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赴XX大学学习总结汇报
2022-11-29 | 阅:  转:  |  分享 
  
赴XX大学学习总结报告

受学校的委派,春节刚过,我就动身前往XX大学,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第一次学习。尽管适逢假期,对置身浓郁的学习氛围,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资料会有很大的影响,但通过学习,感觉有很大收获。
一、开班式
开班式上,XX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XXX教授介绍了XX大学近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和对未来的展望,并介绍了教育研究所的情况。
●背景资料1
XXX所长谈到: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面临新的形势,XX大学在春节前召开了领导班子务虚会,总结过去的成就,规划未来的发展。
教育教学方面:在XX大学“21世纪教育工作讨论会”上,推出了新的教育改革行动计划,新的教改措施出台。
科研工作方面:要实现建成XXXXXX的目标,单靠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不行,因为人才质量的高低要得到证明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现实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
●体会
我们当然不想和XXXX比,但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大胆的、加快学校发展的想法还是必要的。
二、课程学习
本次共学习四门课程,比较教育学、教育统计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外语。通过学习,了解了世界上发达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初步掌握了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方法,更新了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对XX大学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也有了一些体会。
●背景资料2
教师授课一般采用投影仪、计算机等进行辅助教学,有的老师用的是打印的投影胶片,有的老师用的是与计算机连接的便携式投影,投影直接打在白墙上,需要时在黑板上讲解。
XX大学有一个专门用于培训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用的实验室,要求凡是不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关的教师均不能上讲台。
●体会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就某一堂课而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节省时间,增大信息量,还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做好笔记。但它完全取代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则还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
●建议
1、尽快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辅助教学的形式可以是运用自制或购买的CAI课件,运用网络教室,运用Powerpoint幻灯片,Word文档,投影胶片等等。
2、在原有的教室中安装计算机、投影仪等,或在多功能教室中增加活动黑板。
●背景资料3
教师上第一节课时,用投影打出本门课的安排,或是把安排表发给学生,在安排表中,给出每次课的参考书目或需要阅读的资料。教师每次课都会带许多本参考资料,必要时向学生作简要介绍。
●体会
XX大学教师资料占有量均相当大,有自己买的,有从图书馆借的。而我校教师在这一方面显示了较大的差距。作学问,不占有资料是无法想象的。由此我想到上学期末我们在做省《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申请时,不少教师对项目研究的现状和意义论证得不充分,就是由于平时对资料的占有不够,积累不够。
●建议
1、逐年增加图书馆藏书,特别是要增加能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图书、期刊等。
2、要求教师自行订购图书、期刊。
3、提倡教师通过Internet和图书馆等渠道获得本学科相关的信息资料。
●背景资料4
课堂上一般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法进行。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教师在课前把资料和讨论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去阅读、准备,上课时,老师先做中心阐述,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去发表本组意见,其他组和老师给这一组提问题,最后,老师总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者和启发者。
●体会
这种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想交锋,相互启发,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运用的空间更大一些。
●建议
可以在一些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试用。
●背景资料5
考核均采用课堂参与情况、笔试、撰写论文、答辩等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不追求知识占有多少,重点考察运用情况。
●体会
这种考核方法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几个实际问题,比只记住一大堆教条的理论要好得多。
●建议
可以在一些人文学科或选修课中试用。
●背景资料6
所有教师上课时均把手表放在讲台上,以便随时把握课堂教学进程。
●体会
我们曾要求过教师这样做,但绝大多数教师不以为然,故没有执行下去。
●建议
要求教师上课时把手表放在讲台上,保证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合理。
●背景资料7
比较教育学教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讨论题目,用比较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或论证一个实际问题。我们组都来自高校,讨论了这样一个题目《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讨论结果如下: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人类和社会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①。国家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2010年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即毛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又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教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可见,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将面临一个大发展的局面。
(一)马丁·特罗(Martin Trow)高等教育阶段划分理论
1970年和1971年,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马丁·特罗教授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②:
毛入学率 <15% 为精英(Elite)高等教育阶段;
毛入学率 15%—50%为大众化(Massification)高等教育阶段;
毛入学率 >50% 为普及化(Populization)高等教育阶段。
近30年来,这一理论尽管引起一些争议,但仍被许多国家作为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③。
(二)高等职业教育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或普及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是在70年代;目前,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80%,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上述其他几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接近或超过50%,正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或普及化进程中,那些培养周期短,办学成本低、形式灵活的非大学型高等教育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表 部分国家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在校生比例的变化(%)
国别 1955年 1965年 90年代
大学型 非大学型 大学型 非大学型 大学型 非大学型
美国 88.5 11.5 84.8 15.2 62.2(90) 37.8(90)
原西德 64.0 36.0 59.7 40.3 82.4(91) 17.6(91)
法国 68.6 31.4 71.0 29.0 67.2(93) 32.8(93)
英国 52.0 48.0 48.1 51.9 33.4(92) 66.6(92)
日本 87.3 12.7 86.4 13.6 79.7(91) 20.3(91)
资料来源: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第92页。栏中括号内为数据年份。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德国外,其余国家的非大学型高等院校在校生比例是逐年增加的。即使是德国(原西德),在其大众化初期,这个比例也是很高的(1955年36.0%,1965年40.3%)。
(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展望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到2010年,我国将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未来1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实践来看,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将拥有一个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往高等教育的发展,因为规模十分有限,基本上以培养教学科研人才为主,学术型高等教育倍受重视,相应地培养周期长、成本高。但是,以国际较为通行的说法,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渐提高,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最后达到普及化阶段,最为显著的转变就是培养大量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将直接面对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今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要“大力发展周期较短的实用性和社区性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上将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重点。” ④综观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快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短期大学、社区学院或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结论和建议
1、未来10年,我国要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刚刚起步,一个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黄金时间正在来临。
2、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建议我校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1)守住高职高专这一阵地,抓住发展机遇,把学校办成全国一流的高职高专学校。
(2)开展深入研究,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进行准确定位。
(3)适当拓宽专业面。利用现有专业优势,增设相关专业,增强对人才需求市场的适应性。

注释:
①周远清:《为21世纪作准备: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②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译文见厦门大学高教所《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③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第85页。
④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06页。
献花(0)
+1
(本文系cf沧海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