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朝花夕拾 肉、菜、鼎,台北故宫三件大宝贝
2022-12-07 | 阅:  转:  |  分享 
  
朝花夕拾 | 肉、菜、鼎,台北故宫三件大宝贝台北的故宫,从何而来故宫,意为旧王朝的宫殿,在中国特指北京的明清皇宫(紫禁城)。实际上,中国的故
宫远不止这一处,如沈阳的后金故宫,南京的明故宫等。北京故宫,更是由于近现代史的悲剧(两岸至今没有统一),而分为两处,即所谓的北京、
台北各有一故宫(博物院)。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馆址在天安门的北面,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宫城)。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声
枪响”,全国反清独立浪潮高涨。1912年,清帝逊位后,“前三殿”划归民国政府所有。1914年,在故宫前部设立了古物陈列所。1925
年,故宫的后部设立故宫博物院(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清逊帝溥仪及其家属被赶出了故宫)。1947年,前后故宫部分合并,统称
“故宫博物院”。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快速沦陷。为了避免文物沦落敌手,故宫择取院藏文物菁华装箱储置,为文物的播
迁避难作准备。1933年起,故宫文物正式开启了“南迁(及西迁)之路”,直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辗转南方多地的故宫文物,纷纷
启运还都。但此时恰逢第二次国共内战,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南迁故宫文物中的精品部分运至台湾。1965年8月,仿北京故宫样式设计的宫殿
式建筑完成,即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中山博物院”)。至此往后,迁台的故宫文物多于此“落脚”,部分展览,部分“深藏”(基本按照3个
月一次的频率更换展品)。台北故宫藏品数量近70万件(北京故宫藏品数量180万件),品类众多且精致,以陶器、书画、青铜器最为珍贵。其
中,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并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三宝,不在轮换(文物)名单,一直在展厅永久向公众展出。一、肉形石肉形石
是一块外观酷似红烧肉(东坡肉)的玉石雕刻作品,色泽纹理全属天成。此件肉形石长5.73厘米,宽6.6厘米,厚5.3厘米。这块玛瑙质地
的奇石,出自内蒙古地区,在清康熙年间进入皇宫大内。玉雕工匠在原石基础上,加工琢磨,并将上表皮染色,故成此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
毛孔和肌理健全的肉形石。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即石英),有各种颜色(如基本不含有色杂质者,大多呈单一的青灰色),多呈层状或环状
(一说因形状似马脑,故名),质地坚硬耐磨,多用作贵重的装饰品。此类矿物具脂肪或腊状光泽,半透明,贝壳状断口。玛瑙,主要出自西域及北
方边疆地区,古时多为进贡之物。石英有多种同质多像变体,最常见的石英晶体多为六方柱及菱面体的聚形,柱面上有明显的横纹,如无色透明的晶
体为水晶。另外,还有由二氧化硅胶体溶液在岩石空洞或裂隙中沉积脱水而成的隐晶质矿物,白色或灰白色的称为玉髓(或称石髓、髓玉),常见于
喷出岩的空洞、温泉沉积及岩石风化壳中。其中,白、灰、红等不同颜色组成的同心层状或平行条带状者称为玛瑙。注意,矿物与岩石,既有区别,
又密不可分。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
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其中,岩石多由几种矿物组成。二、翠玉白菜翠玉白菜是由翡翠玉雕琢而成的白
菜形状玉器。此件玉器,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厘米。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故宫永和宫的陈设器,传为(清末)瑾妃的嫁妆。其
中,白菜(青叶白干)清白,寓意新嫁娘的纯洁,菜叶上的蝗虫与螽(音同钟)斯(即蝈蝈),即“螽斯振羽,瓜瓞(音同蝶)绵绵”,子孙众多。
翡翠的成分是钠和铝的硝酸盐(由硬玉矿物的细针状微晶体紧密交织而成),颜色多样,且呈色常不均匀甚至斑斓混杂。其中,以绿色、蓝绿色或白
色中带绿色斑纹最为常见,尤以鲜亮浓艳之翠绿色最为珍贵。整体而言,翡翠具备玻璃光泽,硬度较大,且十分致密坚韧。翡翠玉石,今中国境内少
有出产,原料主要来自缅甸(靠近中国边境)。中缅边境的横断山区一带,属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常年受板块的挤压碰撞作用,地
层多裂隙,岩浆(岩)在低温高压的作用下,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翡翠玉石。其中,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内力抬升和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出露地
表,成为一些夹杂矿物的碎石;夏半年(或称雨季)河流(流量大)冲刷、搬运能力强,玉石在下游沉积较多;冬半年(旱季),河流水位下降(枯
水期),玉石出露,适合淘洗矿石(旧时和田玉或“淘金”活动与之相近)。注意,“翡翠”一词有多个义项,除上述的玉石外,它也是翠鸟科翡翠
属各种的通称——其鸟嘴长而直,有蓝色和绿色的羽毛,飞速很快,多生活在水边,觅食鱼、虾、蟹和昆虫。翡翠终年留居中国闽粤等地,在夏季时
普遍存在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光绪版《缙云县志》记载: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出郁林邑(今广西)。俗称大者为广翠,小者为青翠;大者
翡,小者即翠也。三、毛公鼎毛公鼎是一件青铜质地的宗族礼(祭)器,具有书法、文献等多重价值。该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
重34.7千克。鼎腹如半球形,足呈马蹄形,造型浑厚朴实,外缘有简易纹路。鼎的内壁铸铭文32行,497字(现存商周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记述了周宣王诰诫和褒赏臣下的事,并反映了西周统治不稳定的情形。注意,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厝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岐山。毛公鼎出土后,经多次转手,抗战期间险为侵华日军所夺。抗战胜利后,为了保证鼎的安全,民间献鼎归
公(政府)。人们最初只是利用天然出产的纯铜(淡紫红色),也就是红铜制造的铜器。但是,红铜资源稀少,硬度有限,熔点偏高,红铜器的发展
非常有限。后来,人们发现铜多以伴生矿的形式存在,而含有锡、铅等金属的铜矿石经过冶炼,便是铜锡或铜铅合金(青铜)。与红铜相比,青铜具
有质地坚硬(耐磨,抗腐蚀等)、熔点较低及容易铸造等优点(特性)。青铜多呈青灰色或灰黄色(锡分较大,质地泛白;铜分较大,质地偏黄),
特别是古代的一些礼器色泽,近乎“金器”,故青铜又称“金”或“吉金”。由此可见,今日所见之青铜器,大多不是其本来面目。这是由于铜在干
燥空气中较为稳定,但有二氧化碳及水汽存在时,表面易生成绿色的铜锈(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与玉石类似,中国的中原(狭义的中原仅指今
河南省周边)一带少有铜矿的存在,矿山多在边地。以湖北黄石铜绿山(古铜矿)为例,铜矿的形成与中生代的岩浆侵入有关。在沉积岩(主要有白
云岩等碳酸盐岩)的周围,被岩浆穿切、包裹,生成复杂的接触变质带,最终形成变质岩石,即矽(音同夕)卡岩矿床。注意,矿床露头,常因矿物
种类不同,使得岩石和土壤呈现各种特殊的颜色。如《管子·地数》记载:“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磁)石(磁铁矿)者,下有铜金(黄
铁矿或黄铜矿);上有陵石(绿石,即为孔雀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赤褐色)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意即矿苗的露头)者也。”此外,在长江中下游的铜矿区,常生长着一种学名叫“海州香薷(音同如)”的植物,俗称“铜草”。它是一种仅生长在含有铜元素的土壤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形如牙刷(唇形),秋季开花,紫红色或蓝色。如果将其根部烧成灰,有的含铜量高达3%。换言之,识花,可以觅矿山。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