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验收考试语文试题
2022-10-26 | 阅:  转:  |  分享 
  
哈三中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第二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先
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
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4.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都曾经
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以期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
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
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这是无法证实的。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如果动植物
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就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而那
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
的。1859年11月,《物种起源》出版,与达尔文同时发表相似观点的华莱士把这个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 1866年,孟德尔发现了真
正的遗传规律——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885年,魏斯曼提出“种质连续学说”,否定了达尔文学说中关于遗传规律的
一些非正确观点。但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方面——除了自然选择外,进化不再需要其他机制——魏斯曼完全接受并继承了。这种基于种质连续理
论的进化学说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1900年,孟德尔的工作及其遗传学说被三位植物学家各自通过研究植物杂交而“重新发现”,遗传学从
此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遗传学蓬勃发展的最初阶段,突变论思想对达尔文的渐变论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挑战。但随后,一系列新的遗传学发现
,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当然,也对达尔文原来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例如提
出了“适应度”的概念取代传统的“最适者生存”的说法。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基于渐进化、自然选择和种群思想,同时又符合已知的遗
传学机制,此外还考虑到环境因素影响的综合进化理论形成,这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现代达尔文主义把进化的思想扩展到生物学的所有分
支,以消除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学其他领域之间的隔阂,也把现代生物学中各个领域的进展尽量融入其理论框架之中。如今,进化论仍在不断地发展,
“基因选择学说”“社会生物学”“中性理论”“进化发育生物学”等理论或学科的发展,都从不同的角度推进着进化论。(摘编自《进化论错了吗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在驯养情况下还是自然状况下,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生物变异
就会发生。B.自然选择能将所有生物发展的微小变异保存和积聚,虽过程缓慢,但不会受到限制。C.作者认为,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小范
围内,但微小变异的累积会产生巨大效果。D.后人“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及其遗传学说,遗传学从而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下列关于原
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三段按时间顺序简介了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这有助于读者对文本的理解。B. 文
章第一段驳斥了“自然选择不曾发挥”的观点,体现了作者对于进化论的肯定。C. 文章末段通过“基因选择学说”等理论或学科的发展体现出进
化论的不断发展。D. 文章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手法,对文本的论点进行了清晰有力的论证。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后,发表相似观点的华莱士将进化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可见其不如达尔文的观点准
确深入。B. 基于种质连续理论的进化学说——“新达尔文主义”——认同“除了自然选择外,进化不再需要其他机制”的观点。C. 孟德尔遗
传学说的“重新发现”,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促进了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D. 现代达尔文主义把进化的思
想扩展到生物学的所有分支,消除了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学其他领域之间的隔阂。(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4~6题。材料一∶600多年前郑和穿越惊涛骇浪,扬帆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之久、规模之大、航程之
远与抵达国家和地区之多,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时间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还在于把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交往推向了高峰,为东南亚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留
下了光辉的一页,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
,同时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摘自《内蒙古日报》2022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海的奥妙我知道》)材料二∶材料三∶
2022年7月11日是我国第18个航海日,今年中国航海日活动主题是“引领航海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中国航海日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
实施日,2022年世界海事日的主题为“新技术助力绿色航运”,今年我国航海日活动主题与世界海事日主题相契合。当天,2022年中国航海
日论坛主论坛暨全国航海日活动周启动仪式在辽宁大连举行。交通运输部副部长、航海日活动组织工作委员会(简称组委会)常务副主任赵冲久出席
论坛致辞并发表主旨演讲。赵冲久表示,今年航海日活动以“引领航海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为主题,顺应了时代潮流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面对新形
势新挑战,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创新、加强合作,以绿色、低碳、智能引领航运业高质量发展。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发布了《中国
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预测》,指出在关键核心技术中,现阶段国际领先的主要是欧盟,其次是日韩,我国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接近了国际先进水
平。我国进入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基础不牢,压力和挑战较大,制约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政策、法规、标准不完善、不健全,其次是研发投入和基础设
施条件有限。必须加快发展进度,努力在多方面突破核心技术,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补齐短板。基于上述预测,如果我国能够针对制约发展的
因素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可以设定以下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船舶智能航行法
规取得重大突破,辅助驾驶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遥控驾驶和自主驾驶技术实现多样本应用;到2035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达到国际
领先水平,充分智能化的航运新业态基本形成,沿海遥控驾驶、自主驾驶船舶占比超过30%;到2050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可以全面达到
国际领先水平,形成高质量的智能航运体系,智能化网络化航运服务供给覆盖全球。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万敏表示,作为全球经济"
晴雨表"和千行万业“链接者”的航运业,必须更加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论,顺应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新趋势,促进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前进,进而维护和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航运企业要建立更高质量的供应链物流体系,以积极适应客户产业链升级需求,改变原来单
一的、协同不充分的航运产业经营模式,将各个产业链节点深度融合在一起,努力推动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摘自海事服务网 20
22年7月11日《引领航海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谱写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4.下列对材料二中国航海日徽标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志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将历史与现代融为一体来表现当今朝气蓬勃、扬帆奋进的中国航海事业。整个标志形成一个圆形,既有圆圆满满
的寓意,又象征着中国人民希望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B.标志图形上半部分把郑和首下西洋的决策日“7·11”与“帆”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突
出了“中国航海日”具有历史背景,设立航海日就是为了继续发扬郑和精神,点明了“热爱祖国”的主题。C. 四个“帆”造型突出了中国在郑和
时代就具有的“多重桅杆”等航海技术,也寓意中国航海事业的明天也必须依靠炎黄子孙的智慧,创造更加灿烂的航海科技文化,点明了“科学航海
”的主题。D. 标志图形下半部分是中国传统图形“水纹”与“如意纹”的结合体。设计者意在用寓意“吉祥美好”的“如意纹”淡化“水纹”所
代表的航海和海洋文化的特征,以达到向海外输出中国文化的目的。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
下西洋历史悠久,规模大,航程远,抵达国家和地区多,所以为东南亚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我国航海产业基础不牢,唯有加
快发展速度,到2025年中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才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C.据专家分析,到2035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可
以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智能化的航运新业态基本形成。D. 我国航运产业经营模式单一且协同不充分,当今应该建立更高质量的供应链物
流体系,以积极适应客户产业链升级需求。6.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我国在航海事业的发展上做了哪些努力。(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
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老皇渠村的地窝子 刘亮程①地窝子门口长着五棵大榆树,两棵向西歪,一棵朝北斜着身子,
另两棵弯向东边的大马路。夏天常有过路人走到这儿停下来,在路上的阴凉处歇脚。不时望一眼我们的房子。我们坐在西歪的两棵树荫里,也看着路
上人。②经常有树根顶破墙壁伸进地窝子。春天墙上一层白毛根。那些细小根须一不小心伸进我们的屋子,几天就长到一拃长。父亲说挖地窝子时砍
断了好多树根。一支根有人的大腿粗,是中间那棵歪榆树的,砍它时那棵树不住地抖。③抖下来许多叶子。父亲说。④应该是上个秋天的叶子。父亲
挖地窝子是在开春,榆钱才刚吐蕾呢。每年秋天树上都有一些不愿落地的叶子,片片地缀在枝头。秋雨中飘零一些,冬天刮寒风时雪地上坠落几片儿
。其余的一直坚守到来年的新叶长出。⑤一棵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看见下年的新叶子。早先每到春天就听奶奶说这句话。我以为她没事了说废话呢。
谁朝春天的榆树上望几眼都能说出比这更有意思的一句话来。⑥后来我知道奶奶在说我们家斜对过的徐老太太。她们家是村里的老户,一排十几间房
子,有钱有势。徐老太太比奶奶还显年轻些,已经抱上玄孙子。奶那时已下不了炕,她知道自己熬不到我们长大成人,看不到我们娶妻生子。⑦那个
根又在动了。奶说这句话时又是一年春天了。前一年春天她便说过一次。⑧奶奶说的是从炕底下穿过来的那条粗树根。它一往前伸地上宣起一层虚土
。另一条粗树根贴着南边墙壁向西伸去。那片墙上也常往下掉土。⑨粗树根是我们家地上唯一的一片硬地皮,劈柴砸东西都垫在粗树根上。一砸到树
根,外面的榆树便震动,树上乌会惊飞起来,有时震落几片叶子。刮大风时屋里的粗树根也会动。它似乎在用劲。耳朵贴上去能听见刮过整棵大树的
呜呜风声。⑩在老皇渠村的那几年,我们似乎生活在地底下。半夜很静时,地上的脚步声停息,能听见土里有一些东西在动。辨不清是树根在往前伸
,还是虫子在地下说话。一只老鼠打洞,有一次打到地窝子里。那个洞在半墙上。我们一觉醒来,墙上多了拳头大一个窟窿。地上没土,我们知道是
从外面挖进来的。也许老鼠在地下听到了我们的说话声,便朝这边挖掘过来,老鼠知道有人处便有粮食。或许老鼠想建一个粮仓,洞挖得更深更隐秘
些,没想到和我们的地窝子打通了。?一到深夜地下的声音便窸窸窣窜,似有似无。尤其半夜里一个人突然觉醒,那些响动无声地压盖过来,像是自
己脑子里的声音,又像在土里。那些挖洞的小虫子,小心翼翼,刨一阵土停下来听听动静。这块土地里许多动物在挖洞,小虫子会在地下很灵敏地避
开大虫子。大虫子会避开更大的虫子。我们家是这块地下最大的虫子,我们的说话声、哭喊声、锅碗水桶的碰敲声,或许使许多挖向这里的洞穴改变
了方向,也使一些总爱与人共居的小生命闻声找到了这里。?除了刮风时树根的响动,我们没听到有什么更大的声音从地下传来。地上的事情一件接
一件冲击着我们家。父亲死了。隔两年奶奶也死了。我们像一窝老鼠一样藏在这个村庄的地下,偶尔探头望望,出来晒会儿太阳。村里一阵接一阵地
嘈闹着。那些年大地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在这个村子发生了∶武斗、闹派性、一个又一个的运动。父亲死后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地窝子里。我们开始
害怕这个村子。土块在空中乱飞。眼睛发红的狗四处游走,盯着人脸上的肉,腿上的肉。一忽儿一群扛铁叉的人喊叫着跑过去,一忽儿一群骑马人挥
舞镰刀冲过来。隔一阵响起一片哭声,说是又死人了。树上很少的枝和叶子。树都没头。鸟惊叫着飞出村子。有时一条狗从屋顶跑过,有时一个人跑
过。我们蹲在底下,看屋顶簌簌落土,椽子嘎吧吧响。?下雨时雨水从门口灌进地窝子。门口外打过一道防雨埂子,雨水还是灌进来。尤其一夜大雨
,早晨地下全是水,鞋子和脸盆漂在上面。小木凳漂在上面。雨后第一件事是往外端水,一脸盆一脸盆地端。柴禾泡湿了,生不了火。炕上毡子被子
都湿湿的。?冬天每一场大雪后,门都会被堵死。只有从天窗出去,铲开堆在门道口的厚厚积雪,才能打开门。钻天窗是我的本事。先捣开天窗盖,
我站到大哥肩上,大哥站到小木凳上。天窗口的积雪一尺多厚,先用手把雪拨开。雪落到大哥脖子里,他就喊,身子使劲晃动。我赶紧一纵身,爬到
屋顶。?我们在那几棵大榆树的根下生活了八九年,听到了树的全部声音。树根也听到了我们家的所有声音。它会不会为我们保密我们可从没向谁说
过一棵树的事。尽管我知道树的许多秘密。现在,那些大树一棵都没有时,我才一棵一棵地,讲出那些树的故事。?树在风中哗哗响的时候,我会怀
疑是那棵榆树在把我们家的事告诉另一棵树,另一棵又传给另一棵,一时天地间哗哗响彻的,或许是我们一家人的一件细碎小事。?那五棵榆树在我
们离开老皇渠村的前一年秋天,被砍掉了两棵。是弯向马路的那两棵。树不是我们家的,我们不敢说什么,我们在这安家时树已经长得很大。?二十
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去给父亲和奶祭坟。末了转到村子里,找我们家的地窝子旧址,却再找不到了。老皇渠早已重新规划。房子
都一排整整齐齐的。那条马路不知被他们挪到哪里。我们打听那几棵大榆树。找到那几棵榆树就会找到我们的地窝子遗址。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
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手法,通过对作者一家在老皇渠村地窝子生活片段的回忆,
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地窝子的怀念。B. “一颗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看见下年的新叶子”本来是说每年秋天树上都有叶子坚守到来年的新叶
长出,这里是指奶奶想要熬到我们长大成人,看到我们娶妻生子。C. 第?段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小虫子挖洞,又把“我们家”比作是“这块地
下最大的虫子”,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家人地窝子生活的贫困和恐惧。D. “地窝子”门口的五棵大榆树见证了作者一家的苦难,不仅给作者一家
带来自然的庇护,还是他们的朋友,听到了他们家的所有声音。8. 董卿在《朗读者》中评价作家刘亮程写农村的生活,写得特别细腻、真实、生
动,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9.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老皇渠村的地窝子”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
(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
朝无贤,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
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齐景公伐宋,至于岐
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遂章对巨臣闻之水
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令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
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
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
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
已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
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选自《说苑尊贤》
,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
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B. 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
管仲也C. 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D. 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
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绝,意思是横渡,“绝”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字含义相同。B.乘,意思是车马,“乘”与《侍坐》“千乘之国”
中的“乘”字含义相近。C. 跽,意思是跪着,“跽”与《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跽”字含义不同。D. 贱,意思是轻视,“贱”与
《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的“贱”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
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应该
学习齐桓公尊贤重士,做臣子的榜样。C. 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说服了众人,并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
贤。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朝无贤,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5分)(2)杨因见赵简主曰∶“臣
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感旧
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
慨与谁同【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回忆
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主要表现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B.颈联虚写梦回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实写身老桑村
麦野的处境,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情感。C. 尾联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
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D.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诗人塑造的典型形象相关,也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系。15.诗中
的主人公有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10小
题,每小题1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句子是∶“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
为自己受皇帝之命,“ ,________”这一系列行为并不算是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3)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于前人的经验教训我
们应引以为鉴,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4)苏淘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
句,从对待贤才的角度提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认为此举会使秦国寝食难安。(5)《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
,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6)孔子认为文质兼备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条件,在《<论语>十二章》中如是表述∶“____
_____,_______。”(7)《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水天一色,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9)《将进酒》中运用
曹植狂饮的典故表现自己忧愤和狂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10)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
与《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
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铭记历史,就要勿忘国耻。没有哪一个站起来的国家会
丢掉自己的历史。从成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到确认英烈名录,再到整理抗战档案,捍卫民族记忆,牢记伤痛历史。这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
世人看清侵略者的罪行,为了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为了凝聚知耻而后勇的力量。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任何对历史的美化、篡改,也要时刻提防淡
忘历史、轻视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就有可能让悲剧重演。着眼当下,我们要珍惜现在_①_的和平。我们必须看到,今日的和平与繁荣,
是英烈用无数鲜血换来的,既是它发展的必要环境,也是世界人民共同企盼。纵观世界,战争的土壤没有被彻底消除,地缘与安全冲突加剧。中国始
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防止战争__②___。开创未来,就要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最深的悼念是铭记,最高的致敬是奋进。民族复兴的伟
业未竟,中华崛起的使命在肩,正值青年的我们, ③_。让历史照亮未来,就要让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新征程上熠熠生辉,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更好
弘扬,实现前人未曾实现的梦想,创造前人未曾创造的奇迹。这是对历史的最好告慰。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①_②_③
_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请将改正的句子完整地写在答题卡上
。)(3分)19.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正是为了凝聚全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强
大力量B. 正是为了凝聚全世界谋发展、求和平、促合作的强大力量C.正是凝聚了全世界谋发展、求和平、促合作的强大力量D. 正是凝聚了
全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强大力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先秦诗歌经历了一
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领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 ①。宗教领赞祷祝诗如甲骨卜群中的韵文、《易》卦交辞、钟鼎铭文中的韵语等;政治
叙事诗如《大雅》的大部分、《小雅》的小部分以及《颂》等;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方向。楚文化孕育了“楚辞”。屈原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 ② ,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这一颗颗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历经千年而不蒙尘。成为了无数后人的灵感源泉。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 ③ ,创作年代和原始作者都难以指实。此外,先秦文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可能也有所损益。这些都模糊了先秦文学的本来面貌,使之存在许多可争议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①_______________② ③ 21.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划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一致的是(2分)A.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B.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C.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庄子衣衫褴褛地见魏王。魏王问道∶“何先生之惫邪?”庄子回答“贫也,非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所谓“贫”,是指物质上的贫困,所谓“惫”是指精神上的困顿。目光炯炯、贫而不惫的庄子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代代后人。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已经渐渐远离物质的贫困。那么,生不逢时的庄子贫而不惫的故事,能给生逢其时的你怎样的启示呢?请结合以上材料作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献花(0)
+1
(本文系不可逆转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