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3新高考」苏轼《满庭芳》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河北测评)
2022-11-11 | 阅:  转:  |  分享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9分)满庭芳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
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
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诗歌开篇就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对名利的嘲讽之意一览无余。B.词人在上阕中认识到荣辱得失,祸福生死都是事皆前定,不用干
忙。C.全词以叙事为主,间以抒情,表达对名利得失的看法,对自由的追求。D.词人善用修辞,同时多俗语口语,明白晓畅,率真自然,充满豪
迈之气。16.下阕依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具体内容梳理。(6分)参考答案:15.C16.①自叹。从“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可
以看出词人在叹想人生总是喜优参半。而“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中也包含了词人的无奈、自嘲和自我劝慰。②解脱。“幸对”一句即景抒怀美好
的景色让词人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得到了解脱。③豁达。最后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面《满庭芳》”的高唱中。词人从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涡
中解脱出,情绪变得豁达开朗。【解析】15.C.“全词以叙事为主”错误,全词以议论为主。“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表达自
己对名利的态度;“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表达自己对自由的追求。故选C。16.下阕“思量、
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宦海浮沉,辗转流迁,命运多舛,饱经忧患。这几句是作者的人生自叙
,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此句愤激地表达了词人对于忧患人生的失望和怅
惘,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对”引领,使无际的绿茵、高张的云幕,与浩大无穷的宇宙合而为一,求得了内心的宁静,并得到了
解脱。结尾“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一句,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至乐之情,表明作者终于摆脱了世俗功
名的苦海,获得了精神的超脱与解放,情绪变得豁达开朗。参考译文: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得者
未必强,失者未必弱。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沉思算来
,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江
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赏析:这首《满庭芳》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上片由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它真
实地展现了一个失败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也生动地刻画了词人愤世俗和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层次,在封建社会中很有典型意义。词人以议论发端,用
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功名利禄曾占据过多少世人的心灵,主宰了多少世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它构成了世俗观念的
核心。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这不仅是对世
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
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页无须过分介意。这个思想来
自老子。《老子》说:“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这就是“谁弱又谁强”
一句的本意。一方面,“木强则折”(第七十六章);一方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苏轼领会此意,故“得
罪以来,深自闭塞,……不敢作文字”(黄州所作《答李端叔书》)。“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是他这
个时期自处的信条。所以,“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
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下片于自叙中夹以议论。“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
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即李白“为欢几何”之意。“风雨”自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所“妨”者是人生乐事。陆游《假日书
事》诗所云“但嫌尤畏(尤才畏讥)妨人乐”,即是此意。苏轼一踏上仕途便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此后命途多难,先后排挤出朝,继又陷身大
狱,幸免一死,带罪贬逐,昔时朋友相聚,文酒之欢,此时则唯有“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定
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当此时,词人几于万念皆灰。“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他的《答李端叔书》中有一段话
可作为这两句词的极好注解:“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地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进谏’,
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已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哓哓至今,坐此得罪既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
笑也。然世人逐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才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可见“抵死(老是)
说短论长”之要不得。词人自嘲自解,其中实又包含满肚子不平之气。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字领起,以解脱的心情即景抒怀。造物者无尽藏的清
风皓月、无际的苔茵、高张的云幕,这个浩大无穷的现象世界使词人的心量变得无限之大。那令人鄙夷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狭小世界在眼前
消失了,词人忘怀了世俗一切烦恼,再也无意向外驰求满足,而愿与造化同乐,最后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高唱中,情绪变得
豁达开朗,超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终于成为其人生的至乐之情,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词人那飘逸旷达的风采跃然纸上。
苏轼在词中擅长抒写人生。他高于一般词人之处,在于他能从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正因如此,苏轼描写的
人类心灵就比别人多一个层次。这也是他的词能使人“登高望远”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人重在解脱,在感情生活中表达了一种理性追求,故不免要以议论入词。此首《满庭芳》便表现出这一特色。词人“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1
献花(0)
+1
(本文系小窗悦读图...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