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关于克服执行过程中困难的四点思考
2022-11-19 | 阅:  转:  |  分享 
  
关于克服执行过程中困难的四点思考

黄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在执行决策、实施计划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时,人们有一种常见思维:我已尽力了,既然没戏,也只好止步。笔者结合工作、生活实际,从四个方面论述克服执行过程中困难的策略和做法,这些对我们的成长也是很有用的。

①很多时候,成功在于坚持

让我们羡慕的成功人士往往就是在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处找到“又一村”的。那些成功的营销人员,在竞争者撤退的地方、在潜在客户似乎没有需求的时候找到了有效卖点,例如销售夕阳产品真空管的理查森公司和黑石集团创建之初经历了无数次拒绝的创始人苏世民。陈景润在许多数学家都放弃努力时坚持不懈研究哥德巴赫猜想5岁时成为誉满全球的数学家。面对五倍以上军力的袁绍大军,曹操手下的很多将领都偷偷向袁绍送去请降书以留后路,因为几无可胜之理,曹操与其他将领坚持下来了,并找到了取胜的突破口——火烧乌巢……

类似的例子(上述各例中的放弃者)太多了,看上去都没戏,自己也尽力了,此时放弃还是体面的,别人无可厚非,自己也觉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了,此时放弃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好像是这样,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失败者。

中国近代革命(民族独立、推翻剥削与压迫者)其实本也无路可走了,列强、反动军阀太强大,中国的基础又太落后,人民大众尚未充分觉醒,以买办为代表的上层社会自私自利,当时的中国哪有翻身机会?硬是毛泽东思想为中华民族在这些强大的敌人和极端的困难中劈开了一条救亡图存、发展壮大之路。是上天赐予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这样一位不世出的伟人,中国才能走上复兴之路。

②应聘过程中,面对招聘高要求需要应聘勇气

应聘是绝大多数人需要执行的重要人生计划或决策,如何有效执行自己的应聘计划?对普通求职者而言,《前程无忧》报纸上的许多招聘广告与招聘会中许多摊位上的招聘广告的招聘要求往往都很高。而且不仅每个要求点的标准很高,要求点还很多、很全面,大大超越了普通求职者的实力。于是不少求职者望而却步,书到用时方恨少,责怪自己怎么这么没用,早晨起来后找工作的好心情伴随着自信心一起断崖式下跌,舍弃心仪的一家又一家公司,悻悻地找下一家去了。

然而也有一些胆大者或者初生牛犊类型的人,尽管知道自己的情况与招聘广告上的条件相差甚远,但仍大着胆子、硬着头皮上去与招聘者攀谈。有时候谈着谈着就变成相谈甚欢了,虽然不能满足若干条件,但应聘者有其他一些特长与优点,最后这些“不合要求”的应聘者居然被录用了。

这些招聘者为什么把招聘条件写得那么高、那么多?道理与笔者所在学校把高级职称申报条件写得高的道理是类似的——因为是买方市场。招聘者自然希望用并不是很高的待遇招来满足所有招聘条件的优秀人才,庞大的人才市场好像能满足他们的这种愿望。实则不然,即使有少数精英完全满足招聘方列出的一大堆要求,前者几乎不会到后者这里应聘,因为看不上。于是招聘者只好接纳那些不太优秀的应聘者。这样的招聘是否不成功呢?世事难料,这些应聘时不太优秀的人将来有可能成为顶梁柱,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③执行、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采用的重要原则与经验

遇到困难与障碍,首先不能畏难,不能轻言放弃。资质差不多的人,指导思想、个性等决定了他们行事的结果乃至前途和人生格局。笔者读博时不打算在高校谋职,一个重要原因是我讲话时间稍长,嗓子就疼,我认为这是难以克服的障碍。后经许多人建议,最终决定到高校就职。船到桥头自然直,我慢慢找到了避免嗓子容易疼的方法:把话筒擦净后贴近嘴唇,就可轻声讲课却不影响学生听讲;使喉咙放松而不是紧张,轻松自然地讲课。

其他方法还有,不要快节奏讲课,讲得飞快、信息量大,学生往往来不及接受。讲得慢一些,侃侃而谈,舍弃价值不大的内容和重复的话甚至废话,努力使讲出来的内容都是精华,让学生从容地听。这些都能使我脆弱的嗓子不再疼。看似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困难也是可以被克服的,事在人为。

其次,不能始终用直线思维,尤其在多次努力后仍不能克服时可考虑换一换思维、换一个角度。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为其第一只基金筹资时被多次拒绝,在与日本日兴证券美国办事处主管洽谈时发现对方在美国难以开展业务。苏世民换了一种思维,提议与日兴证券建合资公司,凭借当地公司的便利帮日兴发展在美业务,条件是日兴须对黑石的基金投资。此双赢建议获得实施,苏世民为黑石的第一只基金获得较早投资中的一项。

再讲一些历史经验。换一种思维就像曹操不是通过正面进攻(无此实力)获得突破口,而是派人绕到敌营后火烧袁绍的粮仓获得突破口。万历皇帝死后郑贵妃赖在乾清宫(皇帝的寝宫)不走,太子只能继续待在东宫,大臣们也无计可施。杨涟和一帮大臣找到郑贵妃的外甥,一番威逼利诱,其外甥再劝说郑贵妃,最后她终于乖乖地离开了。

有时人们也可以绕过某个障碍——别看它杵在路当中很吓人,似乎难以打败它,一旦巧妙地(也可能要经历另一种苦难和磨炼)绕开它后就可直取胜利。马奇诺防线就是这样,中国古代战争中也有许多类似战例。

再次,有时候得有闯劲,就像前文所述招聘会中的愣头青一样,虽然不满足条件,也要大胆上前试一试、闯一闯。虽然不能满足某些条件,但自身的其他优点与特长也许能打动对方,综合起来,自己的实力也不差呢?更何况,如果很多人(可能包括一些比较有实力的人)都畏难、不敢闯、不敢试,我们上前尝试了,此时我们可能就是相对优秀的人选。

最后,对重要的人生目标应树立坚定的信心,把遇到的阻碍与困难当作一次次考验,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成功。就像一个极端的范例那样: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先后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

④最后分析一下惯性对执行的妨碍(它有时也有利于执行)。

面对新生活、新工作、新挑战,好奇心不够强,战胜挑战的欲望不够强,适应新生活的信心不够足,就容易言弃、言败。就像笔者以前申请过一次国家社科课题未获成功,就自认为不是申请课题的材料,还是做自己擅长的事吧,于是两年内都未申请课题,而后来的情况并非如此。

新挑战确实给人带来很强的心理冲击,让人一时难以适应,还要担心失败,担心失去一些东西,担心别人的看法;已经做惯的事,即使也很艰苦,但自己已适应了,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按部就班地做就是了。一个人习惯了现有的生活、工作、节奏、环境,他/她更有可能对新挑战、新困难言弃,甚至还心安理得,觉得自己并未荒废时光,自己放弃某个努力或尝试后仍可按旧轨道实现人生价值。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尽管旧轨道、旧习惯(指好习惯)值得珍惜与保持,但若敢于接受新挑战,战胜它并进入新生活,我们的事业以及其他种种很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达到我们以前不敢想象的水平。

六小龄童如果不敢接受饰演电视剧《西游记》主角的挑战,那么他很可能一直待在浙江昆剧团,哪有把美猴王的形象广泛传播于国内外的辉煌?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如果安于做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少奶奶,哪有后来的叱咤风云、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很大贡献的商界女强人?不过他们确实都为接受挑战并获得成功吃尽千辛万苦。笔者当初若不是敢跳出舒服的国有企业、接受新的挑战,现在也就不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老师,尽管期间吃了许多年的苦,却是值得的。

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尽量使每一次选择都成为成长选择,而不仅仅关注眼前利益、贪图安逸以及过度追求稳妥。例如笔者这几年在选择做什么事时就尽量选择能提升能力的事而放弃能轻车熟路做的事,包括赚钱的事。在谨慎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抛弃防卫心理、选择成长,每一次承担责任就是一次自我实现。金一南将军说“做难事必有所得”,虽说有些绝对化,但总体而言是可借鉴的,而且他说即使失败也是一种得,正如前文中爱迪生的观点。

作者简介:黄炜,男,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包括公司管理、市场营销、国资管理等;电子邮箱是huangwei0630@163.com。























献花(0)
+1
(本文系黄炜_上海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