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
2022-11-26 | 阅:  转:  |  分享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教材







龙海市中医院康复科





















1



刮痧疗法

一、概述

刮痧疗法是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特质的刮痧器具,

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驱邪排毒、促进新陈代谢,益气

扶正、调节免疫能力,舒筋通络、调整关节结构的功能。尤其对外感性疾

病、疼痛型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血管性等疾病,均有

较好的防治效果。刮痧器械多以砭石、水牛角、玉石等为材质,介质多为

油、乳等润肤增效剂。

二、基本操作方法

(一)、握持刮痧板方法

根据所选的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一般为

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

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

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

(二)、刮痧的次序

选择刮痧的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

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上肢、

胸腹、背腰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

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

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三)、刮痧的方向

2



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头部

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

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

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

(四)刮痧的补泻

刮痧补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刮

拭时间相对较长。此法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者,或对疼痛

敏感者等。

刮痧泻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大,刮拭速度快,刮

拭时间相对较短。此法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者以及骨关节

疼痛患者。

刮痧平补平泻法:介于刮痧补法和刮痧泻法之间。刮痧时,刮痧板按

压的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此法宜用于虚实夹杂体质的患者,

尤其适宜于亚健康人群或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刮痧。

(五)刮痧的时间

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痧间隔和疗程:

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

般10-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30分钟。

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痛感为宜;

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

它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3、急性病痊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次为一疗程。

3



(六)、刮痧的程度

刮痧的程度包括刮痧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

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

或出现栗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

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七)刮痧手法

根据病证和刮痧部位的不同,刮痧操作的力量大小、速度快慢、刮拭

方向、刮痧板边角接触的部位以及刮痧配合手法应有所不同。分类如下:

1、按力量大小分类:轻刮法、重刮法

2、按移动速度分类:快刮法、慢刮法

3、按刮拭的方向分类:直线刮法、弧线刮法

4、按刮痧板接触体表部位分类:摩擦法、梳刮法、点压法、按揉法、角刮

法、边刮法

二、禁忌

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极度虚弱或消瘦者。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

3、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烧伤、体表肿瘤、皮肤溃

烂、或急性外伤创伤部位。

4、精神分裂症、抽搐等不配合进行刮痧者。

5、醉酒、过饥、过饱、过度疲劳者。

6、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7、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以及大血管显

4



现出等部位。

三、注意事项

1、刮痧时选取适当的刮痧部位,以经脉循行和病变部位为主,刮痧部位应

用热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或用75%乙醇棉球或生理盐水棉球进行清洁或消

毒,然后取适量刮痧介质,至于清洁后的刮痧部位,用刮痧板涂抹均匀,

刮痧后应用干净纸巾、毛巾或消毒棉球将刮痧部位的刮痧介质擦拭干净。

2、刮痧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刮痧时,

应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到刮痧部位。

3、刮痧过程在产生酸、麻、胀、痛、沉重等感觉,均属正常反应。刮痧后

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栗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

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都是刮痧的正常反

应,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进行特殊处理。

4、刮痧过程中若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欲吐,

甚至神昏扑倒等晕刮现象,应立即停止刮痧,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平卧位,

饮用一杯温开水或温糖水,并注意保温,或用刮痧板点按患者百会、人中、

内关、足三里、涌泉穴。

5、刮痧结束后,最好饮一杯温水,不宜即刻使用生冷食物,刮痧出痧后

30分钟以内不宜洗冷水澡。

6、年迈体弱、儿童、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宜用轻刮法刮拭。

7、凡肌肉丰满处(如背部、臀部、胸部、腹部、四肢)宜用刮痧板的横面

(薄面、厚面均可)刮拭。对一些关节处、四肢末端、头面部等肌肉较少、

凹凸较多的部位宜用刮痧板的棱角刮拭。

5



灸法

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

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

灸火的温和热力具有直接的温通经络、驱散寒邪之功。临床上常用于

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

腹痛、泄泻等。灸法更适合治疗寒性病证。

2、扶阳固脱

灸火的热力具有扶助阳气、举陷固脱的功能。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

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虚寒证、寒厥证、脱

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泄、

久痢、痰饮等。

3、消瘀散结

艾灸具有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的作用。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

从而消瘀散结。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

等。

4、防病保健

灸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无病时施灸有防病保健的作

用。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有防病保健作用,今人称之为“保健

灸”。

二、灸法的种类

常用灸法分为艾灸法和其他灸法。艾灸法主要以艾绒为材料,包括艾

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其他灸法则使用艾绒以外的其他材料,

常用的包括灯火灸、天灸(如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等)。



6



常用灸法如下表。

灸法的种类











悬起灸

艾炷灸

间接灸

无瘢痕灸

直接灸 瘢 痕 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

……

温和灸

雀啄灸

回旋灸

太乙针灸



雷火针灸









常用灸法

艾 灸

艾条灸

实按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

灯火灸

其他灸法 白芥子灸

蒜泥灸 天灸

斑蝥灸

……









1、艾炷灸

艾炷灸是将艾绒制作成艾炷后,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艾

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一 )直接灸

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 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又称明灸、

着肤灸、着肉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

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 1) 、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

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

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

7



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

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 1 周左右,施灸

部位化脓形成灸疮, 5- 6 周左右, 灸疮自行痊愈, 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临床上常用于治

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 2) 、无瘢痕灸 又名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

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

燃剩 2/5 至 1/4 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

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一般虚寒性疾患,

均可采用此法。

(二 )间接灸

间接灸是指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

施灸的方法,又称隔物灸。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 1) 、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 2- 3cm,厚约 0.2- 0.3cm 的薄

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

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一般 6- 9 壮,

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本法有温胃止吐、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

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病证。

( 2) 、 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 0.2- 0.3cm 的薄片,中间以针

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 ,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

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一般 5- 7 壮。

本法有清热解毒、 杀虫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仲疡初起等病证。

( 3) 、隔盐灸 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

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一般灸 5-9 壮。本法有回阳、救逆、固

脱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治疗时需连续

施灸,不拘壮数,以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为度。

8



( 4)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 3cm,厚约

0.8cm 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

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本法有温补肾阳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命

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病症。

2、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方

式。

(一)悬起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薰烤,不使艾条点燃端

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悬起灸根据其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

雀啄灸和回旋灸。

( 1) 、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段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

处, 约距皮肤 2- 3cm 左右, 进行熏烤, 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 5- 10 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

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

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

防止烫伤。

( 2) 、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的皮肤,并

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上下活动,以给施灸局部一个

变量的刺激。

( 3) 、回旋灸 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

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回旋施灸。

以上诸法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慢性病,雀啄

灸、回旋灸多用于急性病。

(二)实按灸

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隔绵纸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火

9



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实按灸分为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 1) 、太乙针灸 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燃着,用布 7 层包裹其燃

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

如此反复灸熨 7- 10 次为度。此法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肢体玩麻、痿弱

无力、半身不遂等病证。

( 2) 、雷火针灸 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灸”相同,其适应证与“太乙

针灸”基本相同。

3、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

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

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 2cm,插在

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此法针灸

并用,简便易行,可以发挥针和灸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 、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均不适宜灸治。

2、 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

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4、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

5、 对于体弱患者, 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 刺激量不可过强, 以防晕灸。

一旦发生晕灸,应立即停止施灸,并做出及时处理;其方法同晕针。

(二) 、灸后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须处理。

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

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

10



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以纱布包敷。

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

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

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此外,施灸时应注意艾火勿烧伤皮肤或衣物。用过的艾条等,应装入

小口玻璃瓶或筒内,以防复燃。











































11

拨罐法

拨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

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

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一、拔罐方法

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

1、 留罐法 又称坐罐。 将罐吸附在体表后, 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

位, 留罐的时间视拔罐后皮肤的反应与患者的体质而定, 一般为 10- 15 分

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

罐、多罐皆可应用。

2、 走罐法 亦称推罐法或拉罐法。 拔罐时先在施术部位的皮肤或罐口

上,涂一层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

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

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

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

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

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部位,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4、 刺血拔罐法 又称刺络拔罐法。 将施术部位的皮肤消毒后, 用三棱

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再将火罐吸附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

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出血量视病情而定,少则几滴,多则 3- 5ml。一般

刺血后拔罐留置 5- 10 分钟。多用于热证、实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

如神经性皮炎、痤疮、丹毒、扭伤、乳痈等。

5、 留针拔罐法 简称针罐。 即在针刺留针时, 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

部位上,约 5- 10 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后出针,

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上述拔罐操作时,应根据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罐,注意避免烧伤患者

12



皮肤,留罐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一般避免出现水泡。皮肤有过敏、溃疡、

水肿现象的部位,以及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

二、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

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

挫扭伤、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痛经、中

风偏枯、瘀血痹阻等。此外可用于防病保健、清除疲劳。

三、拔罐的注意事项

1、拔罐操作时要做到动作稳、准、轻、快;患者体位要舒适,拔罐后

不要移动体位;同时拔多个罐时,罐间距离不宜太近;拔针罐时应避免碰

压针柄;留罐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可减压放气或立即起罐;起罐时不可强

拉或旋转罐具,以免引起疼痛或损伤。

2、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

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容易脱落,均不适用。

3、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4、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

起水泡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

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烫伤油等,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

搐者,以及孕妇的部位、腰骶部位,不宜拔罐;有自发性出血倾向疾患、

高热、抽搐等禁止拔罐。













13



TDP治疗仪

一、治疗机制:

TDP治疗仪的治疗板涂有许多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科学元素,在温度的

作用下,各种元素可以产生振动信号,使其发出红外线,与在生物体中的

相应元素产生共振,从而激活体内各种酶的活性,加强自由基的清除率,

改善体内微循环。

1.消除患者身体炎症,活血化瘀,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因此,TDP可

以具有持久镇痛作用。

2.TDP可以激活在生物体内的各种酶的活性,加强胃肠的功能。促进机体

的免疫能力,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3.能促进血液的携氧率,从而改善脑细胞的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睡眠质

量,和记忆能力。

二、适应症:

颈肩腰腿痛,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各种关节炎症,软组织损伤,

虚寒性胃肠疾病、褥疮、冻疮等。

使用方法:

1.连接电源,将治疗仪电源插头插入额定电源插座,打开电源开关,调节

定时器旋钮,指示灯亮后待机器预热10-15分钟即可进行照射治疗。

2.照射部位:暴露病灶区或相关穴位,直接照射。

3.照射距离:照射处皮肤距离元素板20-30厘米,皮肤表面温度保持在40℃

左右,或以患者舒适为宜。

4.照射时间:每天照射30-60分钟,每日1-2次,7-10天为一疗程。疗程

14



间可间隔 3 天左右。

三、注意事项:

1.高热、危、急、重症病人慎用。

2.无神经知觉患者,严禁独自使用。

3.严禁治疗器与患部距离在 20 厘米以内使用。照射距离不宜过近,否则

容易发生皮肤灼伤,以患者舒适为宜。

4.接受照射的部位必须完全暴露,照射面部时应戴上有色眼镜或眼罩,保

护双眼,防止眼球干涉现象。

15



献花(0)
+1
(本文系昵称691798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