节。

1个圆锥:脊髓的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 conus medullaris。

自脊髓圆锥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已无神经组织,在第2骶椎水平位硬脊膜所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

腰、骶和尾神经根在达到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必需先在椎管内向下斜行一段,在脊髓圆锥以下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cauda equine。

6条沟裂:前面的前正中裂较深,后面的后正中沟较浅,两侧有左右对称的两对前外侧沟和后外

侧沟。

(三)脊髓节段与椎骨节段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相应的椎骨 推算举例 C1~4 与相同序数的椎骨同高 第3颈段与第3颈椎体相对 C5~T4 比同序数椎骨高1个椎体 第2胸段与第1胸椎体相对 T5~8 比同序数椎骨高2个椎体 第7胸段与第5胸椎体相对 T9~12 比同序数椎骨高3个椎体 第10胸段与第6胸椎体相对 L1~5 平对第10、11、12胸椎体 S1~5,Co1 平对第1腰椎体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央管:脊髓的正中央

灰质 gray matter:围绕中央管,呈“H”形,主要是神经细胞体和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

前角 anterior horn:每侧的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

后角 posterior horn:后部变细为后角。

中间带 intermediate zone:前、后角之间的宽阔区域。

侧角 lateral horn:中间带向外侧的突出。

灰质连合:中央管周围、连接双侧灰质的结构。

白质 white matter:灰质的周围,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

前索:位于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外侧索:位于前、后外侧沟之间。

后索:位于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

白质前连合:在中央官的前方横越,连接左右侧白质的纤维。

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一)脊髓长上行纤维束

名称 位置 功能 薄束 后索 意识性本体觉、精细触觉 楔束 后索 脊髓丘脑束 外侧索的前半、前索 意识性痛、温、粗触觉 (二)脊髓长下行纤维束

名称 位置 功能 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索 控制骨骼肌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运动神经元

三、脊髓的功能

(一)传导功能

感觉 → 脊髓 → 脑

脑 → 脊髓 → 躯干四肢运动,大部分内脏运动

(二)反射功能:躯体反射、内脏反射。

第二节 脑

一、脑的分部

端脑 telencephalon

间脑 diencephalon

中脑 mesencephalon

脑桥 pons

小脑 cerebellum

延髓 medulla oblongata



二、脑干

(一)脑干的外形

腹侧面 背侧面 脑神经根 中脑 大脑脚 上丘 Ⅲ 脚间窝 下丘 Ⅳ 脑桥 基底沟 小脑上脚 Ⅴ,Ⅵ,Ⅶ,Ⅷ 小脑中脚 菱形窝上半 延髓 延髓脑桥沟 菱形窝下半 Ⅸ 锥体 小脑下脚 Ⅹ 锥体交叉 薄束结节 Ⅺ 橄榄 楔束结节 Ⅻ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水管

室管 第四脑室

中央管

灰质 脑N核

非脑N核

白质:4丘系2束(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外侧丘系、三叉丘系;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网状结构

1.脑N核六个功能柱

(1)躯体运动柱 somatic motor column

名称 位置 相关脑N 分布区 动眼N核 中脑上丘平面 动眼N 5块眼外肌 滑车N核 中脑下丘平面 滑车N 上斜肌 展N核 脑桥面N丘平面 展N 外直肌 舌下N核 延髓舌下N△深方 舌下N 舌肌 (2)特殊内脏运动柱special visceral motor column

名称 位置 相关脑N 分布区 V运动核 脑桥中部 三叉N

下颌N 咀嚼肌 面N核 脑桥中下部 面N 表情肌 疑核 延髓上中部 IX、X、XI 软腭咽喉肌

食管上部肌 副N核 颈髓1~6 副N

脊髓根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3)一般内脏运动柱general visceral motor column

名称 位置 相关脑N 分布区 动眼N副核 中脑上丘水平 动眼N 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上泌涎核 脑桥下部 面N 泪腺、舌下腺

下颌下腺 下泌涎核 延髓上部 舌咽N 腮腺 迷走N背核 延髓X△深方 迷走N 颈、胸、腹大部脏器 (4)内脏感觉柱visceral sensory column

名称 位置 相关脑N 分布 孤束核头部 延髓 VII、IX 舌黏膜、味蕾 孤束核尾部 IX、X 咽喉、胸腹腔脏器 (5)一般躯体感觉柱general somatic sensory column

名称 位置 相关脑N 分布 V中脑核 中脑 V 咀嚼肌

本体觉 V脑桥核 脑桥中部 面牙鼻口

痛温、触觉 V脊束核 脑桥下部、延髓 (6)特殊躯体感觉柱special somatic sensory column

名称 位置 相关脑N 分布 蜗N核 脑桥听结节深方 蜗 N 螺旋器 前庭N核 脑桥前庭区深方 前庭N 壶腹嵴、球囊斑

椭圆囊斑 2.脑干非脑N核

名称 传入纤维自 传出纤维至 薄束核 薄束 内侧丘系 楔束核 楔束 内侧丘系 脑桥核 大脑皮质 小脑中脚 下 丘 蜗N核 下丘臂、上丘 上 丘 视束 ,下丘 Ⅲ、Ⅳ、VI核 红 核 大小脑皮质 红核脊髓束 黑 质 纹状体 新纹状体、丘脑 3.脑干的纤维束lemniscus or tract

名称 起始 终止 内侧丘系 薄束核、楔束核 丘脑 脊髓丘系 spinal l. 脊髓、丘脑束 丘脑 三叉丘系 trigeminal l. V脑桥核、V脊束核 丘脑 外侧丘系 lateral l. 蜗N核、上橄榄核 后丘脑 皮质脊髓束 大脑 皮质脊髓侧、前束 皮质核束 皮质 脑干躯体运动核 4.脑干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of brain stem

(1)位置:脑N核、境界明确的非脑N核和上、下行纤维束以外的区域。

(2)结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神经元胞体散落其中,有多群核团。

(3)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

上行网状激动系统——调节觉醒、睡眠周期。

网状脊髓束——调节躯体和内脏运动。

5-羟色胺能中缝核团——参与对意识的控制,镇痛效应。



三、小脑

小脑蚓

(一)外形 小脑上脚

小脑半球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

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 (二)分叶 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

绒球小结叶——古(原)小脑——前庭小脑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前庭核 功能:维持平衡

(三)功能分区 脊髓小脑 蚓部——顶核 功能:控制肌张力

中间部——中间核

大脑小脑:外侧部——齿状核 功能:运动的起始、计划、协调



四、间脑 diencephalon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分部 上丘脑 epi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一)背侧丘脑

Y形内髓板

前核群



三大核群 内侧核群 腹前核

腹侧核群 腹中间核(腹外侧核)

外侧核群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背侧核群 腹后外侧核ventral posterolateral n.

背侧丘脑核团的分类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脑干网状结构

正中核、板内核 下丘脑、纹状体等皮质下结构

联络性核团 大脑皮质,丘脑各核团

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的背侧核群

特异性中继核团 下位中枢运动、感觉纤维

腹前核、腹外侧核、 腹后核

(二)后丘脑 metathalamus 内侧膝状体medial geniculate body

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body

松果体 pineal body 分泌退黑素

(三)上丘脑 epithalamus 髓纹 功能:抑制性腺、属边缘系

缰三角

(四)下丘脑 hypothalamus

上界:下丘脑沟

前界:终板,视交叉

下界:灰结节——正中隆起——漏斗——垂体

乳头体mamillary body

下丘脑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的中心。

皮质下植物性中枢:调节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

参与情绪行为反应。

人类昼夜节律的起搏点。



五、端脑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3个面:上外侧面、内侧面、底面

3条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5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二)主要沟回

外侧沟 lateral sulcus:起于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上外侧面

中央沟 central sulcus:起于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

延伸至半球内侧面。

顶枕沟 parietooccipital sulcus:位于半球内侧面后部,自下向上,并转至上外侧面。

中央前回 precentral gyrus:位于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

中央后回 precentral gyrus:位于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

颞横回:颞上沟的中部上面的几条短回。

(三)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第Ⅰ躯体运动区 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的前部(4、6区) 第 I 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 视区 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 (17区) 听区 颞横回(41、42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44、45区)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8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 角回(39区) (四)基底核的组成

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头、体、尾)

新纹状体

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 壳 纹状体corpus striatum

调节肌张力 苍白球(旧纹状体)

协调随意运动

杏仁体 amygdaloid body 内脏、内分泌、情感活动

屏状核 claustrum

(五)内囊

1.内囊的位置: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内囊前肢 anterior limb(额桥束)

2.内囊的分部及各部通过的主要纤维束 内囊后肢posterior limb(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

枕颞桥束)

内囊膝 genu(皮质核束)

3.内囊损伤可导致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损伤)和偏盲(视辐射受损),即所谓“三偏综合症”

(六)侧脑室的位置及分部

中央部:顶叶内

前角:伸入额叶

后角:伸入枕叶

下角:伸入颞叶



第四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一、脑的被膜

硬膜 dura mater

外 硬膜下隙 subdural space

蛛网膜 arachnoid mater

内 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

软膜 pia mater

(一)硬脑膜 cerebral dura mater

两层 外层(颅骨的内骨膜)

内层:板状突起

硬脑膜邹襞:硬脑膜在脑神经出、入颅处移行与骨膜和神经的被膜。

(1)大脑镰:形如镰刀,伸入大脑半脑之间的大脑纵裂内,下缘游离,达胼胝体上方,前端附着于

鸡冠,后端连于小脑幕的上面。

(2)小脑幕:呈半月形伸入大脑半球和小脑之间,前缘成凹形游离,呈小脑幕切迹。颅腔不完全的

分割成上、下两部。当小脑幕上发生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

方的海马旁回和沟,可能被挤入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动眼神经和大

脑脚。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窦汇

硬脑膜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二、脑动脉

(一)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

起始:颈总A

走行:颈A管、颈A沟、前床突

(二)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c a.

起始:锁骨下A

走行:上6个横突孔→枕骨大孔→基底沟



三、大脑动脉环

(一)组成:前交通A.和两侧大脑前A.、颈内A.、后交通A.和大脑后A.

(二)意义:沟通颈内A.系和椎-基底动脉系沟通两侧脑A.系



四、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侧脑室脉络丛 室间孔 第三脑室脉络丛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脉络丛 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arachnoid granulations 上矢状窦 颈内静脉































31

















献花(0)
+1
(本文系逆天鳞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