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从具体情境典型任务看2018年高考试题优质教学材料课件PPT
2022-12-13 | 阅:  转:  |  分享 
  
从“具体情境”“典型任务”看2018年高考试题 黄华伟 (20180919,省名师网)1 说在前头:何为“具体情境”“典型任务”??
它们是2017年课标“评价”部分,出现的两个名词。 2003年课标只有“评价建议”,较“上位”,不“切实”,没有涉及
学考、高考。 2017年课标出现“学业质量”,单列为课标的“第五大点”,约6页内容;且在“第六大点”“实施建议”中再用8页内
容,分“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两部分,进一步对“评价”进行阐述。2 示例:①这三种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
②温度过高或过低 ③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 它明显不是考生物学知识,而是考“语言感知能力”,而是看“前后文的提示”答题。
——如果考“植物的生长与什么作用有关?”那才是考生物;——但这种“情境”足够“具体”,可以据此考查语文能力。 启示是:对语文
来说,它的阅读对象包括各学科在内的所有内容,——文学、文化在它的阅读对象中可能并不应该享有那么大的“特权”。 ——把语文放到
指向所有内容的“具体情境”中去。3 再看第6题第(2)问,也颇有“具体情境”之“真实、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意味。 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
题目是: 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4分)4 ——这种“具体情境”不是“模
拟的”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的”,而且它可以是“任何内容”。 对这类题,我们能准备的只有“语文运用能力”。 启示是
: 所谓“语用题”的“多种样式(如紧缩、扩展、一句话新闻、仿句、排序等等),都只有一个“考点” ——在“具体情境”中的
运用。 ——问题来了,之前的语用题难道不是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吗?5 应该说,前些年的“语用题”,已经有“具体情境中
的运用”,只是从来没有像2018年这样,2道题都是“具体情境中的运用”。 纵观2017-2013年的语用题,共14道,只有2
道是较典型的“具体情境”。6 ①2016年第6题 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引力
全称万有引力,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 引力波的发现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科学家们表示…… 【答
案】引力波,首次(或“美国”),发现,影响(或“意义”)。 ——情境“具体”,不模糊;虽陌生但能“自足”。7 ②201
5年第7题 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 (5分)(1)示例:2013-2014年浙江省与全国图书报刊及综
合阅读率比较 (2)①浙江报刊及综合阅读率高于全国水平;②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③浙江人要重视图书阅读。 ——情境“
具体”,不模糊;虽陌生但能“自足”。8 2017-2013年语用题其他12道题的“情境”,就不很具体,而显得或模拟或“虚构”
。 如2017年第5题“归谬法仿写”、2016年第7题“文明出行倡议书”、2014年第6题“发错货致歉信”等题显得较“模拟”
(类“具体”)。 2017年第6题写“小路边台阶”诗句,2016年第5题“刘姥姥说雀儿”选句,2015年第5题“小河旁大石头
”选句、第6题写“名与字”,2014年第5题“师傅答徒弟”、第7题“月湖鱼”仿写,2013年选填、概括、仿写等题,都显得“虚构”。
(注:不是评论这些题目的优劣)9 小结: 从“具体情境”看2018年语用题, “真实、有(
现实)意义的情境”得到“语用题”的青睐。10 二、从“典型任务”看现代文阅读题 也就是“多样、综合、开放”的“复杂情境
、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的任务。 全卷中最“典型”的材料莫过于小阅读题。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林间最后的小孩》) 材料二:柱状图(《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
……(《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同三) ——多样、综合、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 ——更
接近于“长见识”“探究”的“实战”阅读。12 全卷中最“典型”的问题及其答案莫过于大阅读的第10、11题。 10.作者
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 “汴京城……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真个是收尽了……,直
教人眼花缭乱;……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 题目把“兴奋情绪”与“语言特点”直接关联。 传达的意思是:想要表达怎样的情
感思想,就需要用怎样的“语言形式”。13 答案: 用词夸饰,辞彩绚丽。 运用铺陈、排比语句。 语气急切:用
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多样、综合、开放”,对吧? ——
除了“排比”好答,其他都不容易想到。 14 1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兴尽欲归时……——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一时间,我没看
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 题目如不特别指出,我们是不会关注“十个一”的。15 ——跟第10题的“考点”一样,不过“颠倒”了下次序:这样的
语言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题中有2题指向“语言特点”,可算“特征明显”。 答案:(1)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
”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2)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
(3)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多样、综合、开放”,对吧?16
——据说这2题答得都不理想,为什么? ——“新的”,没操练过。 因为它是“复杂情境”中“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
因为它“跳过”了“架空”了我们较熟悉的中介于“思想情感”与“语言特点”之间的——手法。 即它把“语言特点”与“艺术效果
”或“思想内容”直接挂钩,“省略”了我们较熟悉的二者“中介”——“(艺术、写作)手法”。 17 于是想起了《端午的鸭蛋》
中的“语言特点”,而不是什么“手法”: “丝线是掉色的……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
…一定是有的……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高邮咸蛋的黄是通
红的……蛋黄是浅黄色的……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大概是不行的。” 还有很多语句虽不是“……是……的”式,却单有“是”或“的
”,比如“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等。 那么请问,这样的语言特点有怎样的艺术效果?18
小结:从“典型任务”看现代文阅读题 ①这种“多样、综合、开放”的任务,更接近于“真实的探究的有意义的阅读”; ②
出题方式、考点变化多端,不走“套路”,较难“操练”; ③关注“语言特点”与“思想情感”“艺术效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
—那么,之后的试题会走这种“典型任务”路线呢?还是会回到大家熟悉的“手法”“套路”上去?19 三、从“具体情境”“典型任务”
看写作题 2018年浙江省高考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浙江大地……思想……浙江精神。
……浙江文化……浙江人……浙江故事……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
篇文章。 【注意】……20 “具体情境”: “浙江大地……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
立潮头’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代代浙江人……浙江故事……浙江传奇。” ——情境不可谓不“具体”,不可谓不“真实
”。21 从“具体情境”即“真实”“有意义”视角,对比之前五年作文题: 1.2018年最“具体”,其次2016年。
2.都“有意义”,但2018、2016最有“现实意义”。 ——没有优劣之比,只讲“具体情境”程度。22 它同时又是
“典型任务”,即“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开放空间”。 2018年: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情境意味),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
考?结合上述材料…… 2017年: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2016年:对材料提出的问题,
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23 2015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2014年:综合上述材料,
结合你的所感所思…… 2013年: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这是“时事政治”? 这是关注“现实生活”,
是关注“社会人生”,是“浙江学子论浙江”,它真实,有用,综合、开放。24 小结:从“具体情境”“典型任务”看写作题 写
作最能体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它指向“具体(真实)社会生活”“实用”, 也指向“多样、综合、开放”。 (文艺
性表达可能不应是“主流”)25 总结 不能妄加揣测,2018年高考命题者是“按照”2017年版新课标“精神”来命题的。
但我们或者也可以说,课标的编制可能参照了“命题”在现实中的探索方向。 再或者说,“课标”与“命题”都是对当下“现实语
文”科学、理想发展方向的“英雄所见”。 26 退一步说,“具体情境”“典型任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新事物”,而应是对语
文“功能”的“理性”看法、是在发展中的认知。 它们更多体现了对语文“工具”特性的赞同:对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语文是拿来在现实
生活中用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从2018年试题“新意”看,真实的(运用情境)、实用的(功能指向)在当下阶段,或是有意义的“方向”。 ——这可看作是对“具体情境”“典型任务”两个名词不很准确但较好理解的一点阐释。27从 “具体情境”“典型任务”看2018年高考试题 说在前头:何为“具体情境”“典型任务”? 真实、有意义;多样、综合、开放 一、从“具体情境”看语用题 真实的,广泛的 二、从“典型任务”看现代文阅读题 真实的阅读,关注语言特点 三、从“具体情境”“典型任务”看写作题 社会生活,现实人生,实用指向 ——个人观点,请多指正,谢谢老师们!28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