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707第十一讲 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2-12-09 | 阅:  转:  |  分享 
  
第十一讲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2008年全国文综)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1~3题。



1.圈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B 解析:我国第一产业(农业)产业中心主要还是分布在气候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东部南部地区,不论产业如何转移,农业还是在这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发展为主,所以图中③线经纬度基本变化不大,且总是在我国东南部,因此③线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在我国产业转移上趋势是由东向西,实际中心仍然偏东,因为东部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所以①线符合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且随着产业转移,东部第二产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而第三产业(服务业)会不断上升,甚至会成为主要产业,因此②线在左图中明显向东转移,符合第三产业特点。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答案:2.C 解析:右图中三条线中①②向南移而三略向北移③,所以A错;在左图中三线移动速度相差不大,右图南北移动的幅度和速度有明显差异,可以明显看出①线在同样的时间内,移动的纬度幅度最大,所以①线移动最快,上一题得出①线为第二产业,所以本题选C 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

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

答案:3.D 解析:①左图中基本向西,右图向南,所以第二产业向西南;②左图中基本向东,右图向南,所以第三产业向东南;③左图中变化不大,2002略偏西,右图也是波动变化后期向北,所以第一产业变动不大,仅略向西北移一点点。 —9题。



8.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9.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8D 9A 解析: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如果生产活动不合理,很容易产生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农牧地区由于过度发展种植业,沙漠化会不断地向东、向南发展。

(2008年江苏卷)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0-11题



10.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D.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11.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10A 11D 解析:第10题:通过对比该地区地形百分比图和农业产业结构图可以明显地看出该地种植业比重过大.第11题:江南丘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水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农业,有计划地实施封山育林,逐步改善农村能源问题。

二、非选择题

(2008年山东卷)12.(25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图6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表2是图6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2

年份 粮食总产量(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顷) 粮食单产(吨/公顷)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1985 3.79 0.76 0.36 1.09 0.17 0.13 3.48 4.47 2.77 2005 4.84 0.81 0.74 1.04 0.15 0.16 4.65 5.40 4.63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大气状况。(6分)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3分)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6分)

解析:第1小题:在甲地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再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可以判断出甲地吹西南风,该图显示是冷锋系统。第2小题:A、B、C三个省份分别是湖南、湖北和四川,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而东北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绝大部分属于中温带,热量条件比较差,生长周期短。第3小题主要考查的是高速公路和水运之间的优缺点对比。第4题:洞庭湖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泥沙淤积。

答案:12.(1)西南风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水热资源丰富 A、B、C三省所占比重下降;东北三省所占比重上升。

A、B、C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A、B、C三省(与全国或东北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

(3)与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强沿江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4)泥沙淤积造成的潮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依据地球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主要与人潮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人潮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2008年重庆卷)13.(36分)图8是1月某时地面天气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问题。



(1)此时控制A地的锋面类型是 。简析A地的天气特征及成因。(10分)

(2)此天气系统引起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图9阴影区域的农业生产有何危害?(4分)

(3)图9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8分)

(4)图10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理由。(8分)



(5)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6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能源(资源)基地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能源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学生在学习时要能对照鲁尔区的兴起、衰落和解决措施为参照。

答案:(1)冷锋

天气特征:降水、大风、降温等天气。

成因: ①暖空气沿锋而被迫抬升,成云致雨;

②水平气压梯度大,风力大;

③受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

(2)农作物遭受冻害,破坏牧场和基础设施。

(3)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临近消费区。

(4)E:电力工业,F:建材工业。

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5)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2008年四川卷)14. 材料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程度加大(图8),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形如,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9),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1)分析图8,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10分)

(2)依据资料和图9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10分)

解析:认真阅读材料和图表,从材料中和图中很快能找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早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具体的解决措施,并加以总结和描述。

答案:14.(1)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材炼钢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强度地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放含SO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2)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草原牧区



东部农耕区



饲草料



农副产品



待育肥家畜



深加工产品



图2







献花(0)
+1
(本文系昵称691798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