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贾谊人生悲剧肇因探赜嘉善枫泾 蔡宏伟贾谊少有才名,经河南郡守吴公举荐,21岁时即被汉文帝征召,委以博士之职。一年后,升任太中大夫。周勃 、灌婴、冯敬等一干重要大臣认为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反对汉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的做法。而贾谊谈论政事“乃颇疏 阔”,与“守静”的文帝并不一致(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逐渐为汉文帝疏远。汉文帝四年(前176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 ,回到长安。此时周勃已回封地养老,灌婴已死,但文帝并未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让他担任梁怀王太傅。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坠 马而死。贾谊觉着自己未尽到责任,抑郁自责。第二年即溘然长逝,终年33岁。 探索贾谊人生悲剧的肇因,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贾谊智商 虽高,逆商极低。 逆商也称为挫折商、逆境商。人处在逆境中,能保持和悦心态,反思受挫经历,寻求发展新路,做到处逆如顺。贾谊显然有才无 命,让绝望彻底毁了希望。 毛主席《七绝·贾谊》写得好,“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就是对 贾谊低逆商的批评。 其二,成就大事业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坚持。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明显缺乏沉潜的智慧。 苏轼 《贾谊论》开篇即指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 则必有所忍。” 翻成现代文,就是说:“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臣,却 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 德国哲学家尼采有首诗,题为 《有一天有许多话要说出的人》,写道: “有一天有许多话要说出的人, 常默然把许多话藏在内心; 有一天要点燃闪电火花的人, 必须长时 期——做天上的云。”贾谊不能长时期“做天上的云”,所以也就无缘“点燃闪电火花”。 其三,过早成名,让贾谊失去许多历练机会,在“乐群 ”上,难以协调与周围人的关系,心智多沉浸于个人世界里。 这一点上,贾谊可以和“初唐四杰”对话。而裴行俭对“初唐四杰”的评价“士之致 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炫露,岂享爵禄者哉?炯颇沉嘿,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同样也适用于贾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