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莘渝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养正遗规 新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2022-11-09 | 阅:  转:  |  分享 
  
《五种遗规》之《养正遗规》

(清)陈弘谋 编辑

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

教术之端自闾巷始。人材之成自儿童始。大易。以山下出泉。其象为蒙。而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于是乎。在故蒙以养正是为圣功。义至深矣。余每见当世所称材子弟。大都夸记诵。诩词章。而德行根本之地鲜过而问焉。夫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繄。岂泉之咎哉。汩泥扬波。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也。弘谋公余考昔贤养正遗规。择其简要可通行者。厘为二卷。篇帙无多。本末略备。用以流布乡塾。俾父兄师长以是教其子弟。毋轻小节。毋骛速成。循循规矩。虽蒙养之事。而凡所以笃伦理。砥躬行。兴道艺者。悉已引其端由。是以之于大学之涂庶几。源洁流清。于世教不无少助乎。钦惟圣天子昌明理学。文治日新。备员圻辅。分路扬镳。循行风俗。与有人材之责焉。故敢勉竭愚忱。具训蒙士为郡邑先。其或以是为迂为固为琐屑而置焉。余心滋戚矣。

???????????????????????????????????????????????乾隆四年三月既望 ???????????????????????????????????桂林陈弘谋题于津门官舍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公名熹字元晦宋婺源人. 谥曰文. 配祀十哲.

弘谋按学也者. 所以学为人也。天下无伦外之人。故自无伦外之学。朱子首列五教。所以揭明学之本指。而因及为学之序。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之要。则学之大纲毕举。彻上彻下。更无余事矣。弘谋辑养正规。特编此为开宗第一义。使为父兄者共明乎此。则教子弟得所向方。自孩提以来。就其所知爱亲敬长。告以此为人之始。即为学之基。切勿以世俗读书取科名之说. 汩乱其良知。庶耳所习闻。儿时亦晓然所学为何事。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 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 四者. 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 接物. 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 窒欲。迁善. 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 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 莫非使之讲明义理. 以修其身. 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 为词章. 以钓声名. 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 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 具存于经。有志之士. 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 而责其身以必然. 则夫规矩禁防之具. 岂待他人设之. 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 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 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 条列于右. 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 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 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 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 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 则彼所为规者. 必将取之. 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朱子沧洲精舍谕学者

弘谋按学莫先于立志。固人尽知之。但世人所谓立志.志科名耳。志利禄耳。每子弟发蒙。即便以此相诱。故所夸材隽. 不过泛滥于记诵词章。而不复知孝弟忠信为何事。朱子谕学者. 所云志不立之病. 却在贪利禄不贪道义。要作贵人不要作好人。教后生须将此路头. 先与他指点明白。方得迤逦向圣贤一路上去。故是编既示以学之纲。即不可不正. 其志所向。否则志非其志。学亦非其学矣。?(序)夫童蒙之学. 始于衣服冠履. 次及言语步趋. 次及洒扫涓洁. 次及读书写文字. 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 名曰童蒙须知。若其修身. 治心. 事亲. 接物. 与夫穷理尽性之要. 自有圣贤典训. 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 兹不复详著云。?弘谋按童蒙须知. 为父兄者所以教其子弟也。程董学则. 则自十年出就外傅以上事。凡乡塾党庠. 胥可通行。故朱子尝以为有古人小学之遗意焉。父兄教之于家。师长教之于塾。内外夹持。循循规矩。非僻之心. 复何自入哉。弘谋按小学之概. 已于前二书见之。北溪陈氏. 复辑曲礼少仪内则诸书. 择其要且切者集为五言. 次以韵语. 俾童子时时讽诵. 而服习焉。题之曰小学诗礼。盖歌咏所以养性情。而步趋因以谨仪节。过庭之训. 殆于兼之。(序)道之于事。无乎不在。古之人自少至长. 于其所在. 皆致谨焉而不敢忽。故行跪. 揖拜. 饮食. 言动. 有其则。喜. 怒. 好. 恶. 忧乐. 取予. 有其度。或铭于盘盂。或书于绅笏。所以养其心志. 约其形体者. 至详密矣。其进于道也. 岂不易哉。后世教无其法。学失其本。学者汩于名势之慕。利禄之诱。内无所养。外无所约。而人之成德者难矣。予病乎此也。盖久欲自其近而易行者. 学焉而未能。因列所当勉之目为箴。揭于左右. 以攻己阙。由乎近而至乎远. 盖始诸此。非谓足以尽乎自修之事也。方孝孺序。   弘谋按为学之有箴. 义取乎剌病。凡以触目警心也。触吾目者. 陈义不必高。警吾心者. 为失不在大。书曰.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成人犹将慎之. 况小子乎。正学先生书此自警. 而题之曰幼仪杂箴。自日用之节. 以及念虑之微。辨理欲消长之萌。推吉凶荣辱之应。何其言之栗栗也。维予小子。不聪敬止。尚其以是为苦口药石哉。弘谋按白鹿洞书院。自朱子揭示学者. 体要粲然大备。后儒振兴洞学。递有规条。要皆庚续发明朱子之意。然或以其词之繁。非幼学所能尽晓。独高公立洞学十戒。于末学病痛。尽其表里。而杜渐防微. 尤当自幼学始。使之重以为戒. 从事圣贤之途. 则凡所以禁其为彼而导其为此者. 不啻言提其耳矣。弘谋故辑此以终是卷。其于揭示中所云规矩禁防之具。盖不无小补云。弘谋按教弟子之法。自夫子以学文后于力行。本末固已粲然。兹辑养正规。诸凡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之事。上卷略备。然圣贤成法。非学古安能有获。观颜氏勉学篇。反复提撕。词旨恳到。而以幼而学者。方诸日出之光。则及时自勉. 所当爱惜分阴之意. 溢于言表矣。余故录此为下卷开章。即以朱子读书法继之。盖序固不容淆。功尤不可阙也。

??? 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 欲其多智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 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 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 吾亦谓之学矣。今子既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矟强弓。便云我能为将. 不知明乎天道. 辨乎地利. 比量逆顺. 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发谷。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 移风易俗. 调节阴阳. 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 执辔如组. 反风灭火. 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 分剑追财. 假言而奸露. 不问而得情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 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 无不利于事也。   夫所以读书学问. 本欲开心明目. 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 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 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 未知事君者. 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 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

???? 素骄奢者. 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 敛容抑志也。

???? 素鄙吝者. 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恤匮。赧然悔耻. 积而能散也。

???? 素暴悍者. 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薾音涅疲也然沮丧. 若不胜衣也。

???? 素怯懦者. 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 不可恐慑也。

???? 历兹以往. 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 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梲竖也。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 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 良由是乎。

???? 夫学者. 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 便自高大。陵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 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 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 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 修身以求进也。

????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 春华也。修身利行. 秋实也。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 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 所诵经书。一月废置. 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尔。幼而学者. 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 如秉烛夜行. 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朱子读书法

元四明程氏辑. 程名端礼. 号畏斋.

(序)端礼窃闻之朱子曰。为学之道. 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 必在乎读书。读书之法. 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 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其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 而节序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弘谋按朱子自定读书之法。一曰循序渐进。一曰熟读精思。二者固尽其要。而此六条者. 则后人集其说而推明之者也。考庆源辅氏. 先以居敬持志。次及循序渐进。而江东书院讲义. 则先之循序渐进。而以居敬持志终焉。夫居敬持志. 固循序致精之本。但在初学. 似难遽责之使然。莫若先引以朱子之所自定。然后进之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而终之以居敬持志。则由是以渐进于大学。于为学之序似较顺。故是编采程氏所辑。而辅氏之说。则俟善学者参观而自喻之。弘谋按礼. 男子三十壮有室。今则未弱冠. 而已多授室者矣。此其去成童无几。能知闲有家悔亡之道者盖鲜。故于论读书后. 即继以治家格言。所以及其志未变. 而使知保室宜家之非易也。夫古人治家之言颇不少。独取乎是者。其言质. 愚智胥能通晓。其事迩. 贵贱尽可遵行。故虽朱子文集所不载。以其锓版流传之既久也. 录之。

恶名儿难揭。好字儿难得。   大嚼多噎。大走多蹶。凡事小心谨慎。   为人若肯学好。羞甚担柴卖草。颜曾思宪。贫贱无比。为人若不学好。夸甚尚书阁老。   慌忙到不得济。安详走在头地。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果不当理。一句也是多的。   小辱不肯放下。惹起大辱倒罢。此受气不过者之通病。若大辱不罢。必至家败身亡.

吕新吾续小儿语

新吾. 名坤. 近溪子也. 明万历朝. 少司寇.?

(序)小儿皆有语。语皆成章。然无谓。先君谓无谓也。更之。又谓所更之未备也. 命余续之。既成刻矣。余又借小儿原语而演之。语云教子婴孩。是书也诚鄙俚。庶乎婴孩一正传哉。乃余窃自愧焉。言各有体。为诸生家言. 则患其不文。为儿曹家言. 则患其不俗。余为儿语而文. 殊不近体。然刻意求为俗. 弗能。故小儿习先君语. 如说话。莫不鼓掌跃诵之。虽妇人女子. 亦乐闻而笑。最多感发。习余语如读书. 謇謇愍愍。无喜听者。拂其所好. 而强以所不知。理固宜然。嗟嗟. 儿自有不儿时。即余言或有裨施他日万分一。第恐小儿徒以为语。人徒以为小儿语也。无论文俗. 总属空谈。虽仍小儿之旧语. 可矣。先君何庸更。余何庸续且演哉。重蒙养者. 其绎思之。   弘谋按小儿语. 天籁也。续小儿语。人籁也。天籁动乎天机。人籁餍乎人意。婆心益急矣。?

卑幼不才。瞒避尊长。外人笑骂。父母夸奖。   仆隶纵横。谁向你说。恶名你受。暗利他得。   从小做人。休坏一点。覆水难收。悔恨已晚。立身一败. 万悔难追.?   贪财之人。至死不止。不义得来。付与败子。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都要便宜。我得人不。人己无两得之理。亏人是祸。亏己是福。   怪人休深。望人休过。省你闲烦。免你暗祸。怪人深。则祸必不测。望人过。则心必不遂。   正人君子。邪人不喜。你又恶他。他肯饶你。人而不仁. 疾之已甚. 乱也。   好衣肥马。喜气扬扬。醉生梦死。谁家儿郎。   今日用度。前日积下。今日用尽。来日乞化。人生福分. 都有定数. 譬如一石粮食。一日一升。吃一百日. 一日一斗。只吃十日. 一日一石。只吃一日。自然之理.?   无可奈何。须得安命。怨叹燥急。又增一病。   仇无大小。只怕伤心。恩若救急。一芥千金。   自家有过。人说要听。当局者迷。旁观者醒。   丈夫一生。廉耻为重。切莫求人。死生有命。   要甜先苦。要逸先劳。须屈得下。才跳得高。惟忍乃克有济。   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   害与利随。祸与福倚。只个平常。安稳到底。   怒多横语。喜多狂言。一时褊急。过后羞惭。   人生在世。守身实难。一味小心。方得百年。   慕贵耻贫。志趣落群。惊奇骇异。见识不济。   心不顾身。多欲损身。口不顾腹。多食伤腹。人生实难。何苦纵欲。   才说聪明。便有障蔽。不着学识。到底不济。   威震四海。勇冠三军。只没本事。降伏自心。非制人之难。而自治之难。非任气之难 。而循理之难。   矮人场笑。下士涂说。学者识见。要从心得。   读圣贤书。字字体验。口耳之学。梦中吃饭。   男儿事业。经纶天下。识见要高。规模要大。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一饭为恩。千金为仇。薄极成喜。爱重成愁。   鼠杀象。蜈蚣杀龙。人休忽微。蚁穴破堤。蝼孔崩城。事休忽小。   意念深沉。言辞安定。艰大独当。声色不动。   相彼儿曹。乍悲乍喜。小事张皇。惊动邻里。有识有度。方是大器。   分卑气高。能薄欲大。中浅外浮。十人九败。   坐井观天。面墙定路。远大事业。休与共做。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定静沉潜之谓思理。   理可理度。事有事体。只要留心。切莫任己。   六言   修寺将佛打点。烧钱买免神明。灾来鬼也难躲。为恶天自不容。鬼神原不卖福. 修寺烧钱何益。人能作善修德. 万福百祥自集。   贫时怅望糟糠。富日骄嫌甘旨。天心难可人心。那个知足饿死。   苦甜下咽不觉。是非出口难收。可怜八尺身命。死生一任舌头。昔人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因循惰慢之人。偏会引说天命。一年不务农桑。一年忍饥受冻。万事尽了心力。然后听天任命。   天公不要房住。神道不少衣穿。强似将佛塑画.?求福免祸心切。只是谄赂神明. 大家都说行善。不知此心为神乎. 为己乎。行善乎. 行利乎.?不如救些贫难。这却是善事。又不肯为。彼善事上官. 忘情民瘼者. 何以异此。   世上三不过意。王法天理人情。这个全然不顾。此身到处难容。   责人丝发皆非。辨己分豪都是。盗跖千古元凶。盗跖何曾觉自。   柳巷风流地狱。花奴胭粉刀山。丧了身家行止。落人眼下相看。   只管你家门户。休说别个女妻。第一伤天害理。好讲闺门是非。此天下之大恶也。他若是实. 与你何干。倘若诬枉甚于杀人。   人侮不要埋怨。只当宽解.?人羞不要数说。只当回护.?人极不要跟寻。只当放松。人愁不要喜悦。只当忧念。   大凡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若还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   少年志肆心狂。长者言之偏恼。你到长者之时。一生悔恨不了。   改节莫云旧善。自新休问昔狂。贞妇白头失守。不如老妓从良。   自家痛痒偏知. 别个辛酸那觉。体人须要体悉。责人慎勿责苛。   快意从来没好。拂心不是命穷。安乐人人破败。忧勤个个亨通。  

陆桴亭论小学

桴亭名世仪。明末。太仓人。

? 弘谋按古人之论小学详矣。此特提其要而切言之。见人材之成. 未有不自幼时始者。诸凡正本清源。防微杜渐。以至随时引掖。俾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胥可见之施行。而不为迂远阔情之论。故特载之终篇. 以当是书总汇。至其论读书法. 以三十年计. 条分三节。自童子始。因并附载焉。

??? 凡子弟学写仿书。不独教他字好。即可兼识字。及记诵之功。   四明程端礼. 有家塾分年读书法。教童子读四书五经。先令读正文既毕。然后却读注亦可。盖子弟读书。大约十岁前有记性。以后渐否。若令先读正文。虽子弟至愚。未有不于十岁前完过者。此亦读书之一法。文公有言。古有小学。今无小学。须以敬字补之。此但可为年长学道者言。若童子定须教以前法。   古人设社学法最好。欲教童子歌诗习礼。发其志意。肃其威仪。盖恐蒙师惟督句读。则学者苦于简束. 而无鼓舞入道之乐也。然歌诗近于鼓舞。习礼便有简束的意在。古人十三学乐. 诵诗。二十而冠. 始学礼。盖人当少年时。虽有童心。然父兄在前. 终有畏惮。故法不妨与之以宽。宽者. 所以诱其入道也。年力既壮. 则智计渐生。此时纯用诱掖. 则将有放荡不制之患。故法又当与之以严。严者。所以禁其或放也。二者因其年力. 各有妙用。故古时成就人多。今之社学. 止以句读。简束童子。固失鼓舞之意矣。若误认古人纯用鼓舞。又岂成就之法乎。立教者当知所以善其施矣。   近日人才之坏. 皆由子弟早习时文。盖古人之法. 四十始仕。即国初童子试. 亦必俟二十后. 方许进学。进学者. 必试经论。养之者深. 故其出之者大也。近日人务捷得。聪明者. 读摘段数叶。便可拾青紫。胸中何尝一豪道理知觉。乃欲责其致君泽民。故欲人才之端. 必先令子弟读书务实。   昔人之患在朴。今人之患在文。文翁治蜀. 因其朴而教之以文也。今日之势. 正与文翁相反。使民能反一分朴。则世界受一分惠。而反朴之道。当自教童子始。有心世道者. 慎毋于时文更扬其波哉。 教小儿. 不但是出就外傅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每见人家养子。当其知识乍开时. 即戏教以打人骂人. 及玩以声色玩好之具。此等气习. 沁入心腑。人才何缘得成就。?   家庭之教. 又必原于朝廷之教。朝廷之教以道德。则家庭之教亦以道德。朝廷之教以名利。则家庭之教亦以名利。尝有友人问建文时何多忠义。予曰. 此父兄之教严耳。友人问何以知之。曰. 以朝廷之教知之。盖当时朝廷重名节。励清修。其教甚严。茍子弟居官不肖。则累及父母。累及宗族。故孩提之时. 倘或不肖。则父兄必变色而训之。语曰.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积累既深. 所以居官之时. 虽九死而靡悔也。   洒扫. 应对. 进退. 此真弟子事。自世俗习于侈靡。一切以仆隶当之。此理不讲久矣。然应对进退. 贫士家犹或有之。至于洒扫. 则贫士家亦绝无之矣。偶过友人妣文初家。见其门庭萧然。一切洒扫应对进退. 皆令次公执役。犹有古风。文初. 现闻先生后也。其高风如此。为贫士者. 可以愧矣。   或问六艺. 童子十五以内. 恐未必能习。曰. 玩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文字则与义字有别。文是习其事。义是详其理。礼乐虽精微。然礼记云. 十三学乐诵诗。又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则知由粗及精。自有因年而进之法。射御虽非童子事。然北人与南人不同。曹丕典论论文。自言八岁即学骑射。是射御亦非难事也。至于书数。尤易为力。   古者八岁入小学。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汉兴. 萧何草律令。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 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 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六体者. 古文. 奇字. 篆书. 隶书. 缪篆. 虫书. 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则知古人皆以字学为小学。故人皆识字。今俗崇尚制科。人务捷得。至贵为公卿. 而目不识古文奇字。且并音画亦多讹谬者。少此一段工夫也。   人少小时. 未有不好歌舞者。盖天籁之发。天机之动。歌舞. 即礼乐之渐也。圣人因其歌舞. 教以礼乐。所谓因其势而利导之。今人教子. 宽者或流于放荡。严者并遏其天机。皆不识圣人礼乐之意。欲蒙养之端. 难矣。   朱子蒙卦注曰。去其外诱。全其真纯。八字最妙。童子时. 惟外诱最坏事。如樗蒲博弈. 及看搬演故事之类。极易使人流荡忘反。善教子者. 只是形格势禁。不使得亲外诱。乐记所谓奸声乱色. 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是也。然其尤要在端本清源。使父兄不为非礼之戏. 则子弟自无从得接耳目。

论读书

古之学圣贤易。今之学圣贤难。只如读书一节。书籍之多. 千倍于古。学者茍欲学为圣贤。非博学不可。然茍欲博学. 则此汗牛充栋者将何如耶。偶思得一读书法。将所读之书. 分为三节。自五岁至十五为一节。十年诵读。自十五岁至二十五为一节。十年讲贯。自二十五至三十五为一节。十年涉猎。使学有渐次。书分缓急。庶几学者。可由此而程工。朝廷亦可因之而试士矣。所当读之书。约略开后。   十年诵读。   小学 四书 五经 周礼 太极通书西铭 纲目 古文 古诗 各家歌诀   十年讲贯。   四书 五经 周礼 性理 纲目 本朝事实 本朝典礼 本朝律令 文献通考 大学衍义 天文书 地理书 水利农田书 兵法书 古文 古诗   十年涉猎。   四书 五经 周礼 诸儒语录 二十一史 本朝实录及典礼律令诸书 诸家经济类书 诸家天文 诸家地理 诸家水利农田书 诸家兵法 诸家古文 诸家诗   以上诸书. 力能兼者兼之。力不能兼. 则略其涉猎. 而专其讲贯。又不然. 则去其诗文。其余经济中. 或专习一家。其余则断断在所必读。庶学者俱为有体有用之士。今天下之精神皆耗于帖括矣。谁肯为真读书人。而国家又安得收读书之益哉。

补编序

往在津门。曾有养正遗规之辑。苦于搜罗不广。未惬所愿。年来由吴门而至豫章。公余开卷。凡有切于蒙养者。皆为手录。复得十种。并付梓人。欲望幼学之士。于天真未漓时。即不忘身心交治之功。以渐充其良知良能之量。庶不至高言心性而沦于空虚。亦不至汩没记诵而流于俗学。是则区区编辑之微尚也。

??????????????????乾隆壬戌中秋陈弘谋识于西江使署

诸儒论小学

弘谋按宋儒论蒙养道理. 俱从源头说来。彻内外. 贯始终. 多不胜录。兹录其切近时弊者. 以补前编所未备焉。鲁斋先生. 于元代以教化为己任。一时蒙古诸生多所成就。今观用人于其所长. 教人于其所短. 因其所明. 开其所蔽数语. 已括设教之大端矣。夫教法具在. 行之惟人。小子何知. 父兄师长之责也。林致之谕父师. 其旨深矣。因并录之。

???? 凡日用间. 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道. 心术威仪衣服饮食之事. 俱依小学明伦敬身所言. 及童蒙须知. 白鹿洞教条. 吕东莱规约. 程董学则. 刘敬堂. 真西山. 斋规。其考德等事。则依胡敬斋先生续白鹿洞学规. 务要切实体贴. 就其身以开导之。即事论事. 迎其机以点出之。时其动息而张弛之。慎其萌孽而防范之。   凡君子小人善恶. 义利轻重之辨. 莫不为之反复晓告. 恳切开谕. 以发其心志. 而责之以必为。荣耀之. 愧耻之. 使之欢忻鼓舞. 日趋于善。而本然良心. 得以保全. 而不至于破坏。是今日救时第一义也。否则蒙养既失. 习成难转。虽记得甚多. 讲得甚精. 作得甚妙. 只是工纸上之谈. 而实于其身. 曾不得几字受用. 甚则任气徇欲. 饰非文奸. 败常乱俗. 以古道为迂. 以执礼为固. 以廉耻为矫激. 是正古人所谓侮圣言. 不识字者也. 岂得谓之读书哉。 凡为师者. 当以风俗为念. 毋安常袭故. 以误后学。谕教读.

???? 何以言之。人家之所以兴替者. 在礼义之有无. 子孙之贤否何如耳。假如子孙果贤. 而礼义果明耶. 则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义妇听. 和气满堂. 何富贵如之。况如此之家. 天助人顺. 鬼神阴骘. 未有不兴且大者乎。茍子孙不贤. 而礼义不明耶. 子忤其父. 弟傲其兄. 妻逆其夫. 相残相贼. 戚然不得以一日宁。虽有富贵. 亦安得而享诸。况如此之家. 神人共愤. 覆载不容. 又未有不衰且替者乎。   胡尔为父兄者. 念不及此. 知爱子. 而不知所以爱。知遗其子以财. 而不知遗其子以德。间有知延师者. 亦不过举业是工。又有以举业利迟. 惟记诵对偶是言。吏家行移. 不正杂书是习。其如礼义. 则视为无用长物. 未尝一置之唇齿。如此者. 虽曰教之. 实所以害之. 其得谓之教乎。夫人之立身立家. 可恃可传以永久者. 惟在乎礼义。而纷纷势利. 如烟花过眼. 须臾变灭。亦岂是传家久远物耶。况有礼义. 则虽贫贱. 人亦敬仰之。无礼义. 则虽富贵. 人亦鄙贱之。

程畏斋读书分年日程

先生名端礼. 元鄞县人. 官衢州路儒学教授

(序)今父兄之爱其子弟. 非不知教。要其有成. 十不能二三。此岂特子弟与其师之过。为父兄者. 自无一定可久之见. 曾未读书明理. 遽使之学文。为师者虽明知其未可. 亦欲以文墨自见. 不免于阿意曲徇。失序无本. 欲速不达. 不特文不足以言文. 而书无一种精熟。坐失岁月. 悔则已老。且始学既差. 先入为主. 终身陷于务外。为人而不自知. 弊宜然也. 孔子之教. 序志道据德依仁. 居游艺之先. 周礼大司徒. 列六艺居六德六行之后. 本末之序. 有不可紊者。今制取士. 以德行为首. 经术为先. 词章次之盖因之也。士之读经. 虽知主朱子说. 不知读之固自有法。读之无法. 犹不免以语言文字求之. 而为程试资也。   余不自揆. 用敢辑为读书分年日程。与朋友共读. 以救斯弊。盖一本辅汉卿所. 有裨于此者. 亦间取一二焉。嗟夫. 欲经之无不治。理之无不明。治道之无不通。制度之无不考。古今之无不知。文字之无不达。得诸身心者. 无不可推而为天下国家用。窃意守是. 庶乎本末不遗. 而工夫有序。已得不忘. 而未能日增。玩索精熟. 而心与理相浃。静存动察. 而身与道为一。德形于言辞. 而可法可传于后。较其所就. 岂世俗偏长一曲之学. 所可同日语哉。鄞程端礼书。   弘谋按论语首章. 标一学字. 继之曰时习。朱子以效字释学字. 而曰后觉者. 必效先觉之所为. 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其释时习. 则曰学之不已. 如鸟数飞。夫学虽不专在读书。而为学者. 非读书. 则天地万物之理. 前古后今之事. 无由而明。虽空空守此本然之善. 亦不能扩充以尽其极。而读书不得其要. 不尽其量. 随得随失. 若存若亡. 于时习之义安在。可视为口耳记诵. 而无关于明善复初之本务也哉。元畏斋程氏. 推明朱子之意. 定为分年日程。本末兼该。首尾联贯。直欲识一字. 明一字之义。读一句. 受一句之益。明体达用. 于是乎在。明初. 曾颁学宫。?   后之读书者. 日趋. 专事涉猎. 此书无复有寓目者矣。当湖陆清献公令灵寿时. 序而刊之。以为非程氏之法. 而朱子之法。非朱子之法. 而孔孟以来. 教人读书之法。其尊信此书如此。今欲为童子立为学之始基. 以极致知之能事。固不能外此. 而别有师法也。至所载钞经读史诸法. 皆极精要。以限于卷帙不能备载。亦以此编专. 待至穷经研史. 正可考全书而得之也。

一师授说平日已读书。不必多. 先说小学毕. 次大学。次论语。假如说小学书. 先令每句说通朱子本注。及熊氏解. 及熊氏标题。已通. 方令依傍所解字训句意说正文。字求其训。注中无者. 使简韵会求之。不可杜撰以误人。宁以俗说粗解. 却不妨。既通说每句大义. 又通说每段大义. 即令自反覆说. 面试. 通乃已. 久之才觉文义粗通. 能自说. 即使自看注. 沉潜玩索。使来试说. 更诘难之. 使之明透。如说大学论语. 亦先令说注透. 然后依傍注意说正文。   一小学习写字. 必于四日内. 以一日令影写智永千文楷字。如童稚初写者. 先以子昂所展千文大字为格影。写一遍过. 却用智永本影写。每字本一纸. 影写十纸。止令影写. 不得惜纸. 于空处令自写. 以致走样。如此影写千文足后. 歇读书一二月. 以全日之力. 通影写一千五百字. 添至二千三千四千字。影写之后. 又使对临. 以全日之力。如此写一二月. 他日方能写多. 运笔如飞. 永不走样。盖儒者别项工夫多. 故习字止如此。用笔之法. 双钩. 悬腕. 让左. 侧右. 虚掌. 实指. 意前. 笔后. 此口诀也。欲考字. 看说文韵会等书。以求音义。偏傍点画. 皆须考正。   一小学不得令日日作诗作对. 虚费日力。今世俗之教. 十五岁前. 不能读记九经正文. 皆是此弊。但令习字演文之日. 将已说小学书作口义. 以学演文。每句先逐字训之. 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结一章之意。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 一举两得。更令知虚实死活字。但临放学时. 面属一对便行. 使略知对偶轻重虚实. 足矣。此正为己为人. 务内务外. 君子儒. 小人儒. 之所繇分。此心先入者为主. 终此生不可夺。   一只日之夜. 大学令玩索已读大学。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章求其旨。每一节. 十数次涵泳思索. 以求其通。又须虚心以为之本。每正文一节. 先考索章句明透。然后摭章句之旨。以说上正文。每句要说得精确成文. 钞记旨要。又考索或问明透. 以参章句。如遇说性理深奥精微处. 不计数看. 直要晓得. 记得烂熟. 乃止。仍参看诸儒疏解。诸说有异处。标贴以待思问。如引用经史. 先儒语. 及性理. 制度. 治道. 故事相关处. 必须检寻看过。凡玩索一字一句一章. 分看合看. 要析之极其精. 合之无不贯。去了本子. 信口分说得出合说得出. 于身心体认得出. 方为烂熟。朱子之训. 先要熟读。须是正看. 背看. 左看. 右看. 看得是了. 未可便道是. 更须反覆玩味。此之谓也。不必多. 论语止看得一章二章三章. 足矣。只要。自得。先说者. 要极其精通。其后未说者. 一节易一节. 工夫不难矣。只要记得。大学毕。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灯火起中秋. 止端午。或生徒多. 参考之书难遍及. 则参差双只夜以便之。?   一双日之夜倍读。只一遍。倍读一二卷. 或三四卷. 随力所至。记号起止. 以待后夜续读。凡温书. 必要倍读。才放看读. 永难再倍. 前功废矣。如防误处. 宁以书安于案. 疑处正之. 再倍读。倍读熟书时. 必先倍读本章正文毕. 以目视本章正文. 倍读尽本章注文. 就思玩本章理趋。此法不惟得所以释此章之深意. 且免经文注文. 混记无别之患。如倍读忘处. 急用遍数补之。凡已读书. 一一整放在案. 周而复始. 以日程并书目. 揭之于壁。夏夜浴后. 露坐无灯. 自可倍读。   一随双只日之夜. 附读看玩索性理书。性理毕. 次治道。次制度。如大学失时失序。当补小学书者. 先读小学书数段。仍详看解。字字句句. 自要说得通透. 乃止。小学书毕. 读程氏增广字训纲。次看北溪字义. 续字义。次读太极图说. 通书. 西铭. 并看朱子解. 及何北山发挥。次读近思录. 续近思录。次看读书记。大学衍义。程子遗书外书。经说文集。周子文集。张子正蒙。朱子大全集语类等书。或看或读. 必详玩潜思. 以求透彻融会。切己体察. 以求自得。性理紧切书目. 通载于此。读看者. 自循轻重先后之序。有应记者. 仍分类节钞。若治道. 亦见西山读书记. 大学衍义。   一以前日程. 依序分日. 定其节目. 写作空眼. 邗定印板. 使生徒每人各置一簿. 以凭用工。次日早. 于师前试验. 亲笔勾销。师复亲标所授起止于簿。庶日有常守. 心力整暇。积日而月. 积月而岁. 师生皆可自考。施之学校公教. 尤便有司拘钤考察。小学读经习字演文. 必须分日。读经必用三日。习字演文. 止用一日。本未欲以此间读书之日. 缘小学习字. 习演口义小文词. 欲使其学开笔路. 有不可后者故也。假如小学簿纸百张. 以七十五张印读书日程. 以二十五张印习字演文日程. 可用二百日。至如大学。惟印读经日程。待四书本经传注既毕. 作次卷工程时. 方印分日读看史日程。毕. 印分日读看文日程。毕. 印分日作文日程。其先后次序. 分日轻重. 决不可紊。人若依法. 读得十余个簿. 则为大儒也。他年亦须自填. 以自检束. 则岁月不虚掷矣。今将已刊定。空眼式. 连于次卷。学者诚能刊印置簿日填. 功效自见也。   小学书毕。   次读大学经传正文。读书. 倍温书. 说书. 习字. 演文. 如前法。   次读论语正文。   次读孟子正文。   次读中庸正文。   次读孝经刊误。读书. 倍温书. 说书. 习字. 演文. 并如前法。   次读易正文。读书. 倍温书. 说书. 习字. 演文. 如前法。

六经正文. 依程子. 朱子. 胡氏. 蔡氏. 句读. 参廖氏及古注. 陆氏音义. 贾氏音辨. 牟氏音考。   次读书正文。   次读诗正文。   次读仪礼. 并礼记正文。   次读周礼正文。   次读春秋经. 并三传正文。   前自八岁. 约用六七年之功. 则十五岁前. 小学书. 四书. 诸经正文. 可以尽毕。既每细段看读百遍. 倍读百遍. 又通倍大段。早倍温册首书. 夜以序通倍温已读书. 守此决无不熟之理。   自十五志学之年. 即当尚志。为学以道为志。为人以圣为志。自此依朱子法读四书注。或十五岁前. 用工失时失序者. 止从此起。便读大学章句或问. 仍兼补小学书。

读大学章句或问。

一读书. 倍温书. 所读字数. 分段看读百遍. 倍读百遍. 并如前法。 一夜间玩索倍读已读书. 玩索读看性理书. 并如前法。 

  次读论语集注。   次读孟子集注。   次读中庸章句或问。   次钞读论语或问之合于集注者。   次钞读孟子或问之合于集注者。   次读本经。诸经俱有钞法。详见全书.?   前自十五岁. 读四书经注或问. 本经传注. 性理诸书。确守读书法六条。约有三四年之功. 昼夜专治。无非为己之实学. 而不以一毫计功谋利之心乱之。则敬义立. 而存养省察之功密。学者终身之大本植矣。

  四书本经既明之后. 自此日看史。仍五日内专分二日. 倍温玩索四书经注或问. 本经传注。倍温诸经正文。夜间读看玩索温看性理书。并如前法。

看通鉴。看鉴读文学文. 说皆精要. 详见全书.?

一分日倍温玩索四书经注或问. 本经传注. 及诸经正文. 夜间读看玩索温看性理书. 并如前法.  

次读韩文。

一六日内分三日. 倍温玩索四书经注或问. 本经传注. 诸经正文. 及温看史. 夜间读看玩索温看性理书. 如前法.

次读楚辞。

一分日倍温玩索四书经注或问. 本经传注. 诸经正文. 温看史. 夜间读看玩温性理书. 如前法。

  通鉴韩文楚辞. 既看既读之后. 约才二十岁. 或二十一二岁。仍以每日早饭前. 循环倍温玩索四书经注或问. 本经传注. 诸经正文. 温看史. 温读韩文楚辞之外. 以二三年之功. 专力学文。既有学识. 又知文体. 何文不可作。

  学作文。   作科举文字之法。用西山法.?   读看近经问文字九日。作一日。   读看近经义文字九日。作一日。   读看古赋九日。作一日。   读看制诰表章九日。作一日。   读看策九日。作一日。   一仍以每日早饭前. 倍温四书经注或问. 本经传注. 诸经正文. 温史. 夜间考索制度书. 温看性理书. 如前法.   专以二三年工学文之后. 才二十二三岁. 或二十四五岁. 自此可以应举矣。三场既成. 却旋明余经. 及作古文。余经合读合看诸书. 已见于前。窃谓明四书本经. 必用朱子读法。必专用三年之功。夜止兼看性理书. 并不得杂以他书。必以读经。空眼簿. 日填以自程。看史及学文. 必在三年外。又必择友. 举行蓝田吕氏乡约之目。使德业相劝. 过失相规。则学者平日皆知敦尚行实. 惟恐得罪于乡评。则读书不为空言. 而士习厚矣。必若此. 然后可以仰称科制. 经明行修. 乡党称其孝悌. 朋友服其信义之实. 庶乎其贤材盛而治教兴也。岂曰小补。古者. 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 而宾兴之。未有不教而可以宾兴者。方今圣朝科制明经. 一主程朱之说。使经术理学举业. 三者合一. 以开志道之士. 此诚今日学者之大幸。第方今学校教法未立. 不过随其师之所知所能. 以之为教为学。凡读书才挟册开卷. 已准拟作程文用。则是未明道. 已计功。未正谊. 已谋利。其始不过因循茍且. 失先后本末之宜而已。岂知此实儒之君子小人. 所繇以分. 其有害士习. 乃如此之大。呜呼. 先贤教人格言大训. 何乃置之无用之地哉。敢著于此. 以待职教养者取焉。   右分年日程. 一用朱子之意修之。如此读书学文皆办. 才二十二三岁. 或二十四五岁。若紧着。课程. 又未必至此时也。虽前所云失时失序者. 不过更增二三年耳. 大抵亦在三十岁前皆办也。世之欲速好径. 失先后本末之序. 虽曰读书作文. 而白首无成者. 可以观矣。此法似乎迂阔. 而收可必之功. 如种之获云。   读经日程    年 月 日某人   一早令倍读册首已读书至昨日书一遍太长则分。? 起?????? 止   一面试倍读昨日书。? 起?????? 止   一面授本日书计字数。以约大段面。以大段分细段。令朱计段数。每细段面令读正过 。句读字音面说正过文义。? 起?????? 止   一令每细段先看读百遍。即又倍读百遍。数足。挑试倍读。倍说。过而墨销朱记 。后段如前段。足令通作大段。倍读试过。? 起?????? 止   一挑试夜间已玩索书。? 起?????? 止   一面授说已读书就令反覆说大义面试过。? 起?????? 止   一只日之夜玩索已读书。? 起?????? 止???? 又玩索性理书 。? 起?????? 止   一双日之夜以序倍读凡平日已读书一遍。? 起?????? 止   又倍读性理书。? 起?????? 止 一令暇日仿定本点句读圈发字音 。? 起?????? 止??? ○凡书忘记处朱记即补熟墨销   ?读看史日程    年 月 日某人      五日一周详见工程。   一日以序倍读四书经注或问一遍。? 起?????? 止    以序倍读经正文。? 起?????? 止    夜读看性理书并温。? 起?????? 止   一日以序倍读本经传注一遍。? 起?????? 止    以序倍读经正文。? 起?????? 止    夜读看性理书并温。? 起?????? 止   一日看读说记通鉴。? 起?????? 止    参合看史。? 起?????? 止    夜仿点史考释文。? 起?????? 止   一日看读说记通鉴。? 起?????? 止    参合看史。? 起?????? 止    夜温记史。? 起?????? 止   一日看读说记通鉴。? 起?????? 止    参合看史。? 起?????? 止    夜温记史。? 起?????? 止    日填起止。    小学习字演文日程??????????? 年 月 日某人   读经四日内分一日详见工程   一早令倍读册首。已读书至昨日书一遍太长则分。? 起?????? 止   一令影写智永千文楷书。约一二十纸。写五七一易样。? 起?????? 止   一以已读说小学书作口义。??? 呈改上簿   一说认记字门类。平反虚实。动静等。? 起?????? 止   一渐长学切韵考字。始音偏傍。音义假借等。? 起?????? 止   一夜以序倍读已读书一遍。? 起?????? 止   日填起止及所看所作

陈定宇示子帖

先生名栎. 字寿翁. 元延佑时. 休宁人.

弘谋按教与学. 原非二事。记曰教学相长. 横渠先生亦曰. 教小童有四益. 盖设诚而行. 有益于人. 即取益于己也。此篇即教即学. 朴实典要。至教以亲师取友。教以勤谨. 无一语泛说. 可与朱子训子从学帖参看。已刊入小学后弘谋按诗礼之教. 圣门首重. 岂独童子哉。而童子知识方开. 志趋未定。天良易动. 理义未深。歌之以诗. 则吟咏之间. 抑扬反覆. 其言易入。而礼也者. 所以固人肌肤之会. 筋骸之束. 约之于规矩之中. 使侈肆之习. 自幼而渐消者也。近世师生. 多以歌诗习礼为迂。阳明先生. 反覆言之. 意深切矣。独是礼不外冠婚丧祭乡相见六者. 久有成书. 均所宜习。惟诗歌种类不一。愚意为童子计. 宜取其有关伦理性情. 而又易知易从者。偶得汪君薇所选诗伦. 叹其用意之善. 有功诗教. 因采得数十首附于后。若可歌者. 正不止此也。他如风云。月露. 雕琢虽工. 无裨性情. 此不必歌者也。若夫靡曼之音. 等于郑卫. 实童子迷性之曲。

???? 大抵童子之情. 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 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中心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故凡诱之歌诗者. 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于咏歌. 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 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 而动荡其血脉. 拜起屈伸. 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 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 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屠提学童子礼

公名羲时. 宣城人. 明嘉靖进士浙江提学副使.??

(序)易曰. 蒙以养正. 圣功也. 而养正莫先于礼。盖人之自失其正. 以自外于圣人之途者. 率以童幼之年。不闻礼教。则耳目手足. 无所持循. 作止语默. 无所检束。及其既长. 沿习偷安. 徇情任气。如已决之水。不可堤防. 已放之条. 不可盘郁. 何所不至哉。是故朱子小学. 必先洒扫应对之节. 程子谓即此便可达天德. 信非诬也。世之父兄. 既以姑息为恩。而为之师者. 日役役焉以课程为急。故一切礼教. 废阁不讲. 童蒙何赖焉。兹本曲礼. 内则. 少仪. 弟子职. 诸篇。附诸儒训蒙要语. 辑为童子礼。   弘谋按童子之礼. 集中前编已载之矣。兹篇自饮食坐卧. 以及待人接物. 皆有法度。比前诸条. 更为切近。童子所不可一日无者也。其所定仪节. 悉本诸礼经. 非同臆说。童子循而习之. 其心安焉。所以检束身心者在此. 所以引之于爱亲敬长者. 亦即在此矣。弘谋按社学之设. 最有关于教化. 故历代皆重其事。自后以文词科第为学. 所谓社学. 不过聚徒诵读. 遂谓作养美举。其子弟日习于浮薄。师长徒尚夫矜饰。名实不副。上下相蒙。不但不能成就子弟. 且令乡里子弟. 淳. 由此而丧. 良可叹也。吕新吾先生. 凡有政教. 莫不切中时弊。社学要略. 不因科第而后读书. 不必作文而后为学. 因人立教. 即知即行. 何其恳切而精要也。其选择社师. 不以才名为骛. 而以端良为先。可为近日延师者法. 更可为近日为师者戒。弘谋按杨园先生. 学术纯正。践履笃实。伏处衡茅。系怀民物。立论不尚过高. 惟以近里着己为主。敦伦理. 存心地. 亲师友. 崇礼让. 一篇之中. 三致意焉。读其遗集. 不能不想慕其人. 而叹其未见诸施行也。学规二则. 虽止为勉. 切己反求. 固已本末兼该。彻上彻下工夫. 全在于此。学者其详玩之。弘谋按当湖陆先生. 以朱子之学为学. 即以朱子之教为教。小学近思录二书. 三致意焉。三鱼堂文集. 近里着己. 无一语不规于道. 而不肯为高远难行之说。今录其教子弟数则。大要读书行己. 宜合而一之. 不可离而二之。以此为蒙童先入之言. 不亦宜乎。弘谋按人常使古今嘉言懿行. 不间断于心目之间。则所存所发. 自有隐相吻合之处。所谓不见其增. 有时而益也。仪封先生. 纂刊养正类编. 着要言于卷首。欲子弟自书嘉言懿行一条. 贴壁观览。不但长益其记诵. 兼可触发其性情。如是. 则类编乃不虚设矣。蔡文勤公训生徒. 令于饭后. 各书片纸一则. 意正相同。余喜其有益于学也. 曾以之课子侄。今复录此. 为有志于学者劝焉。不仅蒙童而已也。弘谋按读书规模. 已于分年日程备载矣。兹编于训迪幼童之事. 正复井井有条. 循循易入. 为近时师生痛下针砭。故切近而可行也。陆清献公云. 科举文字. 须从本源上着力。要看作真实道理. 不要看作一时应试之事。真至言也。兹编各条. 犹有此意. 故并著之。





















116









献花(0)
+1
(本文系莘渝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