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八角楼上》教学设计
2022-12-17 | 阅:  转:  |  分享 
  
感知观察领悟迁移—《八角楼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八角楼上》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5课,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看图学文。图画和课文密切配合,
相得益影,共同描绘了毛主席在井冈由斗争的艰苦年代里,不畏寒冷,深夜著作,指导革命的动人情景。这是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能按一定的顺序抓重点观察图画。 2.通过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 3.学会本
课的“楼、争、代、临”等10个生字,会写“楼、年、夜”等6个生字,会写“八角楼、深夜、军衣”等词语。 4.会用“每当………时候……
…就……”造句。 5.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识记10个新字,会写6个生字,会写6个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在观察图画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了解战争年代环境艰苦,体会毛主
席忘我工作的精神。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
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观察图画。 3.通过学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是怎样忘我工作的。 教学
过程 一、整体看图,初步了解内容。 1.教师出示插图,让学生整体观察画面,并思考: (1)图上画的是谁?正在干什么?(这时学生很容
易看出图中画的是毛主席正在灯下写文章。) (2)毛主席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有什么动作?他的神态怎样?(毛主席穿着单薄的衣服,正在用
手拨灯芯,神情很严肃,好像在想问题。) (3)再看一看桌子上有什么?(一盏油灯,一个砚台,几张稿纸。) (4)让学生把图中毛主席的
穿着与环境的简陋结合一起来想一想,这幅图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以上教师通过四个小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由主要人物到环境,仔
细观察画面,并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进行综合分析、思考,从中体会战争年代毛主席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都十分艰苦。由此创设情景,为进一步让
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毛主席忘我的工作精神奠定基础。 2.介绍时代背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挺进井冈山,创立了
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队伍和湖南农民军来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建立了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领导下,井冈山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我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
命道路。 井冈山:在江西、湖南两省边境,罗霄山脉万洋山北段。 茅坪村:当时是井冈山上的一个村子。 八角楼:毛主席在茅坪村时曾住在这
里,屋顶是八角形的,所以叫八角楼。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让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序号及生字、词。 2.指名让学生
按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薄(bao)毯子  夜幕降(jiang)临 3.查字典理解词意。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查字典理解词义
的方法。如:“沉思”的“沉”字在字典中有5种理解,在这里应选“程度深”,因此,“沉思”即深思的意思。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光
查字典理解词义是不够的,必须要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去体会,才能真正理解词义,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系
上下文理解“凝视”的意思: 即:毛主席集中精力地看着油灯发出的亮光。 (2)联系上下文理解“沉思”一词的意思。 即:毛主席望着星星
之火在深深地思考着问题。 (3)联系上下文理解“寒冬腊月”一词。 即:毛主席在寒冷的冬天仍忘我地工作。 5.区别字形结构: 左右结
构“楼、代、临、腊、握、视、油、披、轻、利” 上下结构“争、章、察、夜” 独体字“年” 三、再读课文,熟记重点词、句。 1.让学生
再次看图,叙述图中毛主席的外貌、动作及神态。 2.让学生对照图意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外貌的句子。 3.指名读句子。 (1
)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2)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
觉察到。 4.让学生反复读句子,深入体会“凝视”、“沉思”、“觉察”这些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什么是觉察? (2)为什么毯子滑落
下来毛主席都“没有觉察”到? 5.指名读句子,要读出语气。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抄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词。 2.练习正确地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看图学文,理解重点词句,感知内容。 2.读懂重点词句,在看图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
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过程 一、看图,让学生口述图中的情景。 二、让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1.第1句介绍了八角楼的地点及事情发生的年代。 2.出示第2句:“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3.分层次理解句意:
 (1)指名读句子,老师标画出“每当……就……”这一组关联词语。 (2)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在讲什么?即:每到天色暗下来的时候,八角楼
上的灯就会亮起来。这是句子的表层意思。 (3)句子中“每当”是什么意思?联系本段内容讲句意。“每当”是一到了这个时候的意思。这句话
告诉我们,毛主席每天都是这样办公的。 (4)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引申思考,作者介绍这个情节要表达什么意思呢?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懂得,毛
主席这样工作是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日夜操劳。 三、学习第2自然段,看图学文,理解内容。 1.让学生看图,介绍图中毛主席的外貌、动作及
神态。 2.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画面,从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外貌及动作、神态的句子。 3.指名通读句子。 4.让学生标画出句中表示动
作的词语。 5.讨论在寒冬腊月的夜晚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说明什么?说明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条件十分艰苦。 6.出
示句子:“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觉察到。” (1)星星之火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较难理解,教师可出示两种
答案让学生选择: 灯光    (小)       拨     亮了 星星之火  党的力量(弱)  发展强大  可以燎原 (2)什么
是“沉思”?毛主席凝视着星星之火,他在沉思什么?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从灯可以拨亮体会经过宣传,革命群众掌握了革命道理,就如
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革命的力量也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燎原之势,锐不可当。 (3)齐读最后一句。 四、指名朗读全文。 五、练习用
“艰苦”、“光辉”和“每当……就……”造句说话。【课前解析】 《八角楼上》是讲述的是毛主席在茅坪村八角楼上深夜工作的景象,在艰苦的
条件中,在“一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了方向。 关注课文: 全文共有2个自然段。 课文第1自然段
点明历史背景和毛主席居住的地方。 课文第2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通过详细具体的描写生动展现了一个冬天的夜晚,毛主席在清油灯下忘我
工作的情景。文章末尾赞颂了毛主席对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整篇文章一线贯穿,写灯寓意,借灯传情,构思精巧。 关注生字: 本课
共有6个会写字,其中“楼、披、轻、利”这4个字是左右结构;“夜”是上下结构;“年”是独体字。需要注意“轻”字的“车”字旁笔顺为“横
、撇折、竖、提”,与“车”字笔顺不同。 关注插图: 图中的毛主席右手拿笔,左手拨动灯芯,穿着军衣,披着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图中
右上角还有几行小字。借助插图,有助于理解词语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争”等10个生字,会写“楼、年”等6个字
,会写“八角楼、深夜、军衣”等6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片和课文理解“夜幕降临、寒冬腊月”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毛
主席在艰苦环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楼、争”等10个生字,会写“楼、年”等6个字。 2.体会毛主席在艰苦的环
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楼、争、代、临”等10个生字,
会写“楼、年、夜”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夜幕降临”的意思。?3.初步体会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在1927年的时候,毛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当时,生活
条件非常艰苦,毛主席就住在茅坪村的一座小楼里,因为那座楼的屋顶是八角形的,所以就叫八角楼。每到夜晚,毛主席就在八角楼上忘我工作,当
时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角楼上》。 我们先来看题目中的“楼”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木”的横笔和“米
”的横笔大致持平,“女”的横要长。请同学们认真书写“楼”字。 二、观察插图 1.图上画的是谁? 预设:画的是毛主席。 2.毛主席穿
着什么样的衣服?正在干什么?他的神态怎样? 预设:毛主席穿着单薄的衣服,右手拿着笔,左右挑动灯芯,他的神情很严肃,好像在思考问题。
 3.看一看桌子上还有什么? 预设:有一盏油灯,一个砚台和几张稿纸。 (设计意图:通过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由主要人物到环
境,仔细观察画面,从中体会战争年代毛主席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都十分艰苦,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毛主席忘我的工作精神奠定基础。
) 三、生字认读 1.同学们,本课的会认字出现自屏幕上,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 2.加大难度,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提出要求:先试
着自己读一读。 3.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认识它们。 (1)加一加:“章、握、视、油” (2)换一换:“楼、腊、” (3)组词识字
:“战争、争斗”“古代、代表”“光临、来临”“观察、视察” (设计意图:为阅读扫清障碍,采用多元识字方法,丰富学生的识字方法。) 
4.相信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方法记住了这几个字,提出要求:指名读,每个字读两遍,最后齐读。 四、课文学习 认识了生字,让我们把整篇课
文读一读。 第一自然段 1.第1自然段一共几句话?每句话的讲的是什么? 2.第1句介绍了八角楼的位置以及故事发生的时间。(板书:井
冈山 艰苦奋斗 茅坪村) 3.出示第2句话:“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思考“夜幕降临”是什么意思? 4.你从这句
话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我从“每当”一词中,读懂了毛主席每天都是这样办公的。毛主席这样辛苦工作是为了中国革命能够胜利! 五、指导书
写 1.请同学们观察“年、夜”,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2.范写指导: (1)年:独体字,注意结构安排,横与横之间的距离相等,
末笔竖不出头。 (2)夜:上宽下窄,第三笔撇写舒展,撇尖超过横左端,末笔捺同样写舒展,超过横右端,露出捺脚。 3.学生书写,教师巡
视指导,适时提示书写姿势。 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巩固本课学习的会认字。 七、板书设计 15 八角楼上
 艰苦奋斗 井冈山 茅坪村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披、轻、利”3个字。 2.理解“寒冬腊月、凝视”等词语的意思,进一步
体会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生字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齐读复习
。 二、课文学习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八角楼上》,自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
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1)指名读,理解“寒冬腊月”的意思。 (2)腊月指的是农历12月,这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 (3)在这
寒冷季节的深夜里,毛主席在干什么呢? (4)理解“薄”的意思,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 (5)就在这样艰苦的条
件下,毛主席依然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依然这样忘我的工作,这是多么值得我们敬佩啊! 2.出示“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
更加明亮了。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1)指名读,找出有关毛主席动作和认真的词语。 预设:
握、拨、凝视、沉思、没有觉察? (2)毛主席右手握着笔,左手拨动灯芯,让灯光更加明亮。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毛主席仍然日以继夜地工作
着,此时的他凝视看着灯火。“凝视”是什么意思? 预设:集中注意力看? (3)毛主席凝视着星星之火,他陷入了沉思。什么是“沉思”?毛
主席又会沉思些什么? (4)你还能从哪里看出毛主席陷入沉思? 预设: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觉察到。 (5)你认为“觉察”是什么意思?
 预设:觉察就是发觉,感觉的意思。 3.小结: 在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薄的军衣,他本想披着薄毯子抵御寒冷,可是当他望着灯光
考虑到革命时,竟连毯子掉下来也没有觉察到。毛主席凝视着“星星之火”,陷入沉思。井冈山革命根据就像这“星星之火”,这儿的革命力量与国
民党反动势力相比,是多么弱小。但“星星之火也有燎原之势”,不久,就会在整个中国就会燃起革命烈火,让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此时此刻,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板书:星星之火) 4.在这盏清油灯下,就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毛主席这样
想着、写着,他写出了什么样的文章?指名读第四句话。 为什么说是“光辉著作”?(板书:光辉著作) 预设:毛主席写的著作能指明革命的方
向,使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带领我们中国走向光明。(相机板书:胜利之路) 三、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观察“披、轻、利”,书写时要注意
什么? 2.范写指导: (1)披:左窄右宽,笔顺是“横、竖钩、提、横勾、撇、竖、横撇、捺”,末笔捺写舒展。 (2)轻:左窄右宽,“
轻”字的“车”字旁笔顺为“横、撇折、竖、提”,与“车”字笔顺不同。 (3)利:左宽右窄,左右大体等高。左半部“禾”的末笔由捺变成点
。 3.学生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 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 四、课堂总结 黑暗的旧中国,犹如寒冬腊月的深夜,而毛主席以他那忘我的工作精神写下了许多指引中国人民前进的光辉著作。同学们,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更应该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发一分光、献一分热!(板书:“忘我”精神) 五、布置作业 看着插图,给爸爸、妈妈讲一讲这个故事。 六、板书设计 15 八角楼上 星星之火 光辉著作 胜利之路 “忘我”精神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革命传统教育篇目,通过革命领袖的事迹传承红色文化经典。本课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学生在阅读上难度不大。但是,学生生活距离文中环境差距较大。所以在课堂伊始,介绍清楚当时的历史背景,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十分必要。文中的“星星之火”有表层和深层含义,学生对其深层含义的理解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介绍,帮助学生体会、理解。
献花(0)
+1
(本文系刘好溜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