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属性?
答: 土地包括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 、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以及动物就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2)土地是历史综合体,是自然和经济的产物
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的动态性、土地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的多功能性、土地的持久性和可更新性、土地的生产性。
土地的经济属性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的可垄断性、土地利用的制约性、土地的可改良型、土地利用的社会性、土地具有增殖性
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土地资源评价与核算、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土地资源定位与功能、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土地资源胁迫与安全
影响土地资源质量的气候学因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生物生产和城市建设的?
答:1)太阳辐射: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略大于高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2)热量资源:A温度:农业生产上较有意义的温度指标主要有≥0℃, ≥5℃, ≥10℃和≥15℃的日平均气温。 B积温:指日平均温度的积累。农业常用的指标为≥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C气温的变化规律:日较差、年较差、空间分布: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气温的日较差。日较差越大,越有利于块根块茎作物的膨大和物质的积累。 D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无霜期为100d,农作物生长受到严格限制;100-130d,可以种喜凉作物;南岭以南大于300d;西双版纳、广东沿海及海南岛则全年无霜。生长期:一年中植物显著可见的生长期间。极端气温:低温/高温--作物种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对低温的抵抗能力不同。如水稻、棉花、花生在0.5-5℃温度下,34-36?h便可死亡
3)降水:水资源分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降水不仅决定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同时直接影响地下水的成分、数量与分布等。
地形地貌如何影响土地资源质量?
答:1)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首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而言,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将下降0.5~0.6摄氏度。
2)地面坡度:地势起伏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侵蚀程度和农田基本建设条件、灌溉条件、机耕等方面。地表起伏越小,对农田水利化和机械化越有利。对于建设用地而言,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节省开发投资。
3)地貌类型:山地与丘陵在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共同点:首先,由于势位高差,因此往往有水土流失现象。其次,由于土壤侵蚀,一般土层较薄。再次,山体的坡度、坡形与坡向对土地质量影响较大。 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一般多为主要农业区和城镇用地地区。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可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对土地资源的作用以及利用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地表水是土地资源中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土地资源利用。地表水的多少、分布及其季节变化与土地资源的特性及其利用关系密切。其次,地表水的丰缺状况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灾害关系密切。第三,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2)地下水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从水量、水质和埋深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它直接决定着地下水供给的保证率,使用范围与开发成本,一般说来,水量愈丰实,供应保证率越高。
土壤条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取决于哪几个方面?
答: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可溶性盐类、土壤PH值、土壤石灰质。
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认识生态平衡?
答:基本特征:1)开放性 : 任何生态系统都是开放性的系统,与周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生态系统。
2)区域分异性:海洋和陆地是两大类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山地、草原、河湖、沼泽 等不同的生态系统不仅其结构不同,而且同一类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区域其结构和运行特点也不相同。
3)土地生态系统的可变性: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总是相对的、暂时的,而系统的不平衡和变化是绝对的、长期的。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自然属性;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6、阐述土地类型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答:步骤:(1)确定分类的对象。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的对象,主要取决于研究任务和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
(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分类的依据和指标要力求能客观反映研究区的土地分异规律,因此要对所有土地分异因素进行仔细分析。
方法:(1)顺序法:按基层、中层、顶层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分类系统。
(2)两列指标网格法:主要用于土地点的分类。画出纵、横坐标,在纵坐标上表示地貌,自上而下依次列出从高处到低处的地貌类型;在横坐标表示植被和土壤类型,自左至右依次列出湿生至旱生类型。纵横两列交叉构成一个网格,便构成分类系统。
(3)路线考察法:在研究区范围内选定几条代表性路线,并进行实地考察。
(4)参数法: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是什么?
答:调绘界线、量算面积、汇总面积、编制图件、调研经验、编写报告
2.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答: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等。
3.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有哪些优势?
4.土地资源调查报告中应包括的内容?
答: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查明一个地区土地类型的分异规律,揭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性、结构与动态演替规律。
1、简述土地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
答:(1)准备阶段:评价目的的确定及物质准备,制定工作计划等。
(2)调查分析阶段:收集资料制定野外调查计划,包括外业调查及内业分析。
(3)评价阶段: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从土地的自然与社会属性入手。
(4)成果整理:编绘土地评价图与资料归档。
2、简述土地评价因素选择的原则
答:1)选择主导性因素(对土地生产能力有重要影响而且在评价区域内变异程度较大的因素),
2)选择稳定因素作为评价项目,
3)选择符合特定地区或特定利用方式要求的因素作为评价项目,
4)评价指标中的度量指标要能满足划分适宜性或限制性等级的需要。
3、阐述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比较其与LCC的异同
答:FAO:评价系统有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级、适宜亚级、适宜单元。
1)土地适宜纲: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和不适宜。适宜纲是指持久利用预期产生的效益大于投入,而对土地不会产生破坏;不适宜纲是指土地对所考虑的用途不能持续利用 。
2)土地适宜级:反映土地对某种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适应性纲内按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阿拉伯数字表示,类的数目不作规定 ,一般分为3级:(S适宜纲)高度适宜S1;中等适宜S2;临界(勉强)适宜S3。 不适宜纲N通常分为两类 :暂时不适宜N1,永久不适宜N2。
3)土地适宜亚级 :反映土地限制性种类的差异。亚类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附在适宜类符合之后 。
4)土地适宜单元 :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级的续分,每一适宜亚级内的所有适宜单元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类之后 。
LCC: 定性评价。分类结构:1)潜力等/级(8个):限制性因素从Ⅰ到Ⅳ渐多或渐增强,侵蚀之外的其它因素从Ⅴ到Ⅷ逐渐增强;适宜种植作物的种类从Ⅰ到Ⅳ逐渐减少;防止土壤退化所需的投入从Ⅰ到Ⅳ逐渐增强。
2)潜力亚等/级(4个):根据潜力级内的限制性划分:四种限制性类型:e:erosion侵蚀;w:water水分;s:soil表层土壤;c:climate气候条件。
3)潜力单元:指土地要素或属性相对一致的地块,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同一潜力单元的土地具有以下特点:生产相同的农作物、牧草和林木; 相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经营管理办法;相近的生产潜力。
{总结:
A、有序的三级结构:
1)依据土地利用的永久限制因子评定潜力级,事先规定土地利用方式的次序,采用“最小因子律”确定该评价单元的潜力级;
2)根据限制因素的种类评定潜力亚级,同一潜力级尽管限制程度相似,但限制性因素的种类不一定相同,因此所需经营管理措施也不一定相同;
3)依据实际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水平,以及实际的生产力或产量评定潜力单元。
B 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要素,而不进行专门的投入产出分析。
C 不考虑土地的区位条件
D 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但是对于大比例尺的土地评价,结果不够精细,缺乏对生产的具体指导意义}
4、阐述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比较与我国1:100万土地评价体系的异同
答:我国的1:100万土地评价体系共分8个土地适宜类:宜农、宜林、宜牧、宜农林 、宜农牧、宜林牧、宜农林牧、不宜利用的土地。土地适宜类与FAO不同,FAO在土地适宜性纲中分适宜S、不适宜N。
FAO是单宜的,而我国的1:100万土地资源图有单宜、双宜、三宜。在利用方向明确的地区,考虑主要的适宜方面——单宜;在利用方向不明确的地区,考虑多宜。是两个评价系统的主要区别。
5、农用地分等定级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一般各考虑那些指标要素?
答:农用地分等定级:1)土地分等:推荐分等因素和自选分等因素。
推荐分等因素: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剖面结构、盐渍化程度、土壤污染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障碍层次、排水条件、地形坡度、灌溉保证率、地表岩石露头情况、灌溉水源。
自选分等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
水文条件:包括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质等;
土壤条件:包括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土体构型、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盐碱状况、土壤侵蚀状况、土壤污染状况、土壤保水状况、土壤中砾石含量等;
地形条件:包括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部位(在坡的上部、中部、下部)、微地形等;
农田基本建设情况:灌溉配套度、排水配套度、田间道路配套度、田块大小及平整度等。
2)土地定级:土地区位因素:主要包括农贸中心影响状况和交通状况两个方面。 耕作便利因素:主要包括耕作距离、耕作装备、田间道路和田块形状等。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城镇土地综合定级因素表
? 商服繁华程度 交通条件 基本设施状况 环境条件 定级因素 商服繁华影响度 道路通达度 公交便捷度 对外交通便利度 基础设施完善度 公用设施完备度 环境质量优劣度 绿地覆盖度 自然条件优劣度 选择性 必选 至少一个必选 备选 至少一个必选 备选 重要性排序 1 2或3 3或2 4 权重范围 0.2-0.4 0.1-0.3 0.1-.3 0.03-0.2 案例分析:土地评价(极大可能):
一、概念:土地评价是指土地用于特定目的时,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评定的过程。包括按照可供选择的土地用途的要求,对气候、土壤等各种土地要素及属性进行基础调查和分析说明,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土地在用于某种利用方式时的潜在能力和适宜性进行估计和判断。
二、土地评价的实质:是分析土地质量与土地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对象:当前经营管理水平下的土地质量(如气候、地形、土地、水文、社会经济因素等)和土地用途(包括各种土地利用方式)
三、土地评价分类:
A、按评价目的和任务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1)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的鉴定。
土地生产能力是土地的基本特征,是土地评价的主要依据。
2)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用途(农、林、牧、建筑
等)的适宜程度。
3)土地经济评价:是指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的条件下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
的综合鉴定。
B、按评价的成果,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经济评价:
1)定性评价:用定性语言描述土地质量特征。
优点是将土地组成要素的特征予以综合,使之直观地反应土地利用选择的可能性,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2)定量评价:通过土地组成要素的度量指标与特定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性状要求的比较来确定土地的质量等级。
优点是“量”的概念非常明确,便于对评价的土地质量进行对比;
缺点是一般不能提供不同生产形式之间比较的基础。
3)经济评价:对每一类土地上每一种特定行业以利润与亏损表示结果的一种评价。从本质上说,土地经济评价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自然评价基础上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定。
C、按服务目标的类别分,分为单目标评价和多目标评价:
1)单目标评价:针对某一特定利用目标进行的土地评价,如针对某一作物或树种的土地评价。由于单目标的土地评价目标明确,因此评价因素的选取和评价指标的确定相应也很具体。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应用性。
2)多目标评价:指服务目标的范围较宽,适用面较广的土地评价。相对于单目标评价来说,多目标土地评价的评价因素和评价指标的确定一般都比较笼统。评价具有概略性和综合性。
四、土地评价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原则:构成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有很多种,如气候、土壤、植被 等等,而这些性状也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如气候又包括光照、气温、降水等;土壤又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碳酸钙含量等等。同时,土地的不同性状或不同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土地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素影响的统一体。
评价效果的综合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考虑。
2)差异性原则:各因素的重要性不同,因此在评价中应确定不同的权重,使不同因素的差异能够得到反映。
3)限制性原则:最小量因子制约着产量水平。因此在土地评价中,就某一因素对质量或适宜性而言处于临界值以下时,应采用最小限制律。
五、土地评价的一般程序(见上)
计算:
1、毛利分析法:毛利是指农民或农业生产单位出卖产品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到的利润(或者亏损)。毛利分析法一般只适用于情况比较简单的适宜性评价。
毛利分析其主要步骤为:
(1)利用自然评价的结果,挑选较有希望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作物类型
(2)估算变动成本(又称经常性投入)变动成本包括种子、肥料、农药、机械设备等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等非物质投入。
(3)估算农场的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时指出了变动成本以外的用于固定设施的成本。
(4)估算产值(或者产出):估算作物的单产和产品的市场价格,计算产值。
(5)计算农场毛利和净收入:毛利=产值-变动成本;净收入=毛利-固定成本
(6)进行评价:对于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而言,纯收入必须超过事先设定的标准收入,从经济意义上说这种利用方式才是可行的。
2、现金流量贴现分析法:所谓现金流量贴现,是在假设利息和工程寿命的情况下,将未来的投资、成本费用或收益采用一定的公式换算为现在的价值,即现值
可采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V=P/(1+r)n
式中:V为现值;
P为未来每年成本或收益的实际数;
r为利息;
n为年数;
1/(1+r)n为贴现因子。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
答: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统一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具体归纳为:
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需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需要。
加强对土地的统一和计划管理的需要。
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和原则
答:性质: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指导性、动态性
原则:统筹兼顾、远近结合、保护农业基本用地、因地制宜、综合效益、可操作性、公众参与
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般工作程序及内容
答:1)准备阶段: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组成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选定侧重研究专题,落实经费和人员业务培训等。
2)调查研究分析阶段:收集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评价、土地利用预测、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3)编制规划方案阶段;4)规划审批阶段;5)规划公布及实施阶段
土地生产能力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含义是什么?
答:土地资源生产能力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段内,土地生态系统所能生产的有机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被分为:
光合生产潜力:假定作物最高产量或最高生产能力需要假设土地等其他因素 和作物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然后在热量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光热资源的多寡及群体转换能量效率进行估算得到的作物潜在生产能力为光合生产潜力。从理论上分析计算了作物的最大生产能力,即作物高产的上限。
光温生产潜力:在光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温度衰减,即乘以温度订正系数,得到光温生产潜力
光温水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进行水分衰减,即乘以水分订正系数
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农业生产潜力):进行土壤衰减,即乘以土壤订正系数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有哪几种计算方式?
答:具体计算土地人口承载力有两种方式:
按每年人均消费多少千克粮食计算
另一种方式是按每人每天需要多少卡的热量和多少克蛋白质,并将按不 同的年龄、劳动强度和性别的人折合为一个“平均人”,并将不同粮食品种的产品分别折合成热量与蛋白量并计算为相应的农业生态区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两者相除即得到单位面积土地所承载的人口潜力。
人口承载力分析的3个特点:
答:1)针对一个特定行政区域
2)主要过程是要计算这一行政区域的食物生产能力,它取决于这一行政区域的土地自然生产潜力和物质、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水平
3)需要考虑分析预测期的生活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