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必修3-1-3 宋明理学优质教学课件PPT
2022-12-22 | 阅:  转:  |  分享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课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政治统治危机儒学信仰危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此天意也。 ” ——董仲舒“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安
重荣(唐末军阀)电影《关云长》台词:汉献帝:他(曹操)根本不相信靠一个皇帝能改变天下。关羽:皇上是天命。连天命都不相信的人怎么能够
改变天下。汉献帝:能力。有能力就能改变天下……孔子:克己复礼是为仁。孟子:人无有不善。Why?“哲学之根本云何?曰:宇宙观、人生观
是已。 夫宇宙者,万物之总括也。 明乎宇宙之蕴,则我之所以自处者,不祈得其道,而自无不得其道矣。 此宇宙观与人生观,所
以二而实一;而各国哲学,莫不始于宇宙论也。” ——吕思勉《理学纲要》 儒
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论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半亩方塘一
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
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二程遗书》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熹《朱子语类》 一、理学的创立与发展1、北宋—创立2、南宋—集大成代表
程颐、程颢思想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代表朱熹(将儒学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思想①本体论:理是世界的本源。仁是一切道德的终极源泉
。禅宗“月印万川”理学“理一分殊”“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近思录·致知》“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大学》一、理学的创立与发展1、北宋—创立2、南宋—集大成代表
程颐、程颢思想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代表朱熹思想①本体论:理是世界的本源。仁是一切道德的终极源泉。(将儒学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
)②修养论(方法论):通过渐进的学习(格物致知)将儒家价值
化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达到 “仁”的境界)有一次朱熹奉召入都,路上有人对他说,皇帝不喜欢什么“正心诚意”,你见了皇帝切勿以此为言!
朱熹严肃的回答“吾平生所学,唯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君乎?”——陈来《宋明理学》“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 ──朱熹《朱子语类》一、理学的创立与发展1、北宋—创立2、南宋—集大成代表程颐、程颢
思想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代表朱熹思想①本体论:理是世界的本源。仁是一切道德的终极源泉。(将儒学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②修养论
(方法论):通过渐进的学习(格物致知)将儒家价值 化为自己
的精神支柱(达到 “仁”的境界)③政治论(实践论):儒家的社会责任在于干预政治(正君心)影响成为了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
制度起了重要作用④文化贡献: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编订为《四书集注》理学的
理欲之辨,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一击,理欲之辨由道德修养性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熹《
朱子语类》你照镜子发现脸上有脏污,你是擦镜子呢,还是擦脸?庄子: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毛泽东:要写革命文,先做革命人。 二、心学
的创立与发展1、南宋—创立代表陆九渊思想提出心学的核心命题“心即理”,主张扫除“物欲”。2、明代—集大成代表王守仁(王阳明)见父自
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二、心学的创立与发展1、南宋—创立代表陆九渊思想
提出心学的核心命题“心即理”,主张扫除“物欲”。2、明代—集大成代表王守仁(王阳明)①本体论:提出 “天理即是人心”,“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思想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之真切
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守仁 二、心学的创立与发展1、南宋—创立代表陆九渊思想提出心学
的核心命题“心即理”,主张扫除“物欲”。2、明代—集大成代表王守仁(王阳明)思想①本体论:提出 “天理即是人心”,“心外无物、心外
无理”。②方法论: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③实践论:主张“知行合一”。(知—良知;行—致良知)影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已经完成。(理学“格物”,心学“格心”)心学理学不同点相同点都认为儒家的道德规范是绝对真理都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压制自然欲望认为世界的
本原是外在的“理”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主张“格物致知”主张“致良知”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强调士大夫的教化功能强调自我教化功能
(知行合一)(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
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清大学士]倭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颐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