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龚慧治論《東萊博議》對管仲之批評
2022-11-15 | 阅:  转:  |  分享 
  
1

論論論 論《 《《 《東萊 東萊東萊東萊 博議博議博議博議 》》》 》對管仲之 對管仲之對管仲之對管仲之 批評批評批評批評

龔慧治



綱目 :

一、前言

二、《東萊博議 》論史態度之探討

(一) 批評 《左傳 》史筆

(二) 以「誅心 」方式論人

三、《東萊博議 》評論管仲之解析

(一) 論管仲之過

(二) 論齊桓公與管仲之君臣關係

四、、 結論



一、前言

《東萊博議 》原名 《東萊 左氏博議 》,乃南宋大儒呂祖謙 1 所撰 ,為針對 《左

傳》史事 所發的議論 ,屬於史論類 的文章 。本書是 「爲諸生課試之作 」 2,而今

日讀來 ,其文 大致 仍理氣俱 足,令人歎服 。此外 ,呂氏 臧否春秋人物 常別出 心裁 、

發人之所未發 ,此亦為論者所津津樂道 。然而 ,其好友朱熹 3 曾說 :

向見與諸生論說之書 ,遣詞命意 ,亦頗傷巧 。(<朱熹年譜 >)

證諸本書內容 ,其所謂 「巧」, 指的 或者是 那一點 「譁眾取寵 」的意味吧 !因為

書中對齊相管仲 多有評論 ,而的確有不同 於一般之見解 ,本文乃 取此 以為題 ,加

以觀察論述 ,以明其 得失 。



二、 《 東萊博議 》 論史態度 之探討

呂氏身兼 史學 與理學 大家 4 ,其論史之態 度顯與一般史 家有所不同 。綜觀 《東

萊博議 》全書 ,其中有 不可忽略 之特點二 :其一,對《左傳 》作者左丘明的史筆

有所批評 ;其二 ,喜以 「誅心 」方式論人議事 。此二種態度互為纏繞 、互相影響 ,

────────────

1 呂祖謙 (1137-1181)字伯恭 ,世稱東萊先生 。

2 《東萊博議 東萊先生自序 》

3 朱熹 、呂祖謙合編 《近思錄 》。

4 呂祖謙 、朱熹 、張栻 、陸九淵並列南宋理學四大家 ,稱為乾淳四家 。《 四庫館臣 》: 祖謙於史學

最長 。

2

因此下文先行論述之 ,以作為進入本題之依據 。



(一) 批評 《左傳 》 史筆

呂祖謙 致力於研究 《春秋 》經傳 5 ,其於 《春秋 左氏傳綱領 》曾說 :

左氏亦是子產 、叔向一等人 ,其記管 、晏、子產 、叔向事 ,皆連當時精

神寫出 ,深知精隨 。若不是此等人品 ,無緣記得如此精妙 。

雖然此處對左丘明極為推崇 ,但就 《東萊博議 》而言 ,其批評 左丘明之處卻

又頗為常見 。魯隱公三年 , 周室與鄭國互以王子狐與公子 忽為人質 ,《左傳 》記

載為 「周、鄭交質 」, 呂祖謙 為此 撻伐 了左丘明 ,他說 :

左氏敘平王 、莊公之事 ,始以為周 、鄭交質 ,終以為周 、鄭交惡 ,並稱周 、

鄭,無尊卑之辨 。不責鄭之叛周 ,而責周之欺鄭 ,左氏之罪亦大矣 !( 篇二

<周鄭交惡 >)

春秋時代周室衰微 ,交質之事 已亂君臣之分 ,左氏 史筆 又未維護王道 傳統 、堅持

名分 ,想來 讀之 讓呂祖謙 十分 痛心 ,因而說出 「左氏之罪大矣 」的重話 。 《 左傳 隱

公十一年 》 記載 鄭大夫 穎考叔伐許時與大夫子都 爭奪兵車 而被射死 ,呂祖謙 批評

這位曾化解鄭莊公和母親姜氏 嚴重心結的孝子 ,在爭車時 「忿戾攘奪 」,實不能

推孝作忠 。然後 話鋒一轉 ,他又以穎考叔 「能舍肉而不能舍 車,則其孝有時而匱

矣」,譏刺 左氏在隱公元年 引詩 「孝子不匱 ,永錫爾類 」稱美 穎考叔 之舉 。此外 ,

魯僖公二十年隨 叛楚 ,引來楚 國伐隨 ,呂祖謙 認同 左氏引 「時君子 」之言「隨之

見伐 ,不量 力也 」的觀點 ,但他立刻 又以 隨之 小國難為 、身不由己 為理 ,批評了

左氏 「善敗由己 」的說法 6 。凡此 ,批評不可謂不嚴厲 。除去呂氏自身評論的矛

盾處不談 ,探究其 中原因 ,或者 是他對史官一職 ,有著極高的崇敬 ,因而 愛深責

切。他說 :

嗚呼 !文、武、周公之澤既竭 ,仲尼之聖未生 ,是數百年間 ,中國所以不淪

喪者 ,皆史官扶持之力也 !( 篇三三 <曹劌諫觀社 >)

然而,他對史官的期許也是極高而有立場的 ,理學家的 他認為 「聖人心法 」是寫

史的準則 ,他說 :

聖人之心 ,萬物皆備 ,不見其為外也 。史,心史也 ;記,心記也 。( 篇四十 <

齊寺人貂漏師 >)

可是 ,《左傳 》是以《春秋經 》為本 ,再充實以各國史料 ,以編年體 體裁 撰寫而

成,本有其 客觀性與 蕪雜之處 。呂氏若挾 其既定的思想背景 ,以後代的眼光檢視

之,《左傳 》難免處處不符所謂 「心史 」、「 心記 」的標準 。這或者 是左丘明常遭

呂氏 批評的原因之一 吧!



(三)以「誅心 」方式 論人

《東萊博議 》評論人物 ,善以犀利的角度直探其本心 ,追索其動機以定功過 ,

──────────────

6《東萊博議 》篇五一 <隨伐楚 >

3

此實為理學家的作風 。《 左傳 隱公十一年 》記載攝政的魯隱公被大夫羽父所殺 ,

因其拒絕羽父所 提殺魯桓公以奪其政的陰謀 ,結果反被羽父毀謗於桓公之前 ,使

得羽父在 桓公 的默許下殺死 隱公 7 。此一史事 ,論者莫不為隱公感到不值 ,然而 ,

呂祖謙卻能以 「嗚呼 !敗天下為義之心者 ,隱公之弒也 」為起 ,又以「故曰 『勉

天下為義之心者 ,隱公之弒也 』」 為結 ,理出君子還有 自省空間 的道理 。而其中

轉折 全在 於探出隱公 的「為義不盡 」:

隱公遜國之節心甚明 ,迹甚顯 ,當桓公幼弱之時 ,隱公茍有他志 ,微見風采 ,

立可虀粉 。桓公在隱公之掌握十有七年 ,不惟無纖芥之隙 ,又且長育而輔翼

之。上有天 ,下有地 ,其心迹不可誣也 。所可恨者 ,特為義不盡 ,貪數年之

權,而去位不亟耳 。惟其去位不亟 ,故貪慕顧惜之形見於外 ,羽父因得入殺

桓公之謀焉 。( 篇一二 <羽父弒隱公 >)

此篇是為呂氏論人的典型 。隱公的 「貪慕顧惜 」之心只有呂氏看得出來 ,因為他

對隱公進行 「誅心 」。 其立論雖陳義特高 ,不談 小人而專責君子 ,但因所用 史料

無疑 義,文章 又「言之鑿鑿 」 8 、正義凜然 ,因此仍令人心服口服 。然而檢視全

書,他使用這個利器 ,並不是篇篇都掌握得 如此精確的 。



二、《東萊 博議》評論管仲之解析

管仲是春秋謀臣中 最受矚 目的 一個 ,其原因 除了輔佐 齊桓公 成就赫赫偉業 以

外,其不同於傳統士大夫的道德觀 與性格 ,也是 一大 焦點 。呂祖謙曾說 :

子路 、管仲孰賢 ?固是子路擇術正 ,管仲主功利 ,然須見得子路力量不同 。

孔門弟子若論趨向 ,固非管仲可比 ;使他見用 ,卻恐未必有仲事業 。( 《 呂東

萊文集卷一 》)

呂氏肯定管仲的能力 ,但說他 「主功利 」, 可見對他人格的評價並不高 。此外 ,

對於管仲與 齊桓 公的君臣關係 ,一般咸認 融洽無間 ,有如魚幫水 、水幫魚 。然而

呂祖謙 卻有 不同的看 法。他認為 兩人的 合作自始即是一種各取所需的條件交易 ,

而且 在桓公耽溺安樂更深 ,倚重佞臣更多 之際 9 ,管仲應已因失寵而 自顧不暇

。以下試就 這兩方面 縷析《東萊博議 》對管仲的評論 :



(一) 論管仲 之過

證諸 《左傳 》、《國語 》 、 《史記 》以及其他典籍 的記載 ,管仲 屢建奇功 、意氣風

發的面貌 ,使他成為春秋謀臣中的翹楚 。對此 ,呂祖謙的看法 是:

五霸桓公為盛 ,諸子相屠 ,身死不殯 ,禍且不能避 ,豈功利之敢 望乎 ?是知

王道之外無坦途 ,舉皆荊棘 ;仁義之外無功利 ,舉皆禍殃 。彼詆霸以功利者 ,

────────────

7 魯桓公乃隱公異母弟 ,繼夫人宋仲子所生 。

8 清朱字綠評 ,見《東萊博議 附評 》。

9 《管子 》小稱 :管子攝衣冠起對曰 :「 臣願君之遠易牙 ,、 豎刁 、堂巫 、公子開方 。」

4

何其借譽之深也 ?( 篇四十 <齊寺人貂漏師 >)

因為行的不是 王道 ,失德在先 ,一番偉業 自然 有崩解的一天 ,而這 一天是非常快

速到來的 ,這是呂氏評史時以 王道思想 為宗的原則性宣示 。而身為春秋第一霸主

的齊桓公 ,卻在死前遭遇諸子相攻 、死後蟲出于戶 ,無人收屍的困窘境地 。這是

誰的責任 ?司馬遷 說的一段話應 已成 為呂祖謙 的最好依據 :

管仲世所謂賢臣 ,然孔子小之 。豈以為周道衰微 ,桓公既賢 ,而不勉之至王 ,

乃稱霸哉 ?( 《 史記 管晏列傳 》 )

齊桓公的 「臣不臣 」是在稱霸 ,管仲的 「臣不臣 」則是在使桓公稱霸 ,管仲的責

任看起來似乎更大一些 ,這符合呂氏的看法 。《左傳 僖公四年 》記載齊國伐楚的

事: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蔡潰 ,遂伐楚 。

《左傳 》、《戰國策 》與《史記 》都說這是 桓公為了報復 夫人 蔡姬改嫁 而興的師 ,

為了師出有名 ,乃以楚未進貢包茅於周室 ,且欲為西周 昭王南巡 遇難 於漢水 的「膠

舟事件 」 10 追責為藉口 。楚、蔡同盟 ,桓公 興諸侯之兵伐楚 ,實則意在 蔡國而已 。

對此呂祖謙認 為楚國確實不馴 ,受到討伐也是應該 ,然而為了掩蓋私心 而追罪數

百年前的 舊事 ,反而 顯得 欲蓋彌彰 ,無怪乎此役 齊遭楚之言語譏諷 11 ,無功而返 。

他說 :

小人之誣君子 ,全體之誣也 ;君子之誣小人 ,一事之誣也 。大小雖殊 ,然皆

同歸於誣而已矣 。君子方疾小人之為誣 ,而復效其為誣 ,亦何以服彼哉 ?惜

乎伐 楚之際 ,無以是語桓公者也 !( 篇四二 <齊伐楚 >)

君子 不可以有道德上絲毫的污點 ,這是宋儒精神 ,也是 《東萊博議 》一書的

精神 。然則 ,國君 的身邊 既有能臣 ,是誰讓他 做了這個 名譽 受損 的抉擇 ?「無以

是語桓公者也 」所指何人 不言 可喻 。另一個例子就更明顯了 :鄭國 搖擺 於楚、齊

兩大國之間 ,魯僖公五年鄭伯聽從周襄王 的話轉投 楚國 ,因而逃離了以齊桓公為

首的首止之盟 。僖公 七年 桓公欲帥諸侯伐鄭 ,鄭伯 於是 派大子華赴甯母之會 ,以

助鄭除去大夫洩氏 、孔氏 、子人氏 三族為 侍奉齊國 的條件 。桓公將要答應 ,但管

仲勸阻他 :

管仲曰 :君以禮與信許諸侯 ,而以姦終之 ,無乃不可乎 !子父不奸謂之禮 ,

守命共時謂之信 ,違此二者 ,姦莫大焉 。夫諸侯之會 ,其德刑禮義 ,無國不

記;記姦之位 ,君盟替矣 ;作而不記 ,非盛德也 。君其勿許 ,鄭必受盟 。( 《左

傳 僖公七年 》)

這段話有兩個重點 :一、「 禮」與「信」是不可違背的 ,二、與姦人合謀 ,將會

被史冊記載 。管仲 這樣的勸說 ,至少 可說是善盡 了人臣之責 。然而呂氏 只取後者

──────────────

10 《史記周本紀 》: 昭王南巡狩不反 ,卒於江上 。《 正義 》引<帝王世紀 >:昭王徳衰 ,南征 ,濟

于漢 ,船人惡之 ,以膠船進王 ,王御船至中流 ,膠液船解 ,王及祭公皆沒于水中而崩 。

11 《左傳僖公四年 》:( 楚子使 )對曰 :貢知不入 ,寡君之罪也 ,敢不供給 ?昭王之不復 ,君其

問諸水濱 。

5

立說 ,大談 管仲不懂 「聖人之心 」, 不能引導 國君以 「內聖 」導正為惡之心 :

仲不能以道格君之心使自不為惡 ,反持簡冊之毀譽以制 之。噫!為善果待於

外,使自古無史官 ,諸侯無史籍 ,將放意而不為善耶 ?不導其君以心制物 ,

而反以物制心 ,是以外制內也 。( 篇四五 <齊桓公辭鄭太子華 >)

理學家呂祖謙苛 責法家思想的 管仲是可以 理解的 ,然而 ,在國事 急需定奪的 緊要

時刻 ,為人臣者是否還有空間 上呈 「心法 」?此外 ,是呂氏為了 善發議論而 故意

忽略 管仲以 道德諫諍 的部分 ,還是他用了 「誅心之法 」, 認定以利害 關係 相逼 桓

公才是管仲的本意 ?這一點是值得注意 的。



(二)論齊桓公與管仲的 君臣關係

呂祖謙在 《 東萊博議 齊寺人貂漏師 》 12 中對管仲的批評可說達到了極 致。

此篇針對 《 左傳 僖公二年 》 「齊寺人貂始漏師於多魚 」事件 而來 ,但通篇並 不說

寺人豎貂洩露軍情的事 ,而是大談 桓公之所以親近小人 ,以致 國政敗壞 ,甚至 不

能善終 ,是因為管仲被任用 之初 ,為了掌 權而與桓公做了不良約定的緣故 。他說 :

管仲始進說於桓公 ,盤游縱佚之屬 ,皆曰不害霸 。其深戒 痛絕以為害霸者 ,

獨參用小人而已 。仲之意謂 :有抑 必有揚 ,有操必有 縱。故其得政之始 ,首

與齊桓約 :「 舉一國之樂皆歸君 ,舉一國之 權皆歸我 ;我與君以樂 ,君與我

以權 。以是樂而市是權 ,兩相貿 易。」( 篇四十 <齊寺人 貂漏師 >)

呂祖謙認為兩人的君臣關係是一種交易 ,但那個約定看起來卻頗為鄙陋 ,典籍 未

見記載 。劉向 《 說苑 》 所載有關 「害霸 」的內容 如下 :

桓公問於管仲曰 :吾欲使酒 腐于 爵,肉腐于俎 ,得無害于霸乎 ?管仲對曰 :

此極非其貴者耳 ,然亦無害于霸也 。桓公曰 :如何而 害霸 ?管仲對曰 :不知

賢,害霸 ;知而不用 ,害霸 ;用而不任 害霸 ;任而不信 ,害霸 ;信而復使小

人參之 ,害霸 。桓公曰 :善。(《說苑 尊賢 》)

雖說酒肉逸樂無害 聽起來頗不符聖賢之道 ,然而管仲畢竟說了那不是好 事,何

況,它的 無害應該也是相對於不能知賢任賢而說的 。類似的對答 , 《 管子 》 則有

以下 記載:

公曰 :寡人有大邪三 ,其猶尚可以為國乎 ?對曰 :臣未得聞 。公曰 :寡人不

幸而好田 ,晦夜而至禽側 ,田莫不見禽而返 。諸侯使者無所致 ,百官有司無

所復 。對曰 :惡則惡矣 ,然非其急者也 。公曰 :寡人不幸而好酒 ,日夜相繼 ,

諸侯使者無所致 ,百官有司無所復 。對曰 :惡則惡矣 ,然非其急者也 。公曰 :

寡人有汙行 ,不幸而好色 ,而姑姐妹有不嫁者 。對曰 :惡則惡矣 ,然非其急

者也 。公作色曰 :此三者且可 ,則惡有不可者矣 ?對曰 :人君唯優與不敏為

不可 ,優則亡 眾,不敏不及事 。(《管子 小匡 》)

管仲所強調的是 「任賢 」的重要 。而呂祖謙認為 ,雖然桓公任用豎貂 是違背了 管

仲要他 「任賢 」的原則 ,但盤游佚樂與親近小人的關係本密不可分 ,既然許諾了

12 楊伯俊 《春秋左傳注 》:寺人 ,宦官之為宮中侍御者 。貂,豎貂 ,《國語 》、《管子 》、《呂氏春

秋》及《說苑 》並作豎貂 。

6

前者便無法杜 絕後者 ,這是管仲 無法解決的 的隱衷 。他更 認為 ,當事情繼續演變 ,

桓公 已陷於佞臣的包圍而無法自拔時 ,他與管仲之間的君臣關係恐已不復從前 ,

這時的 管仲 只能選擇緘默 。至於 那臨死 前近賢遠佞的諫諍 ,只是人之將死其言也

善罷了 。然而事實恐非如此 ,寺人貂洩露軍情的前三年 , 《 左傳 》 有一處關於管

仲諫諍桓公 不可逸樂 的記載 :

狄人伐邢 ,管敬仲語齊侯曰 :戎狄豺狼 ,不可厭也 ;諸夏親暱 ,不可棄也 ;

晏安酖毒 ,不可懷也 。( 《左傳 閔公元年 》)

這時桓公應該已經重用豎貂了 ,管仲 因此而向桓公提出 警告 ,告訴他 : 安逸等

於毒藥 ,不可以眷戀 。這條重要的資料 《東萊博議 》也用了 ,但在此篇 <管仲言

晏安 >中,呂祖謙 只是借題發揮 ,由晏安之毒強於鴆毒 ,進而導 入勉勵君子 修徳

以達真 樂的主題 ,並未 面對管仲其實 勸誡 了的事實 。呂氏 面對史料 ,或者選擇性

的用 ,或者不用 ,似有其成心 。本文雖說 「推勘入微 」 13,但似乎有點過猶不及

了。



三、結論

管仲之事跡散見典籍 ,流傳甚多 ;至於其功過 ,歷代亦多有論說 。本文僅

萬中 取一 ,以歷史考證的角度 ,檢視 一本 自南宋以降影響眾多莘莘學子 的論文範

本。《 東萊博議 》之文筆不可謂不精美 ,論說不可謂不懾人 ,然而由其對管仲之

批評 ,卻可看出 若干瑕疵 :一、去取史料以符合議論為 優先 ,態度恐不甚嚴謹 。

二、以理學背景論史 ,常因受限而 有所偏頗 。三、以「誅心 」方式論人 ,難免囿

於己見 。清紀曉嵐曾說 :

蓋漢儒重師傳 ,淵源有自 ;宋儒尚心悟 ,研索易深 。漢儒或執舊文 ,過於信

傳;宋儒或憑臆斷 ,勇於改經 。(《 閱微草堂筆記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 》)

本文論述 ,或可作為 印證 。























─────────────

13 朱字綠評 。

7





參考書籍 /論文 :

春秋經傳集解 杜預 四部叢刊 30 卷本 史記 瀧川龜太郎 萬卷樓圖書

春秋左傳研究 童書業 上海人民出版社 東萊博議 呂祖謙 世界書局

春秋左傳注 楊伯峻 中華書局 管子校注 黎翔鳳 中華書局

左傳思 想探微 張端穗 學海出版社 新編管子 王冬珍 國立編譯館

左傳會箋 竹添光鴻 鳳凰出版社 說苑 胡衛紅編譯 海鷗 出版社

左傳紀事本末 高士竒 里仁書局 呂氏春秋校釋 陳其猷 華正 書局

左氏傳說 呂祖謙 台灣商務印書館 呂氏春秋 莊適選註 臺灣商務出版社

呂東萊文集 呂祖謙 台灣商務印書館 韓非子集解 王先慎注 華正書局

晦庵集 朱熹 臺灣商務印館 晏子春 秋今註今釋 王更生 臺灣商務

宋學概要 夏君虞 上海 商務印書館 戰國策 九思出版社

陸王哲學探微 胡哲敷 水牛出版社 春秋史 童書業 臺灣開明書店

宋明理學 吳康 華國出版社 先秦史 黎東方 臺灣商務印書館

十三經引得 春秋經傳引得 南嶽書局 春秋史論集 張以仁 聯經出版社

四書引得 哈佛燕京社 春秋公羊傳今注今譯 李宗侗 臺灣商

國語引得 張以仁 中研院史語所刊行 務印書館

中國歷代思想家 第十一冊 臺灣商務印書館 東萊呂太史左傳類編 臺灣商務印書館

呂東萊之文學與史學 劉昭仁 文史哲出版社 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 漢風出版社



呂祖 謙與其史學 胡昌智 台大史研所碩士論文 1974

呂祖謙研究 吳春山 台大中研所博士論文 1978

呂祖謙的春秋學 林建勳 中央大學中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

呂祖謙之歴史思想 李宗翰 清華大學史學所碩士論文 1998

呂祖謙與浙東史學 潘富恩 孔子研究 1992

儒家歷史敘述的特質 :宋儒集體 記憶中的聖王典範 黃俊傑

孔孟君臣觀對東萊左氏博議的影響 何昆益 孔孟學術思想 2004









献花(0)
+1
(本文系田园小书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