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
2022-11-07 | 阅:  转:  |  分享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纵观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本册教材的训练重心所在:1、仍然以识字写字为主,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扫清障碍。2、大量朗
读,背诵课文,积累语言。3、重视表达,主要以讲故事(复述)的形式来呈现。把学生在课内朗读、背诵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再借助图片
、关键词来表达积累的语言。4、通过仿写仿说的形式让学生内化一些简单的表达方式。?关于识字教学的认识 一、识字单元教学的安排,与以往
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往的识字教学是单纯地识字,而现在的识字教学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这样识字的最大好处是有了语境,让学生在语境
中识字,学生就容易理解、记住。因为文字本身只是一种符号,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有了语境,理解的难度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也更容易上
手。同时,加入语境还有一大好处是不仅认识字了还增长其它的知识。比如在这个单元学生除了识字、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还知道了很多量词,认识
了很多树木,认识了许多动物,还了解了四季。 但是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识字单元的主要任务是认识字,了解文字本身所代表内涵即可,至
于其它的量词、树木和动物等不要无限制地去拓展,因为教材的目的是认识课文中的字,学会识字的方法,按照规律去识字,提高识字的效率。而不
是认识所有的量词,所有的树木,所有的动物。 ?二、?随文识字,不容忽视。 除了单列的识字单元以外,我们在进行课文教学时也要重视随文
识字教学,这是增加学生识字量的重要途径。从第一单元第一课开始,教材就有了明确提示。其实,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教材就要求大量的随文识字
。仔细研读新教材,我们会发现与以往教材相比,教材在识字思路上有了很大改进。以往教材课后有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只是让
学生认识生字,并会组一些词语就行了。从新教材的设计理念上,应该是提升了要求。以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课后出现三组读一读,记一
记:1脑袋 口袋 袋子 袋鼠 2欢迎 迎接 迎风 迎面 3水塘 池塘 鱼塘 荷塘。教材课后的这道题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为了扩大学
生的识字量。以第1组为例,“脑袋”是课文中的词语,剩下3个是课外的,为什么要这样来安排呢?如果照以往的思维,就是用“袋”是多组几个
词语而已。其实,这里还隐含着更深的意义。在教学“袋”字时,我们可以借助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理解“袋”是指可以装东西的兜子,“脑袋”
也可以用来装东西,我们学的知识呀,做过的事,看过书等等,都装在里面。然后再“脑袋”引申到“口袋 袋子 袋鼠”,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另
外三个常用词语,还明白了它们的意思,都与装东西有关。因此,新教材随文识字教学大体要求应该是由生字本身出发,先认,再明意,再展开,最
后再写。纵观教材,这样的练习,只有第一课有,后面的课就没有再出现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识字练习开始于一年级下册,如果老师们在
一年级下册就有这样扎实的训练,学生的识字能力应该很强了。本册又再次出现,是为了承接一年级下册要求,表明这样的练习还将继续。在教学时
,除了要完成教材课后要求,我们还应该设计一些实践练习,比如:教材出的生字“顶”本意是指最高的。课文中是“头顶”就是指头上最高的地方
。还有哪些词也有这个意思呢?学生就能想出:顶端、顶上、金顶、房顶、屋顶、山顶…… 总之,认识教学并不仅仅是认字、写字那么简单,更重
要的是在明意的基础上发散学生思维,由识一字变成识一类字,如此,我们的识字效率才会更高。??关于朗读 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篇文本的后
面都有“朗读课文”的要求。小学低段,课标是这样说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小学低段是显然是朗读为主,
再逐步过渡到默读。从课标要求看,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在小学二年级的朗读如何做到正确流利呢?读准字音,这是前提。再者是读课文不
拖拉,如果拖拉也就变成唱读了,这是小学低段常犯的毛病;第三是正确的停顿。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标点符号的停顿,有标点的地方一定
要有相应的停顿;另一个方面是自然停顿,主要表现在不把词语读破,一个词语,一个成语是不可以掰成两半读的,小学低段的词汇积累量少,所以
经常会发生读破句子的现象,老师要及时纠正,耐心引导,学生才会读得正确、流利。至于如何才能读出感情,这需要文本与朗读者发生共鸣,如何
读,还得因人而宜。?关于复述 以往,我们会以为这应该是三年级后才做的事,为什么会出现二年级,而且力度之大。我想作用有二,一是检测学
生是否读懂了课文;二是加大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但是实际上复述应该是三年级时才学的内容,为什么要从二年级就去做呢?明明是复述,
但是教材又没有出现复述一词,都是说讲一讲故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仔细对照一到三年级教材,我们就会发现,不仅是二年级,其实我们从一年
级就开始在为复述做准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年级时,我们就在教学生读一篇课文就要抓住课文写什么。到了二年级,教材内容增长了,就反
过来,依据关键词句或图片来讲故事。到了三年级再提升,复述故事,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故事发展的过程和结局。从二上教材来看,
讲故事(简单复述)的方法很多,有像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的借助图片讲故事;有像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的借助图片和关键词讲故事;有
像第四课《曹冲称象》中的借助称象的步骤讲故事;有像《玲玲的画》中的抓住人物心情来讲故事;有像《大禹治水》和《风娃娃》中的依照提示来
讲故事。由此看来,讲故事是本册教材的重中之重。做扎实了这一点,到了三年级时再讲复述也就不难了,再讲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多了。
所以,二年级要扎实讲好故事,为三年级的学习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关于仿说——即说好话的技巧????????第一单元就两次要求学生
用上动词练习说话。????????在语文园地一,也出现了两句仿说。?第一句: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  这
句话出自课文《我是什么》,但一对比,还是觉得不一样。因为在课文中没前面的“我的脾气可怪了,”那么在语文园地一中为什么要加这么一个开
头呢?显然加了这样一个开头的表达更完整。“脾气”总结了后面的两个方面,“温和”“暴躁”都是指脾气。当学生弄明白这一点了,他们就知道
这句话是在说同一个特点的两个不同方面。避免出现两个有时候毫无关联。?比如:爸爸常常带着我锻炼身体,有时候去爬山,有时候去游泳。?第
二句: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这句话也是出自《我是什么》的原文,与课文语段完
全相同。要求用上4个在说话。有老师说这句话是拟人句,也有老师说这句话是排比句。这两种说法肯定是正确的,但是,这里是在教拟人和排比吗
?不是的,这样去教就拔高了要求,拟人和排比在三个级时再去学习更为恰当。?如果不学拟人,不学排比,这句话学什么呢?仔细把这句话多读几
遍就会发现,它其实在写一个人,那就是“我”,当然也可以是很多人,我们或他们。干什么呢?干得的事情很多,干事的地方也不同。也就写我(
我们、他们)分别在哪些地方做过什么。就这么简单。?比如: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在操场上跑步,在图书馆里看书,在微机室里学电脑。?在《曹
冲称象》一课中出现了“才”与“到底”的仿说,教材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才”可以用来表示小或少的意思。“到底”可以表达一种迫切的心情。
?语文天地二出现的是用“一边……一边……”来说话,这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但在这里,并不需要提示关联词的概念,只需要会说话即可,
还要认识到前后两个部分是可以任意交换的。?《黄山奇石》一课中出现了“好像”与“真像”的比较,“好像”是指有一定依据的猜测,而“真像”是表示与想到真事物十分接近。都有猜测的意思,但在程度上不一样。?《葡萄沟》一课出现了总分总的表达方式,先以课文原句认识结构,再让学生分别补充分说的部分和最后总结的部分。只要我们老师把填什么弄清楚了,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就很容易仿写。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