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4.仿战国玉器分析.doc
2022-12-08 | 阅:  转:  |  分享 
  














这件仿春秋晚期到战国的玉龙,属于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品种,这类仿品的目标,是大致了解玉器年份、造型,纹饰,甚至对工艺有点基本了解的初级爱好者。做这件仿品的人,对纹饰、线条的掌握非常不错,尤其是对春秋线条的宽深和接续方式是下了非常大的功夫的,虽然是早些年的工艺状态,但是目前依然是可以让很多人打眼的东西。









鉴定这件玉器,第一是要看这里所有的阴线是不是符合春秋时期的特征。第二是看这些线条的形成,是什么工具加工而成的。第三是看线条、皮壳之间是否正常过渡,皮壳是否具备春秋时期玉器加工锉磨工艺的特征。我们日常说的每个时期的特征,就是这么使用的,当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属于春秋的时候,线条的状态,加工的痕迹,皮壳的现象,都要符合春秋的特征,否则就是背离。



例如这图,线条有的地方浅且锋利,线条呈现了比较大的与春秋严谨线条不一致的做法,当我们发现了这个疑点的时候,不要当作个例去看,而是要抓住不放,去推测这个痕迹是因为什么形成的,是工具锋利?还是修磨所致?下方标记处,绞丝的做法并不是春秋常见拧的做法,是平行、平铺的阴线,与常见的绞丝做法不一样。绞丝位置俩阴线之间的阳线有很多断续的状态,这在常见的绞丝中也是不常见的。绞丝处的阳线突起,明显看到了比较麻的顶部痕迹,这是工具快速打磨皮壳后的状态,表面麻,且整体油腻感十足。



这个位置的打磨,亮光显的位置,尤其的能看到那种高光的打磨之下,与春秋玉器上那种柔润的包浆完全不同。



右侧的这个封边,可以看到高速砣具的刀切豆腐的感觉,呈现了块状均匀切割,工具快速切削的痕迹,与手拿片状工具向前推磨,形成均匀、平滑的坡度成了明显的对比。



春秋玉器的线条,阴线都是很规矩的,宽深差不多,线条形成的砣痕接续或者修磨痕迹,都会呈现规矩、一致的状态。而这个龙的阴线很凌乱,宽深完全随意变化,甚至大量出现了清晰明显的独立砣痕,体现在了线条的中部,这也是春秋玉器不常见的做法。这种痕迹特征就可以推断出工具是现在比较常见的薄、均匀、固定沙、高效的电动砣痕迹。

这件玉器上表皮上的白色沁斑,完全的都在表面,既没有沁色的自然过度、深入的状态,也没有灰皮钙化有深有浅的变化,整体呈现了均匀的灰皮,灰皮深浅大致一样,白度大致一样。线条的痕迹特征,结合皮壳的痕迹特征,再辅助沁色的形态,一件玉器的观察基本上就结束了。

看一件玉器的首要心态是找疑点,而不是找对的地方,甚至说上来就看档次,看价格。从造型、纹饰去定年份,然后从阴线切入,逐渐扩散,然后是皮壳,不断的从这些角度去挑毛病找疑点,并且需要反复几次这个过程,当一件玉器的疑点足够多的时候,就是不能动的了。



首先是这张图,从能看清的位置去观察,看不清的位置不要去看,不要猜测。从这张图里,初步判断这件玉器是一件粗工的战汉的玉器,至于是战国,还是汉,需要从具体谷纹的造型和砣痕的表现去具体判断。那么这张图的砣痕,从线条放大去看,基本上不会是汉,应该是战国,砣痕比较宽而平。从这个角度再深入去看,问题出现了。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谷纹的尾巴一砣成型。在战汉的谷纹里并不是没有这种情况,但是这种情况非常感少,往往是谷纹的装饰线的时候会运用到,那么这个谷纹是成型线,不该出现一砣成的状态,这是一个疑点。随之而来下一个疑点,如果谷纹的尾巴一砣而过,这个单独的砣痕应该具备入砣和出砣的痕迹,很奇怪,这个痕迹是比较齐的,收尾收的比较的干净。发现疑点就要分析疑点,去考虑这个痕迹会不会是修磨造成的?

然后看后边那个圈的标记,就明白了,圈标记的半圆形谷纹,也是这个工具,那么疑点就出来了,装饰线用的一砣而成的谷纹尾巴修饰方法用在了谷纹成型的工艺里,同时谷纹的砣痕接续,呈现了单砣不重复的样子,我就会去怀疑,古代的砣具应该没这么快,这是两个疑点互相辅助的作用。



第三个疑点,最下的标记的谷纹从左侧到顶部出现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三次拐弯沟底拉丝不断的情况,这种情况在重度修磨的痕迹里可以看到,而这件是纯砣加工痕迹,则是大疑点。第四个疑点,同类的谷纹左上的阴线碾磨破碎,沟边模糊,右侧的谷纹出现了单砣明显的状况。



一张图有四个疑点,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了,不过为了谨慎起见,继续往下看,左上第一个标记谷纹,在箭头的下方出现了原地转向,左侧第二个标记,沟底不断的长拉丝,右边几个同时具备了这个特征。

第五个疑点,就是线条加工的随意性,工具的不一致性,痕迹接续方式的不一致性。这个现象说明了做这件东西的人,为了纹饰而纹饰,却不知道这个纹饰在古代是如何形成的,照猫画虎的做法。

我们如果对高古玉的砣痕稍微有点了解的话,大家是可以观察到的痕迹,就是单独的砣痕,是反复碾磨而成,也就是一个片带动沙子原地碾磨,这个痕迹不会出现在高古玉的单独砣痕上。从这个疑点中的原地转向,沟底长拉丝,基本上就可以推出这个加工工具,非常快。一件玉器的线条,如果出现3个问题,我个人经验基本上就可以放弃了。



这张图,底子的皮壳状态出现了极度均匀、细腻的视觉效果,这与战国中期左右的玉器现象不符。一件玉器的皮壳要经历几个环节的变化,第一个变化,玉器封边处往往会有大片的修磨痕迹,这个修磨一般不会呈现水亮的光泽,而且越向凹槽底部应该越粗糙,顶部方块的区域却没有这个信息,顶部第二个方块的位置,谷纹的边缘,一个谷纹无论如何修饰,那么谷纹的线条和平面之间,皮壳是有过渡的,不是一次而成的,这里会形成粗糙向细腻的过渡痕迹,而这里又没有体现。第三个位置,平面。对皮壳了解的话便知道皮壳打磨也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的,这个一致是方式的一致,而不是工具极度一致造成的斑点大小的一致。这件皮壳在平面这个位置体现了一种异常痕迹大小一致的状态。而底部的平面,又是疙疙瘩瘩的痕迹,也就是说,这个环子的平面,加工的手法不一样,这也是一个大疑点。



最后是箭头标记的位置了,这个地方的皮壳类似顶部位置的那个皮壳加工方式,但是这个在这里出现了大片的细密的拉丝痕迹,这是非常不该出现的痕迹,锉磨无论工具如何变换,沙子颗粒度不能这么高度一致,而这个痕迹恰恰是同目数的工具留下的搓磨痕迹。当这些疑点互相叠加的时候,加工这件玉器线条的工具、锉磨的工具也就基本上清晰了,玉器真伪的结果自然就呈现出来了。







当遇到一件玉器,第一件事要确定他的年份,那么这件玉器我们常见的馆藏同类就是战汉,因为谷纹没有尾巴,没有变形的龙纹,那么年份就要靠后,往战汉靠,不能往战国早期去靠。

年份确定后,下一个需要明确的就是工具痕迹宽深,需要从大量的馆藏痕迹里找到这个年份常见的痕迹特征。战国中后期到汉代的玉器砣具相对战国和春秋要锋利的多,这个锋利也就造成了线条不会出现典型的U型状态,线条要略微的往V型去走,线条的V型锋利接续会更多。



从这种普遍的单砣成U型的宽深比大致1:1的线来说,更应该出现在春秋--战国中期,而不是战国晚期到汉的玉器上,锋利度不够,工具痕迹和纹饰年份便有了背离。

线条的一致性,谷纹的周边装饰线就是线条,线条体现在同一件玉器上,往往同类线条具备高度的一致性,这个一致性是加工方式和线条宽深、接续方式的一致性,以及工具痕迹在手工误差中的一致性。

而这个玉器恰恰同类谷纹出现了几种加工方式,这与同时期馆藏玉器的痕迹有了非常明显的区别,视觉效果“乱”。



有的谷纹有封边线,有的没有封边线。有的封边线宽,有的封边线把沟边打模糊了,这是一致性的背离。还有的谷纹底部,大量存在工具加工时原地转向的痕迹,体现出了高效,极度一致,无差错的痕迹特点,这个特点都是电动高效工具的痕迹。

谷纹的做法上,谷纹的顶部往下走的痕迹,一般来说无论是加工的原因还是修磨的原因,顶部的线条都比较模糊,隐约,不太明显,更不会出现宽刀一下下去的状态,而这件恰恰这两点都不具备。这件只在谷纹底部留下了清晰的线条,而顶部的入砣痕迹不存在,与古代从上往下,逐渐旋切出线条的做法不一致。



古代砣具的接续是直线相接,然后修磨,即便修磨也不会出现沟底沟边原地转向的现象,而这件上就出现了,最下册标记位置的谷纹的周边线条,明显可见快速的砣具直接加工出了线条,线条底部还留有砣走过的痕迹。





谷纹的收尾处一般来说不会出现清晰且独立的梭形砣痕,因为古代的砣痕是反复碾磨而成,如果有一处两处可以理解,如果大量存在,则证明这个痕迹的工具就是这样的痕迹。即便不是谷纹,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线条,在线条的两端,往往会留下毛糙,不清晰,或者叠砣的入刀痕迹,还有轻而模糊的出刀痕迹,虽然说是“单砣”痕迹,其实这个单砣是反复叠加而成的,不是一次性成功的梭形“单砣”痕迹。而这件玉器的谷纹周边的清晰砣痕,及谷纹尾巴处清晰深峻的收刀痕迹,与一般的馆藏痕迹,或者砣线做法形成了区别。

线条看完就是皮壳了,这件玉器上的皮壳只有一层打磨痕迹,谷纹的边边角角也全是清晰且粗细程度一致的打磨痕迹,内外封边的痕迹也高度一致,平面、谷纹侧面、谷纹底部、封边线内测这些工艺变化的地方,正常来说痕迹不会一样,因为工具不同,力度不同,沙子的细腻度不同。而每一处都表现的过于一致,则是大问题。

做一个复杂的谷纹璧,工序没那么简单,皮壳会随着工艺的变化而变化,而这件恰恰没任何变化,古人做不到,几个疑点相互综合,也就给出了答案。日常看图,看实物的过程中,不要让线型影响了对工的判断,工艺上一定找到一个点切进去找疑点,然后逐渐的扩大其他疑点的面。当更多的疑点浮现的时候,这件东西的真伪自己就清楚了,不要靠感觉去判断新老。

鉴定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从整个分析过程来看,只在定年份上用到了造型和纹饰,其他的都是工艺痕迹特征的比对。不断从中寻找破绽。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2886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