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21208 圈哥讲战国玉器.docx
2022-12-08 | 阅:  转:  |  分享 
  
被大家忽略的战国玉器我也不知道大家喜欢听啥,就从加哥老得瑟的这件璧开聊吧。聊聊相比商周春秋汉代那些勾大家心弦的玉器,似乎有点被大家忽略的战国
玉器吧~在咱们热爱的高古玉里,有人喜欢商周,有人喜欢春秋,有人喜欢汉代,独独战国好像小媳妇……存在感不高为啥呢?小徐说的其实也没错
,战国比较复杂,因为突然一下,大家都把周礼撕了擦屁股了!奔放吧,释放天性吧,不服就干死你。短短250多年的战国确实如此……工艺没特
点么?其实有的,但是各地都有各地的特点啊,没办法,王喜欢……战国感觉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没有春秋那么细腻繁复,也没有西汉的规整,出
彩的就感觉没那么突出了。对了,承上启下!战国给人的印象大多数是糙,乱,脏。比春秋的规矩,汉代的精美,它给人大多数都是这样一个印象,
但是,战国也有特点的,也有精美的。短短250年而已,也能完美分区的,战国早期和中晚期。今天咱们就聊聊战国早期的玉器,战国早期玉器,
比较典型和常见的纹饰类型,有两种,原来容易被认为是春秋的。一个是大耳朵,一个是楚式反斜坡,先说说大耳朵啊。可能很多新进群的朋友,对
这个称呼有点迷糊,啥是大耳朵?这其实都是咱们的通俗性说法,跟起外号一样。加哥这个,就算是大耳朵的类型。通常会有两种比较有特点的纹饰
,都在大耳朵这个范围内,一个是画圈的这种,还有一个这样的,两种纹饰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出现。绿圈的更形象了吧,春秋大耳朵,其实
,这种玉器的年份定义为战国早期,更为恰当。这种纹饰呢,其实是春秋龙纹的分散和演变。龙角和下颚,早期还能看到龙眼,逐渐分散和简化后,
就慢慢转变为谷纹了。这是分散早期的龙纹,还是具象的。这是鸿山越墓的,分散后的,大家可以在图库里找一些馆藏或民藏图对比一下,比较经典
的战国早期玉器,可以去找咱大湖北省博的曾侯乙,然后鸿山越墓以及河北中山国。这是大耳朵,然后一个是楚式的反斜坡龙纹。这种薄玉片是比较
常见到的,因为有具象龙纹,原来也通常被认为是春秋的,其实也是战国早中期。这种反斜坡的薄玉片,细分一下,春秋的也有,但工艺上是有区别
的。比如淅川下寺楚墓群出土的,年代定义是春秋晚期,还有一种容易跟楚式玉器混淆的吴式玉器,比如那天胖子野拍的,大老李说的对,那件不是
楚式,是更为稀少的吴式玉器,而且年份略早。这是淅川下寺的,大多数时候,我们见到的薄片呢,其实都是战国早期的居多。造型说完了,再说说
战国玉器的特点和工艺吧,战国玉器,我个人其实是非常喜欢的。与后世玉器类比,汉代的就像乾隆工,精美,玉料精纯。战国就像粗大明。因为是
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又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短暂的时代里,它其实也是有精美的玉器的,只是,稀少,比如曾侯乙的。纵观高古玉的历史长河
,糙战国时期,还有谁能与这件工艺相比?这件牛逼的不光是纹饰,这种精密契合的活环工艺,才是匪夷所思的,比特么激光切割都精准,这是高密
度的玉料啊!这些都是战国的精品玉器,战国不糙,精品也有!然后,和春秋相比,战国的玉料有了变化,春秋大量用到了地方软料。但到了战国,
虽然也是地方料,但多数使用到了硬料。在高古玉收藏里,大多数这类硬料,我们也都划分到和田料的范围里。比如最常见的水仓料,这个牛逼的十
六节龙凤佩,其实也是水仓料,水仓料就是类似和田玉的青花料,青玉或者白玉的料子里,夹杂着黑色的墨点,通常这类玉料硬度很高。战国后,软
料子相对就少很多了。不知道是不是跟孔老二说的玉珉之别有关,再说说工艺特征。更重磋磨,比较明显的是在纹饰的阴线体现上,春秋的阴线,纯
坨工艺居多,坨坨腹部相接,沟底起伏,坨感清晰。有些严谨的阴线沟边也没有明显宽窄变化。但战国的线明显不一样,一件玉器上,往往伴随着大
量的修磨,甚至用到了多种工具。几种工艺结合出现然后,春秋的玉器,给人直观的感觉,是一种圆润凸出的立体感,战国的平地抠饼式的纯减地纹
饰做法,最后呈现的和春秋略有不同的是,整体不再像春秋那种圆润的凸出,而是平的。这种平地抠饼的工艺,群主的一件藏品上可以看到明显的递
进关系。到了战国晚期,就更偷懒,变成轨道减地了。注意看,这个时候的纹饰,阴线被修磨得看不到了。对比一下春秋的玉器。大多数时候,我们
看到的战国玉器,是否就是这样粗糙的工艺?其实并不是,这只是还没有完工。大量的减地磋磨痕迹最后的成品,还是和春秋精工一样,地子打平,
纹饰加入装饰线。大耳朵分享完了,我们再回到薄玉片上,这种比较常见的战国早期玉器上,有哪些和春秋玉器不同的地方。一个是玉料,这类通常
都是和田,白玉红沁啥的,好看的很!然后,工艺上,可以看到两点,一个是坨具锋利了;一个是接续方式更随意了。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春秋的纯坨
图。春秋的阴线,沟底沟边呈现怎样的状态,坨具有怎样的特征?沟底起伏,坨钝而宽,接续严谨,腹部叠压相接,沟边没有明显的宽窄变化,发现
没,春秋沟底几乎不会出现破碎感和拉丝状的痕迹。而战国沟底不是!为啥,因为战国的线,重修磨,基本上没有纯坨的线条工艺。这些直观感受下
的区别,一言两语也说不清,只是指出来,大家可以对应去找一下群图库,最好能上手一下标本对比。这样就比较清晰了。还是我原来经常说的观点
,不管是什么工艺,纯坨也好,坨加修磨也好,重要的是你得记住哪些是老的痕迹,是符合时代的特征。哪些是新的工艺痕迹,是仿的特征。老的纯坨是怎样的?老的磋磨是怎样的?老的皮壳又是怎样的?有的图拍出来鉴定特征,符合时代的工痕和皮壳拍出来了。有足够判断的依据,当然可以一图开门了哪怕是素器,这一图,也足够了不是?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2886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