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复习课文概要一、为政以德 二、克己复礼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五、仁者爱人 六、君子之风八、周而不比 十一、诲人不倦 十二、高 山仰止 十三、沂水春风 十四、中庸之道政治:1/2/4修身:5/6/8教育:11/12/13哲学:14分类3.在同一类别中,每篇课 文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根据你的理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重点。1.德政主张。(统治者的德行)2.礼治主张。(孝悌、正名)4.孔子坚忍 不拔的奋斗精神。(君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担当。)5.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仁的内涵是忠恕)6.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生死观、 义利观)8.孔子的交往观。(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益者三友、以直报怨)11.孔子论教育(教育目的、对象、内容、方法)12.感人的师生 关系(孔子和弟子)13.感人的师生关系(政治理想)14.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4.根据你的理解,给《论语选读》的十篇课 文制作一个简单的思维图。政治篇《<论语>选读》复习为政以德一、(1~2)德政的重要作用1.国君安居其位,对臣下有感召力。2.德治和 法治的区别:法治强调以法令强制人们的行为,以惩罚为手段;德治强调以精神鼓励人们的行为,以教育熏陶为手段。二、(3~8)实现德政的措 施:1.庶、先富后教 2.足食、足兵 、民信(民本)3.敬、信、节、爱、时4.均、和、寡、修文德、安(均无贫和均贫富)5.减轻赋税 三、(9~12)对执政者的要求1.正身2.善(感化)3.庄 、孝慈 、举善而教不能 4、亲身从事(尚德不尚武力)要点回顾1. 庶矣、富之、教之——仓廪实而知礼节孔子:有了物质基础后一定要实施礼乐教化,礼乐教化是目的,是德政的理想境界。管子:有了物质基础老百 姓才可能懂得礼乐教化,强调物质富裕对于治国的重要性。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翻译: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就根本站不住。意在强 调百姓信任 对于治国的极端重要性。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虎兕——季氏;龟玉——颛臾4.不患寡而患不均均 :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5.非吾徒也 含义:和我们不是同一类人。意指冉有违背家臣之义。家臣的职责: 应上劝季氏守礼,下爱百姓黎民。6.百姓 足,君孰与不足。 体现了民本思想,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君的统治。7.君子之德 风,小人之德草。 执政者高尚德行的作用:用德行感化百姓。8.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崇尚道德,不崇 尚武力。执政者的德行是得到天下的根本。克己复礼一、(1~2)实现德政的根本方法:克己复礼1.克己复礼和“明天理,灭人欲”的区别。2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二、(3~6)社会现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三、(7~13)仁的根本:孝悌1. 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各守本分。2.孝悌是仁之本的原因:就近取譬(从浅近处着手,容易有收效。)3.色。4.三年之丧 和一年之丧:报恩和自然规律四、礼和仁的关系。要点回顾1.克己与“明天理,灭人欲”克己: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的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 望,约束自己,带有自我反省的意味;明天理,灭人欲:走向极端,无视人的存在。(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指的是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节。3.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礼的渴慕,久矣,也表明孔子的无奈。4.觚不觚喻指名不符实、礼崩乐坏的现实5.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有道:政治清明,各人安于自己的名分。6.正名含义: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7.色难。翻译:保持和悦的容色最难,孝道的核心是内心对父母的恭敬和顺。8.三年之丧和一年之丧三年之丧:对父母之爱的感念和回报,以此来宣扬仁爱推行孝道。一年之丧:基于自然规律、天地运行之理。9.人而不仁,如礼何礼和仁的关系:礼只是外在形式,仁是它的内核。知其不可而为之一、(1)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解读。 社会责任感、人生追求、从政的强烈自信二、(2~6)君子与隐士不同的人生选择隐士 1.深则厉,浅则揭:随波逐流,与世浮沉 2.辟世之士:隐居避世,独善其身。三、(7)哀叹理想终不得实现要点回顾1.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用行舍藏不敢不告:孔子作为曾经的大夫,要尽职尽责,表示对周礼的虔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无可奈何。用行舍藏:坦然面对命运,通权达变。2.楚狂接舆对孔子的态度赞赏、批评、劝谏3.长沮、桀溺与孔子对天下的不同态度长沮、桀溺:知其不可而不为(天下大乱,无力回天);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天下大乱,也是有为之时)。4.子路对荷蓧丈人的态度肯定其践行长幼之节(见二子),批评其违背了君臣之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