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读王晓晴女士《闻鸡起舞》散文集遐想
2022-11-15 | 阅:  转:  |  分享 
  
读王晓晴女士《闻鸡起舞》散文集遐思王晓晴于05年11月出版《晓晴文集》之后,在一片赞扬与鼓励声中,没有自我陶醉,没有固步自封,仍然甚而是加
倍地刻苦努力,才4年时间,又出版了力作《闻鸡起舞》,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这部书的出版,既是为我县文艺界增添了一笔财富,也是作家
自砺不息的见证,借此表示热烈的祝贺!这部书在付印之前给我看过,出版后又浏览了一遍,特别是其中有些作品读过多遍,感受相当深刻,今天择
其概要,说说自己的认识: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在后记中说“第一本书出版之际,我计划第二本书写小说,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读小说并研究之,
可最终我还是出了这本散文集”,这是潜在意识在驱动,是自我潜能的发挥,作者又直言不讳地说,“在文学的众多门类中我喜欢散文”为什么呢?
以她前期的实践来说:“我写出的散文登在各级报刊上深受老百姓欢迎,常能得到读者的关心和评价。”她明确地认识到“散文,无需修饰,更见出
真情、真性、真品味。散文,总是真实的多,在当今的时代里真实确是难能可贵。散文短小精干,适宜大众阅读。”这又说明,作者写散文,已由感
性的、潜能的驱动,上升为理性的需要,从读者考虑,从结合当前社会需要考虑,是一种高尚的、以党的事业的需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来作为选
择的依据。由此,不能不使人感到钦佩!作者选择写散文,也是一种自我定位,这种定位是有历史的,有实践为先导的。这一点,我以为对我们每一
个初涉文坛之路的作家亟为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才,都各有各的能力与特长,善于写小说的人,不必刻意去写诗歌,善于写散文的人,又
何必刻意去写小说呢?(当然,试试者除外),王晓晴同志能深谙“扬长避短”之道,选定自己的创作之路,这是一种成熟,这使我感到高兴与祝贺
!并希望由成熟的选择,早日走上成功之路,像茹志娟、像谢冰心那样,成长为一位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女作家。二是作者的谦逊态度跃然纸上,封面
勒口的作者介绍实事求是,谦逊朴实。原稿给我看时,上面“浮名”较多,我看后觉得有些不妥,问了一些名目的出处,她说,这是一家杂志社封的
,响鼓不用重锤,我也没有叫她将这些头衔去掉,但她凭着自己的悟性,凭着日常养成的一贯谦虚的态度,在书籍正式出版之时,将这些桂冠摘去了
,我认为摘得好。因为这不仅是她个人的事,当今社会浮夸、靡侈之风甚烈,作为文联、作协的领导人之一,这样做,还有一个树立典范的作用,因
为作为一个组织,我们的工作,要出作品,要出人才,还要出好的文风,赤胆著文章,有些小杂志的话,我们要冷处理。我有个熟人,在南大做中文
系教授,他的名字叫傅知白,知道什么,一片“空白”, 何等谦虚!著名诗人何其芳,文革小将批他:你还何其芳,应该是何其臭,他连称:“不
敢!不敢!” 三是应该给予肯定、称道的是,王晓晴同志捕捉生活的能力很强,每个拿笔杆子的人都曾有过体会,拿起笔来写什么?没有在血与火
中冲锋过,没有在生与死中搏击过,写什么?胡风说,到处有生活,被批了几十年,现在看看“闻鸡起舞”,还真是“到处有生活”。一次同学聚会
,一次平凡的游览,一次看望亲友,在她的笔下,左右逢源皆成文章,有的还写出了极好的文章,这种能力,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四是应该给予肯
定的是作者抓住了散文散不散的特点。写散文,容易散而无章,下笔之言,离题万里,《闻鸡起舞》的作者不是这样,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又一点而一步步深化下去,如“村官”那一篇,村官的事何其多,他也算一级政府,生产、生活,吃喝拉扯睡,处处都有牵扯,可晓晴笔下的新光
村支部书记张郁,就写了他对老年人的关爱,通过七十多位老党员参观洋口港,把这个人物丰满起来,他对老龄工作能如此,其他工作可想而知了。
这样的写作手法,我是一贯赞赏的,早在几十年前,县中叫我去讲散文,我就强调散而不散,对所描述的对象,不能甲、乙、丙、丁面面俱到,我当
时作了个比方,我们的写法是挖井,不是开河,是用凿子,而不是刨子,要在深度上下功夫。晓晴在这个集子里的好多文章,跟我的观点相符,所以
我读起来特别觉得有味道。由此使我想到,写文章不仅是事件的报道,不仅是过程的叙述,还要注入自己的感情。《闻鸡起舞》中对挑大粪的知青、
对拉黄包车的车夫、对失去亲人的女友、对毕生追求心中所爱的霞姐、对插队期间的生活……都充满了无限的爱恋,无限的深情,作者有情,读者同
样受到感染,这类作品有情有泪,有血有肉,十分感人。当然,也有不足之处,触及社会伤痛的一些问题,占的比重太少了,如《迎接检查》,本是
一篇很好的、很自然作品,很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可惜太少了一点,晓晴在基层工作过,生活积累不少,还望以后多多挖掘。再从当前整个业余文艺创作来看,好多作品描写事情的前后过程较多,对于知识性、愉悦性、欣赏性注重不够,愿我们以后在这方面共同努力。1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书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