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上下的鱼中国传统的古代建筑,屋脊与悬山都有鱼形装饰,分别称之为狎鱼和悬鱼。(1)狎鱼 中国的古建筑屋顶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 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种人造的兽,合称“五脊六兽”。 据中国古书记载:宫殿、庙宇正脊两端的兽叫“龙吻”,垂脊上的五条兽分别是:狻猊 、斗牛、獬豸、凤、狎鱼。 这五条兽合称为“螭吻”。其中一兽为鱼形,叫做狎鱼,江南一带亦名鳌鱼。据说: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有护脊消 灾的意思,故立于屋脊上。鳌鱼又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 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终日遨游大海嬉戏。将神话搬上居室,提升了它的 威严与神秘感。 这在明代陆容写的《菽园杂记》一书中有详细记载。(2)悬鱼悬鱼,是一种古代民居建筑的装饰件,位于屋脊下悬山或歇山两端 山面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大多用木板雕制而成。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称之为“悬鱼”。 悬鱼之名,最初出自《后汉书·羊续传》的 典故,讲的是东汉羊续任南阳太守时,下属府丞送给他一条名贵的大鱼,羊续十分为难,如果不收,扫了对方的面子;如果收下,又怕别人也来效仿 。灵机一动,将鱼收下,不吃也不送人,而是将鱼悬挂在院子中。声名传出,众官大惊,从此再也不敢来送礼。于是羊续有了「悬鱼太守」的雅号, 「悬鱼」便成了为官清廉的象征,宋人徐积有诗云:“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 悬鱼在建筑工程上的实用价值十分明显,屋脊的搏风 板交合处会有缝隙,悬垂一木板于交合处,可防止雨水侵蚀,起着加固的作用,而且还加强了山墙处搏风板的整体性,使之更牢固、耐用。悬鱼这一 建筑装饰构件因常雕有鱼形图案而得名,有着多种造型和含 意。一方面,是因为古民居多为木结构,房子怕火,而鱼为水中之物,象征 水,可克火。有的悬鱼造型直接有“水”字和“鱼”、“莲花”等结合起来,加深了“水克火”的含义,阐释了人们祈福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有 的悬鱼构件雕两条尾部相交的鱼,上有“水”字,讨口彩,寓意“双鱼喜庆”。有些直接应用了“阴阳鱼”,形成明显的太极图。太极图是我国古代 用一种圆形的图像表示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民居建筑活动中,则表现出重视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力求与 自然融合协调的意识。 悬鱼装饰在发展的过程中,鱼的形象渐渐变得抽象,后期已完全脱离鱼的形象,而变为花篮状、莲花状、卷云如意等形状, 有的甚至变成了蝙蝠。其造型的构成形式丰富多样,千变万化,如对称式、均衡式、自由式等以中国传统的图案雕刻造型。悬鱼根据样式,有几何纹 、动物纹、植物纹、文字纹、器物纹等,但习惯上仍称悬鱼。。悬鱼在我国主要出现在中原、三晋、浙闽、西南地区,因地域文化不同,悬鱼呈现了 不同的视觉效果。中原地区,体现出大气、豪放、浑厚的造形。浙闽地区,多以木材质,表达了祈水乐民的寓意。西南地区惯于多线条构成的几何图 案,刷之大红漆料,展现了异样的情趣风格。各地图形变化,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灵活多变的聪明才智。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