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最新最全期中复习资料
2022-12-14 | 阅:  转:  |  分享 
  
1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资料( 1-11 课)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时间轴】









【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课程标准 】 知道隋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灭亡的教训。

1.隋的统一 :

(1)建立与统一 :581 年 杨坚 (隋文帝 )建立隋朝,定都 长安 。 589 年 ,隋统一全国 ,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

(2)隋初繁荣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人口数量和 垦田 面积大幅度增长 ;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 隋文帝:

开皇之治 )

2.开通大运河 :

(1)目的 :加强 南北交通 ,巩固 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2)概况 :隋炀帝在位时开通,以 洛阳 为中心,北抵涿郡 ,南至余杭。由北至南依次为 永济渠 、 通济渠 、 邗沟 、

江南河 。

(3)影响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

(1)创立 :隋文帝 初步建立起通过 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时, 进士科 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

立。

(2)影响:

⑴ 对当时: 科举制的创立,是 古代选官制度 的一大变革,加强了 皇帝在选官和用人 上的权力 , 扩大了 官吏选

拔的范围 ,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 促进了 社会阶层的流动 , 推动了 教育 的发展。

⑵ 对后世: 科举制成为 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一直维持了 1300 多年 ; 影响世界文明,现代西方国家的

文官考试制度 是对中国科举制的借鉴和发展 。

4.隋朝的灭亡 :

(1)原因 :隋炀帝的 残暴统治 导致大规模的 农民起义 。

(2)灭亡: 618 年,隋炀帝 被杀 ,隋朝灭亡。

Tips1:秦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都留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和工程。

Tips2:比较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实行 年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选官标准 门第 才学

选官范围 世家大族 平民

选官权力 地方 中央

特点 垄断性、封闭性 公平、开放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

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 课标要求】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1.唐朝的建立: 618 年 , 李渊 ( 唐高祖 ) 建立唐朝,定都 长安 。

2.“贞观之治” :唐太宗 ( 李世民 ) 统 治时期。

(1)出现原因 :

①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虚心纳谏 ( 魏征 ) , 从善如流 ;广纳贤才,知人 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

②进一步完善 三省六部制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 科举考试科目 ,鼓励士人报考, 进士科 逐渐成为最重

要的科目;严格考察 各级官吏的政绩 。

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 农业生产 。

(2)表现 :政治 比较清明 ,经济 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力 增强, 文教 昌盛。

3.女皇帝武则天 :

(1)历史地位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 。

(2)统治措施 :打击 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 科举制 ,创立 殿试制度 ;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

视 发展生产 。

(3)统治局面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 ,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 开元盛世 ”局面的出现

奠定了基础。 (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贞观遗风” )

4.“开元盛世” :唐玄宗 ( 李隆基 ) 在位前期。

(1)原因 :

①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 姚崇、宋璟 ) 。

② 整顿吏治 , 裁减冗员 ; 发展经济 , 改革税制 ; 注重文教 , 编修经籍 。

(2)表现 :政治稳定 , 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 , 唐朝的国力达到 前所 未 有的强大 ,进人了 鼎盛时

期 。

Tips1: 三省六部制













作用: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分割相权,加强皇权;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Tips2: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⑴对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进行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随意夸大和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 ; 评价要全

面,不能以偏概全。

⑵把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加以评价 。

⑶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主流,从主要方面去分析某个人的功过得失。

⑷运用唯物史观评价: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⑸ 用 辩证的观点 , 采用 一分为二的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 。



第 3 课 盛唐气象

【课标要求】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通过文成公主入藏,说

明唐代民族和睦 。

1.经济的繁荣 :

(1)农业 :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改进,发明并推广 新的 生产工具 :如 曲辕犁 和 筒车 ;兴修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以 蜀锦 为代表的丝织工艺水平高。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如越窑的 青瓷 、邢窑

(执 行)

3

的 白瓷 。 闻名中外的 唐三彩 ,造船业、矿治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3)商业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 长安 既是当时中国 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 ,也是一座

国际性的大都会 。

2.民族交往与交融 :

(1)民族交往 :

①唐太宗先后击败 东、西 突厥 ,加强了对 西域 的统治。

②唐太宗将 文成公主 嫁给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 。 唐蕃 和亲促进了 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2)民族交融 :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 杂居 、 通婚 ,民族之间的 交融 进一步发展。

(3)民族政策 :唐太宗实行 开明的民族政策 , 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 天可汗 ”。

3.开放的社会风气 :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 开放 、 兼容并包 ,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 昂扬进取 、 积极向上 的精神风貌。

4.多彩的文学艺术 :

(1)文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 诗歌 创作的黄金时期,著名的诗人有 李白 、 杜甫 、 白居易 等。李白享有“ 诗仙 ”

的美誉 ( 浪漫主义 ) 。杜甫的诗有“ 诗史 ”之称,他被誉为“ 诗圣 ” ( 现实主义 ) 。

(2)艺术 :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 颜真卿 、 柳公权 和 欧阳询 等。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著名画

家有阎立本和吴道子等。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

Tips: 唐朝时期文化繁盛的原因。

① 国家统一 , 政治稳定 。 ② 社会经济的繁荣 。 ③ 开放的社会风气。

④ 唐朝实行比较 开明的民族政策 。 ⑤ 唐政府实行 对外开放 政策 。

⑥ 科举制度的 完善, 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 诗歌的 繁荣 。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标要求】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 :

(1)含义 :唐朝时期,日本为学习中国的 先进文化 而 派遣 到中国的使节。

(2)影响 :把唐朝 先进的制度 、 天文历法 、 文字 、 典籍 、 书法艺术 等传回日本 ,对 日本社会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2.鉴真东渡 ( 中日 ) :

(1)贡献 :唐玄宗时期, 东渡日本后, 在 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 ( 主持修建唐招

提寺 ) 、 绘画 等 , 为 中日文化交流 作出了 卓越 的贡献。 他是 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 最具有影响力 的人物 。

3.唐与新罗的关系 ( 中朝 ) :

新罗强盛以后 ,派造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 ; 新罗仿唐制建立

政治制度,还引进中国的科技成就 ; 朝鲜半岛的音乐传人中国,广泛流行。

4.玄奘西行 ( 中印 ) :

(1)贡献 :贞观 年间,玄奘 西行天竺 取经,回国后主持 译经工作 ,为中国 佛教的发展 作出重大贡献。

(2)《 大唐西域记》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3)精神:坚定信念、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百折不挠。

Tips: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 特点

1.原因: (1)经济文化繁荣(最主要); (2)国家安定统一; (3)对外开放政策;

(4)对外交通发达(丝绸之路); (5)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

2.特点: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双向交流







4

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标要求】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由盛转衰,知道唐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1.安史之乱 :

(1)背景 :

①唐玄宗 追求享乐 , 任人唯亲 , 朝政日趋腐败 ;

②各种 社会矛盾 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③ 节度使 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 失去平衡,形成 外重内轻 的局面。

(2)过程 :755 年 .安禄山 和 史思明 发动叛乱 → 攻占洛阳 、 潼关 ,逼近 长安 → 唐肃宗继位 → 763 年被平定 。

(3)影响 :对 社会经济 造成极大的破坏 ; 唐朝的 国势从此 由盛转衰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 中央权力 衰微,地

方上逐渐形成 藩镇割据的局面 。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

(1)黄巢起义 :

①背景 :唐朝后期 ,统治腐朽 ,宦官 专权,藩镇 割据 严重 ,中央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灾荒

连年 , 无以为生。

②影响 :给 唐朝 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

(2)灭亡 :907 年, 朱温 建立 后梁 政权, 唐朝 灭亡。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

(1)实质 :唐末以来 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

(2)特征 :北方政局动荡,南方相对稳定。

(3)历史 评价 : 虽 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 统一 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 发展 的密切联系 , 使 统一 始终是一个

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时间轴】











【阶段特征】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深;经济重心南移。

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

【课标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重文轻武的特点。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

(1)北宋的建立 :960 年, 赵 匡 胤 (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 夺取 后周 政权,改国号为 宋 ,定都 开封 ( 东京 ) ,

史称 北宋 。赵匡胤就是 宋太祖 。

(2)局部统 一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 :

①军事 :解除 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 杯酒释兵权 ); 控制 对军队的调动 ; 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 , 兵不识将、将

不专兵 。

②中央 :采取 分化事权 的办法,削弱 相权 。

③地方 :派 文臣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 三年一换 的制度 ; 各州府设置 通判 ,以 分知州权力 ; 取消节度

使 收税的权力 ,在地方设置 转运使 , 把地方财赋收归 中央 。

④影响:

积极: 中央集权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皇权 大大加强 。



960 年

5

消极: 政府机构重叠, 行政效率低下 ; 官员冗滥, 财政开支庞大 ;军队作战指挥不灵, 战斗力下降 ;地方上

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 积贫积弱 的祸根。

2.重文轻武的政策 :

(1)目的 ( 原因 )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 弊端 重现 。

(2)措施 ( 内容 ) :

①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

形成。

②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

(3)作用 :

①积极方面: 扭转了 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 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 政权的

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

②消极方面:严重 削弱 了 军队战斗力, 冗官冗费, 政府行政效率下降, 人民 负担加重。

3.王安石变法:

(1)背景:行政效率低、战败送钱粮、冗官冗兵冗费、农民起义 。

(2)概况: 1069 年, 宋神宗 任用王安石变法

(3)内容: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等。

(4)影响:有成效, 财政收入 增加,但因 触犯守旧势力利益遭反对失败 。

Tips: 北宋政治的特点 :

⑴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⑵分化事权,内外相制;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 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课标要求】 知道辽、北宋、西夏、南宋、金等政权的并立与更替过程。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

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政权

名称 民族

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同宋的和与战 议和的影响

辽 契丹族 10 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辽太祖) 上京 临潢府 1004 年,宋辽 澶州之战 1005 年,宋辽议和“ 澶渊之盟 ” ( 1) 积 极 方面:使双方边境

相对和平安定,

有利于经济文

化的交流与发

展,促进了民族

间的交往与交

融。

( 2) 消 极 方

面:宋交纳岁

币,加重了民众

的赋税负担。

北宋 汉族 960 年 赵匡胤

东京

(开

封)

西夏 党项族 11 世纪 前期 元昊 兴庆府 宋夏战争 1044 年,宋夏议和

金 女真族 1115 年 完颜阿骨打(金太祖)

上京

(会

宁)

1125 年金灭辽

1127 年金灭北宋( 靖康 之难)

1140 年宋金 郾城 大战(岳飞抗金)

1141 年宋金议和《 绍兴和议 》( ①

内容 :南宋向金称臣 ,给金岁币,以

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②

影响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金迁都燕

京 (中都 )。南宋统治者 安 于现状,偏

安江南。 )

南宋 汉族 1127 年 赵构 (宋高宗) 临安 杭州



总结: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斗争中,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

6

展和社会的进步。



Tips1:正确看待 北宋与辽和西夏之间的战与和?

⑴ 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 “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

⑵战: ① 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 ②频繁的战争造成社会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⑶和: ① 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②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局面。③ 加

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④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Tips2: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⑴特点 : ① 民族政权并立存在。 ② 和战交替 。③ 民族矛盾突出 。④ 民族 交融 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

⑵影响: 各少数民族通过对汉族政治制度文化的吸收,加速了本民族 封建化进程和彼此 交融 ,使各民族之间

的差异逐渐缩小,形成 民族大 交融 的趋势 。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标要求】知道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农业的发展 :

(1)原因 :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

(2)表现 :

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占城稻 推广到东南地区 ;水稻 产量跃居粮食作

物首位。

② 长江下游 和 太湖流域 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苏湖 (常 )熟,天下足 ”的谚语。

③ 茶树 和 棉花 种植区域不断扩大。

2.手工业的兴盛 :

(1)纺织业 :四川 、 江浙 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 棉纺织业 兴起, 海南岛 已有比较先进的 棉纺织 工

具 , 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 :宋朝是中国 瓷器 发展史上的 辉煌时代 。

①北宋兴起的江西 景德镇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 瓷都 。

②南宋时 , 江南地区 已成为我国 制瓷业中心 。

(3)造船业 :广州 、 泉州 、 明州 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 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

的 船坞 。南宋制造的海船上配备了 指南针 。

3.商业贸易的繁荣 :

(1)都市贸易 :

① 商业城市兴起 。最大的是 开封 和 杭州 。

② 经商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被打破。 街道以及宅巷之内 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出现 早市和夜市 。

③ 乡镇 出现了 草市 ;城乡之间的 市镇 发展成为重要的 商业贸易区 。

(2)海外贸易 :

表现:

①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 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 广州 、 泉州 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②商船近至朝鲜、日本 ,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 朝廷 鼓励海外贸易 ,在主要港口设 市舶司 加以管理。



7

④ 南宋 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原因:

①宋朝 农业 、 手工业 、 商业 的发达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②宋朝有发达的 造船业 和 航海技术 。

③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 鼓励 政策,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3)纸币产生 :

① 北宋 前期 , 四川地区 出现“ 交子 ” ,这是世界上 最早 的纸币。 ( 原因: 商品经济 发展;货币便于携带。影

响:利于商品流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 。

②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 铜钱 并行的货币。

(4)经济重心南移 :

①过程 :从 唐期中期 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 南宋 时最后完成。

② 表现 :中央的财政收人,主要来自 南方 , 特别是 东南地区 。

Tips: 我国 经济 重 心南移的 阶段、原因和 启示

⑴ 阶段:① 东汉后期开始,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② 唐朝中期 我国的经济

重心开始南移;③ 南宋 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⑵ 原因:①大 量中原 人口 南迁 带来 先进 技术、生产经验 ; ②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 安定 ; ③ 南方自然条件

优越 ; ④ 宋代统治者的 重视和鼓励 ; ⑤对外开放的政策。

⑶ 启示: ①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 ; ②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 ③ 保护环境,坚持

可持续发展; ④ 统治者给予重视、支持 ;⑤ 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



第 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课标要求】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的统一。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

(1)背景 :12 世纪时 , 蒙古各 部落 之间 混战不已 ,人们 盼望 统一 。

(2)统一: 1206 年, 铁木真 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 -, 建立了 蒙古 政权 ,他被尊称为 成吉思汗 。

2.蒙古灭西夏与金 :

(1)概况 :1227 年,蒙古灭 西夏 。 1234 年 ,蒙古灭 金 。

(2)影响 :金朝灭亡后, 南宋和蒙古 直接对峙 的局面形成。

3.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 1271 年 ,忽必烈改国号为 元 ,次年定都于 大都 。

措施 :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施行“ 治国安民 ”的方略,广开言

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② 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影响:一方面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认可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与民族交融。

另一方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一 :

⑴灭南宋: 1276 年 ,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 南宋灭亡 。

⑵ 标志: 1279 年 ,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标志着 元朝完成了全国的 统一 。

⑶ 意义: 元的统一 , 结束 了 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奠定基

础。

Tips1: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

分裂时期 实现统一

春秋战国 秦 ( 短暂统一 )

三国 西晋 ( 短暂统一 )

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 隋 ( 短暂统一 )

8

五代十国 辽宋夏金 元

短暂统一的原因: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暴政而亡

Tips2:评价成吉思汗

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结束了各部之间长期混战,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后

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⑵蒙古统一后,他发动了一系列的扩张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但也促进了欧亚大陆间的相互影响,建

立了通行无阻的商道,使当时的人对世界有了更新的了解。

⑶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第 11 课 元朝的统治

【课标要求】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 交融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

2.疆域:⑴ 范围: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了汉朝和唐朝。

⑵ 地位: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 最大 的。

2. 民族 大交 融:

⑴ 表现:①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②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汉化;

③ 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回族 。

⑶影响: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交融 。

二、行省制度

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

1. 在中央:⑴由 中书省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 与唐朝中书省的职能不同,唐中书省掌握决策权,负责草

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⑵设 枢密院 负责全国的 军事 事

务,调 度 全国的军队;⑶设 御史台 掌管 监察 事务。

2. 在地方:⑴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 腹里 ”,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⑵其他地区,除吐蕃、畏兀儿

地区外,设置了岭北 、 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江西、 湖广 10 个行省 ;⑶在行省

之下,设置了路、府、州、县。

3. 意 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 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我国 省级行政区 的设立始于元

代。

二、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 管辖

地区 机构 管辖范围 意义

台湾 澎湖巡检司 管辖澎湖和 琉球(台湾) 中央 政府 首次 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西域 北庭都元帅府 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加强 了 对西域的管辖

西藏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中

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

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 从此,中央 政府对 西藏正式 行使行政 管辖

【教材简答题】

课后活动

(1)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 想一想: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么关系?

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献花(0)
+1
(本文系红色亚细亚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