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及解析
2022-12-17 | 阅:  转:  |  分享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学习了物理后,同学们对常见物理量的估测,你认为数据明显不合实际的是

A. 教室里的黑板长约4m  B. 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钟约75次左右 C. 中学生身高约1.5m D. 在百米赛跑中获得冠军的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可达13m/s

下列有关声和电磁波说法正确的是(  )

A. 剧院的四面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或用蜂窝状的材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 B. 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就越快 C. 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以看见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以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是因为声速远小于光速 D. 学校路段“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

在“学生创客节”中,某同学发明了一种“神奇恒温杯”,他在双层玻璃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熔点为48℃的海波晶体,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会迅速降至适合人饮用的48℃左右,并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这主要是利用海波的(  )

A.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B.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C.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D. 熔化吸热、液化放热

下面是某同学所做的实验探究活动以及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匹配的是(  )

A. 活动:将笔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笔好像折了.结论:光的反射 B. 活动:手影游戏.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 活动:在手背上涂一些酒精,感觉特别凉快.结论:蒸发吸热 D. 活动:钓鱼时,说话声会把鱼吓跑.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2008年5月26日7时50分15秒,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层向火星北极地区降落,打开降落伞后,“凤凰号”竖直下落的速度在15s内从1450km/h降至400km/h,此过程中,降落伞和探测器受到的火星大气阻力F1和火星引力F2之间的关系是(  )

A. F1>F2 B. F1=F2 C. F1<F2 D. 无法判断

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的距离要求为5m,由于医务室房间太小,医生首先将视力表贴在一面墙上,然后在对面墙上正对着视力表挂一大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m,检查视力时(  )

A. 人应面对镜而坐,人与镜的距离为2m B. 人应面对镜而坐,人与镜的距离为2.5m C. 人应面对视力表而坐,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2m D. 人应面对视力表而坐,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3m

夜晚,发着光的小萤火虫从放大镜的2倍焦距处沿着主光轴匀速飞行过程中,萤火虫发出的通过放大镜部分的光逐渐减少,则萤火虫的像(  )

A. 远离放大镜,平均速度小于萤火虫的飞行速度 B. 远离放大镜,平均速度大于萤火虫的飞行速度 C. 靠近放大镜,平均速度小于萤火虫的飞行速度 D. 靠近放大镜,平均速度大于萤火虫的飞行速度

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他整个身体的体积约是(  )

A. 0.001立方米 B. 0.05立方米 C. 0.5立方米 D. 1立方米

下列关于对如图所示的光学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图中,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杂乱无章,故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图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光滑平整,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特性 C. 图表示的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应该配戴凹透镜来校正 D. ?图表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小明用此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呈现的是(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等大的实像 C. 倒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8.0分)

某同学将一段细铜丝在一只铅笔上单层紧密地缠绕了20圈,形成一个钢丝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取测量该铜丝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1所示,该细铜丝的直径为______ cm,在图2中体温计示数是______ ℃,在图3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 N



用调好的天平称石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为______ g.

在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观察它的______、认清它的______.如图所示,甲的示数是______℃,乙的示数是______℃.

德国物理学家______ 通过研究发现,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并以他的名字命名______ 的单位.

站在行驶的火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东运动,他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正在向______运动。

判断正误: (1)夏天在箱子里放一些卫生球(用萘制成的),用来预防虫蛀,过几个月后,卫生球变小或消失,这是因为卫生球升华所致。______ (2)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结了冰,未见冰熔解,衣服却慢慢变干了,这是汽化现象。______

如图是十字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镜。甲、乙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汽车是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到车内的人,但是车的外表却很清晰,是因为车内的人______,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______。



某同学有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他用该透镜制作了一个模型照相机照相,则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应该______20cm(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利用该透镜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矫正近视眼。

“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琴声是通过__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_____减弱噪声.

冰箱冷冻室里的食品如果不用塑料袋包装就会变干,这是______现象,冷冻室内四周有霜形成,这是______现象;用湿手摸冷冻室里的冰块会粘手,这是______现象。(以上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m/s。验钞机是利用______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的效应进行防伪鉴别的。家中的电视机遥控器是靠发出______来实现对电视机遥控的,这种光还具有______效应。

“人工降雨”是向天空发射干冰“炸弹”。干冰______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成小水珠而下雨。(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如图所示是光从空气中射向水面的入射光线,请画出其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根据图中的反射光线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画出如图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路。



如图所示,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两条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如图所示,这样调整的目的是为了______。 (2)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示位置移至光具座的14cm刻度处时,需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______的实像;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此时小明取下光屏,眼睛在S点对着透镜观察,______看到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 (3)完成实验后,给透镜带上远视眼镜,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取下远视眼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小东想利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一块非常漂亮的三峡石的密度,小东用弹簧制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又从实验室借到一个量筒,结合水和刻度尺测出了三峡石的密度,相信你也能够做到.请你写出他的试验探究方案,要求列出试验步骤,并用测出的量来表示三峡石的密度值. (1)将石块放入装置中的小桶内,用刻度尺量出弹簧的长度为L. (2)取出石块,往桶内加水,直至______ . (3)将桶内的水倒入量筒测得体积为V. (4)将石块浸入量筒内的水中,测得体积为V′. 则三峡石的密度为______ .实验结束后,有同学分析这种方法导致最后的密度值______ (偏大/偏小),原因是在上述步骤中______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如图所示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冠军奖牌是银质镀金,亚军奖牌是银质,季军奖牌为铜质,三种奖牌各部分的体积、形状完全相同. 请你回答:(1)三种奖牌中的金属质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为______ . (2)若银牌中银的质量约为160g,则铜牌中铜的质量大约是多少?(ρ金=19.3×103kg/m3,ρ银=10.5×103kg/m3,ρ铜=8.9×103kg/m3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一个底面积为S的圆柱形容器,内装密度为ρ1的液体。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体积为V的金属浸没在该液体中(液体未溢出).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撤去弹簧测力计,球下沉并静止于容器底部,此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为容器底对金属球的支持力的n倍。求: (1)金属球的密度; (2)圆柱形容器内液体的质量。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星期天上午,余秦驾驶一辆新买的QQ小车去杭州,途径一条平直的公路时,小车的速度计上指示60千米/时,余秦看到窗外的树急速向后退去.突然一个急刹车,余秦不由自主的向前倾倒,幸好系着安全带. (1)余秦看到窗外的树向后退去,他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2)急刹车时,余秦向前倾倒是由于______的缘故 (3)若小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了2分钟,则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4)若小车和人的总质量为2吨,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它所受到的阻力是车总重的0.05倍,求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g=10牛/千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物理量的估测。

A、教室的宽度在8m左右,黑板的长度大约是教室宽度的一半,在4m左右,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成年人正常的脉搏跳动在75次/min左右,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与此差不多,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成年人的身高在1.7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一些,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的速度略大于10m/s,中学生百米速度不可能达到15m/s.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C

【解析】解:A、大会礼堂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像蜂窝状似的,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声音被吸收),减弱声波的反射。故A错误; B、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只与传播介质有关,与频率无关,故B错误; C、因为声速远小于光速,故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看见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以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故C正确; D、学校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剧院四壁做成凹凸不平像蜂窝状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避免回声的产生。 (2)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与频率、波长无关; (3)声速远小于光速; (4)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此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有关与声现象知识,要认真分析,学会用物理知识去解答。

3.【答案】A

【解析】解:海波的熔点和凝固点为48℃,开水倒入杯中后,此时海波晶体被熔化,此过程海波会吸收热量,使水的温度降低,当水的温度下降到48℃以下时,海波会凝固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 故选:A。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 物态变化问题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并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留心观察生活,本题也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4.【答案】A

【解析】解:A、将笔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笔好像折了,这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现象,结论与现象不匹配; B、手影游戏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结论与现象匹配; C、在手背上涂一些酒精,酒精蒸发时会吸收热量,结论与现象匹配; D、钓鱼时,不能高声说话,因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会把鱼吓跑,结论与现象匹配. 故选A. (1)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3)蒸发会吸热; (4)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此题考查进行探究活动时,根据实验现象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考查了学生对实验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解:由于物体速度逐渐变小,所以不是平衡状态,也就意味着阻力和引力不是平衡力,不相等。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速度变小,是受到外力的作用,大气阻力减小了运动速度,所以火星大气阻力F1大于火星引力F2。 故选:A。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物体受平衡力时,处于静止状态,即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根据平衡状态,分析具体的情况。 本题考查二力平衡的条件,同时要了解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答案】A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子也是3m,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离人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故选:A。 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人和人的像相对于镜面对称,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依据数学知识计算。 熟记并灵活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像与物大小相同; ②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③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虚像。

7.【答案】C

【解析】解:放大镜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萤火虫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恰好在另一侧的2倍焦距处形成等大、倒立的实像。萤火虫发出的通过凸透镜部分的光逐渐减少,表明萤火虫正在远离凸透镜运动,由于萤火虫移动到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它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从2倍焦距处移动到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表明萤火虫的像将逐渐靠近凸透镜。由于像距小于物距,则像的移动速度也小于萤火虫的飞行速度。故萤火虫的像将逐渐靠近放大镜,像的平均速度小于萤火虫的飞行速度,故C项正确,ABD 项错误。 故选:C。 首先根据“萤火虫从放大镜的2倍焦距处沿着主光轴匀速飞行过程中,萤火虫发出的通过放大镜部分的光逐渐减少”判断出萤火虫是靠近放大镜还是远离放大镜; 物体从二倍焦距远处移动时,像的范围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首先判断出萤火虫是靠近放大镜还是远离放大镜;而是根据物距和像距判断物体和像移动的速度。

8.【答案】B

【解析】解: 人的质量m=50kg,人的密度ρ人≈ρ水=1.0×103kg/m3, 由ρ=得人的体积: V===0.05m3。 故选:B。 人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不多,知道人的质量,利用V=求他身体的体积。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知道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答案】B

【解析】解:A、无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木工师傅用一只眼睛沿着棱的长度方向看过去,能看到另一端,就说明木板的棱是直的,这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该选项说法正确; C、图中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因此是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矫正,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因为这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所以最上面的为红光,下面的是紫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远视眼佩戴凸透镜; (4)太阳光是混合光,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经过三棱镜可以分散为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本题通过图象考查相关的光学知识,图片均来源于课本,要求学生注意掌握。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焦点、焦距的定义.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学生要熟记规律并能灵活应用规律分析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总结规律。)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粗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出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 从图中光屏上最小、最亮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f=10cm; 当物体距凸透镜16cm?时,物距u=16cm,其介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C。??

11.【答案】0.19;37.8;4.6

【解析】解: 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6.6cm对齐,估读为9.80cm,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9.80cm-6.00cm=3.80cm;已知细铜丝的圈数为n=20;故d===0.19cm; (2)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42℃;1℃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示数为37.8℃; (3)在弹簧测力计上1N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2N,即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指针在“4”后3个小格处,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6N. 故答案为:0.19;37.8;4.6. (1)细铜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d=; (2)使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首先要明确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线相垂直;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首先要明确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指刻线相垂直. 物理学中的测量工具非常多,它们的读数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与要求,学习中把握要求、分清不同、细心读数,这是我们学习物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12.【答案】26.2

【解析】解:由图可见,该天平标尺上的分度值为0.2g,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是1.2g,故物体的质量是:20g+5g+1.2g=26.2g. 故答案为:26.2. 天平平衡时,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要认清标尺上的分度值. 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无论天平盘中物体和砝码的放置位置如何,按照下面公式计算物体质量:左盘中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物体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13.【答案】量程? 分度值? 24? -16

【解析】解:在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分度值; 由图知:两只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在甲温度计上,液柱最高处在0℃以上,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为24℃。 在乙温度计上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16℃。 故答案为:量程;分度值;24℃;-16℃。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

14.【答案】欧姆;电阻

【解析】解: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最先通过实验归纳出一段导体中电流跟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即欧姆定律; 为了纪念他作出的杰出贡献,人们将他的名字命名为电阻的单位. 故答案为:欧姆;电阻.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最先通过实验归纳出一段导体中电流跟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即欧姆定律,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电阻的单位.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理学史了解与掌握,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15.【答案】车? 西

【解析】解:乘客看到树木向东运动,而树木本身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故所选取的参照物相对于地面是向西运动的。故选取火车为参照物。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车;西。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考查有两种方法:①告诉研究对象及其运动状态,确定参照物。②告诉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确定运动状态。此题全面地考查了这两方面。

16.【答案】√ ? ×

【解析】解:(1)卫生球是固态,可以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卫生球因此变小或消失,题干说法正确; (2)衣服上的冰块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发生升华现象,所以可以慢慢变干,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解决此题要知道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升华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17.【答案】靠近? 没有反射光? 熄灭

【解析】解:(1)同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甲、乙,比较可知汽车的像变大了,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汽车是靠近摄像头。 (2)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见车内的人,是因为车内的人几乎没有反射光,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 (3)夜晚,如果车内开灯,车内物体会通过前挡风玻璃成像,影响司机的视线,易发生交通事故;所以,为了安全,夜晚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该熄灭。 故答案为:靠近;没有反射光;熄灭。 (1)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①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 ②2f>u>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投影仪和幻灯机。 ③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 (2)当光线很暗时,凸透镜无法成像; (3)知道在夜晚行车时,为了防止车前的玻璃形成平面镜成像,夜晚,车内不应开灯,这样车内的光线较暗,更有利于看清外边的交通状况。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和晚间的行车安全知识。

18.【答案】大于? 不能

【解析】解: (1)由题知,他用焦距为10cm凸透镜制作了一个模型照相机照相,根据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可知,被照的景物和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2倍焦距,在胶片上能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应该大于20cm; (2)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厚、会聚能力太强,应该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使光线延迟会聚,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故凸透镜不能矫正近视眼。 故答案为:大于;不能。 (1)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会聚的光线延迟会聚。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和近视眼的矫正,比较简单。

19.【答案】音调? 空气? 声源处

【解析】解:(1)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用手指拨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不断地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从而改变了琴弦振动的快慢,也就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2)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3)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声源处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防止噪声的途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20.【答案】升华? 凝华? 凝固

【解析】解:(1)冰箱冷冻室里的食品如果不用塑料袋包装会变干,是因为冰升华成水蒸气; (2)冷冻室内四周会有霜形成,这是水蒸气直接凝华为小冰晶; (3)用湿手摸冷冻室里的冰块会粘手,是由于手上的水分凝固为冰,与冰块粘在一起;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凝固;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1.【答案】3×108;紫外线;红外线;热

【解析】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紫外线的化学效应强,即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 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实现对电视的遥控作用。 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强。 故答案为:3×108;紫外线;红外线;热。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强,穿透力比较强,能制成热谱仪,制成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 紫外线化学效应强,能杀菌,制成消毒灯;紫外线能合成维生素D,促使钙的吸收;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来验钞。 分清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对比记忆比较好。

22.【答案】升华? 液化

【解析】解:人工降雨时喷洒在云层中的干冰(固体二氧化碳)迅速的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同时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使云中的小水滴逐渐增大,从而形成降雨。 故答案为:升华;液化。 (1)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发生升华现象,同时吸收热量;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发生液化时放出热量。 掌握各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3.【答案】解: 先过入射点O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 根据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解析】(1)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 本题考查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作图,注意作图要规范。

24.【答案】解: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角为90°-30°=60°, 图中法线已经画出,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作出入射光线,入射角为60°,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在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时,注意一些技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垂直反射面、法线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等;求反射角的大小,注意用平面几何角度关系。

25.【答案】解: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下图所示:

【解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6.【答案】解:对于凸透镜:①入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则折射光线过焦点. ②入射光线过焦点,则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如图所示:

【解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注意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要衔接好. 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7.【答案】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左;缩小;照相机;能;远离

【解析】解:(1)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2)点燃的蜡烛由图示位置移至光具座的14cm刻度处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应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故需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由于人眼可以充当光屏的作用,所以取下光屏,从光屏原来的位置正对凸透镜能看到烛焰的像; (3)远视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若取下远视眼镜,则光线比原来发散,像会远离凸透镜,所以应使光屏远离凸透镜。 故答案为:(1)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2)左;缩小;照相机;能;(3)远离。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必须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照相机利用了此原理。人眼的成像原理与凸透镜成像原理相似。 (3)远视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成的像会比没有远视镜靠近凸透镜,根据这个特点分析光屏的调节方向。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中重要依据,同时考查了远视眼眼镜的特点,一定要熟练掌握。

28.【答案】弹簧的长度为L;;偏小;将桶内的水倒入量筒中时,量筒内会有残留的水

【解析】解:(2)取出石块,往桶内加水,直至弹簧的长度也是L,此时所加水的重力等于石块的重力; (3)将桶内水倒入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则石块的质量m石=m水=ρ水V; (4)根据排水法,石块的体积V石=V′-V;石块的密度ρ石==; 在上述步骤中将桶内的水倒入量筒中时,量筒内会有残留的水,导致石块的质量测量值偏小,根据ρ=可判断密度测量值偏小. 故答案为:(2)弹簧的长度为L;(4);偏小;将桶内的水倒入量筒中时,量筒内会有残留的水. (1)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受到的力成正比,可得出当弹簧的长度相同时,桶内所加的水的重力等于石块的重力; (2)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石块的质量和体积,根据ρ=计算密度,考虑测量过程中质量和体积测量时的误差判断测量值大小. 本题考查密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知道用水的质量替换被测物的质量是本题的一个关键.

29.【答案】解:(1)(1)因为ρ金>ρ银>ρ铜,且三种奖牌各部分的体积、形状完全相同;所以根据m=ρV可得:m金>m银>m铜,即三种奖牌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金牌、银牌、铜牌; (2)因为三种奖牌各部分的体积、形状完全相同; 则有:V==,即=, 解得:m铜≈135.6g. ??答:(1)金牌、银牌、铜牌;(2)铜牌中铜的质量大约为135.6g。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密度公式的计算及其公式变形的灵活应用,计算过程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1)已知三种奖牌各部分的体积、形状完全相同和材料的密度关系,根据m=ρV得出它们质量的大小关系; (2)根据V=得出三者体积相等的表达式,即可求出铜牌中铜的质量.

30.【答案】解:(1)由阿基米德可得,金属球受到的浮力: F浮=ρ1gV, 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的金属球,受平衡力作用,即 F浮+F=G,即ρ1gV+F=ρ球gV, ρ球=ρ1+; (2)∵金属球静止于容器底部时受到的支持力等于金属球的重力减去小球受到的浮力, ∴F支=G-F浮=ρ1gV+F-ρ1gV=F,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容器底对金属球的支持力的n倍, ∴ρ1ghS=nF,即ρ1gV总=nF, ∵总体积等于液体的体积和金属球体积之和, ∴ρ1gV液体+ρ1gV=nF,即ρ1V液=-ρ1V, ∵m液=ρ1V液, ∴圆柱形容器内液体的质量为-ρ1V。 答:(1)金属球的密度为ρ1+; (2)圆柱形容器内液体的质量为-ρ1V。

【解析】(1)已知液体密度和金属球浸没的体积,直接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即可求出,根据称重法求出金属的重力,根据重力公式和密度公式求出金属球的密度; (2)金属球静止于容器底部时受到的支持力等于金属球的重力减去小球受到的浮力,根据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容器底对金属球的支持力的n倍即可求出液体的质量。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的公式、重力公式、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压强公式的了解与掌握,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属于难题,要求灵活选用公式进行计算。

31.【答案】行驶的小车;人有惯性

【解析】解:(1)余秦之所以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退,是因为他选择了自己乘坐的小车为参照物,相对于车来说,路边树木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说路边的树木向后退; (2)人随汽车一起向前运动,当汽车突然刹车时,汽车运行速度减小,而人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人会向前倾倒; (3)由v=得,小车通过的路程:s=vt=60km/h×2×h=2km. (4)小车所受的阻力: f=0.05×G=0.05mg=0.05×2000kg×10N/kg=1000N, 因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由平衡条件得:F=f=1000N. 故答案为:(1)行驶的小车;(2)人有惯性;(3)通过的路程是2km;(4)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 (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则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2)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较惯性; (3)知道速度和时间,根据v=求出路程; (4)求出小车所受的阻力,然后由平衡条件求出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和运动静止相对性及二力平衡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属于中等题.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