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2.战国后期到汉代祭坑玉器(3).docx
2022-12-08 | 阅:  转:  |  分享 
  
从战国中后期开始,高古玉出现了一种有别于以前年份的玉器类型,这类玉器和普通的精工配饰相比,个头一般比较大,工艺相对粗糙,玉料一般也选用青玉质
,是否有独特的使用价值或者其他的意义,这个目前不太清楚。这类玉器,在战国中期往后,以玉龙为主,到了战国末期和汉代,以玉璧、玉璜为主
。尤其是汉代,个头巨大,玉质发青乌,工艺粗糙的大玉璧非常常见,市场上也常见这类破碎的标本,价格并不高,好一点的标本几千元,差一些的
1-2000元一块,就能买到。从市场常见的状态来说,战国的玉龙标本要少一些,玉璜标本也要少一些,而双区祭坑玉璧的残损件则非常常见,
也是很多爱好者入门的首选标本器。仅玉璧这个门类里,粗工的又居多,纯谷纹的又居多,而同时带线条,带谷纹,甚至带兽面的则稀少,工艺精致
的稀少。不过,无论这类玉器多寡,因为它的工艺粗糙,玉料不精,被行里玩家统一称为“祭坑”玉器,至于是不是祭祀用玉,或者是还有其他用途
,这个没有过多的关注和研究过。当玉器发展到汉代这个时期,玉器加工的工具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春秋玉器以纹饰线条精湛细腻为长,战国以
造型纹饰多变为长,虽然器型纹饰变化繁多,在这两个时期,砣的痕迹还是非常清晰且容易观察的,是非常容易找到玉器造型、纹饰、工具时代特点
的。但是到了战国后期,因为工具发生了变化,玉器上的痕迹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这个时期的玉器还继承下了前朝玉器加工的工艺,使
得汉代的玉器多重锉磨,重精打磨,轻线条,这个特点是春秋战国两个时代不一样的地方。对理解精湛工艺的汉代玉器来说,祭坑玉器是一个非常好
的切入点。因为在历史条件限定下的生产力、生产工具不会发生巨变,精工源自粗工,这是不变的核心逻辑。从春秋-战国延续下来的工艺我们可以
知道,砣是加工这个时期玉器的主要工具。当我们以这个角度去看汉代的玉器的时候,一条线是砣,是磨,是刻画,就需要从痕迹的规律性,一致性
上去判断。从馆藏粗工的祭坑玉器上,我们能看到玉器纹饰的主要加工方式依然是同类型线条的加工工具,形成手法,具有高度的工具一致性,手法
的一致性,纹饰中的工具痕迹带着高度的一致性,且存在正常的手工误差。这种痕迹相比较战国中期之前的宽平砣痕迹,要锋利一些,要高效一些,
同时,这个工具可以实现春秋宽平砣的宽度。这种宽度在汉代祭坑中为什么不常见,是因为加工这件玉器的效率需要,不是工具做不到。相比较春秋
线条的砣痕腹部相续的严谨,此时的砣锋利了,接续依然是首尾相续,砣砣之间链接不是特别规则,甚至呈现了断续状态。相对先进的工具,锋利且
高效,加工手法的纯属,对工具高度熟练的掌握,似的此时的玉器线条呈现了肉眼看到粗糙状态。虽然工具高效了,锋利了,但是我们看馆藏时,依
然会发现此时的粗糙工艺的玉器,没有脱离高古玉加工工艺的范畴。一是线条依然是砣接续而成,虽然此时的祭坑玉器大量的伴随锉磨,砣依然是线
条的主要加工方式。二是此时的砣虽然锋利了,依然是原地碾磨而成,砣痕沟底如果不经过修磨,会留下非常粗糙的长条凸脊痕迹,这个痕迹只在独
立砣痕里存在。而修磨则会跨越独立砣痕,从这两点来说,除了工具先进了一点,其他都没有任何变化。需要留意的是,此时的工具不是加工不出精
致线条,是能加工出而不加工出,或者说没体现在祭坑玉器上。而精工玉器同样是这类工具完成。同时,在这类玉器上,因为标准的宽松,纯砣线条
会呈现几种痕迹。一种是类似孔子博物馆的精工线条加工方式。第二种是这类略微粗糙的线条加工方式,相比第一种要粗糙一些。第三种是这类更为
粗糙的线条加工方式,开始出现了线条中的砣痕点到为止的接续状态。这类玉器上的谷纹和谷纹边缘的封边线的做法,与前边三种做法都是大同小异
,工具没有区别,手法没有区别。祭坑玉器,保留了汉代工具最原始的痕迹特征,也保留了汉代玉器加工方式的最原始的工艺特点,作为一般爱好者,手头要有一块这样的标本。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2886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