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方剂思源
2022-10-25 | 阅:  转:  |  分享 
  














方剂思源

作者北山





























本书考证原方出处,并附原文条析,饮水思源之意,故使学者能晓明古意,惠及诸身,而解疾病之苦,善莫大焉。孙真人云:人命至贵,有重千金。







说明

本书以周永学教授等主编的方剂学教材为蓝本。选方两百余首。每方由原文摘录、现代功效、主治与应用、名家方解和汤头组成。

























目 录

方剂思源 - 1 -

作者 - 1 -

序 - 2 -

说明 - 2 -

目 录 - 3 -

绪 言 - 1 -

一、方剂的概念 - 1 -

二、方剂的治法 - 1 -

三、方剂的配伍 - 1 -

第一章、解表剂 - 3 -

第二章、泻下剂 - 10 -

第三章、和解剂 - 16 -

第四章、清热剂 - 21 -

第五章、祛暑剂 - 29 -

第六章、温里剂 - 31 -

第七章、表里双解剂 - 35 -

第八章、补益剂 - 38 -

第九章、固涩剂 - 48 -

第十章、安神剂 - 53 -

第十一章、开窍剂 - 56 -

第十二章、理气剂 - 58 -

第十三章、理血剂 - 64 -

第十四章、治风剂 - 80 -

第十五章、治燥剂 - 86 -

第十六章、祛湿剂 - 91 -

现代运用: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肝硬化水肿、经行浮肿、妊娠水肿。 - 96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附脾胃、积聚)·新添诸局经验秘方》 - 96 -

第十七章、祛痰剂 - 100 -

第十八章、消导化积剂 - 105 -

第十九章、驱虫剂 - 110 -

第二十章、涌吐剂 - 113 -

第二十章、治疡剂 - 114 -





绪 言

一、方剂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物治疗处方。



二、方剂的治法

治法是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指导下,针对病症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常用八种法则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吐法: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的作用,以去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温法:即通过温里、去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清法:是指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作用,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法:即指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消法:即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癥块的一种治疗方法。



三、方剂的配伍

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二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同类相须

这是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运用,通过药物之间在某些方面特殊的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异类相使

这是指主要功效虽异但作用环节关联的药物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通过辅药对主药的协同或互补作用而提高疗效,或产生新的功效。

一,将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同用,藉其共性以协同增效,并利用辅药之个性特长而增强主要的治疗效果。半夏配橘皮,黄芪配茯苓,川楝子配延胡索。

二,根据阴阳气血以及脏腑相关的理论,利用药物作用上的沟通互补,将主要功效不同的药物配伍同用以增强疗效。当归配黄芪,熟地配菟丝子,附子配熟地,麦冬配人参,枸杞子配生地,熟地配当归,附子配人参。

三,根据病机中的病势特点和治法中导邪外出的理论,将针对主因的药物配伍通利透散类药,是邪有去路,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黄连配大黄,桃仁配大黄,礞石配大黄,牵牛子配大黄,犀角配金银花、连翘,鳖甲配青蒿,石膏配薄荷。

相反相成

这是指药性相反的药物在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开阖补泻等不同意义上的配伍。 在相反配伍中,药物的双方一方面通过相互牵制而制约药物的某种偏性,另一方面又通过互补或相助以增强其疗效,或产生新的功用;

寒热并用,肝经郁火犯胃,黄连配吴茱萸;寒积便秘,附子配大黄;

补泻同用,肾阴不足,熟地配泽泻;湿热下注淋证,生地配木通;

升降相因,苁蓉或大黄配升麻桔梗;黄芪或柴胡配枳壳;桔梗配枳壳;麻黄配杏仁;

散收同用,干姜细辛配五味子;麻黄配白果;桂枝配白芍;黄芪配防风;

刚柔相济,附子配白芍;熟地配细辛;麦冬配半夏;苍术配生地;

通涩并行,侧柏炭配丹皮;萆薢配益智仁。



四、方剂的组成

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病症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 是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还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

佐药 一是佐助药,指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治疗次要病症药物。二是佐制药,指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指病重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 一是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二是调和药,指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五、方剂的运用变化

药味的增损;二、药量的加减;剂型的变化。

汤剂 吸收较快,能迅速发挥药效。

散剂 缓也。制备方法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性质较稳定。

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和服用。



六、服药方法

病在上焦,食后服药;病在下焦,食前服药。急病不拘时候,慢性病定时服药。补益药与泻下药空腹服用;安神药,临卧时服;胃肠有刺激性药物,食后服。治疟药发作前2小时服。十枣汤平旦服;鸡鸣散五更服。

水肿病少食盐,消渴病忌糖,下利者甚油腻。服用含地黄的药物,忌食萝卜,含土茯苓的忌茶叶,服荆芥忌河豚与无鳞鱼。



七、剂型

汤、丸、散、膏、丹、酒、膏、曲等





















第一章、解表剂

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麻黄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内经》“太阳”: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髃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效: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现代运用:普通感冒、小儿高热、支气管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

李时珍: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解释,皆随文附会,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绎思之,似有一得,与昔人所解不同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即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有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愤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

汤头: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上口下父,读fu)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蟄蟄,读zhe,虫字易为水字)微似有汗者宜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同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麺、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

现代运用: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雷诺氏病、妊娠恶阻、经前产后诸症、多性红斑、冬季皮炎、冻疮、皮肤瘙痒、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小儿多动症。

吴谦:凡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热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得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蟄蟄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示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俱。

汤头: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合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字海藏)

易老解利法,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九味羌活汤。

羌活治大肠肢节痛,君主之药也,然非无为主也,乃拨乱反正之主,故大无不通小无不入,关节痛,非此不治也 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军卒中卑下之职,一听军令而行所使,引之而至 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纳传之于足太阴脾 细辛治足少阴肾苦头痛 川芎治厥阴头痛在脑 香白芷治阳明头痛在额 生地黄治少阴心热在内 黄芩治太阴肺热在胸 甘草能缓里急调和在内

以上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当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如神其效即,此是口传心授,哹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之而不用汤投之也。脉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先缓而后急。九味羌活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有神。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现代运用: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

汤头: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北宋)

香苏散治四时瘟疫伤寒

陈皮二两 香附子炒,去毛 紫苏叶各四两 甘草炙一两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常有白发老人授此方与一富人家,其家合施当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后疫鬼问富人,富人以实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顙而退。

功效:疏风散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

现代运用: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

吴昆:南方风气微弱,伤于风寒,素称感冒,感冒者受邪肤浅之名也。《内经》曰‘卑下之地,春气常存。’故东南卑下之区感风之证居多,所以令人头痛发热。而无六经之证可求者,所感人也,由鼻而入,实于上部,不在六经,故令头痛发热而已。是方也,紫苏、香附、陈皮之辛芳,所以疏邪而正气,甘草之甘平,所以和中而辅正尔。

汤头: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小青龙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一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现代运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肺炎、过敏性鼻炎、胸膜炎、肺水肿、肺心病等。

王子接:以小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寒,方义迥异于大青龙汤之里热也,盖水寒上逆,即涉及少阴肾虚,不得已而发表,岂可不相绾照,独泄卫气,立铲孤阳之根乎?故于麻桂二汤内,以解外。不但留芍药之收,拘其散表之猛,再复干姜、五味摄太阳之气,监制其逆,细辛、半夏辛滑香幽,导纲药深入少阴,温散水寒,从阴出阳,推测全方,是不欲发汗之意,推原神妙,亦在乎阳剂而以敛阴为用,偶方小制,故称之为小青龙。

汤头: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心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桑菊饮《温病条辨》(清·吴鞠通)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咳,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中也。渴而微,热不甚也。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二钱五分 菊花一钱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 芦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芦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 ,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后,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销铄肺液,致久成劳者,不一而足。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证。

现代运用: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

汤头: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温病条辨》(清·吴鞠通)

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温疟,不在此例。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芦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扬法。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遂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胸膈闷者,加藿香三分、郁金三钱,护膻中,口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叶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现代运用: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伤寒论》曰尺脉微者为里虚,禁汗。其义可见。其曰伤阳者,特举其伤之重者而言之耳。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此古来用伤寒法治温病之大错也。至若吴又可首开一达原饮,其意以为直透膜原,使邪速溃。其方施于藜藿壮实人之瘟疫病,容有愈者,芳香辟秽之功也;若施于膏粱纨袴及不甚壮实人,未有不败者。盖其方中首用槟榔、草果、厚朴为君,夫槟榔,子之坚者,由中走下,直达肛门,中、下焦药也;草果亦子也,其气臭烈大热,其味苦,太阴脾经之劫药也;厚朴苦温,亦中焦药也。岂有上焦温病首用中下焦苦温雄烈劫夺之品,先劫少阴津液之理!知母、黄芩,亦在中焦苦燥里药,岂可用乎?况又有温邪游溢三阳之说,而有三阳经之羌活、葛根、柴胡加法,是仍以伤寒之法杂之,全不知温病治法。后人止谓其不分三焦,犹浅说也。其三消饮加入大黄、芒硝,惟邪入阳明,气体稍壮者,辛得以下而解,或战汗而解,然往往成弱证,虚甚者则死矣。况邪有在胃者,在胸中者,在营者,入血者,妄用下法,其害可胜言耶!岂视人与铁石一般,并非气血生成者哉!究其始意,愿以矫世医以伤寒法治病温之弊,颇能正陶氏之失,奈学未精纯,未足为法。至喻氏、张氏,多以伤寒三阴经法治温病,其说亦非,以世医从之者少,而宗又可者多,故不深辨耳。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王安道《溯洄集》亦有温、暑当用辛凉,不当用辛温之论,为仲景之书,为即病之伤寒而设,并未尝为不即病之温、暑而设。张凤逵集治暑方,亦有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之论。皆先得我心者。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合而论之,经谓“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又谓“病温虚甚死”,可见病温者,精气先虚。此方之妙,欲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汤头:银翘散主上焦咳,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宣温热煮无过。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效:辛凉宣肺,清肺平喘。

主治:肺热壅盛证。

咳逆喘急,口渴,脉浮滑而数。

现代运用: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风热感冒等。

汤头: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明末·陶华)

柴胡 干葛 甘草 黄芩 芍药 羌活 白芷 桔梗

本经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苏叶。本经有汗而渴者,治法开在如神白虎汤下。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钱,煎之热服。

治足阳明胃经受证,目疼鼻干,不眠,头疼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经病。其正阳明腑病,别有治法。

功效:辛凉解肌,清泄里热。

主治:感冒风寒,邪郁化热证。

现代运用: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吴谦:陶华制此以代葛根汤。不知葛根汤只是太阳、阳明药,而此方君柴胡,则是治少阳也。用之于太阳、阳明合病,不合也。若用之以治三阳合病,表里邪轻者,无不效也。仲景于三阳合病,用白虎汤主之者,因热甚也。曰:‘汗之则谵语遗尿,下之则额汗厥逆。’正示人惟宜以和解立法,不可轻于汗下也。此方得之葛根、白芷,解阳明正病之邪,羌活解太阳不尽之邪柴胡解少阳初入之邪,佐膏芩治诸经热,而专意在清阳明,佐芍药敛诸散药,而不令过汗,桔梗载诸药上行三日,甘草和诸药通调表里。施于病在三阳,以意增减,未有不愈者。若渴引饮者,倍石膏加栝楼根,以清热而生津也;若恶寒甚、无汗,减石膏、黄芩加麻黄,春夏冬重加之,以发太阳之寒;若有汗者,加桂枝以解太阳之风,无不可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汤头: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小儿药证直诀》后附方)(北宋·钱乙)

治伤寒、瘟疫、风热,状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并宜服之。

干葛细锉 升麻 芍药 甘草锉,炙各等分

上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之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

功效:辛凉解肌,解毒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

现代运用:麻疹、肠炎、痢疾、中心性视网膜炎、银屑病等。

费伯雄:“此方用升麻、葛根以升散阳明,又恐升提太过,致人喘满,故用芍药、甘草酸收甘缓以佐之。究竟互相牵制,不如独用葛根为君,加牛蒡、连翘、桔梗、薄荷等,斑疹、时疫则加马勃、青黛等,未为不可也。”(《医方论》)

汤头:闫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败毒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治伤风、瘟疫、风湿,头目昏暗,四肢作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或恶寒咳嗽。鼻塞声重。

柴胡洗,去芦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炒 人参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生姜、薄荷煎,加地骨皮、天麻,或哹咀,加蝉蜕、防风。治惊热可加芍药、干葛、黄芩。无汗加麻黄。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

现代运用:感冒、支气管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二:治伤寒》

人参败毒散

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并治之。

人参去芦,洗焙 茯苓去皮 甘草 前胡去苗,洗焙 芎? 羌活去芦 独活去苗 桔梗 柴胡去苗,洗焙 枳壳水浸去瓤锉麸炒黄色各等分

上十味,各三十两,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喻嘉言:“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驱之。为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人,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寓意草》)

汤头: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祛邪有奇功。





再造散《伤寒六书》(明末·陶华)

治患头疼发热,项脊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庸医不识此证,不论时令,遂以麻黄重药,及火劫取汗,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阳虚不能作汗,故有此证,名曰无阳证。

黄芪 人参 桂枝 甘草 熟附 细辛 羌活 防风 川芎 煨生姜

夏月,加黄芩、石膏,冬月,不必加。水二钟,枣二枚,煎至一钟。槌法,再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温服。

功效:助阳益表,散寒解表。

主治:阳气虚弱,感冒风寒证。

现代运用:老年人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

汤头: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加减葳蕤汤《清·俞根撰,近代徐荣斋重订·通俗伤寒论》

滋阴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为阴虚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

生葳蕤二钱至三钱 生葱白二枚至三枚 桔梗一钱至钱半 东白薇五分至一钱 淡豆豉三钱至四钱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 炙草五分 红枣两枚

功效: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现代运用:老年人及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

【秀按】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臣以葱、豉、薄、桔。疏风散热。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使以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

汤头: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隋唐·王焘)

许仁则云:此病(天行)复发,不要起动劳役,或因饮食稍多,或因言语过分,或缘视听不节,或为动转不常,皆成此复。若复甚者,乃至不救,剧于初得病时,不可以复发而生轻易。劳复状一如伤寒初有,如此者宜合葱白等七味饮,服之渐覆取汗方。

葱白连须切,一升 干葛切,六合 新豉一合,绵裹 生姜切,二合 生麦门冬去心,六合 干地黄六合 劳水八升,此水杓扬之一千过

上药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滓,分温三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兼主伤寒,忌芜荑。

功效:养血滋液,解表散邪。

主治: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

现代运用:感冒、流行性感冒属阴血两亏者。

汤头: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第二章、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八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现代运用: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幽门梗阻、急性菌痢等

汤头: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闷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柯琴:“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气之不须也,故功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故以承气名汤。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和胃气也。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之先后作三次煎者,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也。若小承气三物同煮,不分次第,只服四合,但求地道之通,而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故称微和之剂云”(《伤寒来苏集·卷三》)



大陷胸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病,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燥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功效:泻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现代运用: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渗出性胸膜炎等

尤在泾:心下者,正胃之谓也;所云胃中者,大小肠之谓也。胃为都会,水谷并居,清浊未分,邪气入之,夹痰杂食,相结不解,则成结胸。大小肠者,精华已去,糟粕独居,邪气入之但与秽物结成燥粪而已。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大陷胸汤并主心下水食;燥粪在肠,必借推逐之力,故需枳、朴,水饮在胃,必兼破饮之长,故用甘遂。且大承气先煮枳、朴,而后纳大黄,大陷胸先煮大黄,而后纳诸药。夫治上者制以缓,治下者制以急,而大黄生则行速,熟则行迟,盖即一物,而其用又不同如此。《伤寒贯珠集》

许宏:“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且脉沉者,为病在里,紧为里实;心下结者,邪气上结也,此为大结胸之症。若非大下泄之,其病不去也。故大黄为君,而荡涤邪结,苦以散之;芒硝为臣,以软其硬,盐以软之;甘遂为佐为使,以通其水,而下其邪之峻烈者也。”(《金镜内台方议·卷之五》)

汤头: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擅医热实结胸证,泻热逐水效专长。



大黄附子汤《金贵要略》(东汉·张仲景)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实证。

现代运用:胆囊炎、阑尾炎、肠梗阻、尿毒症等

张秉成:“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治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大黄得以行其积也。”(《成方便读·卷之一》)

汤头: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腹痛便秘方;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温脾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食不消。

大黄四两 人参 甘草 干姜各二两 附子一枚,大者

上五味,哹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与后温脾汤小异,须大转泻者,当用此方神效。

功效: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

现代运用:消化性溃疡、口腔溃疡、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幽门梗阻等

张璐:“温脾汤为冷痢门中首方,而热痢例中以小变,而治久痢连年不止,非人参、甘草不能任荡涤之威,非干姜、附子不能资人参雄健之力,乃长沙公附子泻心汤,金匮大黄附子汤之变法,咸取附子开结破滞,以助大黄推陈致新之功,其附子泻心汤更以芩连大黄附子汤内陷之表邪;大黄附子汤更以细辛佐大黄附子散经络之引急;此以干姜、人参、甘草佐大黄附子散胃肠之积热也。”

汤头: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东汉·张仲景)

大黄一两 干姜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上药各需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功效:攻逐寒积。

主治:寒实冷积。

现代运用:食物中毒、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

汤头: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麻子仁丸《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如,以知为度。

附《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之便秘证。

现代运用:习惯性便秘

王子接:“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以遂脾欲,非必胃实当急下也。”(《绛雪园古方选注·上卷》)

汤头: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邪热功效确。



五仁丸《朝鲜·医方类聚·大小便门二·卷一百三十五·引澹寮方》

秘结 治大便涩秘,可以常服。

杏仁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取净一两,细研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取净一两,细研 酸枣仁汤浸去皮,取净一两,细研 柏子仁拣净一两,细研 大麻子仁晒,焙令乾,用板子盛油,又用砖一片压定,轻轻以手磨砖,则麻壳自脱,拣未脱者,再磨,取净一两,细研

右五味,再合研令极细,以水浸,蒸饼为丸梧子,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吞下。永类钤方治津液枯竭,大肠秘涩,传导艰难。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津枯便秘。

现代运用:习惯性便秘

汤头:五仁柏子杏仁桃,松仁陈皮郁李绕;炼蜜为丸米饮下,润肠通便效力高。





济川煎《景岳全书》(明·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

新方八阵 补阵 第二十一

凡病渉虚损,而大便闭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痛者,宜此主之。此用通于补之剂也,最妙最妙。

当归三五钱 牛膝二钱 肉苁蓉酒洗去碱,二三钱 泽泻一钱半 升麻五七分,或一钱 枳壳一钱,虚甚者不必用

水一蛊半,煎七八分,食前服。如气虚者,但加人参无碍。如有火,加黄芩。如肾虚,加熟地。

功效: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虚便秘证。

现代运用:老人便秘

何秀山:“夫济川煎,注重肝肾,以肾主二便,故君以苁蓉、牛膝,滋肾阴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当归、枳壳,一则辛润肝阴,一则苦泄肝气,妙在升麻升清气以输脾,泽泻降浊气以输脾,佐蓉膝以成润利之功。”(《通俗伤寒论》)

汤头: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





十枣汤《伤寒论》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蛰蛰(虫换作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功效: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实水。

现代运用: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晚期血吸虫病腹及肾炎水肿

服法注意:以1g开始;清晨空腹服用;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体质尚可,渐加量再服;服药后精神萎靡,体力不支者停服与补药交替使用。

柯琴:“仲景治水之方,种种不同,此其最俊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悸或噎,或吐或利,病在一处而止。此则水邪留结于中,心腹胁下痞满硬痛,三焦升降之气阻隔难通。此时表邪已罢,非汗散之法所宜,里饮食盛,又非淡渗之品所能胜,非选逐水至峻之品以折之,则中气不支,束手待毙矣。甘遂、芫花、大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举而用之,气味相济相须,故可夹攻水邪之巢穴,决其渎而大下之,一举而患可平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毒药攻邪,必伤及脾胃,使无冲和甘缓之品为主宰,则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然此药最毒,参术所不能君,甘草又与之相反,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一以顾其脾胃,一以缓其峻毒。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一以使谷气内充,一以使邪不复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尽美又尽善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汤头:十枣逐水效堪夸,大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水肿腹胀用无差。





舟车丸《景岳全书·宇集》

古方八阵·攻第七十

河间舟车丸,治一切水湿蛊腹,痰饮癖积,气血壅满,不得宣通,风热郁痹,走注疼痛,及妇人血逆、气滞等证。

黑丑头末,四两 甘遂面裹煨 芫花 大戟俱醋炒,各一两 大黄二两 青皮 陈皮 木香 槟榔各五钱 轻粉一钱 取虫加芜荑半两

上为末,水糊丸,如小豆大。空心温水下,初服五丸,日三服,以快利为度。服法如前三花神佑丸。

功效:行气逐水。

主治:水热内壅,气机阻滞证。

现代运用: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

张秉成:“此方用牵牛泻气分,大黄泻血分,协同大戟、甘遂、芫花三味大剂攻水者,水陆并行;再以青皮、陈皮、木香通理诸气,为之先导,而以轻粉之无窍不入者助之,故无坚不破,无水不行,宜乎有舟车之名。然非形气俱实者,不可轻投。”(《成方便读·卷之三》)

汤头: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最相当。



黄龙汤《伤寒六书》

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便用热药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日逐饮汤药而利也,宜急下之,名曰结热利证。身有热者,宜用此汤;身无热者,用前六乙顺气汤。

大黄 芒硝 枳实 浓朴 甘草 人参 当归

年老气血虚者,去芒硝。水二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热服为度。

功效:泄热通便,益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现代运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

何秀山:“此方为失下证,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虚极热甚,不下必死者立法。故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又用参归草枣,气血双补以扶正,此为气血两亏,邪正合治之良方也。”(《通俗伤寒论》)

王旭高:“体质气血虚人,而得阳明胃实之证,或因病误治致虚,而燥屎犹未去之,不下则邪气壅实而死,下之又恐正气益虚而即脱。此方攻补兼施,庶几不犯虚虚之祸。曰‘黄龙’者,大黄得人参之佐,则能神其功用,如龙得云助,升腾上下,莫能测其变化也。”(《王旭高医书六种》)

汤头:黄龙汤用朴硝黄,参归甘桔枳枣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増液承气汤《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十七》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劳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増液承气汤主之。

经谓不通者死,盖下而至于不通,其为危险可知,不忍因其危险难治而遂弃之。兹按温病中下之不通者共有五因:其因正虚不运药者,正气既虚,邪气复实,勉拟黄龙法,以人参补正,以大黄逐邪,以冬、地增液,邪退正存一线,即可以大队补阴而生,此邪正合治法也。其因肺气不降,而里证又实者,必喘促寸实,则以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法也。其因火腑不通,左尺必现劳积坚之脉,左尺,小肠脉也,俗候于左寸者非,细考《内经》自知。小肠热盛,下注膀胱,小便必涓滴,赤且痛也,则以导赤去淡通之阳药,加连柏之苦通火腑,大黄、芒硝承胃气而通大肠,此二肠同治法也。其因邪闭心包,内窍不通者,前第五条已有先与牛黄丸,再与承气之法,此条系已下而不通,舌短神昏,闭已甚矣,较前条仅仅谵语则更急而又急,立刻有闭脱之虞,阳明大实不通,有消亡肾液之虞,其势不可少缓须臾,则以牛黄丸开少阴之闭,以承气急泻阳明,救足少阴之消,此两少阴合治法也。再此条亦系三焦俱急,当与前第九条用承气,陷胸合法者参看。其因阳明太热,津液枯燥,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者,非增液不可。服增液两剂,法当自下,其或脏燥太甚之人,竟有不下者,则以增液合调胃承气汤,缓缓与服,约二时服半杯沃之,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

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增液汤方咸寒苦甘法

元参一两 麦冬八钱,通心 细生地八钱

功效: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主治:热结阴亏证。

现代运用:习惯性便秘、痔疮便秘、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大叶性肺炎、产后尿闭、颅脑后昏迷等。

汤头:增液承气玄地冬,硝黄加入力量雄;热结阴亏大便秘,滋阴邪热肠腑通。













第三章、和解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疟疾等方剂,统称和解剂。



小柴胡汤《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一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以及内伤。

现代运用:感冒、疟疾、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胸膜炎、乳腺炎、睾丸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吴谦:“在半表者,是客邪为病也,在半里者,是主气受病也。邪正在两界之间,各无进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即以柴胡解少阳在经之表寒,黄芩解少阳在腑之里热,犹恐在里之太阴正气一虚,在经之少阳邪气乘之,故以姜枣人参和中而预壮里气,使里不受邪而和,还表以作解也。”(《医宗金鉴》)

汤头: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第二章六经方药·第二节和解剂》(清·俞根初)

蒿芩清胆汤 和解胆经法 俞氏经验方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 仙半夏(钱半) 赤茯苓(三钱) 青子芩(钱半至三钱) 生枳壳(钱半) 陈广皮(钱半) 碧玉散(包三钱)

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

现代运用: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疟疾、蛔虫病等

王孟英:“风寒之疟,可以升散;暑湿之疟,必须清解。”

【秀按】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茹为君。以清泄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气机通畅。斯胆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使以赤苓。俾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

【廉勘】青蒿脑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虽较疏达腠理之柴胡力缓。而辟秽宣络之功。比柴胡为尤胜。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

汤头: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达原饮《温疫论·瘟疫初起》(吴有性,字又可)

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辙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达原饮

厚朴一钱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槟榔二钱

右用水二钟,煎八分,午后温服。

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蟠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荣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

功效: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瘟疫或疟疾。

现代运用:流行性感冒、恶性疟疾等

汤头:达厡朴果与槟榔,黄芩知母芍甘尝;邪伏膜原憎寒热,开达膜原效果彰。





四逆散《伤寒论》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che;泻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阳郁厥逆证。

现代运用: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

汪昂:“此足少阴药也。伤寒以阳为主,若阳邪传里而成四逆,有阴进之象,又不敢以苦寒下之,恐伤其阳。《经》曰诸四逆不可下也。故用枳实泄结热,甘草调逆气,柴胡散阳邪,芍药收元阴,用辛苦酸寒之药以和解之,则阳气敷布于四末矣。此与少阳之用柴胡意同。有兼证者,视加法为治。”(《医方集解》)

汤头: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逍遥散《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

逍遥散,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腹胀痛,寒热如疟,乂療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饮潮热,肌肤羸瘦,渐成骨蒸。

甘草微炙赤,半两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芍药白 白术 柴胡去苗,各一两

右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查热服不拘时候。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现代运用:慢性肝炎、肝硬化、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房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也用于胆石症、盆腔炎、子宫肌瘤、精神分裂症、视神经萎缩、视神经炎、老年性白内障、黄褐斑等。

张秉成:“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调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息。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土,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俱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症岂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故以丹皮之能入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栀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

汤头: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朮草加姜薄;疏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血虚脾气弱。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妊娠,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芎?半斤一作三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功效:养血调肝,健脾利湿,缓急止痛。

主治:肝血不足,脾虚湿停证。

现代运用:妇女月经不调、盆腔炎、附件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卵巢囊肿、胎位不正、妊娠中毒、流产、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肝炎、肝脾肿大等

赵以德:“此与胞阻痛不同,因脾土为木邪所克,谷气不举,浊淫下流,以塞搏阴血而痛也。用芍药多他药数倍以泻肝木,利阻塞,以与芎、归补血止痛,又佐茯苓渗湿以降于小便也;白术益脾燥湿,茯、泽行其所积,从小便出。盖内伤六淫,皆成上胎成痛,不但湿而已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汤头: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妊娠腹中绵绵痛,调肝理脾可为功。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元·朱震亨·字彦修)

治痛泻。

炒白术三两 炒芍药二两 炒陈皮两半 防风一两

久泻加升麻六钱。上锉,分八贴。水煎或丸服。



功效:补脾泻肝,缓痛止泻。

主治:脾虚肝强之痛泻。

现代运用:急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小儿消化不良。

汤头:痛泻要方用陈皮,朮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一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现代运用: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

吴昆:“伤寒下之太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传至三阴,三阴亦有在经表证,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降清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脾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医方考》)

汤头: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与和阴。

附: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汁,纳附子汁,分温再服。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上六味,一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四章、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栀子豉汤《伤寒论》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宣郁热。

主治:热郁胸膈证。

现代:食管炎、胆囊炎、胃炎、神经官能症等。

陈念祖:“余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时而吐,要之吐与不吐,皆药力胜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过者化,即雨露之用;一服即吐者,战则必胜,即雷霆之用也。方非吐剂,而病间有因吐愈者,所以为方之神妙。”(《长沙方歌括》)

汤头:栀子豉汤治懊恼,郁烦不眠此方好;前证兼呕加生姜,若是少气加姜枣。

附: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切)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白虎汤《伤寒论》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现代运用:感冒高烧不退、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流今以黄丹加令桃红色,名曰红玉散;加青黛令轻碧色,名碧玉散;加薄荷叶一分,名鸡苏散,主疗不殊,收效则一

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龙眼肉?远志 酸枣仁炒,各一钱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人参一钱

上姜枣水煎服。加柴胡、山栀,即加味归脾汤。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

现代运用:神经衰弱、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汤头: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便血崩漏总能医。



八珍汤《瑞竹堂经验方·卷四·八珍散》

治月水不调,脐腹绞痛,全不思食,脏腑怯弱泄泻,小腹坚痛,时作寒热,此药调畅荣卫,滋养气血,能补虚损。

当归去芦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 人参去芦 甘草炙 茯苓去皮 白术各一两

右呋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

功效: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现代运用:病后虚弱、贫血、迁延性肝炎、神经衰弱等

汤头: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益枣姜;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更强。



炙甘草汤《伤寒论》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功效:益气养血、通阳复脉,滋阴补肺

主治:脉结代,心动悸;虚劳肺萎

现代运用: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

《外台秘要·卷十肺痿肺气上气咳嗽二十八门》: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地黄一斤 阿胶三两炙 大麻子半升 大枣四十枚,擘 麦门冬半升,去心 桂心二两

上九味,切,以美酒七升、水八升相和,先煮八物,取四升,绞去汁,纳胶,上微火烊销。温服七合,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生葱、芜夷。并出第八卷中。

寇氏《本草》云:麦冬、地黄、阿胶、麻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也;人参补元气之虚,同麦冬又为生脉散之半;更以清酒为使,令其宣通百脉,流行血气,则经络自然流贯矣。

汤头: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冬生地麻仁襄;大枣阿胶加酒服,通阳复脉第一方。



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五·台产须知·治怀胎惯堕之病》(明·徐春甫)

治妇人气血两虚,身体素弱,或肥而不实,或瘦而血热,或脾胃少食,四肢倦息,素有坠胎之患。此方平和,兼补气血。脾胃觉有热者,倍加黄芩,少用砂仁;觉胃弱者,多加砂仁,少用黄芩。更宜戒欲恼,远酒酸辛热之味,永保无堕。 ??人参?黄芪各一钱?白术?炙甘草各五分?当归一钱?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各八分 续断一钱 糯米一操 黄芩一钱 ?砂仁五分 ??上水钟半,煎八分,食远服。但觉有孕,三五日常用一服,四月之后方无虑也。

功效: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气血虚弱,胎元不固证

现代运用:习惯性流产

汤头:泰山磐石八珍全,去茯加芪芩断连;再加砂仁与糯米,妇人胎动可安全。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

治肾怯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恍白等方。

地黄丸

熟地黄八钱 山萸肉 千山药各四钱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

肾虚

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卤即解,囟开也。面色晄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于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解宜补肾,地黄丸主之。

肾怯失音相似

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盲,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失音乃猝病也。

解颅

年大而囟不合,肾气不成也。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晄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余见肾虚。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现代运用: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视神经炎、白内障、中心性视网膜炎以及排卵功能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症、前列腺炎等

汤头: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研;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再入磁柴可潜阳,耳鸣耳聋俱可安。



左归丸《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一·新方八阵·补阵·四》

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运,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俱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大怀熟八两 山药炒,四两 枸杞四两 山茱萸肉四两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精滑者不用 菟丝子制,四两 鹿胶敲碎炒珠,四两 龟胶切碎炒珠,四两,无火者不必用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如真阴失守,虚火上炎者,宜用纯阴至精之剂,于本方去枸杞、鹿胶,加女贞子三两,麦冬三两。如火烁肺金,干枯多嗽者,加百合三两。如夜热骨蒸,加地骨皮三两。如小水不利不清,加茯苓三两。如大便燥结,去菟丝,加肉苁蓉三两。如气虚者,加人参三四两。如血虚微滞,加当归四两。如腰膝酸痛,加杜仲三两,盐水炒用。如脏平无水而肾气不充者,加破故纸三两,去心莲肉、胡桃肉各四两,龟胶不必用。上凡五液皆主于肾,故凡属阴分之药,无不皆能走肾,有谓必须导引者,皆见之不明耳。

张介宾:“气归精,是气生精也。······精化气,是精生气也,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气互根之妙。······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

功效:滋阴补肾,添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

现代运用: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老年性痴呆、慢性肾炎、腰肌劳损

汤头: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鬼鹿二胶合,壮水之主第一方。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卷三·补损·五十一·大补丸》

降阴火,补肾水

黄柏炒褐色 知母酒浸,炒。各四两 熟地酒蒸 龟板酥炙。各六两

上为末,猪脊髓蜜丸,服七十丸,空心,盐白汤下。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

现代运用: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汤头: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合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卷十八·心胃痛》

高鼓峰治一妇人胃痛,勺水不入,寒热往来。或从火治,用芩、连、栀、柏,或从寒治,用姜、桂、茱萸,辗转月余,形体羸瘦,六脉弦数,几于毙矣。高曰∶此肝痛也,非胃脘也。其病起于郁结生火,阴血受伤,肝肾枯干,燥迫成痛,(色欲之人,尤多此病。)医复投以苦寒辛热之剂,胃脘重伤,其能瘳乎?急以滋肾生肝饮与之,一昼夜尽三大剂,五鼓熟寐,次日痛定。再用加味归脾汤加麦冬、五味,十余剂而愈。(按∶此病外间多用四磨、五香、六郁、逍遥,新病亦效,久服则杀人矣。又用肉桂亦效,以木得桂而枯也。屡发屡服,则肝血燥竭,少壮者多成劳,衰弱者多发厥而死,不可不知。) ??吕东庄治吴维师内,患胃脘痛,叫号几绝,体中忽热忽寒,止觉有气逆左胁而上,呕吐酸水,饮食俱出。或疑停滞,或疑感邪,或疑寒凝,或疑痰积。脉之弦数,重按则濡,盖火郁肝血燥耳。与以当归、白芍、地黄、柴胡、枣仁、山药、山萸、丹皮、山栀、茯苓、泽泻顿安。惟胃口犹觉稍劣,用加味归脾及滋肝补肾丸而愈。 ??高吕二案,持论略同,而俱用滋水生肝饮。子早年亦尝用此,却不甚应,乃自创一方,名一贯煎,用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杞子、川楝,六味出入加减,投之应如桴鼓。口苦燥者,加酒连尤捷。可统治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北沙参 麦冬 当归各三钱 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 枸杞子三钱至六钱 川楝子一钱半

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阴虚肝郁证

现代运用: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炎等

汤头: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石斛夜光丸《瑞竹堂经验方·卷三》

治肾虚血弱风毒上攻,视物昏花不明,久而渐变内障。常服降心火,益肾水明目,除暗夜可读细字。

天门冬去心,焙 麦门冬去心,焙 生地黄怀州道地 熟地黄怀州道地 新罗参去芦 白茯苓去黑皮 干山药各一两 枸杞子拣净 牛膝酒浸,另捣 金钗石斛酒浸,焙干,另捣 草决明炒 杏仁去皮、尖,炒 甘菊拣净 菟丝子酒浸,焙干,另捣 羚羊角镑,各七钱半 肉苁蓉酒浸,焙干,另捣 五味子炒 防风去芦 甘草炙赤色,锉 沙苑蒺藜炒 黄连去须 枳壳去瓤,麸炒 川芎 生乌犀镑 青葙子各半两

上除另捣外,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盐汤亦可。

功效:滋补肝肾,清热明目

主治:肝肾不足,虚火上扰证

现代运用: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炎、脉络膜炎等

汤头: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地二冬杞丝苁;青葙草决菊杏药,参味连苓蒺草风;再入犀羚清虚热,养阴明目第一功。



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

阿胶散又名补肺散

治小儿肺虚气粗喘粗

阿胶麸炒,一两五钱 鼠黏子炒香 甘草炙,各二钱五分 马兜铃焙,五钱 杏仁去皮尖,炒,七个 糯米炒,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肺脏怯: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

功效:养阴补肺,清热止血

主治:阴虚肺热证

现代运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

汤头: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呈;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肾气丸《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如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功效: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现代运用: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性神经衰弱等

汤头:金匮肾气治肾虚,地黄山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右归丸《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一·新方八阵·补阵·五》

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赋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呃膨胀,或翻胃噎嗝,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谿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总之,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体不收,或眼见邪崇,或阳衰无子等证,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此方主之。

大怀熟地八两 山药炒,四两 山茱萸微炒,三两 枸杞微炒,四两 鹿角胶炒珠,四两 菟丝子制,四两 杜仲姜汤炒,四两 当归三两 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 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或丸如弹丸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以为之主,或二三两,或五六两,随人虚实,以为增减。盖人参之功,随阳药则入阳分,随阴药则入阴分,欲补命门之阳,非加人参不能捷效。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三两,肉豆蔻三两,面炒去油用。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呃吞酸,皆脾胃虚寒之证,加干姜三四两,炒黄用。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二两,汤泡半日,炒用。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连皮四两。如阴虚阳痿,加巴戟肉四两,肉苁蓉三两,或加黄狗外肾一二付,以酒煮烂捣入之。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现代运用:肾病综合征、老年骨质疏松症、精少不育症、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

汤头: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角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地黄饮子《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一·肾脏门·喑痱》

论曰内经谓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喑俳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为用,盖肾脉侠舌本,肾气内夺,气厥不至舌本,故不能语而为喑,肾脉循阴股循内联踝。入足下,肾气不顺,故足废而为俳。治肾气虚厥,语声不出,足废不用,地黄饮方。

熟干地黄焙 巴戟天去心 山茱萸炒 肉苁蓉酒浸,切,焙 附子炮裂,去皮、脐 石斛去根 五味子炒 桂去粗皮 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焙 远志去心 菖蒲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功效: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

主治:瘖痱

现代运用: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脊髓炎、老年性痴呆等

汤头: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龟鹿二仙胶《医便》(明·王三才)

男妇真元虚损,久不孕育;男子酒色过度,消铄真阴,妇人七情伤损血气,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治霍乱痧胀,山岚瘴疠,及暑热秽恶诸邪,直干包络,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危急等证,并治口疮喉痛,点目去风热障翳。搐鼻,辟时疫之气。通治百病.功效甚速.寒热皆投.真能起死回生.仙传至宝.修制济人.奇效不可尽述.解诸郁。又名芎术丸。治痨症,呕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药止之。

大蓟 小蓟 荷叶 扁柏叶 茅根 茜草根 山栀?大黄?牡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上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



大腹皮炙 桑白皮炙 ?茯苓皮?生姜皮 陈橘皮各等分

上斧咀。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热服,日二三。近人磨木香水同煎亦妙。

功效:利水消肿,行气祛湿。

主治:水停气滞之皮水证。

现代运用: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肝硬化水肿、经行浮肿、妊娠水肿。

汤头: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皮;皮水苔白心腹满,水停气滞皆相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附脾胃、积聚)·新添诸局经验秘方》

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头面虚浮,四肢腹膨胀,上气促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 皆治之。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切忌生冷、 油腻、坚硬等物。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水。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

现代运用:心包积液、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等

汤头:苓桂术甘是经方,中阳不足痰饮猖;悸眩咳逆胸胁满,温阳化饮功效彰。





真武汤《伤寒论》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扑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

现代运用: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肾积水、肾结石、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梅尼埃病。

汤头: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朮芍附生姜;阳虚水饮停为患,悸眩瞤惕保安康。







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水肿论治》

治阴水,先实脾土。

  浓朴去皮,姜制,炒 白术 木瓜去瓤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炮,去皮脐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斧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阴水属脾肾阳虚,水停气滞证。

现代运用: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妊娠羊水过多、肝硬化腹水等。

汤头:实脾苓朮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鸡鸣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宋·朱佐)

槟榔七枚 陈皮去白 木瓜各一两 吴茱萸 紫苏叶各三钱 桔梗 生姜和皮各半两

上为粗末,分作八服,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留碗半,去滓。留水二碗煎滓,取一小碗,两次煎汁相和,安置床头,次日五更,分二、三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温服亦得。服了用饼饵压下。如服不尽,留次日渐渐服吃亦可。服药至天明,大便当下一碗许黑粪水,即是元肾家感寒湿毒气下来也。至早饭前痛住肿消,但只是放迟吃物,候药力过。此药不是宣药,并无所忌。

功效:温化寒湿,行气降浊

主治:寒湿脚气。

现代运用:单纯性下肢水肿、特发性水肿、丝虫病象皮肿、不安腿综合症、风湿性关节炎等。

汤头: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吴萸桔梗姜;瓜橘槟郎煎冷服,肿浮脚气效彰彰。



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卷三·赤白浊四十四》

萆薢厘清饮

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无度,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凝如膏糊。

益智 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各等份

每服五钱,水煎,入盐一捻,食前服。一方加茯苓、甘草。

功效:温暖下元,分清化浊

主治:下焦虚寒之白浊。

现代运用: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滴虫性阴道炎、慢性盆腔炎等

汤头: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乌药益智俱;或益茯苓盐水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四时用药加减法》

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羌活 独活各一钱 藁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上呋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空心食前。如身重,腰沉沉然,经中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者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

功效:祛风胜湿

主治:风湿在表证。

现代运用:感冒、头痛、风湿性关节炎等

汤头:羌活胜湿羌独芎,蔓甘藁本与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微微发汗有异功。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偏风第四》

  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独活三两 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两

上十五味,呋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令冷也。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痹证。

现代运用: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症等

汤头: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风湿顽痹屈能伸。













第十七章、祛痰剂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四·绍兴续添方》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不和。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为末,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现代运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梅尼埃病等证。

汤头: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姜梅一并存;燥湿化痰兼利气,湿痰为患此方珍。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九·虚烦证治》(宋·陈言)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 陈皮三两 甘草炙,一两 茯苓一两半

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现代运用:慢性支气管炎、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妊娠呕吐、冠心病等

汤头: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卷二·痰门第十五》(明·吴昆)

此痰火通用之方也。

瓜蒌仁去油 陈皮去白 黄芩酒炒 杏仁去皮尖 枳实麸炒 茯苓各一两 胆南星一两半 制半夏一两半

姜汁为丸。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

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是方也,星、夏所以燥痰湿,杏、陈所以利痰滞,枳实所以攻痰积,黄芩所以消痰热,茯苓之用,渗痰湿也;若栝蒌者,则下气利痰云尔。

功效: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热痰证。

现代运用: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肺结核等

汤头: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枳芩胆星投;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小陷胸汤《伤寒论》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楼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效:清热涤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证

现代运用: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心绞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胰腺炎、肋间神经痛等。

汤头: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黄此方求。







滚痰丸《玉机微义·明·徐彦纯·卷四·痰饮治法·攻下之剂》

王隐君衮痰丸括曰

甑里翻身甲挂 于今头戴草堂深 相逢二八求斤正 消煅青礞倍若沉。十七两中零半两,水丸桐子意常斟。千般怪证如神效,水泻双身却不任 按此以大黄黄芩为君大泻阳明湿热之药礞石以坠痰沉香则引诸气上而至天下而及泉为使也。

大黄酒蒸 片黄芩酒洗净,各八两 礞石一两,捶碎,同焰硝一两,投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固定,研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 沉香半两

上为细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虚实加减服,清茶、温水送下,临卧食后服

功效:泄火逐痰

主治:实热顽痰证

现代运用:神经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癫痫、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脑炎等

汤头:滚痰丸是逐痰方,礞石黄芩及大黄;少佐沉香为引导,实热顽痰一扫光。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卷三·痰饮》

贝母一钱五分 瓜蒌一钱 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各八分

为末,水煎服。

功效: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证

现代运用: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咽喉炎等

汤头:贝母瓜蒌散茯苓,陈皮桔梗花粉增;咳嗽咽干痰难咳,润燥化痰病自清。





消瘰丸《医学心悟卷四·瘰》

  此方奇效,治愈者不可胜计。予亦刻方普送矣

玄参蒸 牡蛎煅,剉碎 贝母去心,蒸,各四两

共为末,炼蜜外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

功效:清润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痰火凝结之瘰疬痰核。

现代运用: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甲状腺炎、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汤头:消瘰牡蛎贝玄参,消痰散结并养阴;肝肾阴亏痰火结,临时加减细酌斟。





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功效:温肺化饮

主治:寒痰或寒饮证

现代运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汤头:苓甘五味姜辛汤,咳嗽痰稀喜唾良;胸满脉迟苔白滑,肺寒留饮可煎尝。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韩懋·卷下·方诀无隐章第八》(明·韩懋)

  紫苏子主气喘咳嗽 白芥子主痰 萝卜子主食痞兼痰

  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

功效:降气平喘,化痰消食

主治:寒痰夹食证

现代运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汤头:三子养亲用紫苏,配伍白芥与莱菔;老人痰多饮食少,咳喘胸闷一并除。



止嗽散《医学心悟·清·程国彭·卷三·咳嗽》

  治诸般咳嗽。

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 甘草炒,十二两 陈皮水洗去白,一斤

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予制此药普送,只前七味,服者多效。或问: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何也?予曰: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经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

  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附论于此,以谘明哲。

功效:止咳化痰,疏风宣肺

主治:风痰咳嗽

现代运用: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等

汤头:止嗽散用桔甘前,紫苑荆陈百部研;止咳化痰煎透表,姜汤调服不用煎。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卷四·眩晕》

痰厥头痛者,胸膈多痰,动则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

半夏一钱五分 天麻 茯苓 橘红各一钱 白术三钱 甘草五分

虚者,加人参

用法: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

现代运用: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高血压病等

汤头: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据红枣生姜;眩晕头通风痰盛,化痰熄风是效方。



定痫丸《医学心悟·卷四·癫狂痫》(清·程国彭)

 男、妇、小儿痫症,并皆治之。凡癫狂症,亦有服此药而愈者。

明天麻一两 川贝母一两 胆南星九制者,五钱 半夏姜汁炒,一两 陈皮洗去白,七钱 茯苓蒸,一两 茯神去木蒸,一两 丹参酒蒸,二两 麦冬去心,二两 石菖蒲石杵碎取粉,五钱 远志去心,甘草水泡,七钱 全蝎去尾、甘草水洗,五钱 僵蚕甘草水洗,去嘴炒,五钱 真琥珀腐煮灯草研,五钱 辰砂细研,水飞,三钱

用竹沥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四两熬膏,和药为丸,如弹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一丸,照五痫分引下。犬痫,杏仁五枚,煎汤化下。羊痫,薄菏三分,煎汤化下。马痫,麦冬二钱,煎汤化下。牛痫,大枣二枚,煎汤化下。猪痫,黑料豆三钱,煎汤化下。日再服。

功效:豁痰开窍,息风止痉

主治:风痰痫证

现代运用:原发性癫痫、继发性癫痫、多发梗塞性痴呆、重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汤头: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陈远菖蒲夏;胆星蚕蝎草竹沥,姜汁琥珀与朱砂。







神仙解语丹《校注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三·妇人中风不语方论第四》

  治心脾经受风,言语謇涩,舌强不转,涎唾溢盛,及疗淫邪搏阴,神内郁塞,心脉闭滞,暴不能言。

  白附子炮 石菖蒲去毛 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十沸 天麻 全蝎酒炒 羌活 白僵蚕炒 南星牛胆酿,如无,只炮,各一两 木香半两

上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量入辰砂为衣,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薄荷汤吞下,无时候。

功效:开窍化痰,通络熄风

主治:风痰阻络之中风不语

现代运用:中风、偏瘫等

汤头:神仙解语天南星,菖远天香羌蝎同;面糊为丸薄荷下,化痰通络又熄风









第十八章、消导化积剂

凡具有消食导滞,软坚散结,消癥化积等作用,治疗食积、癥积、瘰疬、瘿瘤等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为消导化积剂。



保和丸《丹溪心法·卷三·积聚痞块五十四》

保和丸 治一切食积。

山楂六两 神曲二两 半夏 茯苓各三两 陈皮 连翘 莱菔子各一两

上为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

功效: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证

现代运用: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肠炎、婴幼儿消化不良腹泻等

汤头: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卷下·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

大黄一两 枳实麸炒,去瓤 神曲炒,各五钱 茯苓去皮 黄芩去腐 黄连拣净 白术各三钱 泽泻二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食远,温开水送下。

功效: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

现代运用: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不良。

汤头:枳实导滞重大黄,芩连白术与茯苓;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此方寻。







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金·张从正)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广芪烧 黄连 商枳壳麸炒,去瓤,各一两 黄柏 大黄各三两 香附子炒 牵牛各四两

上为细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浊气在上不散,可服木香槟榔丸、青属大肠为浊气逆,肺金为清气逆,气化则愈矣。

···凡一切冷食不消,宿食不散,亦类伤寒,身热、恶寒战栗、头痛、腰脊强。不可用双解散,止可导饮丸、木香槟榔丸五、六十丸,量虚实加减,利五、七行,所伤冷物宿酒推尽,头痛病自愈矣。次以五苓散,生姜、枣煎,用长流水煎取五、六钱。不可服酒症丸、进食丸,此药皆犯巴豆,有大毒故也

···凡一切沉积,或有水不能食,使头目昏眩,不能清利,可茶调散吐之;次服七宣丸、木香槟榔丸。

···凡一切虫兽所伤及背疮肿毒,杖疮 发,或透入里,可服木香槟榔丸七、八十丸,或至百余丸,生姜汤下五、七行,量虚实加减用之。

功效:行气导滞,攻击泻热

主治:湿热积滞证

现代运用: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胆囊炎、小儿虫积、单纯性肠梗阻等

汤头:木香槟榔青陈皮,黄柏黄连莪术齐;大黄黑丑煎香附,热滞泻痢皆相宜。





健脾丸《证治准绳·第五册·不能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治一切脾胃不和,饮食劳倦。

白术炒,二两半 木香另研 黄连酒炒 甘草各七钱半 白茯苓去皮,二两 人参一两半 神曲炒 陈皮 砂仁 麦芽炒 山楂取肉 山药 肉豆蔻面裹纸包捶去油,各一两

共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一日二次,陈米汤下。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证。

现代运用: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

汤头:健脾参朮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此方寻。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证三条·方九首》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固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圆主之

桂枝茯苓丸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右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止,加至三丸

功效:活血化癥,缓消癥块

主治:瘀血留阻胞宫

现代运用: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卵巢囊肿、胎盘残留、子宫内膜异位、前列腺肥大等

汤头: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症块胎可安。





鳖甲煎丸《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若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圆方

鳖甲十二分,熬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蛰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消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以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功效: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

主治:疟母,以及各种癥积。

现代运用:血吸虫病肝脾肿大、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肝硬变,以及腹腔肿瘤等

汤头:鳖甲煎丸疟母方,蛰虫鼠妇及蜣螂;蜂窠石韦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瞿麦柴芩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疾日久胁下痛,癥消积化保安康。



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瘿瘤论第二十三》

海藻玉壶汤青陈 翘贝芎归昆布评 半夏独活并甘草 海带煎来效有灵

治瘿瘤初起,或肿或硬,或赤不赤,但未破者服。

海藻 贝母 陈皮 昆布 青皮 川芎 当归 半夏制 连翘 甘草节 独活各一钱 海带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凡服此门药饵,先断浓味大荤,次宜绝欲虚心者为妙。

功效:化痰软坚,消瘿散结

主治:气滞痰凝之瘿瘤

现代运用:甲状腺瘤、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囊肿等

汤头:海藻玉壶贝带昆,翘草半夏与青陈,川芎独活当归和,化痰散瘿消瘤结。

  



内消瘰疬丸《医学启蒙》(清·翟良)

夏枯草八两 玄参五两 青盐煨,五两 天花粉 甘草 白蔹 当归酒洗 海藻 枳壳麸炒 桔梗 贝母 大黄酒蒸 薄荷叶 连翘 海粉 硝石 生地酒洗,各一两

原方为细末,酒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余丸,食后临卧白汤吞下。

功效:软坚散结,化痰消癥

主治:气郁化火,痰凝瘀滞而致的瘰疬痰核瘿瘤。

现代运用:颈部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等

汤头:内消瘰疬夏枯草,枳桔玄贝蔹荷翘;归地大黄花粉草,海粉玄明青盐消。























第十九章、驱虫剂

凡以驱虫药为主,具有驱虫或杀虫等作用,用以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为驱虫剂



乌梅丸《伤寒论》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热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两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安蛔止痛

主治:蛔厥证

现代运用:肠蛔虫病、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痢疾、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

汤头: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及附子,温中寓清在安蛔。





化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十·治小儿诸疾》

  治小儿疾病多有诸虫,或因腑脏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动则腹中疼痛聚,往来上下,痛无休止,亦攻心痛,叫哭合眼,仰身扑手,心神闷乱,呕哕涎沫水,四肢羸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或寒或热,沉沉嘿嘿,不的知病其虫不疗,则子母相生,无有休止,长一尺则害人。

胡粉炒,五十两 鹤虱去土,五十两 槟榔五十两 苦楝根去浮皮,各五十两 白矾枯,十二两半 上为末,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服五丸,温浆水入生麻油一、二点,调匀下之温米饮下亦得,不拘时候。其虫细小者皆化为水,大者自下。

功效:驱杀诸虫

主治:肠道虫积证

现代运用:肠道寄生虫病

汤头:化虫使君与鹤虱,槟郎芜夷苦楝列;白矾铅粉为丸服,肠道诸虫皆能灭。





布袋丸《补要袖珍小儿方论》(明·徐用宣,陈琦,庄应琪)

夜明砂拣净,二两 芜夷炒,去皮,二两 使君子二两 白茯苓去皮,半两 白术无油者,去芦,半两 人参去芦,半两 甘草半两 芦荟研细,半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绢袋盛之,次用精猪肉二两,同药一处煮,候肉熟烂,提取药于风处悬挂,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儿食之。所悬之药,第二日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药尽为度。

功效:杀虫消疳,补养脾胃

主治:脾虚虫疳

现代运用:蛔虫病

汤头:布袋丸内用四君,芜夷芦荟共调匀;夜明砂与使君子,消疳驱虫法可循。







肥儿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十·〔宝庆新增方〕》

  治小儿疳病者,多因缺乳,食吃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脏腑,胃虚虫动,日渐羸发竖,不能行步,面黄口臭发热,面无精神,此药杀虫进食。

神曲炒 黄连去须,各十两 肉豆蔻面裹,煨 使君子去皮 麦芽炒,各五两 槟榔细剉,晒,二十个 木香二两

上为细末,猪胆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量岁数加减,熟水下,空心服。

功效: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主治:虫积脾虚内热证

现代运用:小儿蛔虫症、小儿慢性消化不良症等

汤头:肥儿丸内用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猪胆为丸空腹下,虫疳食积一扫清。







伐木丸《绛雪园古方选注·王子接·中卷·内科丸方》(清·陈修园)

茅山苍术米泔水浸二宿,去皮毛切片晒干,二斤 黄酒面曲四两,同苍术炒赤色 皂矾醋抖晒干,入阳城罐火煅,一斤,置陶器罐中炖化

上法制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汤任下,日二三服。

伐木丸出《张三丰仙传方》。三丰云:此乃上清金蓬头祖师所传,治黄肿如土色,其效如神及。安太阴,仙品也。李时珍云:以皂矾加入平胃散,胡桃、枣子为丸,又以皂矾、当归、百草霜为剂,总不及此。

功效:消积燥湿,泻肝驱虫

主治:虫积脾虚之黄肿病

现代运用:钩虫病水肿、缺铁性贫血

汤头:黄肿病用伐木丸,心悸气促面萎黄;苍术胆矾和面曲,驱虫燥湿又泻肝。











第二十章、涌吐剂

凡以涌吐药为主,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类疾患的方剂,称为涌吐剂。



瓜蒂散《伤寒论》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功效:涌吐痰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

现代运用:急性胃炎、精神错乱、神经官能症等

汤头:瓜蒂散中赤小豆,豆豉汁调酸苦配;逐邪涌吐功最捷,胸脘痰食服之退。



救急稀涎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宋·唐慎微)

猪牙皂角 晋矾

功效:开关催吐

主治:痰涎壅盛之中风闭症

现代运用:气厥、痰厥等

汤头:稀涎皂角与白矾,痰浊壅阻宜开关;中风谈闭口不语,涌吐通关病自安。





盐汤探吐方《金匮要略·卷下·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

治之方:

盐一升 水三升

上二味,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便瘥。

功效:涌吐宿食

主治:宿食、秽浊、毒物停滞上脘之证。

现代运用:急性胃扩张、食物中毒早期、食厥、气厥等

汤头:盐汤探吐金匮方,干霍乱证宜急尝;宿食填脘气机阻,运用及时效最良。









第二十章、治疡剂

凡具有散结消痈,解毒排脓,生肌敛疮等作用,用以治疗痈疽疮疡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为治疡剂。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 甘草节 皂角刺炒 穿山甲炙 天花粉 乳香 没药各一钱 金银花 陈皮各三钱

上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热毒壅滞,痈疡肿毒初起

现代运用:蜂窝组织炎、脓肿、脓疱疮等

汤头: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陈皮皂山甲;贝母花粉及乳没,赤芍甘草酒煎加。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发无定处·疔疮》(清·吴谦)

又方:五味消毒饮组成:

金银花三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

水二钟,煎八分,加无灰酒半钟,再滚二、三沸时热服。渣,如法再煎服,被盖出汗为度。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火毒结聚之痈疖疔疮

现代运用:蜂窝组织炎、手部感染、急性乳腺炎、化脓性胆管炎、急性结膜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肾炎、败血症等

【方歌】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发汗灵。







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金银花 玄参各三两 当归二两 甘草一两

水煎服,一连十剂,永无后患,药味不可少,减则无效,并忌抓擦为要。

清热解毒,活血定痛。治脱骨疽。症生手足各指,或生指头,或生指节指缝,初生或白色痛极,或如粟米起一黄疱,其皮或如煮熟红枣,黑色不退,久则溃烂,节节脱落,延至手足背腐烂黑陷,痛不可忍。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热毒炽盛之脱疽

现代运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丹毒、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汤头:四妙勇安用当归,玄参银花甘草随;清热解毒兼凉血,热毒脱疽此方魁。



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丸散类》(清·王维德) 

  治乳岩、横 、瘰 、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症。

犀黄三分 麝香一钱半 乳香 没药各去油,各一两,各研极细末 黄米饭一两

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送下三钱。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

  马曰:犀黄丸久服必损胃气,有虚火者勿宜,肺痈万不可用,乳岩、瘰 、痰核等症亦不宜用。

功效:解毒消痈,化瘀散结

主治:火郁痰凝,血瘀气滞之乳癌等

现代运用:淋巴结炎、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癌等

汤头: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





牛蒡解肌汤《疮疡心得集·卷上》(清·高秉钧)

新方 牛蒡解集汤 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等症。

牛蒡子 薄荷 荆芥 连翘 山栀 丹皮 石斛 玄参 夏枯草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散肿

主治:风邪热毒上攻之痈疮。

现代运用:急性蜂窝组织炎、牙龈炎、急性淋巴结炎等

汤头:牛蒡解肌丹栀翘,荆薄斛玄夏枯草;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俱可消。





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煎剂类》(清·王洪绪)

  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如治乳癖乳岩,加土贝五钱。

熟地一两 肉桂一钱,去皮,研粉 麻黄五分 鹿角胶三钱 白芥子二钱 姜炭五分 生甘草一钱

煎服。

  马曰:此方治阴症,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

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阳虚血崩,寒凝痰滞之阴疽。

现代运用:骨关节结核、淋巴结结核、腹膜结核、肌肉深部脓肿等

汤头:阳和汤法治阴疽,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角桂姜碳,麻黄白芥甘草从。





小金丹《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丸散类》(清·王维德)

  治一应流注、痰核、瘰 、乳岩、横 、贴骨疽、善(疒贡)头等症。

白胶香 草乌 五灵脂 地龙 木鳖各一两五钱,俱为细末 乳香 没药各去油 归身俱净末,各七钱半 麝香三钱 墨炭一钱二分

亦各研细末,用糯米粉一两二钱,同上药末,糊浓,千槌打融为丸,如芡实大,每料约二百五十粒,临用陈酒送下一丸,醉盖取汗。如流注将溃及溃久者,以十丸均作五日服完,以杜流走不定,可绝增入者。如小儿不能服煎剂,以一丸研碎,酒调服之,但丸内有五灵脂,与人参相反,断不可与参剂同服也。

马曰:实症可用,夹虚者不宜。又曰:此丹祛痰化湿,去瘀通络极效。

功效:化痰祛瘀,除湿通络,消肿散结

主治:寒湿痰瘀,阻于经络之流注、痰核、瘰疬等

现代运用:骨肿瘤、乳癌、胃癌、腮腺炎、肠结核等

汤头:小金丹内麝草乌,灵脂胶香乳没需;木鳖地龙归墨碳,诸疮肿痛最宜服。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肺脏方肺痈·第七》

薏苡仁 瓜瓣各半升 桃仁三十枚 苇茎切二升

水二斗,煮取五升,去上四味呋咀,纳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

功效: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痰热瘀血壅结之肺痈

现代运用:肺炎、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汤头: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瘀热结肺成壅毒,清热排脓病自宁。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卷中·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功效: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湿热瘀滞之肠痈初起

现代运用:急性阑尾炎、阑尾炎合并腹膜炎、婴儿急性阑尾炎等

汤头: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泻热逐瘀自能康。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卷中·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功效:排脓消肿

主治:肠痈脓成,毒结阳伤证

现代运用: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慢性盆腔炎等

汤头:薏苡附子败酱散,温化肠脓力不缓;肠痈成脓宜急投,脓泻肿消腹自软。





透脓散《外科正宗·卷之一·痈疽门·杂忌须知第十四》

透脓散内用黄芪 山甲芎归总得宜 加上角针头自破 何妨脓毒隔千皮

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宜。服之即破。

生黄芪四钱 山甲炒末一钱 川芎二钱 当归二钱 皂角针一钱五分

水二钟,煎一半,随病前后服,临入酒一杯亦好。

功效:益气养血,托毒溃脓

主治:气血不足,痈疮脓成难溃证

现代运用:多种化脓性疾病

汤头: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卷之一·痈疽门·杂忌须知第十四》

托里消毒散人参 芎芍芪归术茯苓 角针白芷银花等 桔梗甘草效如神

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宜服此药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溃,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此时不可用内消泄气、寒凉等药,致伤脾胃为要。

人参 川芎 白芍 黄芪 当归 白术 茯苓 金银花各一钱 白芷 甘草 皂角针 桔梗各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脾弱者去白芷、倍人参。

功效:补益气血,脱里解毒

主治:痈疡邪盛,正虚不能托毒之证。

现代运用:慢性骨髓炎、化脓性中耳炎、角膜炎等

汤头:托里消毒参术芪,茯苓归芎芍草桔;皂刺银花与白芷,扶正托毒效称奇。





内补黄芪汤《外科发挥·卷一·溃疡作痛》(明·薛己)

治溃疡作痛,倦怠少食,无睡自汗,口干或发热,久不愈。

黄芪盐水拌炒 麦门冬去心 熟地黄酒拌 人参 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 白芍药炒 远志去心,炒 川芎 官桂 当归各五分,酒拌

一剂,水二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功效:温补气血,生肌敛疮

主治:痈疽溃后,气血两虚证。

现代运用:痈肿疥疮、深部脓肿、以及化脓性炎症后期。

汤头:内补黄芪芎芍归,参苓草地麦远随;官桂姜枣益气血,生肌敛疮功效魁。





保元大成汤《外科正宗·保元大成汤·卷之一·痈疽门·杂忌须知第十四》(明·杨继洲)

保元大成汤接命,参苓归术芪陈定,木香芍附草砂萸,枣姜五味功奇应

治溃疡元气素虚,精神怯弱,或脓水出多,神无所主,以致睡卧昏倦,六脉虚细,足冷身凉,便溏或秘,胸膈或宽不宽,舌虽润而少津,口虽食而无味,脉弦不紧,肉色微红,总由不足,大补堪题。

人参 白术 黄芪蜜水拌炒,各二钱 茯苓 白芍 陈皮 归身 甘草炙 附子 山萸肉 五味子各一钱 木香 砂仁各五分

水二钟,煨姜三片去皮,大枣三枚,煎八分,食远服。服至精神回、手足暖、脾胃醒、肉色红为度。上数症乃元气虚脱,已欲变坏之病,非此不回也。

功效:温补气血,生肌敛疮。

主治:痈疽溃后。

现代运用:痈肿疥疮、深部脓肿、化脓性炎症等。

汤头:保元大成用四君,芪枣归芍与山萸;姜附沉砂木香味,补虚敛疮溃疡舒。













































- 1 -



- 2 -







献花(0)
+1
(本文系同心如兰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