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 1
2019-1-2 2
l整本书阅读与篇章阅读有什么异同? 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无视或夸大二者的区别都会带来损害l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否课程化及过度课程化? 没有过度的课程化,只有不合理的课程化 l课程化会否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课程的内在要素,无视兴趣的课程化是失败的课程化l教学设计会不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警惕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复杂问题复杂化,追求复杂问题清晰化l整本书阅读与学习的关系是怎样的? 不仅是阅读形态的革新,更是学习方式的革新
2019-1-2 3
整本书阅读? 1、在课程的意义上,认识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2、在学习的意义上,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教学? 3、基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入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
2019-1-2 4
? 1、价值评估:从文本价值到教学价值? 2、内容确定:从文本资源到教学内容? 3、文本关联:从独立文本到互文关联? 4、阅读方式:从体验阅读到思辨读写 ? ——整本书阅读或可成为语文教改的“发动机”,《语文学习》2017年11期
2019-1-2 5
? 《三国演义》:名列“四大名著”,当之无愧的古典历史演义的巅峰之作,但糟粕很多,特别是它的帝王视角、宫廷政治、权力斗争、暴力倾向以及无处不在的“骗术、权术、诡术、心术”(刘再复语),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与当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存在着尖锐的冲突。? 用《三国演义》来讲“三十六计”,实在是浪费了这部巨著的文化教育资源。姑且不论在中学普及“三十六计”的负面价值,仅凭他津津乐道于神鬼巧计而无视小说对儒家政治的思考,就已经构成了对《三国演义》的贬低。? 从《水浒传》的具体内容看,小说存在着大量的践踏人性与人道的内容,而且不加掩饰,主要表现为对暴力的迷恋、对复仇的渲染、对人权尤其是女性人权的践踏等;从《水浒传》的价值倾向看,小说所流露的价值观是混乱的、庸俗的和投机的;从《水浒传》的题旨看,小说所表现的“忠义观”,不仅与传统家国观念相抵牾,与自由的生命意志相悖逆,而且还自相矛盾。? 《红楼梦》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红楼梦》中的饮食、服饰、园林、诗词等文化,将《红楼梦》上成了关于传统文化的普及课。不是说教学中不能涉及这些内容,只有当这些内容与小说的题旨相关联的时候,这些内容才是有意义的。如果读《红楼梦》,学生仅仅想从中得到一些碎片化的传统文化信息,而对小说的人文内涵与精神价值一无所知,这无异于焚琴煮鹤。?
2019-1-2 6
2019-1-2 7教学价值
? 一、流浪与穿越——《鲁滨逊漂流记》? 二、成长与成功:《西游记》? 三、功名与道义:《三国演义》? 四、野心与尊严:《红与黑》? 五、反叛与规驯:《水浒传》? 六、使命与命运:《哈姆莱特》? 七、苦难与罪恶:《悲惨世界》? 八、堕落与拯救:《复活》? 九、命运与担当:《俄狄浦斯王》
2019-1-2 8
2019-1-2 9
2019-1-2 10
? 传统语文教学对“文本关联”的关注和研究不够? 颗粒式的课文教学垄断了阅读教学? 思维的三个关键词:聚焦·连贯·关联? 不同关联产生不同意义,“关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 群文阅读、专题阅读、跨媒介阅读……,都试图通过“关联”来促进深度阅读
2019-1-2 11
?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新领域,但不应该成为孤零零的存在。日常阅读的很多书,因为缺乏有效的关联,结果就像孤岛一样,最终淹没在茫茫大海之中。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时段的学习,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只有在与其他内容的关联与整合中,整本书阅读才能有效地参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建构。将一个独立文本关联到其他文本,形成或对照、或互补、或拓展等不同的关系,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另一个基本功。比如《三国演义》,将“整本书阅读”与教材中的《赤壁赋》《群英会蒋干盗书》《赤壁之战》(司马光)以及古诗文中众多与三国相关的典故与历史关联起来,既有助于课文的教学,也推动了整本书的阅读与教学。? 关联的方式很多,主题、题材、内容、人物、故事情节、历史线索、艺术特点,都可作为关联的线索。不同的关联产生不同的认知框架,也会刺激不同的比较与思辨。比如,通过“野心与道义”这个题旨,就可将《红与黑》《哈姆雷特》《麦克白》《水浒传》等众多作品关联起来。来自底层的平民青年于连,因为偶然原因而野心勃发的麦克白,为了实现野心而杀兄弑君的克劳狄斯,还有号称义薄云天的宋江,等等,都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功名与道义”的矛盾
与意义。关联也能产生意义,而且能产生新的意义。2019-1-2 12
2019-1-2 13
从感受-印证 到 分析-论证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安边垦田 (1)__________徐胤当门 (2)__________邓香归降 (3)__________陆抗服药 (4)__________
2019-1-2 14
我的解决方案:基于问题解决的思辨读写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寻找具有“生发性”与“整合性”的问题,以“问题”切入作品,以“问题解决”引导和推动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辨。“整合性”与“生发性”是问题设计的两个维度。既能将作品的内容聚合起来,形成清晰的理解与旨归;又能触及到作品的诸多因素,关涉到作品的局部与细节。
——《整本书阅读: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语文学习》201706
2019-1-2 15
2019-1-2 16
2019-1-2 17
2019-1-2 18
? 阅读目的不同,方式也不同,所得结果与价值也不同? 趣味性阅读——消遣或趣味满足,强调感受与体验,无需思维深度参与? 思辨性阅读——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强调论证分析,有是非之别,可评测? 思辨性阅读即批判性阅读,用批判性思维的原则、策略与方法开展的深度阅读
2019-1-2 19
三、思辨性阅读:亟待澄清的几个观念
? 读解路径:直面文本与关系折射? 阅读认知:还原与重建? 阅读体验:冲突与共鸣? 认知边界:体验无边与论证有限? 阅读结果: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最哈姆雷特亟待澄清的几个阅读观念
2019-1-2 20
2019-1-2 21
读解路径:直面文本与关系折射
阅读认知:还原与重建? 我们无法回到实录意义上的历史(文本),但我们可以回到逻辑意义上的真实。? 没有阅读,文本就不能自动呈现出“意义”。? 每个读者都声称读懂了(还原)文本,但是否还原,取决于能否做出合乎事实与逻辑的解释,即是否合乎文本事实和文本逻辑。? 蔺相如是莽夫还是智勇兼备?? 林冲是懦夫吗?
2019-1-2 22
阅读体验:共鸣与冲突? 片面强调沉浸与共鸣,而相对忽视对话与批判? 共鸣并非阅读的高峰体验,冲突并非读者的过错? 不追求与经典共鸣,而追求与它的平等对话。? 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同在。
2019-1-2 23
认知边界:体验无边,论证有限? 人是理性的,逻辑分析总体有效;但又是感性的,理性有难以企及之处? 前者是公共的,相通的;后者则是个性的,独特的? 对前者,主要靠分析论证,追求清晰的理解与评价;对后者,则主要靠想象与移情,追求个性化的感受与体验? 思辨性阅读,强调基于事实与逻辑的分析,但对人性与情理必须保持足够的敬畏。
2019-1-2 24
阅读结果: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最哈姆雷特”
2019-1-2 25
2019-1-2 26
2019-1-2 27
一、从篇章阅读到整本书阅读阅读教学的现状阅读教学的改进问道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质疑二、 批判性思维与思辨性阅读批判性思维分析论证理智美德思辨性阅读三、阅读理念之祛蔽直面文本与关系折射理性分析与直觉顿悟
多元解读与文本中心体验无边与论证有限
四、思辨读写策略阅读即建构阅读即对话阅读即学习阅读即表达五、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确定:母题导向内容选择:议题框架教学策略:问题驱动文本关联:从一到多学术写作:资源转化
2019-1-2 28
相关论文《 对 话 狄 马 : 学 生 阶 段 养 成 的 批 判 性 思 维 将 受 益 终 生 》 , 《 语 文 学 习 》 2015年 第 1期《 对 话 鄢 烈 山 : 批 判 性 思 维 是 指 向 公 正 的 思 维 方 式 》 , 《 语 文 学 习 》 2015年 第 5期《 关 于 <水 浒 传 >的 阅 读 与 教 学 — — 与 黄 玉 峰 老 师 商 榷 》 , 《 语 文 学 习 》 2015年 第 1期《 蔺 相 如 : 一 个 汲 汲 于 功 名 的 战 国 士 子 》 , 《 语 文 学 习 》 2015年 第 9期《 走 出 滥 情 的 泥 淖 , 走 向 理 性 的 清 明 — — 2015年 高 考 作 文 命 题 综 评 》 , 《 语 文 教 学 通 讯 》 2015年 9月《 引 入 批 判 性 思 维 是 革 除 语 文 教 育 痼 疾 的 有 效 良 方 》 , 《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参 考 》 2015年 12期《 <愚 公 移 山 >的 课 例 批 判 及 其 实 》 《 语 文 学 习 》 , 2016年 第 1期《 没 有 批 判 , 何 来 对 话 ? — — 关 于 经 典 、 名 著 和 名 篇 的 批 判 性 阅 读 》 , 《 教 育 研 究 与 评 论 》 2016年 第 1期《 具 体 思 辨 : 高 考 作 文 命 题 的 理 性 选 择 》 , 《 语 文 学 习 》 , 2016年 第 8期
《 思 辨 性 阅 读 : 在 事 实 、 逻 辑 与 情 理 的 纠 结 中 突 围 》 , 《 语 文 学 习 》 , 2016年 第 9期《 批 判 性 思 维 : 推 动 语 文 教 学 的 素 养 转 向 》 , 《 语 文 学 习 》 , 2017年 第 5期《 整 本 书 阅 读 : 读 经 典 · 学 思 辨 · 练 读 写 — <鲁 滨 逊 漂 流 记 >思 辨 读 写 实 践 》 , 《 语 文 学 习 》 , 2017年 6期《 整 本 书 阅 读 : 文 本 的 价 值 审 定 及 切 入 策 略 — — 《 水 浒 传 》 “ 思 辨 读 写 ” 实 践 》 , 《 语 文 学 习 》 2017年 7期《 解 喻 与 袪 蔽 — — 隐 喻 的 思 维 陷 阱 》 , 《 语 文 教 学 通 讯 》 , 2016年 第 6期《 学 术 争 鸣 需 要 善 意 、 理 性 与 逻 辑 》 , 《 语 文 教 学 通 讯 》 , 2016年 第 9期《 理 性 的 反 思 与 开 放 的 理 性 — 语 文 教 学 “ 理 性 ” 与 “ 合 理 性 ” 问 题 》 , 《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参 考 》 , 2017年 1期《 一 个 人 , 一 座 孤 岛 , 28年 生 存 , 何 以 可 能 ? — — 《 鲁 滨 逊 漂 流 记 》 “ 整 本 书 阅 读 ” 教 学 课 例 》 , 《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通 讯 》 , 2017年第 6期2019-1-2 28
2019-1-2 29
《 批 判 性 思 维 与 思 辨 读 写 对 谈 》 余 党 绪 董 毓 《 语 文 教 学 通 讯 》 2017年 1月《 说 理 是 议 论 文 的 核 心 , 分 析 论 证 是 说 理 的 核 心 》 《 语 文 教 学 通 讯 》 2017年 5月《 以 道 德 代 替 规 则 , 借 义 务 压 制 自 由 — — 关 于 “ 道 德 绑 架 ” 的 作 文 教 学 》 《 语 文 教 学 通 讯 》 2017年 5月《 批 判 性 思 维 : 推 动 语 文 教 学 的 素 养 转 向 》 《 语 文 学 习 》 2017年 5月《 整 本 书 阅 读 : 读 经 典 、 学 思 辨 、 练 读 写 — — 《 鲁 滨 逊 漂 流 记 》 “ 思 辨 读 写 ” 实 践 》 《 语 文 学 习 》 2017年 6月《 细 读 与 思 辨 》 《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参 考 》 2017年 7月《 停 下 来 · 找 替 代 · 合 理 化 — — 一 个 “ 思 辨 性 阅 读 ” 教 学 案 例 的 思 辨 性 分 析 》 《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参 考 》 2017年 8月《 批 判 性 阅 读 : 一 条 “ 光 荣 的 荆 棘 路 ” 》 《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 2017年 第 9期《 整 本 书 阅 读 或 可 成 语 文 教 改 的 发 动 机 》 《 语 文 学 习 》 2017年 10月《 以 思 辨 推 动 读 写 , 以 读 写 推 动 思 辨 — — 《 俄 狄 浦 斯 王 》 整 本 书 阅 读 教 学 实 践 》 《 语 文 学 习 》 2017年 11月《 回 顾 · 断 想 · 管 见 — — “ 思 辨 性 阅 读 研 究 ” 栏 目 组 稿 的 回 顾 与 断 想 》 《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参 考 》 2017年 12月
《 比 教 学 范 式 建 设 更 迫 切 的 , 是 改 善 我 们 的 思 维 — — 关 于 思 辨 性 阅 读 教 学 的 思 考 》 《 语 文 建 设 》 2018年 1月《 有 真 问 题 , 才 会 有 真 思 考 与 真 判 断 — — 从 40年 高 考 命 题 的 演 进 看 思 维 教 育 的 方 向 》 《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参 考 》 2018年 1— 2《 说 理 与 思 辨 — — 重 新 审 视 议 论 文 写 作 教 学 》 《 语 文 学 习 》 2018年 3月《 恪 守 语 文 学 科 本 位 , 校 准 写 作 测 评 维 度 》 《 语 文 学 习 》 2018年 8月《 思 辨 性 阅 读 , 走 向 真 知 的 必 由 之 路 》 《 语 文 教 学 通 讯 》 2018年 9月《 思 维 便 需 要 方 向 、 框 架 与 抓 手 — — 整 本 书 阅 读 的 母 题 议 题 与 问 题 》 《 语 文 学 习 》 2018年 10月《 作 为 理 智 美 德 的 批 判 性 思 维 及 其 育 人 价 值 》 《 语 文 学 习 》 2018年 11期《 批 判 性 思 维 应 该 成 为 教 师 的 必 修 课 》 《 教 师 教 育 论 坛 》 2018年 第 11期《 作 为 理 智 美 德 的 批 判 性 思 维 及 其 育 人 价 值 》 , 《 语 文 学 习 》 2018年 11期 2019-1-2 29
30
相关资源余党绪微信公号“思辨读写”(sibianduxie)余党绪编著“中学生思辨读本”(一套4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小学生思辨读本”(一套5册)余党绪著《祛魅与祛蔽》,中国人大出版社,2016年余党绪主编“世界名著思辨性阅读丛书”,学林出版社,2017年5月
余党绪著《说理与思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10月2019-1-2 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