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诗文阅读复习策略优质教学材料课件PPT
2022-12-13 | 阅:  转:  |  分享 
  
立足学情,整体把握 陈忠文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浙江省陈忠文名师网络工作室2018年1月——2018古诗文阅读复习备考策略古诗文的教学现状“八字
宪法”:“字字落实,句句翻译”(钱梦龙 )“春风不度玉门关”:教材编注解,教师讲注解,学生背注解,考试考注解。 “一怕作文,二怕文
言文,三怕周树人”“阅读兴趣低迷,鉴赏能力低下,文化品位低俗。” (褚树荣)古诗文的性质定位 “用古代汉语
记录的以文章式样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 “用古代汉语记录的”:虚词以语气为中心;实词以语义为中心;句法以语序为中心.
“以文章式样体现的”:史事传记、诸子散文、传奇小说、游记小品、政论辩说、诗词散曲、骈文辞赋、书信公牍、序跋赠言。 “中
国古代文化的”:古诗文等传统文学呈现的“文化母题”。  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
文。  评价: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
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古诗文阅读复习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
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4.在
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
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
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
于表现力的语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
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
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2017年1月25日)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其中,语文课标最
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
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二是分量更多。明
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
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
高了学习要求。 2017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理解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思。层次:b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层次
:b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评析文中人物、主旨。层次:b、c4、理解浅易古诗词的内容。层次:b古诗文阅读复习依据:2017浙江考试
说明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 的“考试文化”;越是学校自己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任何一所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考试追求、奋斗和满足。
不同学校不一样的特色,不同的训练侧重点(教师特长,学生基础不同,训练不同);(集体备课,班级教学) 立足
学情,以生为本古诗文阅读复习策略:立足学情、整体把握 古代诗歌复习策略: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读懂悟深述明 2016台州卷;201
7中考说明例卷13若耶溪上①[南宋] 陆 游九月霜风吹客衣, 溪头红叶傍人飞。村场②酒薄何妨醉,菰③正堪④烹蟹正肥。【注释】①此诗
写于作者严州任满,卸任归乡之后。②村场:村庄祭神的场地。③菰(ɡū):俗称茭白,可食用。④堪:能够,可以。14.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
了作者回到故乡的愉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卸任后的落寞之感。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4分)【参考答案】14.示
例一:我认为抒发了诗人愉悦之情。诗人面对故乡秋高气爽、红叶翻飞的美景,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回到故乡后,与乡邻把酒言欢,品尝家乡的
美食,感受人情的醇厚。示例二:我认为表达了诗人卸任后的落寞之感。诗歌中的“霜风”和“红叶”衬托了诗人的凄凉心境;回到了故乡却以“客
”自居,说明诗人没有归属感;“何妨醉”写诗人借酒消愁;美食虽好只能聊以自慰。【评分标准】4分,简述理由时结合景物2分,结合人事2分
。有其它看法的,理由充分亦可。 “《诗》无达诂”(董仲舒) 《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诗无达
诂”在后世又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其一,诗歌意象的跳跃性引发不同的理解其二,诗歌语言结构的开放性促使误读的形成其三,诗歌语句
的浓缩性造成解读的分歧其四,文言词的多义性导致理解的多样化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鉴赏2、感知古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3、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4、品析古诗词中的语言5、揣摩诗词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6、品析古诗词的写作技巧
命题热点古代诗歌形式与内容要点1、披文入情: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2、知人论世:从作者人生际遇与时代背景去理解3、缘景入情:从意象特点
情景交融等去理解4、因声求气:从音韵格律去理解古代诗歌的形式要素:意象、炼字、韵律、结构、用典古代诗歌的内容要素:意境、情感、主旨
、寄托、文化古代诗歌解读方法与途径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明月: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夕阳、暮色: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流水、落
花 :常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子规、猿啼:常与悲苦之事
联系在一起 鸿雁:常借指书信,常寄托思乡怀人的情思 折杨柳:送别、留恋、伤感。篱笆、鸡啼、犬吠:田园的闲适、悠然松、梅、竹、菊:是
品行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谁道人
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古代诗文的十大文化场景文人登高、名士悲秋闺妇思亲、客子羁愁好友惜别、官宦感时时人怀古、武士戍边幽人归隐、
雅士聚会立足课内、深悟经典二、品味词语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物拟人,“溅”、“惊” 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
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睹物伤情,表达出离别之悲,亡国之悲。 2、修饰语:大部分
为形容词,它在诗词赏析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 “孤”字,既写尽环境
之荒凉,也写出了诗歌主人公孤苦心境。 3、特殊词: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
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
,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
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三、分析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常用的表现手
法有: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乐景写哀。 通过课内经典诗词的诵读与欣赏,真正理
解这些写作手法使用,提醒学生答题时可以化用这些术语。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解读途径:1、披文入情:独倚望江楼;肠断白蘋洲2、缘景入情:“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斜
晖脉脉水悠悠”,“斜阳”、“流水”典型意象营造的无奈与忧愁3、因声求气:“罢”——“楼”——“不是”——“悠悠”,从开口呼到闭口呼
的转变,对应着主人公情绪由欢快到失望落寞的变化;“悠悠”音律绵长也对应着主人公愁绪深深。4、炼字会意:“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尽”
,一“皆”,义同意殊,对比强烈。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
花朵朵唤人回。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 7、从下列题目中任选
一题回答。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
达效果。 2016温州卷;2017中考说明样卷第13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
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梅是宋代山水诗又一常出现的意象。杨万里是梅意象发挥最多的一位。梅花傲霜傲雪的清香和气质,成为诗人推崇的眼中奇
景,他多次称呼梅兄。“梅从山下过溪来”:盛开的梅花从山脚下一直生长到小溪畔,看那样子像是要急切的生长到小溪一侧似的。“过”字写出了
梅花盛开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富有情味。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
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个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评分】A
题梅花特点2分,趣味(情感)2分。B题梅花与溪水特点2分,趣味(情感)2分。指出音韵之美加1分,加至满分为止。画堂春?寄子由①【宋
】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
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
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1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
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13.“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
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
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2016丽水卷;2017中考说明样卷第14题 注释分类
所暗示内容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
及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暗示背景 从
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的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介绍作者 1、形象入手(意象、人物):2、类别入手: 离
别诗、 怀古诗、 边塞诗、山水田园诗……3、关键词句入手4、知人论世解读方法5、辅助因素:注释、标题、题目等综合运用,读懂诗歌由浅
入深,借鉴课内,分析题意、准确表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月 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
窗纱。早 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
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1)《月夜》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2)两首诗的最后两
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2016杭州卷(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
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淸晨的寂静。 2016杭州卷定林①所居[宋]王安石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杖依山坐,
溪鸟山花共我闲。二月四日作②[宋]陆游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
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2016宁波卷20.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
体分析。(2分)(20)《定林所居》中“闲”字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而陆游《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很好地写出了诗人因落
职闲居而失意苦闷的愁绪。1、在标题上找意图2、在抒情上品情感3、在意象上析内涵4、在注释上找信息5、在题干上摘要点 诗歌答题指导复
习,不是只刷题,更要回归诗歌阅读的本质。 文言文复习策略:厚积薄发,正本清源积累梳理回归阅读指导方法1.体裁青睐史传文2.题型稳
定有变化3.知识考查源课内4.实词讲究语境义5.虚词注意常用法6.文意理解重大意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1.储备不足,词汇量小2.死记硬
背,不够灵活3.忽略语境,断章取义4.惰于动笔,翻译随意5.机械训练,不重理解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 一、140个常用文言词语文言知识
梳理【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2)哪里(今安在《行路难》)(3)养(衣食所安《曹刿
论战》)(4)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1)挨着,靠近(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2)比较(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3)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鄙】(1)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
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兵】(1)兵器(兵甲已足《出师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2)军队,士兵(上使外将
兵《陈涉世家》;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3)军事,兵法(成语“纸上谈兵”)【并】(1)一起(两狼之并驱如故《狼》;并杀两尉《陈
涉世家》;二石兽并沉焉《河中石兽》;豪杰并起《隆中对》)(2)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3)并且(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4)和,连同(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立足课文,适当关联”二、句子翻译留:对于人名、地名、年号、官职等专有名词,保留原
词。因此,在阅读课外文言时,可以首先将这些词语标出,以免将其作为文言词语,影响理解文意,特别是人名。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为主)词
语替换文言(主要是单音节)词语。增:原文中省略的词语,如有必要,补充完整。删:原文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者多余、累赘的成分,翻译
时不必译出。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
,由于此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翻译时应考虑。“精选精练,延伸课外”三、虚词用法、特殊词语句式1、虚词基本用法:之、其、而、以、与(1
40常用词语表)“课内为主,基本了解”2、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140常用词语表)3、特殊句式:省略、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
置)示例:何以战?即“以何战”,意为“凭什么交战”。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意为“我和谁同道呢”。皆以美于徐公。“于(比)徐公”
表示比较,状语后置。还自扬州。“自(从)扬州”表示处所,状语后置。学生:“老师会让我们总结、记忆文言文中的重要语法现象”选项:“一
直”“经常” 72%2015浙江省教学质量检测数据教师:“会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解释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选项:“一直”“经常”
75%思考:文言文复习就是“字字过关,句句落实”?(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 方欲遣人求之 正、刚刚 ②而李江州忽送一
部遗予 给予、赠送 ③昨日一牛病几死 几乎 ④用其言而效  见效、奏效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有田五十亩身耕妻
蚕聊以卒岁。(3)阅读两篇短文,仔细体会苏轼的生活情趣。参考已有批注,给【甲】【乙】【丙】三处作批注。【甲】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
过一篇 陶诗对他宛如一剂良药,可见苏轼对陶渊明喜爱之深,又读的小心翼翼,舍不得一下子读完。 【己】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如孩童得一
糖果,唯恐一口吃完,真是可爱之人!“而无以自遣耳”,隐隐透露出作者的生活境遇。 【丙】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 “不识”与“识之”
形成对比。看似平常语气,却有一番惊喜,他是以老妻为豪。 “几”不在140字内“体会情趣”,作批注不是会翻译文章就可以解决的。18.
作者书斋名为“不系之舟”,原因有哪些?根据你的理解简要回答。(2分)【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评析文中人物和思想内容的
能力。此题不仅关注对文本表层信息的理解,更注重挖掘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信息。“屋如舟式”来自原句,指向屋的形式,而“过着幕游生活(人生
漂泊、居无定所)”与“喜欢随意无拘束的生活”却指向生活的状态与人物的情趣,直指人物与主旨,出题用意较深。层次:bc。【参考答案】1
8.屋如舟式,过着幕游生活(人生漂泊、居无定所),喜欢随意无拘束的生活等。 评分标准:2分,答对两点即可,一点1分,两点2
分。2016台州卷 19.最后一段中,“太华之高不知几千仞,惜未能裹粮往登焉”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全文回答。(4分)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人物情感的把握及对主旨的理解能力。本命题设置旨在既要关注重点词语“惜”,又要关照整个文本。层
次:c。【参考答案】19.从全文来看,作者是一个喜爱出游的人。这句话写出了自己未能登太华山而感到遗憾;也写出了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游
历山水的情感。 评分标准:4分,答对情感,一点给2分,两点4分。2016台州卷 文言文阅读复习的“本”“源”在哪里?总目标:7、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
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
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1、理解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思。层次:b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层次:b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评析文中
人物、主旨。层次:b、c4、理解浅易古诗词的内容。层次:b2017浙江考试说明 考试指向真实教学,“古诗文阅读”的中心还是要
回归“阅读”。1、文言文三个层面:文言、文章、文化2、文言文教学内容选择:重视学情,关注体式文言文阅读教学内容史事传记类:在春秋笔
法中见证历史的波澜和传主的人格诸子散文类:在神奇想象和飞扬文采中领略逻辑和思想的魅力传奇小说类: 在曲折的情节中把握人物鲜活的性格
游记小品类:在优美生动的语言中感受秀丽山水名士情怀 政论辩说类:在严密的论证中体会文人的入世精神和思想锋芒书信公牍类:在得体言辞和
真诚达意的张力中感受交际的艺术序跋赠言类:在客观的叙述和简明的评介中窥察主客著文的意图文言词句的教学处理原则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P9 王荣生 主编)诚:文言常用词词义:梳理整合,贯通古今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
移山》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隆中对》 分析:从言,从成,成亦声。“成”
意为“百分之百”、“完全”。“言”与“成”联合起来表示“百分之百的讲话”、“不打折扣的言语”。本义:实打实的说话。真心,诚意——真
实——真的,确实,的确——果真,如果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孟子两章》缘: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部首:字从糸,从彖(tuà
n),彖亦声。喻为命运的丝线,“彖”本义指猪嘴,它上吻部比下吻部大,而能半包住下吻部。引申为“包边”。“糸”指“布帛”。“糸”与“
彖”联合起来表示“用狭长的布帛作包边,包住衣服的边”。本义:衣服的包边。组词:边缘、缘故、姻缘、缘木求鱼衣边——围绕——攀援——顺
着,沿着——依据,凭借——因缘,机遇——由于,因为文言关键词句:炼字会意,赏析品味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既出军门
,群臣皆惊。——《周亚夫军细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
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
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2
016宁波卷、中考说明例卷16 理解文章是断句的基础,但还要有文言文常见的句子结构感觉。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
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
意思。(5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17.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
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 ▲ 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 ▲ 。(用原文语句
回答)(4分)18.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4分) 王曰:“善。”乃下令
…… 大悦,即诏……2016宁波卷、中考说明例卷16 关键词语的理解:由字义联系故事情节,再分析人物性格。 沈
宣词尝为丽水领,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
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
,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
。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17.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去;②买。“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
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18.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
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知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说》,结合文本,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2017 金华卷与致虚
妹丈书 高尔俨 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澈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①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阙,清和婉妙,听之怡
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缭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缭乱”
者也。然亦殊可爱,以为有殆荡②之趣。把笔效之,不能及已③.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选自《历代小品尺牍》)2017 温州卷(3)依据
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参考示例,给“婉妙”做批注。【示例】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绝”义
为“断绝”,“绕”义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批注】清和婉妙
:(4)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哪些“趣”?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
”,简要陈述。(3)“婉”和“妙”都是“女”旁,让人联想到女子的柔美。“婉”义为“美妙”,“婉妙”二字写出了笛声柔美悠扬、悦耳动听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愉悦之情。(4)示例1:我感受到自然之趣。夜晚碧空如洗,通透如玉。月光之下,松影、竹影翠色拂面,皎洁的月光直
落酒中,干净明亮,杯中月影摇曳生姿,读来趣味盎然。示例2:我感受到艺术之趣。“昨宵”月色空明竹影摇曳,自然之景触发作者的创作灵感,
酒酣之际,兴会神到,虽笔墨纷乱,但浑然天成,作者在自然之趣中直抵自然之境。“今晨”握笔仿效,却再难企及。看似无意,却启示自然意趣是艺术创作的真意。用心研读:往年试题及今年说明细心发现:出题规律及题型变化精心选材:典型课例指导方法耐心打磨:针对考点反复练习课例:《文言并不遥远》《用批注法读懂传记类课外文言》踏实才有成效合作方能共赢《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切入点之二:章法体式层面 史事传记类:在春秋笔法中见证历史的波澜和传主的人格诸子散文类:在神奇想象和飞扬文采中领略逻辑和思想的魅力传奇小说类: 在曲折的情节中把握人物鲜活的性格游记小品类:在优美生动的语言中感受秀丽山水名士情怀 政论辩说类:在严密的论证中体会文人的入世精神和思想锋芒诗词散曲类:在古典的意境与和谐的节奏中把握诗人的心灵律动骈文辞赋类:在铺彩饬文、体物写志的形式中鉴赏作者文采和情思古代戏曲类:在矛盾巧合的冲突和雅俗共赏的语言中见识风土人情和世俗价值书信公牍类:在得体言辞和真诚达意的张力中感受交际的艺术序跋赠言类:在客观的叙述和简明的评介中窥察主客著文的意图与章法体式相关的常见的鉴赏点意象 意境典故气韵音律 节奏文化场景切入点之三:文化层面(样章第二表)智慧源头、思想星空 英雄背影、战争风云 淑世情怀、治国方略文人性情、名士雅趣 人间亲情、传统人伦 <秋声赋>教学设计 ------境由心生:探释古代文人“悲秋”的文化母题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