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讨
2022-11-23 | 阅:  转:  |  分享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21①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②崇高的责任感;③富于冒险和锐意进取的精神;④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创新思维品质特征

思维的存在维系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创新思维却常常导致整个人类文明形态的跨越。创新思维品质是创新性人才建功立业的核心素质,它具有①流畅性与广阔性;②求异性与批判性;③灵活性与独创性;④深刻性与精细性;⑤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对未来的预见性。这些都决定了创新性人才在实践中创新程度的高低和创新成果的大小。

(三)创新实践品质

创新个性是创新的前期准备,创新思维是开启创新的钥匙,但只有此二者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创新的技能和方法作为对创新的支撑。创新实践品质,或者说创新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是创新的基本功,是创新性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它包括①敏锐的观察;②科学的实验设计;③高超的信息处理;④流畅的综合协调等能力,只有那些技艺超群,功底深厚的创新人才,才能达到创新的最高境界。

由创新个性品质、创新思维品质、创新实践品质构成的创新素质,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强调:创新对于个人来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成长中的教育与培养在后天习得。这就为高等学校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我国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的高等教育,造成了学生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的现状,为了彻底扭转这一窘况,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一代创新性人才。

(一)树立创新教育观,提高对创新教育的认识程度

传统的教育注重传授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继承性。这种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在内涵、规格、模式诸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创新是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我们要在继承性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教育,树立起新的教育观。

创新教育观认为,要在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要在适度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程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上衡量教育质量;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训练思维能力,认识学科本质,掌握学习方法;要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只有确立了新的教育观,创新人才培养才有明确的思想保证。

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全校上下还必须在下列问题上达成共识: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在于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在于创新教育。

2、创新不是所谓天才的专利,任何人都具有创新潜能。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但创新意识并不是人头脑中自然固有的。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需要有外界的足够刺激,才能达到激活状态,创新教育是激活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3、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求全责备。

4、教师的创新素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至关重要。

(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性人才

1、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要破除对书本的迷信,反对本本主义,提倡独立思考,探索新知识;要学会抽象思维,利用抽象思维捕捉创意,拓展思考的自由度;要摆脱思维定势,倡导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打破常规的思维,它有利于创造新思想、新理论;要训练发散思维,从多方面寻找一切可能的答案,这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其次要更新教材内容。当前,教材的滞后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学校的教学改革要在教材上下功夫。更新教材,压缩传统学科教学内容,开辟新型的综合性课程和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课程,扩大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注重多学科结合,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建设,形成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

2、改革教学方法

要进行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教学多用注入式教学方法,造成学生习惯于“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缺乏独立思考。要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推行问题讨论式教学。学生要从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知识的认知与获取知识的方法的讨论都应是学习的内容,并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

要在教学中引入科学研究性质的教学方法,努力使教学过程带有科学研究的某些性质,带有探索的色彩。让学生通过这种教学,体会科学研究,体会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进一步还可通过教学使学生不同程度地介入某些科研课题,了解科研过程和科研方法,通过这种体验和科研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改革考评方法

此处的考评包含对学生的考评和对教师的考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考核制度。探索考试制度改革,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中要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锻炼这两方面的考核要结合起来。考试的方式也要灵活多样。

另一方面,对教师的考评也要从过去的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向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转变,更要强调的是,在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水平以及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等要素指标,以此为导向,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三)改善教学环境,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

1、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物质文化环境方面,包括校容、校貌、校园建筑、教育教学设施等,这是创新教育、环境育人的物质基础,要体现人文精神,突出创新性。

在精神文化环境方面,包括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指导思想,学校教职员工群体思想,校园内文化阵地的开创以及其它隐性因素。这两方面对培养成千上万的创新性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和素质教育环境

课堂教学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渠道,学校必须将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对所有的细节特别是最后结论进行面面俱到的叙述,而应提倡在教学中对内容进行有重点性的,富于启发性的评述来引起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的素质,真正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创新能力发挥的课堂环境。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深入了解社会,拓展思维,培养创造意识,发挥创造潜能,展示创造成果,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3、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情感环境

师生关系与创新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为主,学生服从,师生不能平等地进行交流,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衡,对交流失去兴趣,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益于创造性发展的环境,和学生平等研讨问题,自由地双向交流,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取向和性格特征。这样的师生关系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献花(0)
+1
(本文系cf沧海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