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说“木叶”》优质教学材料课件PPT
2022-12-14 | 阅:  转:  |  分享 
  
说“木叶”林 庚 校诗歌协会选择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作为他们首本刊物的卷首语,作为编辑部的成员,请你为这篇文章配一张图,并在
图片的边上用一段简短的文字为同学们简介文章的内容。配图1.2.3.4.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
蜷兮枝相缭。(淮南小山《招隐士》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古代诗歌中少用“树叶”,而“树”单字的使用很常见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淮南小
山《招隐士》)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古代诗歌中少用“
树叶”,而“树”单字的使用很常见密密层层浓荫茂盛 郁郁葱葱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荫亭亭如幄,“圆”字绘出绿树葱茏的形象叶密鸟飞碍,
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一般情况中“树叶”被简称为“叶”绵 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
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
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亭皋[gāo]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yùn]《捣衣诗》)九月寒砧[zhēn]催木叶,十年征戍忆
辽阳。(沈佺期《古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
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飘零之意 为什么在读到“树”“叶”“木叶”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不一样?“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累积的种种关系。
——《咬文嚼字》朱光潜 “柳”在送别诗中是最常见的语象,它可以暗示诗人的离愁别绪,传达诗人的离
别之情以及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感慨。因“柳”常常代表春意,而且年年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但是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无有定数,所以“柳”
又会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等诗句中就借“柳”表达这种情感。诗歌语
言的暗示性——“柳” 从东晋到南朝结束,台城一直是政治中枢。可到了了唐朝末期,这里已经荒废不堪了。然而,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
依旧绿遍十里长堤。 满有生机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的豪华形成鲜明对比 除此
之外,因“柳”常种于檐前屋后,故在古诗中又常有着故乡的意味,比如“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吴钩” “吴钩”是指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
即宝莫耶, 复命于国中作金钩, 令曰:‘能为善钩者, 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后泛指锋利的刀剑。这样说来, “吴钩”其实和“宝
剑”“宝刀”没有多大差别。有意思的是, 在唐诗宋词中, “吴钩”出现的频率远比“宝剑”“宝刀”高。 “宝刀”、“宝剑”更
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一个行走江湖的侠客形象,而“吴钩”不同,事实上诗人们并不是随处都用“吴钩”,它总与征战沙场联系在一起。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腰垂
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李益《边思》)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杀敌报国、建功立
业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这就把作者虽有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苦闷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感烘托了出
来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干燥而不是湿润的属于风 属于爽朗的晴空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飘零之意含有一个落叶的
因素与“木”的外在形象相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屈原,站在湘水之滨低声吟唱着。我们似乎能看到失意的湘
君,久盼女神而不见,与之擦肩而过的怅惘。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微波荡漾,眼前的凄凉景色与湘君内心的凄迷绝望相辅相成。 自此,“
木叶”开始了文学长河中的漫漫之旅。那种凄迷、冷落、空蒙、萧瑟、愁绪满怀的意境,备受后代诗人的青睐。 王褒在泅渡黄河之时,在朝
代更替间,在萧瑟秋风中,身处北国,看落叶纷纷,起洞庭波涌之联想,怀想昔日南国的风景。王褒,这位南朝的大臣,在江陵沦陷后入西魏,被扣
留不复南返。看似信手拈来的诗句,蕴藏的是他内心痛苦而深沉的记忆。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写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时节盼望着征人归来,眼前的深秋景象使她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时的“木叶”蕴
含着怅然若失的无奈,蕴含着思念。 深秋九月,赶制征衣的季节,此起彼伏的捣衣声,撩人心绪。随风飘落的树叶,萧瑟之感。这里说砧声
“催木叶”,实际指的是砧声“催人泪下”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联想
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咬文嚼字》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
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
还是“付梓”、“杀青”。——《咬文嚼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
赋》)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
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因而“落木”比“木叶”更显空阔。 前人化用屈
原之“木叶”,虽有新意,境界似乎依旧局限于屈原之境。而杜甫却使诗句拥有了更为空阔的意境。落叶飘零,萧萧而下;长江澎湃,奔流不止。岁
暮的感伤,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皆为句中化境。②能否将说“木叶”改成论“木叶”?①能否将说“木叶”改成说“树叶”?“
灵活性”“专业性” 学术随笔往往是作者闲暇时率性为文,把某一方面的心得甚至是有感而发的想法告诉读者,所以不如学术文章逻辑严谨
。但它活泼自由,生动形象,富于文采。本文作为学术随笔,其专业性与灵活性特征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文章篇幅灵活,兴之所至,长短皆宜,而不
是像严谨的论文那样往往有篇幅的要求灵活性语言表达灵动,即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引用,对比,比喻)行文比较随性自由专业性论述对象的确定
性论说具有条理引用诗句精准合宜 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
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
唐诗统一起来。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
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炼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
越生活语言。” 校诗歌协会选择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作为他们首本刊物的卷首语,作为编辑部的成员,请你为这篇文章配一张
图,并在图片的边上用一段简短的文字为同学们简介文章的内容。 《说“木叶”》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学术随笔。作者从古典诗歌中
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说起,通过比较“树”“叶”“木叶”“落木”各意象阐述了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展现了“一字之差,一字千
里”的诗歌效果。文章分析细密,例证翔实,极富诗意。 它易懂而印象深。易懂也还不算难得,难得的是小时候就背了的诗,今天再读时还
觉得那么新鲜。这新鲜的并不是那个道理,道理是早就知道的了。新鲜的是对于它的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仿佛每次通过这首诗,自己就又一次感是
在重新认识看世界。这其实就是艺术语言不同于概念的地方。——林庚《我为什么特别喜爱唐诗》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
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
有香如故。 ①大量例证和引用。比如“午阴嘉树清圆”易产生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还有“高树多悲风”中“高树”的饱满,“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空阔,名篇佳句信手拈来,不仅增添了文学色彩,还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 ②大量的对比。比如“木叶”与“落木”,“高树”与“高木”的对比,作者在对比中对这些意象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使文章的观点更加明确。 ③形象的比喻。抓住诗歌语言暗示性躲在概念背后不易觉察的特点把它比作概念的影子,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其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