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网络课程浙江省项香女名师网络工作室台州市项香女名师工作室2020年2月非常时 非常课朱自清台州市第一中学 张凤 琴荷塘月色 活动一:【初读印象】 这篇文章历来有着很高的评价,深受读者喜爱。请朗读全文,说说你初读此文的感受。要求:仔细阅读原文 ,表达自己的个性发现。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活动二:【走进文本4-6节,品 读鉴赏】 美读4-6节,边读边思考: 1.这是一片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呢? 2.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 上的月色呢?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月下荷塘美景和荷塘月色美景的?请找出你比较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思考品味它的妙处。 鉴赏 写景段落的三把钥匙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反复等等。写景角度:高低;远近;虚实;正面侧面;动静。语言风格:炼字,动词 ,形容词,叠词,数词等等。品析荷塘之美1、月下荷塘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 面 2、作者是怎样从这些方面描绘月下荷塘诗意的美景: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①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 亭的舞女的裙(轻盈飘逸之动态美)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荷花以 灵动的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②荷花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闪闪发光忽明忽暗晶莹剔透冰清玉洁纤尘不染优雅高 贵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③荷香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时断 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④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 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 ”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⑤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 表情传意,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 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淡雅静谧田田的荷叶叶间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颤动的荷波田田的叶子零星的白花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 视觉嗅觉视觉听觉品析月色之美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又是怎么来写荷塘上的 月色呢? 月色之美金志华的点评:“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 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选 自《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月色之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炼字:泻——照? 浮——飘? 洗——泡??笼——罩泻:化静为动,自上而下表现月光既充满活力,又安静唯美。浮:以动写静,表现雾轻 盈漂浮柔美的状态。洗:前后呼应,写出月下叶子与花的洁白、花叶欲滴。笼:用缥缈的梦境表现朦胧的荷塘。月色之美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 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 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落:化抽象为具体,将影子写得真实可感。画:动静对比,表现不同影子的多种层次。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 用通感,化视觉为听觉,描绘出光影融为一体的和谐场景。月光素淡朦胧月影参差斑驳如流水泻在叶子上流动之美像画在荷叶上倩影之美高松漏疏月 落影如画地塘上月色树:远山:小路灯:蝉声蛙声:一团烟雾隐隐约约没精打采热热闹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荷塘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 阴阴、隐隐约约——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 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一方清静幽僻的小天地 西洲曲——南北朝民歌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 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 ,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为何要想象六朝采莲的事并引用《采莲赋》《西洲曲》?想象之美》《采莲赋》是梁朝皇帝萧 绎撰制的,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对心上人的思念。采莲的情景是祥和舒心、热闹有 趣的。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诗写一个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深长的思念,朱先生所引四句是写这个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 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由“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恋。 江南采莲的热闹场景表明人们的生活 是幸福的,心情是愉悦的,表达情感是自由的,而这些是作者要追求的理想。》为什么会到底惦着江南?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8年12月,朱自清在为俞平伯的《燕知草》所作的序中说:“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 ,相与徜徉其间,那才真有味;这时候风景觉得更好。——老实说,就是风景不大好的地方,只要一度有过同心人的踪迹,他们也会老那么惦记着的 。” 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 、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朱自清《我的南方》: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 的飞扬!余秋雨先生《江南小镇》: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韦庄:人人都道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 须断肠。江南意象 ? 江?南?,??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洋?溢?着?自?由?的?诗 ?情?,?成?为?中?国?文?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品析想象中的采莲之美宁静雅洁情趣自由精神家园、理想世界、桃花源荷塘 月色之意蕴活动三:质疑问难现实、理想世界两重天? 朱自清先生写作此文时任教于清华大学,据人回忆,当年清华园荷塘,杂草丛生,断砖残瓦 ,冷落凄凉,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美景判若两极。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白天里一定 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平日不由己,身心不够自由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古代江南采 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反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无福消受”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作者的无奈和悲哀。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 句话表明作者对不自由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无奈,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现实世界1.社会动荡。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的时候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工农群众挥起了屠刀。2.家庭矛盾 。与父母继母关系不好,家中孩子过多,吵闹得紧。3.经济矛盾。孩子多,收入薄,负担重,与家人有纠纷。4.个人原因。朱自清忧心国事,前 途未卜。朱自清曾表示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化解心中的彷徨与痛苦。可后者不愿,前者由于家庭负担不能成行,于是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苦闷、彷徨。 自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他“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 没有明白” (《一封信》)。 很不自由 喧嚣嘈杂 一路写景,一路抒情,宁静与不 宁静交替出现,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 缘情写景,以景衬情 这几天 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赏荷塘月色,品先生心语赏荷塘月色 品先生心语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 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 一个与现实对立的自由的精神家园) 一花一世界 一景一人情 赏荷塘月色品先生心语 朱自清在经历了五四运 动的涨落,感受到现实社会的诸多黑暗和不平之后,确立了他的“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即“这刹那以前的种种,我是追不回来,可以毋庸过问;这 刹那以后,还未到来,我也不必费心去筹虑。只有现在,才是最可努力的,也最能管的地方。”这也引导着他从不安和忧虑经过思索清理抵达内心的 平和,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遁入书斋以自清)。所以,慢慢走,欣赏啊。一花一世界,欣赏的不只是眼前的景物,还有此时此刻独特的心 境。 一花一世界 一景一人情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朱自清散文精选》每回重读佩弦 的散文,我就会想起倾听他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 ——叶圣陶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郁达夫一花一世界 一景一人情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 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柳宗元《渔翁》诗中\岩上无心云相逐\,无心的既是云更是人,是士大夫心目中无意 于功名、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自在适意的人生境界。活动四:妙笔生花 要求:以下面的句子为开头,续写一段情景交融文字,不少于 300 字。 “清晨,一个人静静地走在小路上,两旁是干枯的树枝,四周是萧索的田野,天空是浓重的阴云。很多天来,媒体铺天盖地下雪的消息,看来要成真了。久违了的雪啊!……” 活动五:【古韵飘香,课后含英咀华 】 1.背诵三首莲有关的古诗。 2.阅读《芙蕖》并思考:围绕“芙蕖之可人”,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 3.借助报刊和网络,针对“莲文化”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自选题目,写一篇小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