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纪录片真实性论文
2022-11-20 | 阅:  转:  |  分享 
  
纪录片真实性之我见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的电影制作人约翰·格里尔逊首次提出了纪录片这一概念,其认为根据真人真事进行创意化制作的影片,便可称
为纪录片。但我们在观看纪录片时通常会纠结一个问题,我们所说的纪录片,真的就是真实的吗?我们以历史文化类题材的纪录片为例,在追溯回眸
类的纪录片中,我们新影的《中华文明之光》栏目中《孔子》、《老子》等节目,又如我们的《千秋史话》栏目的大同系列的《大同沧桑》、《走遍
中国》栏目的苏州系列的《吴越春秋》、大连系列的《百年旅顺》等节目中,编导遇到的问题是除仅有的图片资料、拍摄的一些实景资料之外,声音
资料、影像资料为零。在编导们的面前,或者只有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个口口相传的传说;或者只有祖先留下的一篇篇无影无声的文字;或者只有
那些亲历者、知情者一段段生动难忘的回忆。如果想把这些美妙的传说、震撼的故事、难忘的回忆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真实再现”便成了一种很好
的表现手法。再如纪录片《阿炳1950》,是一部34分钟的片子,而导演初次接触这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时,手中的资料只有日本人统治
无锡时,阿炳的一张良民证上的照片和1950年留下的六首曲子。在这种情况下,如仅用访谈和这点资料凑成一部片子显然是很单薄的,于是编导
采用了“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还原的无锡历史街景、孤独的阿炳的背影在凄凄的二胡曲的衬托下,大大增加了视觉图像的感染力,增加了节目的
传播效果。《走遍中国》“潮州”专题片中,在表现潮州人当年为了生计背景离乡,出海下南洋的时候也运用了这种“真实再现”的手法。仿旧的褐
色画面,扮演的出海人赤脚在沙滩上一步步走向海边的一叶孤舟,手中拿着一支潮州乐器——椰琴,身上背着一个蓝白相间的碎花小包裹,背景音乐
是一曲潮乐中悲怨的乐曲。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比起影视剧,纪录片确实多了几分真实性特征。但是纪录片真的就是真实的吗?在记录真实的
时候,加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这是其中创意性的体现。但是纪录片又确实是以真人真事为素材进行拍摄的。那么纪录片真实性的边界又
在哪里呢?是谁来判断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介于真实性与非真实性之间,在创作时,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在表现形式上注入创作者的个人观
点。观众看见的真实其实只是真实世界的影像罢了。我们永远无法看见"纯客观"的存在。如果说纪录片又真实,可能是一种关系上的真实,也就是
,人物关系是真实的。
献花(0)
+1
(本文系昵称6173910...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