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标准
2022-11-03 | 阅:  转:  |  分享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课程学时:72/36学时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涵盖信息的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加工、应用等各种技术。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建设创新
型国家、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基础支撑。提升国民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的生活、学习
和工作,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涉
及计算机及各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以及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共计18周72/36个学时的教学时长,期末考试安排行程式
考核。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增强信息意识、提升计算思维、促进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为其职业发展
、终身学习和服务社会奠定基础。(二)开课原则本课程面向高职一年级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练使用Windo
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是人才培养体系中公共基础课的重要内容。(三)课程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满足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各专业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吸纳信息技术领域的前
沿技术,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学科核心
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逐步形成
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
任四个方面。1.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了解信息及信息素养在现代社会中
的作用与价值,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捕获、提取和分析信息,以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准确性和目的性,对信息可能产生
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自觉地充分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
价值。2. 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问题求解、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与实践方法所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
算思维的学生,能采用计算机等智能化工具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模型、组织数据,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科学方法和信息
技术工具解决问题,能将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迁移运用到职业岗位与生活情境的相关问题解决过程中。3. 数字化创新与发展数字化创新与发
展是指个体综合利用相关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完成学习任务并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创新与发展素养的学生,能理解数字化学习
环境的优势和局限,能从信息化角度分析问题的解决路径,并将信息技术与所学专业相融合,通过创新思维、具体实践使问题得以解决;能合理运用
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实践创新的习惯,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4.信息社会
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在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
中都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具备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与防护能力,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他人的合法权益和
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从社会发展、职业发展的视角进行理性的判断和
负责的行动。(二)课程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使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生的信息
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本课程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了
解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理解信息社会特征并遵循信息社会规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工具软件和信息化办公技术,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
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能力,能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使学生拥有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具备
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知识目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Windows10基本操
作、WPS字处理基本应用及高级应用、电子表格基本应用及高级应用、演示文稿应用。能力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2.利用网络
进行邮件发送与信息搜索;3.熟练启动和使用Windows 10操作系统;4.利用WPS字处理进行文字图表排版;5利用WPS表格进行
电子表格处理;6.利用WPS演示制作演示文稿。课程结构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一)课程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是必修或限定选修内容,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生提升其信息素养的基础,包含文档处理
、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信息检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六部分内容。拓展模块是选修内容,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
生深化其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拓展其职业能力的基础,包含信息安全、项目管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程序设计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
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内容。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地方资源、学校特色、专业需要和学生实
际情况,自主确定拓展模块教学内容。(二)学时安排基础模块建议学时为 36~64 学时,拓展模块建议学时为 10 学时。各模块具体学
时,由各地区、各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教学模块主题课程内容与要求建议学时基础模块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认识
信息技术、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提升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感2~6信息检索巧用信息检索2使用Windows 10 管理
计算机了解常用的操作系统、掌握Windows 10的基本操作及基本功能2~6文档处理文档处理掌握在Word中进行文档的创建与编辑、
格式与页面的设计、表格的制作10~16电子表格处理掌握WPS电子表格制作,包括数据的录入、表格的美化、公式与函数的应用、图表的生成
等操作10~16演示文稿制作掌握WPS演示的制作流程与制作技巧6~10拓展模块信息安全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认识信息安全4~8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区块链10五、教学实施(一)
教学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突出职
业教育特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社
会责任的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课程思政要求,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环境中能站稳立场、明辨是非、行为自
律、知晓责任。各主题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信息、发现信息的价值,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健康的信息行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际事例、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信息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通过具体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会定义和描述信息需求,并
能规划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过程。本课程还要使学生对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具有清晰的认识,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
促进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直面问题,在思考、辨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可在教学过
程中通过引入典型信息事件,使学生认识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学生在面对信息困境时,能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做出
理性的判断和负责的行动。2. 突出技能,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通过
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资源和工具、信息系统的特点,能熟练使用各种软件工具、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展示交流
,为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专业能力融合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具备在数字化环境下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实际操作技能,并
不断提高操作效率。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以计算思维为内在线索,通过综合教学案例和项目实践,使学
生反复亲历计算思维的全过程,将知识、技能、意识、经验等融会贯通,体会从信息化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逐渐形成运用信
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 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创设适合学生的
数字化环境与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并进行分享和合作;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
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平台,创设学习环境,形成自主开展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将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二)学业水平评价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业水平评价,应从情感态度与社会责任、数
字化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情感态度与社会责任方面
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对信息活动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的了解,对具有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对信息社会责任的认知等方面进行评价。数字化学习能力方面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运用数字化资源和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
能力,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平台并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能力,掌握常用信息检索工具和方法开展学习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解决问题能力方面
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使用各种软件工具、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展示交流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在数字化环境下解决生活、学习
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时运用计算思维的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创造性地运用数字化资源和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学
业水平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过程性评价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在考查学生相关知识
与技能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关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四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评价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情况。总结性评价应基于学生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要求,创设基于职业情境的项目案例,考查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以及自我创新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三)教材与教参教材:张金娜、陈思主编的《信息技术基础项目式教程(Windows 10+WPS 2019)》(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年9月第1版)(四)教学方式本课程教学要求在计算机机房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台高性能计算机,并安装有Windows10操作系统、WPS 2019。2
献花(0)
+1
(本文系籽油荃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