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阅读情感把握题的解答 一枝一叶总关情金华五中 汪旭升 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 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16年丽水 卷)真题回放 1.诗中“恨”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16年金华卷) 2.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别 加以分析。(2015年金华卷) 4.“倚”字写成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5. “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201 5年丽水卷) 2.2017年浙江省12个地市的中考卷中,9个地市的卷中有情感把握题。 1.近三年金华市、丽水市的 中考卷中,二年都有情感把握题。考情分析 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毛 诗序》解答策略一、寻题觅情 题目往往对诗词的内容或情感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陆游的《书愤》杜甫的《春夜喜雨》王维的《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山中留客 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解答策 略一、寻题觅情 题目往往对诗词的内容或情感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陆游的《书愤》杜甫的《春夜喜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山中留客 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二、寻“眼”觅情 聚焦诗眼,寻找“情语”密码,细察情感的方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最爱”李煜《虞美人》的“愁” 东栏 梨花 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三、寻景觅情 品析诗词意象,体察情感动向。 古诗词常用借景来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月螺川早发 王猷定月落秋山晓 ,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月螺川早发 王猷定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月落”“残星”“孤亭”,月落将晓,水天苍茫,螺川好似一座孤亭,独立舟头的诗人内心涌起的是孤独;“鸥”驻、“雁”飞、“船”行,引 发的是诗人离别螺川时的伤感和对螺川的依恋。三、寻景觅情四、寻人觅情 知晓作者,把握情感的流向。 江雪 [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家 [明]孙承宗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 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两首诗均提及“寒江钓雪”,柳诗通过“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作者内心 的感受,孙诗则表明了对“ 好作寒江钓雪图”的“画家” 的态度。五、寻注觅情 通过注释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能够明了写作意图,进而揭开 情感的面纱。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 又逢君。[注]此诗写于八年安史之乱后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晚景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此诗写于八年安史之乱后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晚景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 本诗写的是诗人对美景的喜爱和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你同意吗?为什么? 诗中的欣喜只是流于表面的,更多的却是对往事的深情怀念、凄 凉流离的哀愁和世事无常的感概。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 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①快 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综合运用:1.题目给出的信息。2.注释的提 示。3.诗句中的景物。 4.直接表情达意的词语。牛刀小试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 ,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①快哉亭:位 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 ②黄华:菊花。 作者病后独在异乡、思乡心重,加之被 贬的失落心情,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秋风袭来,顿觉白发新生,年华逝去,暗示了诗人凄冷落寞的情怀。 细观世人眼中景, 深思选材眼外意。 清风明月本无价, 一枝一叶总关情。 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拥有一颗善于体悟的慧心,我们就能透过诗词的一枝一叶,读懂“这一个” ,读透“这一篇”,从而走进诗人内心深处,把握诗人的脉搏,解读诗人的情感,聆听时代的回音。谢谢!练习参考答案三、纳凉1⑴追 ⑵(纳凉时)悠闲自在2.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态度。四、示顺生1.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 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五、春水生“其一”描写春水初涨,万物欣然,诗 人同水鸟们同享春光,目光明澈,诗人为时序更替万物复苏而喜不自禁;“其二”写春水猛涨,草堂前即将水满成灾,诗人生活困顿,没有钱购买船 只以避水患,为自身艰难处境而忧苦不堪。六、画堂春1.“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 ,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 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七、杨万里诗两首1. 《晓行望云山》写诗人拂晓赶路远望云山,以为彩云也是山峰,直到 发现有一座“山峰”凌空飞去才知道那不动的是真山;《披仙阁上观荼蘼》写诗人在观荼蘼时,花蝶相混,浑然莫辨,直待飞去,才知道飞者非花。 两首诗都通过动静的变化,揭示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事实两首诗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难以言传,一经诗 人妙笔写出。顿觉幽默风趣。八、小雨1.(4分)该题分层赋分。 第一层:只关注小雨某一方面的形态或心思。 示例一:我是一场细细疏疏的 小雨。 示例二:我不能下的太大,也不肯全无。 示例三: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 第二层:关注到小雨的形态或心思,但没有指出两者的 关系。 示例四:我是一场细细疏疏的小雨,不能下的太大,也不肯全无。 示例五:我是一场细细疏疏的小雨,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 示 例六:我不能下的太大,也不肯全无,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 第三层:不仅能关注到小雨的形态或心思,还能指出两者的关系。 示例七: 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四、寻典觅情 细品典故,洞察情感走向。 以典入诗:言近旨远、含蓄婉转、简洁凝练、庄重典雅、意蕴丰富、力透纸背、掷地有声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