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3.三种痕迹详解.docx
2022-12-08 | 阅:  转:  |  分享 
  
高古玉器,从文化器到汉代,甚至下限可以到东汉、魏晋,加工工艺是没有多大变化的。但是以西周晚期为界,往上的年份是锉磨,往下的年份以砣为主,以锉
磨(刻画)为辅。古玉上精美的纹饰,无非线条组合,线条的来源无非上述两种方式。但是线条只能是作为高古玉鉴定的切入点,而不是全部,甚至
说,高古玉鉴定中一大部分的内容,不在线条,在皮壳。对于皮壳来说,行里有人说玉看一张皮,这张皮到底是什么,很难说清楚。也有人说,这块
玉差一口气,这个气具体差在哪儿了,也很难说清楚。当我们把玉器的形成具体划分为切割成型,运用不同的工艺进行纹饰加工,最后形成完成品的
时候,就会发现不同年份的玉器,在大致差不多的工艺下,因为文化、制度、礼制、功能等方面的需要被加工成不同的造型和纹饰。作为玉器鉴定的
切入点线条说来,有几个明显的知识技能的检验关口,我们自己可以核对和验证一下。一是一件玉器在手边,是否能清晰的知道这件玉器的纹饰线条
是砣,是磨,还是砣磨结合。二是春秋、战国、汉三个明显的年份的玉器线条特征能否清晰的知道馆藏是什么样子。这个清晰,要包含细节微距,整
体布局,纹饰组合三个方面的组合。如果这两个方面做不到,古玉鉴定基本上不能算入门,因为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切入点。当古玉线条掌握的差不多
了,才算真正的开始走向了鉴定这条技术路线,因为在这两个明显的门槛跨过的过程中,对古玉的认知,对古玉形成工艺的认知,甚至对工艺的特征
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了解,上述两个关口很难过来。当对线条这种最基础,难度最低的鉴定切入点掌握之后,后边的锉磨、刻画则
是文化期--西周晚期玉器的加工方式,也是春秋战汉砣后修磨的主要方式,还是文化期至汉整个高古玉时间范围里皮壳的形成工艺。锉磨工艺,《
张家坡出土西周玉器》提到了三种痕迹,长条凸脊和凹槽、团状凸脊和凹窝、晶粒状凸点和凹点,对这本书熟悉的话,我们会发现,陈启贤在描述这
三种痕迹的时候,每一种都是两种痕迹的并存。从我自己看书的感受来说,陈提到的每一种痕迹包含两个方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角度。同时
,还有一个方面我自己在看玉器的时候发现了另一个现象,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大家可以参考:一是玉器的平面处,如果长条凸脊和凹槽并存,往往
还会有其他团状凸脊和凹窝并存的现象,长条凸脊存和凹槽存在的位置,往往不会有晶粒状凸点和凹点存在。因为在打磨的时候,从粗到细的打磨,
很少有直接跨越的,都是从粗--略细--细腻,这个一个过程过来的。二是团状凸脊和凹窝的描述中,在线条沟底、沟边处会明显同时存在,在平
面位置团状凸脊往往单独存在。三是线条沟槽内,长条凸脊存在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痕迹。四是晶粒状痕迹分为两种,一种是战国中期之前的
晶粒状痕迹,这种痕迹凸点凹点比例相当,第二种战国中期以后的晶粒状痕迹,往往凸点度多,凹点少。放大镜下,战国中期之前的玉器表面毛孔状
痕迹更为明显,而汉代则少了很多。五是同一件玉器,三种痕迹的光泽不会出现明显变化,基本保持一致的光泽度,无论是凸起的位置,还是凹下去
的位置。六是任何一个平面上,战国中期以前的玉器往往三种痕迹并存的多,战国中期之后的玉器一般以两种痕迹并存的居多。当一件玉器在手头的
时候,仅仅是平面,或者一个面的痕迹,就会有好几种组合现象。但是这三种痕迹,并不是固定的,比如,文化期的粗糙长条凸脊和战国中期的长条
凸脊,虽然都是长条凸脊和凹槽,但是视觉效果不一样,文化期到商周的长条凸脊更为明显、粗糙,甚至从形态上要比后期的要大。战国中期之前玉
器上的团状凸脊和晶粒状凸点痕迹也要比战国中期之后的要大,要明显。类似于同一个团状凸脊,在战国中期可能直径能到2毫米,而到了汉代可能
就是0.5毫米,虽然凸脊还是凸脊,个头变小了,晶粒状痕迹也是这个现象。虽然同一个名称下的痕迹有大小之分,归纳起来还是三种痕迹,在任
何一个玉器的工作面上,最少是两种痕迹的组合,但是这些痕迹无论如何组合,无论大还是小,都是一个特征。长条凸脊来说,1.工具锉磨往复抵
消,凸脊的拉丝痕迹凸起的部分残损严重,不会形成清晰、长直的拉丝痕迹。2.同一处的长条凸脊,不会出现成片、细密、连续不断的毛刷状态。
3.长条凸脊和凹槽并存,而不是仿品的只有凹槽没有凸脊。团状凸脊来说,1,团状凸脊是玉料里最为坚硬的部分,致使打磨难以打平,所以表面
光气要亮于平面处、沟槽处。2.团状凸脊往往形状、大小、分布均匀,纹饰沟槽里团状凸脊和凹槽并存,但是平面上团状凸脊往往单独存在。3.
部分长条凸脊没完全打磨干净而形成的团状凸脊,会隐约呈现断续型痕迹。晶粒状痕迹来说,1.战国中期之前的晶粒状痕迹要粗糙于战国中期之后
的痕迹。晶粒状痕迹是和凹点并存的,不分沟槽内部和平面。2.晶粒状痕迹,在汉代这种精致打磨上,也有痕迹大小两种现象并存,而在战国中期
之前的玉器上则只有痕迹较大的晶粒状凸点和凹点一种。3.晶粒状痕迹往往是玉器精细打磨的结果,这些细腻的毛孔装痕迹,在打磨的过程中因为
力度向下,往复打磨,不会出现毛孔状凹点成片、带有方向的尖锐缺口现象,而是大小不一、细腻程度不一的现象。4.晶粒状痕迹往往和精团状痕
迹并存,纹饰沟槽处甚至可以有粗糙的长条凸脊痕迹并存,以汉代最为明显。玉器表面的痕迹,同一个平面上,如果没有工艺,往往会有三种痕迹的
两种存在,甚至三种都存在。如果有工艺,则工艺变化处往往最为粗糙,长条凸脊痕迹最为常见。工艺变化处,则是痕迹变化的地方,从平面到有纹
饰的地方,要从中看到几种痕迹的组合变化,而每一种变化都符合锉磨工艺的特点.这种粗糙的,往往是战国中期之前的状态,放大镜下看到的痕迹特征是这样子的同是晶粒这个名词,汉代则细腻很多,痕迹大小不一样,特征是一样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2886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