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什么是书法的“意临”?王铎、董其昌、林散之实例解读02
2022-12-01 | 阅:  转:  |  分享 
  
什么是书法的“意临”?王铎、董其昌、林散之实例解读▲?王铎临王献之·鹅群等阁帖▲?王铎53 岁临阁帖向发帖(右)▲?王铎43 岁临徐峤之春首
帖(左)▲?虞世南贤兄帖(左)▲?王铎55 岁节临虞世南贤兄帖(右)▲?宋拓米芾尺牍(局部)▲?王铎49 岁临宋拓米芾尺牍(局部)
▲?王铎47 岁临王羲之小园帖(左)▲?王铎47 岁·高适诗(右)▲?王铎59 岁临王献之敬祖、潘阳帖(右)▲?王铎 59 岁行书
五律诗轴(左)古今之法帖范本可谓数以万计,全部临上一通,恐怕一生也难以穷尽,即便能够临完,恐怕也难通书法之道。石涛给仇英《秋江待渡
图》作跋,“呕血十斗,不如啮血一团。”书法之临摹乃技术层面的训练,不可或缺,但仅有技法是不行的,尤其不能为技法所拘缚,而背离了书法
所内涵的文化精神。因此,应如陆九渊所说的“先立乎其大而小不可夺焉”。即是说,凡为学者固应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又要基于“大”的胸怀、志
趣和对“道”的体悟而在知识层面上有所超越。董其昌说:“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能合”是共性的相融,“能离”则是个性的绽放。自董
其昌、王铎以来,“临摹不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伟大传统的途径,它还成为创作的手段,换言之,它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创造”。对于习书者来说,要
广阅博览,大量临摹历代碑贴,以增广自己的见闻,多见多临,摹而习之,逐渐养出自己的眼力,然后才能“顺乎天性”的选择范本。择善又非仅袭
其技,而贵者取其意效其神,确立个人的临摹观,最终达到“得鱼忘荃”之境。▲?林散之临钟繇·宣示帖▲?林散之临礼器碑(局部)▲?林散之
临乙瑛碑(局部)▲?林散之临孔宙碑(局部)▲?林散之临李邕·云麾将军碑(局部)▲?林散之临怀素·自叙帖(局部)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